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5094
- 积分
- 346
- 威望
- 4724
- 桐币
- 1205
- 激情
- 5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5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11-7

文都秀才

- 积分
- 346
 鲜花( 1)  鸡蛋( 0)
|
(本文感谢晓荷姐姐给予的灵感)
三月,蒿子飘香 文\毕亮 每到了三月,似乎就闻到了四千公里以外飘来的蒿子香味。
在我的家乡桐城,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都有吃蒿子粑的习俗。这个时侯,整个村子都在泡在了蒿子的香味里,乡邻们似乎也变成了蒿子,外出,身上有一股子蒿子香气。
我在家乡生活了将近二十年,蒿子粑是我最爱吃的特色小吃。每次都可以吃四五个吧。上学的时候,早上在家吃了,还要带几个到学校去,分给从在镇上来的同学。因为他们都是城里人,好多同学的父母都要上班,也根本就不会做程序这么复杂的蒿子粑。所以,在三月,教室里很多时候飘着的是蒿子味,而不是粉笔的粉尘。上课的时候偶然偷偷的把头低到课桌下,狠狠的咬一口蒿子粑,讲课的老师已经见怪不怪了,看着下面贪吃的同学,只是一笑了之。有时候遇见幽默的老师,他还开玩笑的提醒你别哽(家乡方言,“噎”的意思)着。
虽然喜欢吃蒿子粑,但对采蒿子却是深恶痛绝。采蒿子非常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认为这种活是女孩子做的,“男子汉”做这样的事是很丢人,是要被同伴们笑话的。但是,家里就我和哥哥两个孩子,母亲是要和面揉面的。你想吃蒿子粑,任你再深恶痛绝,还是得乖乖的拿着箩筐和剪刀到田埂、河岸已经山上去采蒿子。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不情不愿的提着箩筐采蒿子去了。
说采蒿子需要耐心,是因为做蒿子粑对蒿子的要求还挺高的。非要嫩蒿子不可,而嫩蒿子又以蒿子头为最。那些时候,经常见到小孩子们拿着剪刀漫山遍野的找好蒿子,有时候一下午都采不了一箩筐,这时候只有自叹技不如人,心有不甘的回家等着母亲的“嘲笑”了。多年以后,在新疆石河子的一四七团,看着一望无际的等着打顶的棉花,想到了曾经采过的那些蒿子们,而这个时候的我已经距离生养的村庄将近万里了。
其实,做蒿子粑,做粑的人更需要耐心。所以,家乡就流传着这么一个观念:会做蒿子粑的女人肯定都是勤劳的,也肯定会是一个好媳妇。无形之中,做蒿子粑的好坏成了评价谁家媳妇贤惠与否的一个标准了。
但这毕竟都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距最近一次吃蒿子粑也已经过去五年。从2004年到新疆后,虽然没吃过蒿子粑,但每年一道三月,总是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蒿子和蒿子粑。记不清是2007年还是2008年农历三月三日那天,在同乡诗人白梦老师的博客里看到她拍的刚出锅的蒿子粑的照片,似乎还冒着烟。看着照片,感觉又回到了桐城,那些蒿子粑就在我眼前,等着我去消灭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果然当天夜里就梦见那时候在课堂上偷吃蒿子粑,忍不住就笑醒了。
尽管对蒿子粑恋恋不忘,却一直都不知道为什么乡人一到农历三月三就要吃蒿子粑。小时候,见到蒿子粑,就什么都忘记了,只知道吃,吃……当然三月三吃蒿子粑的习俗是怎么来的也忘记问了。
直到后来到新疆,才开始关注起来。为了这个,曾经还专门咨询过一个对桐城习俗颇有研究的老师,对其中的缘由才略有所知:
原来,一到三月,蒿子也开始嫩绿了,这个时侯也就快到清明节了。这是一个鬼的狂欢节,那么活着的人说不定就会遇到危险了,一个不小心或阳气不旺就有可能灵魂出窍,就被哪个鬼给拉走了。于是,乡人为了生活得安心,就想到了这么一个粘魂魄的办法,把人的灵魂同身体粘在一起,那么就不怕被狂欢的鬼拉走了。当然,粘魂魄的就是蒿子粑了,吃了蒿子粑,魂魄就被粘住了,心也就安了。所以,在村子里,谁家做好了蒿子粑,邻里之间都互送蒿子粑来表示祝福平安。
而这些当然都仅仅只是传说,但随着传说而生的蒿子粑确实蒿香满嘴,令人难忘。
蒿子粑给予了众多离家在外桐城人的美好回忆。同时,蒿子粑一也次次走进了游子的诗文中:“三月,是病菌繁殖,病痛高的季节。古时生活医疗条件差,得病而死的人很多。于是人们用糯米和蒿子做成耙,因为它粘性很大,人们认为吃了后就能巴住人的魂魄。这当然是迷信。不过,蒿子本身伟野生植物,带有草药的清香味,也许它真有一定治疗或预防作用呢。不管怎样,它真的巴住了不少人的魂——特别是一些离开家乡的人。”
而一些离开家乡的人中有一个——我。
09-3-25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