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955
- 积分
- 708
- 威望
- 1418
- 桐币
- 849
- 激情
- -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9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2-5

桐网贡生
 
- 积分
- 708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3-26 08: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桐城学派也被迫成为替罪羊。在吴越去世的十三年后,他的挚友陈仲甫(已成为著名的陈独秀)在他编辑的《新青年》里,毫不留情将这昔日的一代文宗称为“桐城谬种”,似乎他们要为中国的崩溃负责。& W$ S' G y9 T; w6 |) l
5 u+ A, h, i* L$ B. D3 c
即使岁月早已将城市弄得面无全非,但午后的老城,仍能让人感到昔日的余韵。带着厚厚镜片的男人正摇头晃脑的走过,一家叫相府人家的小餐厅,老墙背后传来的低落的谈话声,还有被刷成蓝灰色的六尺巷,悠长而神秘。它曾是这城市训练人们礼仪的场所,小巷太窄了,当有人走过时,双方必须侧身礼让,拥挤的中国需要这种相处之道。新的时代到了,含蓄让位于直白,在一面墙上,我还看到了红字的宣传标语:管好自己的嘴,不随地吐痰,不说不文明的话;管好自己的手,不乱画乱扔乱倒垃圾,不做不文明的事;管好自己的腿,不违反交通规则,不践踏花草树木,不走不文明的路。落款是胜利居委会宣。好一句“不走不文明的路”,它是这个时代的桐城派的文风吗?8 l+ D7 z: J) h
2 a2 x6 l- r. `. g- r/ d2 j: C a# J
这样一个城市,却产生了吴越。我去小巷里的一家有着老式黑皮沙发的理发店问路(这城市里有很多理发店,似乎生活太悠闲了,居民们需要通过理发来打发时间),一位热心的大妈,帮助我们找到了吴越的故居,“他还有个孙子呢”,她不忘提醒我。
$ D) E7 f* a! u) c$ ?* R2 v9 Y4 q
从西后街拐到更窄的延陵巷,穿过布满了青苔的后墙,来到了一个长方形的院子。“吴樾烈士故居”,黑底蓝字的石牌就镶在一面墙壁上,石牌前的一株已枯萎的植物挡住了最后一个“居”字。院子里放了很多花盆,是茶树、白玉兰与兰花,晾晒的衣物杂乱的挂着与堆放着,狗闻到了生人气味,大叫不止。只看到一个年轻的母亲正哄着她的小女儿,她们见到我们进来,并不多问,可能早已习惯了游客的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