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955
- 积分
- 708
- 威望
- 1418
- 桐币
- 849
- 激情
- -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9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2-5

桐网贡生
 
- 积分
- 708
 鲜花( 0)  鸡蛋( 0)
|
桐城西大街南侧,原有一座胡家祠堂剧场。上个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曾是桐城的演艺中心。虽无法与上海的“天蟾舞台”相比,却也红火了几十年。当年这里是好戏连台,笙歌阵阵,名角云集,轮番登场,各展技艺,精彩纷呈。倾倒无数戏迷。除黄梅戏班社外,京剧、庐剧还有话剧(文明戏)等众多班社都到此演出。演出剧目涵盖了黄梅戏的传统剧目和其它剧种的名剧。在此活动时间最长的当属琚光华的“双喜班”。
8 W+ ?, ~/ [9 ~) t" k! M: S+ k- d3 {7 P
这个剧场是利用祠堂大厅改建的,有近千个座位。那时没有音响设备,全靠演员耗嗓子。观众能否听得清,直接关系到上座率。(当时讲究听戏)为了提高剧场的听觉效果,主事者动了不少脑筋。他们特地在舞台下面摆放了几十口大缸,一半缸口朝上,一半大缸倒扣在地上,按序排列。这办法真管用,吸收了场内的燥音,减少了共鸣声,演员在台上发声,真切而清晰。再说,那时演员是有真功夫的,有嗓子又有技巧,无论是唱是念,一定让观众听清楚,听出滋味,听出门道。% M% m! ]/ u' Y
4 L& k# d7 i3 Y8 C/ A
那时,想看场戏,票价很便宜,普通百姓也看得起,但占据前面好座位的还是城里的头面人物、达官贵人和有钱有闲的主儿。如果没有这些人捧场打彩送银子,就会影响到剧场的收益。为了稳住这些人,让他们舒舒服服地看戏,冬天,剧场里烧起火坛,熊熊炭火,使室内温暖如春。夏天,在前排座位的上方,安装了人工拉动的大风扇,送来阵阵凉风,为他们消暑解热。坐在过道边专门拉风扇的都是花几个小钱雇来的童工。还有,捧着热毛巾,盖杯茶,香烟瓜子之类的杂工,随时供这些上等看客差遣。这些人来看戏,是享受,是消遣,其中不乏专门来看漂亮女艺人的或为所喜欢的艺人捧场的。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只想过过戏瘾,满足自己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 o2 F, h8 @- g" ]3 C1 R% h) q
7 W, M% l) e5 t3 R8 u+ E& g
胡家祠堂剧场,创造了许多“桐城第一”。- k4 D4 R# X8 `+ Y+ s
: o8 E) j, i) f
过去夜晚演戏,用瓦罐盛着菜油浸上灯草燃着照明。接着改用汽灯。而胡家祠堂剧场在一九四二年前后就用发电机发电来作舞台照明。舞台光度大增,亮若白昼,召来大批新观众。在那个年代,的确非常稀罕。有的戏班子在演《卖花记》、《上天台》、《游地府》等出神出鬼的场面时,在灯泡外罩上一层深色的玻璃纸,有意营造一种阴森惨淡的舞台氛围,以增强剧场效果。9 H/ w$ S2 T/ ~. i" o
- `4 y% C. B1 G/ Q0 d0 k
话剧,原称文明戏,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纯属“舶来品”。抗战时期,话剧第一次在桐城演出,地点就是胡家祠堂。演出剧目是曹禺先生的名剧《雷雨》,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由于欣赏习惯的巨大差异,这次演出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 G% _' _' R% b
9 B+ o7 O0 L3 e- m# o! p* u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派京剧开始在一些武侠剧目中使用机关布景,借助这些装置,演员在台上可以飞来飞去,既惊险又有看头。有京剧团在胡家祠堂演出《济公传》、《火烧红莲寺》等剧目时,也使用了一些机关布景,观众大感惊奇,实实轰动了一阵子。% S) v% |8 ^% k! g0 T
( c$ o7 @+ m& s2 I. C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双喜班”在胡家祠堂演出《牛郎织女》时,班主琚光华突发奇想,叫人将一头真牛牵到台上,参与演出。该下场时,这头牛却赖在台上,不肯下去。台上人生拉硬拽,费了好大劲,才将这家伙“请”下了台。此时台下观众早已乐不可支,笑得前仰后合。出现这样的场面,琚光华是始料未及的。真牛上台参与演出,桐城应该是第一次。' f& \5 o% J3 k6 B1 H
; k4 f! ]3 E9 U: |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红火一时的胡家祠堂,早已不复存在了。它曾经的岁月和辉煌,在桐城文化史上,应有一席之地。它留下的故事,还将流传下去。[徐启仁/文]7 G! o. ]; y- k. p4 D# Q
" ?- u* a! D6 U$ n, E
稿件来源: 桐城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