- UID
- 28846
- 积分
- 804
- 威望
- 676
- 桐币
- 731
- 激情
- -2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2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9-1

桐网贡生
 
- 积分
- 804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10 13: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F3 ~# _/ w' `3 a: d) E. O, [' b
5 { V6 ^5 U' w0 I5 g' h, A5 e( C, u
清考据学家钱大昕撰《鄞县志·凡例》就人物籍贯考指出:“或据历代正史,或采地理书,或引旧志,或名公诗文集,或稗官小说,或家传志状,广征博引,多方考据,以求其翔。”考据周瑜籍贯,除查阅古代各级地方志等史志资料外,还可以从当地的古迹遗存、民间传说及艺文杂记等各种乡土资料予以佐证——
/ v; h' a( o& ]0 l
5 E. l& L4 d) d0 C' G9 W5 b 其一:周瑜故居遗址在庐江县。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宿松县圭山周氏后裔家中的《周氏宗谱·谱序》载:“瑜公守吴郡,家庐江舒城,而道卒巴丘,故城及松圭山均有墓。”又据宋·庆元乙卯(1195)周必大撰《蜜湖周氏族谱·序》:“我周氏出自三国东吴名臣、讳瑜之次子都乡侯胤。”周胤因言忤主,被贬庐陵郡,居平都县蜜湖(今江西省安福县)。胤有三子:长周豫,次周泰,季周纂.“豫,还庐江;泰,袭都尉;纂,为威远将军。”此两本周氏宗(族)谱分别记载了两个重要史实:一是周瑜家住庐江郡舒(县)城,并在舒(县)城和宿松县圭山都有周瑜墓;二是周瑜之孙周豫由江西蜜湖“还庐江”故里定居。 F1 A( F; Q6 x: m& G# m
7 U+ Z, @% m7 T* S9 O( R6 X! O# e
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详细记述:“古舒县在今庐江西南二十里。” 1999年出版发行的《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亦记载:庐江郡治舒县,“考其遗址,位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地名大城畈,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30米护城河尚存。”今距大城畈村庄西南一华里处有周井村,与周井村仅一河之隔有周家老院,这两自然村即东汉末周瑜故里所在。虽时隔近1800年,但当年周氏庄园的恢宏气势及诸多遗物遗存依然可寻:两自然村内设7个村民组,现共有村民2000多人,其中百分之六十均为周姓。在这两村庄方园两公里内,村民们建房挖地基,或兴塘修渠挖水沟,常见残碑断石和秦砖汉瓦的碎片。现存放在庐江县文物管理所的汉代石雕药碾、石斧、汉罐等陶瓷器皿(均属国家二、三级文物)就出土此处。《全唐诗》卷647载胡曾《题周公瑾庙》七律诗一首:“共说生前国步难,山川龙战血漫漫。交锋魏帝旌旗退,委质吴王社稷安。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按,《渊鉴类函》卷335注:“舒有周瑜庙。”现庐江县城西南二十里处的大城畈村头,周瑜庙遗址至今尚存。周氏后裔每年清明、冬至日,在此进行祭祀活动,香火旺盛。: u$ @9 Q' y5 w! ^
% ~, i% e5 A) ?( u4 a 其二:周瑜墓葬在庐江县。周瑜于建安十五年(210)“道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病卒”,年方36岁。他死后,除周氏宗谱记载“舒(县)城(即今之庐江)和(宿)松圭山均有墓”外,湖南岳阳、江西新淦和安徽的芜湖、居巢、舒城等地共有七处周瑜墓。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出现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周瑜墓真伪之争。1978年,国家文物保护局授权安徽省文物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先后多次分赴周瑜墓葬各地,对周瑜墓的真伪情况进行实地探测、考察,并查阅大量史志资料及相关连的古遗迹遗存。结果认定:周瑜卒地湖南岳阳之墓、镇守之地江西新淦之墓、为官一任的居巢和芜湖(时为春谷县)以及余支(后裔)迁居的宿松圭山之墓,均为“衣冠冢”、“纪念冢”之类。至于舒城县,史志载周瑜随孙策举兵讨董卓时,在龙舒县(今舒城县)西南9公里处,筑一土城居住,直至明清年间其城垣尚存,四门可见。后人将其重新修建,并改称为周瑜城,为之纪念,实乃无墓。
0 o/ D; D `6 ?
; U+ g9 o& f) T 唯有位于庐江县的周瑜墓是真正的周瑜墓。中国文物保护局予以确认,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89年正式公布庐江县周瑜墓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R) Z# b& X( T( ]" }- o$ T x, Y5 U: ]5 C h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中记叙:周瑜死后,孙权迎丧于芜湖,“哭祭于前,命厚葬于本乡”。叶落归根,魂归故里,乃中华民族之传统习俗。《明一统志》载:“周瑜墓在庐江东门外安丰乡。” 周瑜死后“厚葬于本乡”,现墓陵保存在庐江县城东大街朝墓巷,即庐江县是周瑜的“本乡”无疑也。
2 C( r0 |- N8 ]6 w& |9 U& l( A' J7 d* L" g
' }0 n$ m* X* i1 J: E _
5 C$ j. \8 n( P 史学家郭沫若曾指出:“凡是名人胜迹,后人往往多所附会。”有关名人籍贯和胜迹地望之争,也是见怪不怪之事。我们“应本着尊重历史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讨论的方法予以澄清。达成共识更好,求同存异亦可。”(《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三期)有关周瑜籍贯之争亦应如此。但是,如果从史学研究角度,笔者认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古舒县今之庐江。”《安徽省志·人物志》注:“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庐江县西南)人。”是严谨的、科学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定论。
' @6 @5 `, i) R+ X. k' M/ O9 \) ~5 u+ k3 q
(此文发表于《安徽地方志》2006年第一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