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1|回复: 3

牛录抑或还乡之路

[复制链接]

82

主题

210

回帖

346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346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24 22: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录抑或还乡之路
                                   ——读阿苏的诗

锡伯族诗人阿苏一直在自己的牛录里孤独地吟唱。虽然阿苏目前为止一直生活在生养他的故乡,但他的还乡之路似乎比任何人都来得艰难,来得痛苦。无疑,这些都是从锡伯族西迁之后两百多年历史叠加起来的。
在察布查尔县城独自吟唱的阿苏无疑是痛苦的,他的诗歌骨子里透露的孤独、忧郁、悲壮以及苍凉无疑都是两百多年四千个同胞万里迢迢的见证。
正如他在诗歌《向西,向西》中写到的:从故乡到异地,一路兵车辚辚\一路冷霜残月\一路山川和蛮荒横陈\卡伦在天边,命运在天边\关于六十年一换的谎言亦在天边\亡者的尸骨掩埋于途\一如远徙的候鸟\睡在了天上\\四月十八:牛车的兵阵\从农历出发\用不可言说的坚韧\铺展一段浩浩荡荡的悲壮走向。阿苏选择了诗歌来呼唤,那些不得不接近的难以逃避的现实,无论是祖先祖国的路还是开垦的田地,或者养育了多少代察布查尔人民的察布查尔大渠。对阿苏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曾经引用梵高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作为一个苦难的人,不能离开比我更强大的力量。”而这个“更强大的力量”正是阿苏生命深处的故乡意识。
阿苏可能很少离开他出生的故乡,但是他有一个更大的故乡,那是多少年前祖先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祖先留下的脚印和骸骨。而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于是作为诗人的阿苏,终于找到一个他流浪的方式,从此阿苏也开始了他的还乡之路。也许阿苏很明白海德格尔后来解释的“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决非其他。所以,惟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这乃是命中注定的。正因为如此,那些被迫舍弃与本源的接近而离开故乡的人,总是感到那么惆怅悔恨……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阿苏正是那个被迫舍弃与本源的接近而离开故乡的人的后代,于是他自然而然地继承祖先的遗志在还乡的路上艰难的跋涉。而这种跋涉举步维艰。
当年,阿苏的祖先背井离乡从东北远赴西北的时候还是存留着希望的,因为统治者向他们承诺过,将会六十年进行一次轮换,这也就意味着四千人中还是有人可以重新回家的,他们抱着这样的希望,一路而来,谁又知道这是统治者玩弄的阴谋呢?而今两百多年过去了,后人们在田间劳作的间隙还要向西看看,那里的天空和它的青草气味。
在西边的路上,高出早晨的/青草气味/被阳光掀动/一个苏慕尔氏的人民/怀揣雨水,把麦粒的神谕/撒向劳作的深处//微风吹过/连绵的草滩空空寂寂/亲人们安居河边/用一生的血汗/陪伴这片深邃的土地/马匹嚼草的响声/使远去的人/想起了美好的睡眠//在路上,忧郁的牛车/装满干草,翻过了/西边的太阳/自民歌的动情处/牛录的人们/把金子的泥土送上家园的/屋脊(《在西边的路上》)。如果没有还乡的因素,《在西边的路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安逸的场景,但是牛车是忧郁的。
锡伯族人对牛车的感情可能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在西迁的路上,是牛车忠实的陪同着,所有的艰辛和困难牛车是最好的见证。在路上,马、牛一只只倒地不起,一些也在渐渐离去,或是饥饿,或是疾病,这些背井离乡途中最大的敌人。就在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风情园里,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停在草坪里的牛车,谁能说这不是锡伯人对牛车的感恩呢?
农历四月十八是锡伯族的西迁节,这个锡伯族心酸而高兴的节日。就在1644年的农历四月十八,开始了背井离乡,这一去就是244年,但是值得高兴的是他们终于在困难重重下奇迹般的生存下来了,而且生活得更好,在两百多年里,用锡伯族特有的坚韧与坚忍把锡伯族语言文化完整的保存传承下来,就在边城察布查尔的八个牛录,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于是阿苏在《农历:四月十八》中写道:这一天,清朝的天空乌云密布/来自云层的风/吹动泪水,吹动/锡伯家庙前的八面旌旗/这一天,四千个族人/忍痛离去/哭声归于一故土/而辽河左岸的一轮圆月/曾经照亮了/箭影、欢歌和琴声/从这天起,它只能辉映着/八个牛录的苍茫时光/盛京以北:沿途挤满了沙砾/荒草以及寒霜/远行的人们,把两手/放在心窝/让整个家园在这里停留。稍稍知道一些西迁历史的读者都会从这首诗里找到他想要的,那些远行的人,一路的泪水、汗水、血水浇灌沿途的花草,终于在某一天把他们带到了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新天赋之城——伊犁,开始放下弓箭停下牛车,挖渠、屯垦戌边,重建家园,为保卫祖国西北作为他们自己的卓越贡献。
在阿苏诗歌中,牛录正红旗布哈等意象频频出现,其间游走着狐仙、马匹、苏慕尔氏人那神秘而孤独的身影。诸如《花朵开遍的牛录》《民间的高处》《堆齐牛录》无不如此。之所以钟情于他们,我想是他们作为阿苏的诗性记忆,沉淀于他的内心深处。在扎坤古萨暖色背景中的生灵,以及族人、父亲和乡亲等,这些异常贴近的灵魂,使得阿苏以回视的姿势一次次折回那记忆的生发地。
在阿苏的诗歌挽歌的意味同样十分明显,他的诗歌写作,充满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挽留。“民间的高处是第四个牛录/河谷以西/一个人望见正红旗的/老城墙”(《民间的高处》),“在一个叫堆齐牛录的地方/雨水很少/苏慕尔氏的人们/和一些石头/随意地生长在那儿”(《堆齐牛录》)。是、阿苏诗歌的挽歌意识在对母语的关注上更是明显。作为在母语背景下诗性作写的阿苏,无时无刻不在遭遇着母语的尴尬。于是阿苏不得不大呼:我的吟唱是对母语文化的挽留。母语的眷顾以及母语文字里的风景,对阿苏的引领终于使得阿苏意识到他已经回不了头了。纸上的姿态已经不能令阿苏满意,因为本雅明在《单向街》里说:伟大的文学作品只能在行动和写作的不断交替中诞生。阿苏在不断的交替着,在经历着企图还乡的必然历程。
《花朵开遍的牛录》《堆齐牛录》《民间的高处》无疑是阿苏诗歌里非常典型也非常优秀的作品。在这里,阿苏是一个一直怀着还乡梦的诗人,通过诗歌来接近他的故乡,还乡也成了他诗歌永恒的主题。不知疲倦没有静止的书写的阿苏正在一步步靠近他的故乡。海德格尔似乎对此早就了然与心:唯有这样的人方可还乡,他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备尝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反本。因为他在异乡异地已经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还乡时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
牛录、母语、还乡、家园,阿苏的诗歌不断迸发的还乡意识也在昭示他的梦想成真。阿苏诗歌中强烈的锡伯风情似乎给阿苏的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带来了困难,毕竟对锡伯族文化一无所知的读者对他的诗歌是很难接受的,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得他还没有得到诗坛足够的重视。也许阿肃对此根本是不在乎、无所谓的。对他而言,坚守自己的还乡之梦是首要的。
但正如诗人亚楠说的,阿苏是一个潜力尚未爆发的诗人。他的爆发只是早晚而已。(毕亮)
081023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9

主题

4681

回帖

9099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9099
QQ
鲜花(29) 鸡蛋(5)
发表于 2008-10-26 11: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没有统治者玩弄阴谋,那也就没有锡伯族诗人阿苏了吧。
慰藉心灵最重要,或许,在很多年以后,一些重视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玩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56

主题

1004

回帖

3335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33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26 11: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的故乡已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心中无法释怀的思乡情素.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82

主题

210

回帖

346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346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22: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两位说的真是太好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