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955
- 积分
- 708
- 威望
- 1418
- 桐币
- 849
- 激情
- -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9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2-5

桐网贡生
 
- 积分
- 708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1 10: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信里画了张去北平的路线图
没想到,这封信的内容,被当地邮局检查邮件的人看到了,在信件里寄钱,这是违法的,他把这事报告了当时的桐城邮局局长汪德庆。4 g& z- {0 z* \& I
. {5 P4 ~3 ?, E: d) f0 o
汪德庆那时刚从学校毕业,也是个热血男儿,了解真相后,他决定帮助我爸妈。1 e" B( n' }7 D4 I
2 C- y4 O+ }. f) X# R Z" P: ^/ q 于是,他每天留意寄来的邮件,纪念册一到,他就偷偷藏了起来。然后,开出一张假“欠费通知单”,叫妈妈去邮局补付邮费。9 a: R0 F6 i- o" r+ @6 L- u" _% n
* K8 a7 m. u/ W4 g/ J% }1 u 妈妈摸不着头脑,到了邮局,从小窗口递上罚单和钱后,里面递出一个纸包。拿回家后打开,是纪念册和一封信。信很短,就是汪德庆写的,他告知了事件真相,还画了一张去北平的路线图,叫妈妈赶快走。 Z7 W5 \9 w" q# ~8 D& A4 {
~, P( E! i9 P; Z% {9 r1 A- {( t
后来,汪德庆成了我小姨夫' y, M! e& L, [1 q. g% B
! E/ r; ?6 W# I3 Y: F/ J M
那时正是寒假,安庆正在招收省公费生,妈妈假装回心转意,跟外公说要去考公费生,外公答应了。0 D. T$ A5 b: B0 O( }
& n8 a) C6 w& E0 l# a) W& _) f8 G 妈妈先到了安庆,又辗转到了北京,和爸爸见面。两人一起拜见了师友,那是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家都敬佩他们的勇气。. g# n! O. C4 ~) |
0 S; }( b! j- y5 h, f) e# O
当时结婚还要在报上登启事的,有朋友帮爸妈在《华北日报》登了结婚启事,婚礼请柬是爸爸的大学美术老师设计的。结婚前一天,他们到王府井大北照相馆拍了结婚照。
- ?1 Z* o5 [) n8 u3 p9 t( F% o6 x2 ?
1937年2月1日,爸妈在北海举办了婚礼,当时他们全部家当就是一只破旧小皮箱和一套铺盖,房子是租的,床是借的,桌椅板凳是借的,锅碗瓢盆是借的,连结婚穿的礼服也是借的。
8 G( s0 Q* N- R% C8 Q) M* c) R, t% m4 h* o
朱光潜、金克木、沙鸥等师友都来参加他们的婚礼,在那个滴水成冰的日子,大家吃着糖果、喝着清茶热闹了一番。
/ j$ k+ K1 C0 ~7 z( A, M3 }3 O# f1 B. d2 c
为感谢桐城邮局那个侠肝义胆的局长,爸妈特地买了本《综合英汉大辞典》寄过去。
6 H. u. U$ r- f8 T
( l2 L% U$ i- S( B 数次通信后,妈妈觉得他是一个可信赖的人,就委托他照顾桐城家中的妹妹。再后来,汪德庆就成了我小姨夫。
6 |0 o, g7 `. t6 e9 H) l* g
4 z* s. q' D+ e! o 千里寻妻到昆明
2 E. D+ C) q* W3 _- v, O' K9 _* W
) m, Y8 H# J" [8 }5 W 几个月后,“七七”事变爆发,爸妈乘最后一列火车离开北京,一路辗转到天津、浦口、南京……随后,妈妈送爸爸上了赴法邮轮,从此天各一方,一别八年。
' A! S7 ~, y; u9 @$ L: w( w: R# T
+ o) Z! W$ E; p+ P; }* P; ?6 m$ C 爸爸到法国后,先后在里昂大学、巴黎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妈妈则到爸爸老家绍兴,和从未见过面的婆婆一起生活,并到中小学代课谋生。- ?! `, ?: F' C( T2 I3 X: k
7 _% I5 H5 p- |2 R+ M6 T 上世纪30年代的绍兴,妈妈这个“外来妹”颇受瞩目,姑妈曾跟我说,当时远近都知道有个北京来的洋学生,为了躲邻居图个清静,大清早一个人跑到坟头上读英语。
; ^6 @9 \$ H5 N; H
! \6 e2 v6 S) c$ x/ b 后来,妈妈在浙、赣、闽等地奔波,当过中小学教师、小职员,参加过宣传抗日的广播工作和巡回演出,九死一生,最后流亡到昆明。
+ J" }0 X& y/ v; y$ `( f8 r% C
/ R* I) G+ J6 I6 A2 \. P 当时整个欧洲都处在二战战火中,欧亚交通中断,父母像断了线的风筝,完全失去联系。
1 b) T+ ~' k# g$ i& N; E% n' f
' Y) j9 s' {6 r9 d! J. {5 k 1945年,二战结束后,欧亚交通刚刚恢复,获得两个博士学位的父亲,怀着一腔热血几经周折回国,又千里寻妻到昆明,天各一方的他们才算团聚。* q+ `$ U B, |* A8 f" Q- g* ~
2 n1 d! B0 s1 Y, l6 e- `& `9 _
父亲到昆明后,被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挽留,受聘云南大学生理学教授、心理学和美学教授。
& [+ H1 K( ^6 i* r P: u5 M" c
0 G1 ]7 x: f4 z4 y& r$ C% ] 主持人要妈妈谈谈钻石婚感想
c& }* x9 D! p- w2 |. z6 I/ B0 N8 y! w4 |5 F4 F1 i4 @
解放后,爸爸受政治运动牵连,屡经磨难。改革开放后,在杭州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陈立先生举荐下,66岁的爸爸调到杭大心理系,任生理心理学教授。
6 M, J) V/ a, ]7 y: Y3 [ D$ l2 @/ w8 E" ?: _9 C0 B2 ^6 O
此时,爸爸已身患多种疾病,妈妈又一如既往担负起所有教辅工作,爸爸眼疾严重,不能板书,上课时,爸爸在前面讲解,妈妈就在他身后黑板上写。0 Z( E k3 R( _) i: p: y2 j W
, p7 q" T9 O7 ?1 O* @# B% B- [
爸爸42年教学生涯中,妈妈协助他做了不计其数的工作,共同工作中的默契配合,甚至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种支撑。仅用“相伴相依、相濡以沫”等字眼来形容,远远不够。
4 B2 p2 p! [$ p4 y6 }. {; I5 O, J0 k
爸爸在80寿辰时写过一首《书怀》:良辰堪慰也堪伤,逆水行舟寿偏长,若非同室分忧患,此身已在荒草乡。道出了他对妈妈的感激。
3 t; l" G: J: V9 G# h; Z
2 B4 Y; W( Q7 m$ s: j( q; P 1997年2月1日,爸妈结婚60周年纪念日,也就是钻石婚,有家电视台来做节目,主持人要妈妈谈谈钻石婚的感想,她只说了四个字:无怨无悔。 u @9 V% u5 F8 m+ V/ T7 \ w
8 c; _" k$ ^2 a# s4 l( { 爸爸已去世多年,现在,妈妈也走了。他们的婚姻,让我想起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两句: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