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955
- 积分
- 708
- 威望
- 1418
- 桐币
- 849
- 激情
- -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9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2-5

桐网贡生
 
- 积分
- 708
 鲜花( 0)  鸡蛋( 0)
|
吾家乃翰墨世家,先十二世祖木崖公为明末宿儒,博学多才,乃桐城派戴名世的老师;先伯祖及先祖都是清末、民国初年较有声望的书画家,先伯祖潘陛,有江南才子之称,当时以诗、书、画驰名文坛;先祖潘淇,精草书,于右任先生对其书法推崇备至,曾跋先祖草书“饮酒诗册”曰:“闻先生已归道山,予于研讨草书之时,失一导师,感慨无巳”。父亲自小就耳濡目染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六岁始临池习书,他先习欧、颜楷法,打好基础,后广涉历代碑帖,尤对二王法帖爱不释手。他八岁时便能为别人写春联,作楹联条幅,尤擅双钩,夏日里同学手中所持之折扇,大半都书有他的双钩作品。
. n9 R K1 y, ?. _5 x/ r- ^# N7 A9 A7 e+ [- V9 ?! v* G3 T$ c$ [
少年时代,他曾伏在安徽巡警学堂的墙头上,目睹了徐锡麟烈士剌杀满清安徽巡抚恩铭的全过程,留下了极深刻的记忆,并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写下了这段回忆,并作“题剖心图”诗一首:
5 T# E$ t$ |- {# f
# \$ n# {2 {* b; \7 v 国破家亡太可伤,几人奋臂挽狂澜,
! o o3 v) p5 s$ Q
/ Z, |3 `4 q% w, ]7 G0 r- M9 w 丹心一片昭千古,剖向光天万人看。
8 k+ d2 D- T1 V: }0 f0 v. X% y% b- f: J. Z8 i) s9 H/ H; l6 U
遵循祖父的意愿,父亲先后就读于安徽政法专门学校和北京政法大学,毕业后供职于安徽省政府。
" h6 O% v" g1 w# P! O& N7 Y
" u: D/ w ?8 [$ f/ g 抗日战争初,父亲携全家到了重庆大后方,任赈济委員会委员兼第四赈济工厂厂长,收容各地难民做工人,产品为军队军服、被服等专用品;当年逃到四川大后方的安徽籍难民大都聚于重庆西南方的江津,为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父亲又受命在四川江津德感坝创设瓷器厂一座,我家原藏有该瓷器厂的多种照片及父亲设计的数十种花瓶图纸,以及数十件该厂所制瓷器珍品,文革中全部被抄,是十分可惜之事。9 l, W |8 ]; O+ |
7 C' o3 J7 I$ @8 K
初到四川之时,父亲得瑕常与潘伯鹰、曾克耑、周弃子等文艺名流诗酒往还,观摩书画,并和他们一起举办书法、篆刻展览会,活跃大后方的文化艺术氛围,深受观者赞赏。父亲还曾跟随他堂叔潘赞化先生一起去探望过当时蜗居江津的陈独秀先生,对这位一代哲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满怀崇敬之情。
0 t0 O% P# e7 m
7 p& `! b+ k2 n' A 抗战胜利后,我们举家迁居南京,一度迁回故乡安庆,1949年初举家迁到上海定居。解放后,父亲将自家拥有的怀宁煤矿一应工程设备全部无偿献给国家,义无反顾地投向书法篆刻艺术事业中。旧社会颠沛流离的生活使父亲没有更多的余暇顾及书法,解放后,特别是在1960年他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时,他激动万分,喜不自禁地说:“我现在真有些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的心情‘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平生之宿愿,终能实现,来日方长,当急追之……”
* ]' R! z9 s1 @* ^" n1 c! h4 J6 l) g" y3 l8 n! {! ]/ g
他在接任上海市文史馆书画组组长后,为书法艺术之发展做了许多令人称颂之事。他自镌大方闲章一枚明志:“出生于君主主义时代,进步于新民主主义时代,将享受于社会主义时代,希望步入共产主义时代”,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老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6 P2 Q$ I# X" C( \
% @' R5 H1 }$ s7 p' H3 H4 m7 D9 e/ R 1961年4月,父亲和沈尹默、潘伯鹰、王个簃、郭绍虞先生等,一起筹建上海市书法金石篆刻研究社,建会的许多具体事务都是由父亲操办的。上海书法金石篆刻研究社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书法篆刻家的社会团体,它的成立,为上海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父亲于1961年负责筹办了第一届上海文史馆书画展览会,又于1962年主办了第二届上海文史馆书画展览会,后来在黄陂北路美术馆旧址举办的第一届上海书法金石篆刻研究社的第一次展会,父亲仍然是主要评审者之一。1961年,上海市青年宫与书法金石篆刻研究社联合举办书法班,父亲满怀热诚地参加了这一书法大普及的活动:书法班一共办了九届,父亲是开班伊始的教师之一,至第五六届后,仅父亲一人执教。在青年宫执教期间,父亲在书艺教学上一丝不苟,常引用李北海的话:“学我者死,师我者俗”来告诫学子,一定要“取法乎上”。父亲强调基本功训练,口授言传、悬腕示范,谆谆教导向学者在执笔、运笔、永字八画上的书法要点。/ N1 z, O- `/ d( Q, E4 `
/ ]7 k4 V; Q; G. e- h, E$ x' Y 父亲特别注重书法教育的普及活动,他认为,书法传承必须从中小学开始,中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应注重汉字的书写,便可陶冶性情,受益一辈子。故他除在青年宫书法班执教外,还常去市少年宫讲书法,对各区、县文化馆、少年宫、学校的邀请,他均出席有时甚至是带病坚持出席。
; `% c# b3 h( y1 {4 K2 `! q' k( |: R; x, x! Q6 f3 x
当今活跃在上海书法篆刻界的众多精英,有许多人都结业于青年宫书法班、接受过父亲的陶冶,许多人都十分难以忘怀父亲平易近人和诲人不倦的风范,著名石鼓文书法家、书画评论家丁惠增先生曾多次撰文盛赞父亲的这种品格。可以说,父亲是上海书法篆刻界不可多得的先驱。+ h/ F3 ~' E& p0 g; v# d$ \
& C+ c' H( p# x( O
■ 潘津生4 l- M9 _4 s+ c
先父潘学固,名重,别署无量山农,晚年自号老学,1893年生于安徽安庆,1982年逝于上海,享年九十岁。生前是著名书法家、書法艺术教育家,曾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0 z8 U8 ]+ B9 F# D; I+ H+ U i
" M8 T3 K6 ?4 b7 {: A, P k安庆网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