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 13807
积分 906
威望 8198
桐币 202
激情 55
金币 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1
桐网贡生
积分 906
鲜花(
0 )
鸡蛋(
0 )
张廷玉《澄怀园话》读后,禁不住一连录入了自以为其精要处,原因有二:一是该书是随笔,不是官方文牍,记载的是平时居家、交游、读书、处事、接物的点滴感受与心得,无矫饰,自然朴实,能接近;二是张是大家,处高位,浸染于繁华闹市、丰腴糜丽之中,用张的话说,是 “ 席丰履厚 ” 之人,其文虽超凡脱俗,不染尘埃,读后不觉脱世虚空,反觉平易落在实处,使人踏实。
+ m9 c. R2 c5 r; E8 {8 W0 R 明人陈眉公说: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堕。言下之意,入世要有出世的胸怀,否则,在尘世中就受种种诱惑而堕落。这一句也就是张廷玉《澄怀园话》的最好总结了。 # Q/ O7 i: @" e- m$ ?
一、凡人得一爱重之物,必思置之善地,以保护之。至于心,乃吾心之至宝也,一念善,是即置之安处矣;一念恶,是即置之危地矣。奈何以吾身之至宝使之舍安而就危乎?亦弗思之甚矣。
L+ Z/ |: V8 j 二、一语而干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生平之福,当时时留心体察,不可于细微处忽之。
& p" ~0 s! z( Y3 J# j( H% ` 三、昔我文端公时时以知命之学训子孙,晏闲之时则诵《论语》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盖穷通得失,天命既定,人岂能违?彼营营扰扰,趋利避害者,徒劳心力坏品行耳,究何能增减毫末哉!先兄宫詹公,习闻庭训,是以主试山左,即以不知命一节为题,惜乎能觉悟之人少也。
" y# p: ?& L! v9 W c 四、周易曰:吉人之辞寡,可见多言之人即为不吉,不吉则凶矣。趋吉避凶之道只在矢口间,朱子云:祸从口出。此言与周易相表里,黄山谷曰: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当终身诵之。 5 [6 T C* ]: U5 n7 y4 o* v
五、一言一动,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不惟积德,亦是福相。
. u. Z- M4 r" @% F 六、文端公对联曰:万类相感,以诚造物,最忌者巧。又曰:保家莫如择友,求名莫如读书。姚端恪公对联曰:常觉胸中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又虚直斋日记曰:我心有不快,而以戾气加人可乎?我事有未暇,而以缓人之急可乎?均当奉为座右铭。 - T+ d7 P3 F6 [3 x
七、天下之道,宽则能容,能容则物安,而己亦适。虽然宽之道亦难言矣,天下岂无有用宽而养奸贻患者乎?大抵内宽而外严,则庶几矣。
; T+ d6 h Z: s1 |$ V! U4 h 八、凡人病殁之后,其子孙家人往往以为庸医误投方药之所致,甚至有衔恨终身者。余尝笑曰:何其视我命太轻,而视医者之权太重若此耶。庸医用药差误,不过使病体缠绵,多延时日,不能速痊耳。若病至不起前数已定,虽卢扁岂能为功,乃归咎于庸医用药之不善不亦 寃 (yuan)哉? 3 T' I3 z6 i" G/ p
九、世之有心计者,每行一事,必思算无遗策,夫使犹有遗策则多算何为,不过招刻薄之名,致众人怨恨而已。若果算无遗策,则上犯造物之怒,其为不祥莫大焉。 " I1 Q* q/ k: T" [1 _; o
十、凡事当极不好处宜向好处想,当极好处宜向不好处想。 % \' ?) L: f, g5 S7 m
十一、人生荣辱进退皆有一定之数,宜以义命自安。
8 Q& Y1 W& c0 T" l [ 十二、为善所以端品行也,谓为善必获福,则亦尽有不获福者。譬如文字好则中式,世亦岂无好文而不中者耶,但不可因好文不中,而遂不作好文耳。 6 d& F6 G2 O& H4 n+ I, y) N; J
十三、制行愈高,品望愈重,则人之伺之益密,而论之亦愈深。防检稍疏,则声名俱损。
8 n/ W1 \8 B& Z c8 g 十四、凡事贵慎密,而国家之事尤不当轻向人言,观古人温室树可见,总之真神仙必不说上界事,其轻言祸福者,皆师巫邪术,惑世欺人之辈耳。 6 Q' a0 Z3 \, I# x9 i# o$ H
十五、同居共事则猜忌易生也,至于与我不相干涉之人,闻其有如意之事,而中心怅怅,闻有不如意之事,而喜谈乐道之,此皆忌心为之也。余观天下之人,坐此病者甚多,时时省察防闲,恐蹈此薄福之相,惟我俩先人忠厚仁慈,出于天性,每闻人忧戚患难之事,即愀然不快于心,只此一念,便为人情之所难,而贻子孙之福于无穷矣。
; [0 L: n: d3 N7 f9 a% q6 R 十六、古人以盛满为戒。尚书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盖席丰履厚,其心易于放逸,而又无端人正士、严师益友为之督责,匡救无怪乎流而不返也。譬如一器贮水,盈满虽置于安稳之地,尚虑有倾溢之患,若置之欹侧之地,又从而摇撼之。不但水至倾覆,即器亦不可保矣。处盛满而不知谨慎者,何以异是。
: j) g2 Q7 F1 s5 N" I 十七、吾人进德修业,未有不静而能有成者。太极图说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大学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且不独学问之道为然也,历观天下享遐龄膺厚福之人,未有不静者,静之时义大矣哉! 5 H0 x/ g+ e2 S z' H+ N; y: n
十八、人生乐事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服饰之鲜、饮馔之丰洁、声技之靡丽,其为适意者,皆在外者也,而心之乐不乐不与也。惟有安分循理,不愧不怍,梦魂恬适,神气安闲,斯为吾心之真乐。彼富贵之人,穷施极欲,而心常戚戚,日夕忧虞者,吾不知其乐果何在也。 ; d* B; J& n' f% P* ^2 m) T# d
十九、凡人耳目听睹,大率相同,若能神闲气静,则觉有异人处。 ! g% k& x+ @+ W: u
二十、余近蒙圣恩赐以广厦名园,深愧过分,昔文端公官宗伯时,屋止数楹,其后 洊 (cun)登台辅,数十年不易一椽,不增一瓦,曰:安敢为久远计耶?其谨如此,其俭如此,其刻刻求退如此,我后人岂可不知此意,而犹存见少之思耶? E5 _/ m& } [: `) l+ k
二十一、大聪明人当困心衡虑之后,自然识见倍增,谨之又谨,慎之又慎,与其于放言高论中求乐境,何如于谨言慎行中求乐境耶? - K" f( \! m f& R2 j( h
二十二、人臣奉职惟以公正自守,毁誉在所不计,盖毁誉皆出于私心,我不肯徇人之私,则宁受人毁,不可受人誉也。
( M: G# Z, ]7 N2 p8 X+ Z 二十三、他山石曰:万病之毒皆生于浓,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tao)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吾一味药解之曰:淡,吁斯言,诚药石哉! 1 s9 j- h0 }8 {2 L
二十四、人以不可行之事来求我,我直指其不可而谢绝之。彼必怫然不乐,然早断其妄念,亦一大阴德也。若犹豫含糊,使彼妄生觊觎或更以此得罪,此最造孽。人之精神力量,必使有余于事,而后不为事所苦,如饮酒者,能饮十杯,只饮八杯,则其量宽,然后有余,若饮十五杯则不能胜矣。 3 }8 j, J: Q6 t: n/ P
二十五、处顺境则退一步想,处逆境则进一步想。 . j- ?4 B$ `" |8 w8 M7 o5 ?
二十六、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尝记姚和修之言曰:有钱用钱,无钱用命。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 ) i6 e8 j, [: k5 @6 e
二十七、人之葬坟,所以安先人也。葬后子孙昌盛,可以卜先人坟地之吉祥。若先存发福之心以求吉地,则不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平生锱铢必较,用尽心计以求赢余,造物嫉之,必使之用若泥沙以自罄其所有,夫劳苦而积之于平时,欢忻鼓舞而散之于一旦,则贪财果何所为耶?所以古人非道非义一介不取。
& `# c. O X$ \% Q8 h6 S' Z 二十八、人家子弟承父祖之余荫,不能克家,而每好声伎,好古玩。好声伎者及身必败,好古玩者未有传及两世者,余见此多矣,故深以为戒。
+ A9 u. B. W/ U3 Y; d 二十九、昔人以论孟二语合成一联云:约失之鲜矣,诚乐莫大焉。余时佩服此十字。 ~8 r0 _: K/ v' m* ]2 W. J
三十、君子可欺以其方,若终身不被人欺,此必无之事。倘自谓人不能欺我,此至愚之见,即受欺之本也。
7 }1 Q0 g( e |# e& L2 z- `0 ]. C( f1 s 三十一、天下有学问、有识见、有福泽之人未有不静者。
) R; F, g- h$ q2 ~+ n/ {' g8 |: V4 d 三十二、天下矜才使气之人,一遇挫折,倍觉人所难堪,细思之,未必非福。
$ r% }# K5 h, N8 E& F+ f8 K& Q/ q; o1 p 三十三、凡人好为翻案之论、好为翻案之文,是其胸襟褊浅处,即其学问偏僻处。孔子曰:中庸,不可能也。请看一部论语,何曾有一句新奇之语。 z4 a- c9 N/ D/ o+ q
三十四、不深知“知人论世”四字之意,不可以读史。 # _: ?4 d4 v0 e8 t9 ^, n. n6 f) ^6 c
& K) c( K7 t$ N) c1 _# L( f+ W6 ^* ~: d
一、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每见清官多刻且盛气凌人,盖其心以清为异人能,是犹未忘乎货贿之见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问如何著力,曰:言忠信,行笃敬。 4 @8 j3 K( n. s! t
二、孝昌程封翁汉舒笔记曰:人看得自己重,方能有耻。又曰:人世得意事,我觉得可耻,亦非易事。此有道之言也。
7 k6 z) a0 B9 ]& \, |& U6 Y/ A 三、读《论语》觉得《孟子》太繁且甚费力,读《孟子》又觉诸子之书费力矣。不可不知。 ) p6 f: S" ^6 @: H& s/ N$ ?
四、孝昌程封翁汉舒曰:一家之中,老幼男女无一个规矩礼法,虽眼前兴旺,即此便是衰败景象。又曰:小小智巧用惯了,便入于下流。而不觉此二语乃治家训子弟之药石也。 , D% r0 ?% K. Q8 O- p
五、凡人看得天下事太容易,由于未曾经历也。待人好为责备之论,由于声在局外人也。恕之一字,圣贤从天性中来,中人以上者则阅历而后得之,资秉庸暗者虽经阅历,而梦梦如初矣。
楼主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