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08|回复: 51

[桐城文] 永远的北大街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93

回帖

53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34
QQ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1-6-18 13: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 i9 i5 ~( D, f* ]) T
    一
, Z( X  v: o$ {. K$ C8 t/ l# [+ ]3 o    北大街老了。似乎,我每穿过北大街一次,它就老上一回。如今,它像一位豁了牙的,脸上泛着古铜色光芒的垂垂老者,他端坐在老城中央,仿佛在守护者什么,坚持着什么。又仿佛什么都守护不了,什么都坚持不了。我深信,那种深沉的坚持背后,是仰天长叹的无奈,甚至是彻骨的绝望。他守护的一定是岁月,是悠长历史风云下的点点滴滴,是跨越了几个世纪的文化梦想。难以想象,一条历经千年的古城街道,被迫让位于,由高楼大厦硬性堆砌的城市文明,其结局会是什么。  j/ m2 g; S! `7 F- Z2 q: c2 x
    从西往东,桐城北大街,长不足华里,宽不过四米。它太短了,短得让人来不及回味,穿行其中时心有所托的归属感。逢年过节,那种温暖萦怀的归属感,在当下日益物化的时代,实在难以寻觅了。我不是土生土长的老城关人,但在多少年前,我就被他的一汪古朴与宁静所迷恋。他就是北大街,静静的存在,与其他的新街截然区别开来。此心安处,我不知道北大街是多少人的故乡,他们此刻在想着什么。至少,我料他们会在某天,或是某个残缺的梦里,会有故乡的影子出现。我是替他们伤神了,那个令他心安的地方或是影子,将不复存在。9 s7 X1 Q! Z' q, B: E. }& {7 U
    从建筑的角度看,北大街已少见具有审美和工艺价值的明清建筑物。他已经被破坏了,且零落不堪。低矮的平房,破落的门窗阁楼,灰墙黛瓦,街坊间夹杂的新式楼宇,用水泥砖替代麻石条铺就的路面,实在乏善可陈。但有着悠久历史,承载着丰厚文化积淀的老街,他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美学上。更多的,他是文化遗风,是记忆和见证,是脉络,是城市的根。他是无价的。越是年代久远,他的价值显现越大。
% G/ a2 _  x! W/ v& ?    眼下,身临其间,环顾四周,随处是残垣断壁,而作为文化符号的“讲学园巷”和“寺巷”的路牌,仍冰冷孤孑地立在弄口。它还有存在的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符号唤不醒沉睡的记忆,担负不起沉甸甸的文化内涵。历史街区原有格局和风貌不见了,剩下的,只是空洞的躯壳。这不能不说,不是场灾难。
, c! l) y9 b# P+ k) k7 ~7 G    现存的老街老巷,不可复制,不可再生。这是常识。五十多年前,梁思成先生就曾说过:“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对于一切国粹都失去了信心。他们的审美标准全被搅乱了,古老的被抛弃了,对于新的即西方的,却茫然无所知。”
0 I  O7 g% Z; X- ?    如今,当局者仍将古旧和落后相提并论。在与城市建设不相冲突的情况下,只被动地保留文物保护单位,而对老城的历史街区熟视无睹,任它们沦为商业开发的牺牲品。
" S: [# K0 l$ m, V. c. o; l* F+ J    殊不知,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更高,因为,它还是活着的。( D  ~: ]/ P- m( C' r9 e
具备这样的文化常识,答案便不难找到:城市现代化、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如何与老城,包括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相得益彰?
  o; \2 f+ `" X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8 收起 理由
一苇过江 + 8 支持原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46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9801
鲜花(9) 鸡蛋(1)
发表于 2011-6-18 13: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配图片就更好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03

主题

2988

回帖

4210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4210
鲜花(15) 鸡蛋(0)
发表于 2011-6-18 13: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有照片就好了,
/ R- g/ h1 t: V6 h5 R9 {
3 z: t4 E  W, ` 关说的,表达不好。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7

主题

1253

回帖

1371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37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6-18 14: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街老了, 似乎离开了那个属于我们的时代。。。。。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6

主题

443

回帖

1199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199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1-6-18 14: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中北大街大桥边上的牙医可还在,我1990年在那补过牙呀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

主题

193

回帖

53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34
QQ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7: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关注。很遗憾,暂无图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

主题

193

回帖

53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34
QQ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7: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0 P: J4 ^( c  H/ [1 t
    在保护古城的经验方面,国外有两个特例可资借鉴,一个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它在战后依赖于左翼政党领导的地方政府,通过与房地产商的斗争,保护了古城;另一个是,波兰政府在战后对华沙的重建,使之成为,延续波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 A4 N9 }7 W9 i0 G
    国外成功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是保护历史街区,总体思路是,保护古城,另建新城,力求保持城市的历史风貌。如印度的新德里和旧德里,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老城和新城。这也是“梁陈方案”的精髓所在:将旧的行政、经济中心和过多的人口从老城转移到新城,既可以解决旧城的居行和办公问题,又可以体现古城的历史文化及旅游价值。新城老城并行不悖,从根本上解决老城面临的种种压力。0 {# ]4 S5 F$ W
瑞典前驻华大使曾在一篇文章中,表达了他对旧城保护的看法:. D* r% T; {  I! |* \) @" ]

  d9 d. t7 l$ t# x3 y  R# M1 e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在城建方面犯过大错。我的故乡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就是这样。把成片17、18世纪的老房子纷纷拆除,盖上高高的写字楼、购物中心、停车场、宽街新路。现在90%的斯德哥尔摩人认为这样干是大错特错,原来是老房子的地方现在都冷冷清清,了无生气。# i7 c5 T! t! @4 @
    多亏当时还有一些热血之士,大声疾呼,大力抗议,结果城中一块历史较为悠久的地区幸免“现代化”,保存了下来。这个地区就是现在的老城。
1 Y: a- F5 x4 U* b1 W$ _今天如果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就可看到它是最有品位、人气最旺盛、最有画意的地方。即使从附近的岛屿远远望去,它在一群现代化的建筑群中间就像一组仍然有青春魅力的花簇。
6 b& X0 Y  ^5 O. b) E% k( y9 T  U. A
桐城是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专家张驭寰在他的《中国城池史》一著中,对桐城作了这样描述:4 p  O$ B6 q) b- d
" a4 L* p9 U( H- }# i
    春秋时代为桐国,到唐代改设桐城至今。桐城地处大别山东麓,东南临长江,地势平坦,古代文风非常兴盛。因桐城派闻名于世。0 C$ l, ~6 f+ |# e3 s4 k
    桐城的一大特征,就是县城城池的规划与建设,构成正圆形的城池,这从全国来看,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一座圆形城池。8 Z, t& K# C& ^
    全城以中轴线贯穿城池,南城门曰“南薰门”,北城门曰“北拱门”,均建在中轴线之上。西城门偏北,东城门偏于东北方向。西北方向有一个城门曰“宫民门”,正面方向也有一个城门曰“向阳门”。全城共计五座城门、三座水门,城墙做弧形通过个个城门。在北拱门外建有一座半圆形瓮城,只是在西北方向建“马面”两个,在东南城墙之外设硬楼两座。这些都是从战略上来考虑的。% i9 @  H$ S$ s: J& z3 W. r3 q
    在城池规划中,大河从北门西入城,流向后山之东,弯曲流向西南,经柴巷、禅度院、西大街,流向西南方向经水门出城。另一条河是从县署分流向南流至东南方向出水门。都是穿城而过,所以全城有三个水门。这些河是大别山下来的水,引入城中的。城内的道路规划,首先是做内环城路,这是与其他城池不同的。
' Q" I/ L$ g$ ~0 L    城内的道路,没有一条直通的大街,都是一段一段的弯曲的巷子。城门之间也没有直达的主干道,东西南北各方向的街也不是直通的,还有斜街。
  X# s/ r' K/ u( A/ \9 J! f    城内的西北角有一小山,叫后山,山不太高,建城时,包在了城内。城里的衙门均设在西北方向,也就是现在的北大街。面水依山,避风向阳的风水宝地,是全城最佳的地区。后山之前,计有县署,县丞衙署,典史衙署,察院等建筑群。寺庵、庙宇、祠堂、园林大建筑组群,都分散在全城主要位置。例如观音阁建筑在全城的中心,左建关圣庙,右设城隍庙。西门里有黄公祠、史公祠,东门里有姚端格祠,理学祠。
1 V+ b% t8 @; ]    桐城的城池具有许多的特点:它是一座正圆型城,在城内有一圈贴城街,相当于城内环城路。城墙做“马面”三个,都是在关键部位建造的。凡是正式城楼都做重楼,一般的城门楼做单楼一层。
& G8 u1 {/ q- u+ [: Q% a4 N4 O+ X我国除桐城是唯一的一座正圆形的城池外,尚有圆型城,椭圆型城池,如:北京北海团城,那是园林里的小城并非县城,北京乾隆跑马厅椭圆形的城,山西翼城县城是一个卵形的城。昆明太和宫是道教建筑群,也做一个圆形城。但是这些都远不及桐城县城的圆形那样正规。1 G; A; Y3 L+ k+ S- L8 c% l) y

" A/ d2 o) \! P1 X; v    张驭寰以一个专家的身份,给出了桐城作为古城无法估量的价值。桐城是唯一的。桐城古城区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古城初名山城,民国时改为孟侠镇,建国后定名城关镇。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  N  W1 T% ?3 Z. b
崇祯八年至十五年间,农民军将领张献忠,面对威严坚固的桐城古城墙,曾六次强攻不下。遂有“铁打的桐城”之说。关于城墙之毁,据方守敦《凌寒吟稿》中所记:
( n( L6 D7 {; I1 G/ l  i5 ~, {3 b
) `6 O! S; q6 ~/ }' C桐城建城自万历四年,为乡贤盛侍郎汝谦、吴布政一介二公所经营创造,十余年始告成,坚固壮观,巍然为皖省列城之冠,保障人民防变乱者将四百年。今以倭寇之难,当局主军事者恐寇重来据守,不易攻克,而先自撤之。于是事将兴时,征役万众,卤莽驱迫,纷扰不顾一切,人人怨咨嗟惜,一月遂撤毕。9 {+ v0 q' P% }6 S& U- M

0 _. ]% |. i, F. Q( R城墙不存,但老街依在。从现存的老城格局看,从南大街,经六尺巷,过羊子路,到文庙,穿公园路,右拐至北大街,再经东作们,上紫来桥,最后到达东大街,这是一条全国最长的古街,也是桐城地地道道的历史文化长廊。全长约5公里。南大街和东大街的风貌保存较为完好。北大街如改造成现代化的道路,那将意味着,贯通桐城古城东南的枢纽将被扭曲,这条罕见的历史文化长廊,将面临断裂的尴尬。我姑妄地想,假如让那座圆形的古城再现,那离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多远?
, D! g! A; k" b) ~, g. d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25

主题

2万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948
QQ
鲜花(130) 鸡蛋(5)
发表于 2011-6-20 17: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街给我的印象如其说是街,不如说是巷,一条面目全非的巷道,现代不足、古旧不余,那些沉甸的文化在人为的破坏中或许还一息尚存,但终究会不会湮灭在喧嚣世俗之中?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

主题

193

回帖

53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34
QQ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7: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苇过江 发表于 2011-6-20 17:28
- w  I% D* K7 F# ?$ i2 P! I% f北大街给我的印象如其说是街,不如说是巷,一条面目全非的巷道,现代不足、古旧不余,那些沉甸的文化在人为 ...
/ W" X9 N/ Y! s; Y
先生所言甚是。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

主题

193

回帖

53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34
QQ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16: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6 B+ Q0 x% h; O3 H7 Z' H6 {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老街。从明代开始,北大街就是桐城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文人士大夫和达官显贵多聚居于此。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啖椒堂与左忠毅公祠,反清志士潘缙华故居,讲学园遗址,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以及现代文史专家叶丁易故居等等,众多名人故居与世家大院是北大街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象。自古至今,从北大街走出的硕学鸿儒遍及海内外,正如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考察桐城时书写的楹联所云,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 g( @/ h; b2 k6 D* M    我很难找到,国内众多的古城老街当中,能像桐城北大街这样,走过无以数计的仕者高人。平遥、丽江、凤凰、西递宏村等等,它们都没有。众多先贤智者们的足迹遍布北大街的每一个角落,或著书立说,或开坛讲学,或吟诗作画,或与百姓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他们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乃至政治作为等诸多方面,均为地域桐城贡献了非凡的智慧。
: [5 v3 J' M) Z1 _4 x+ ?& _5 ?    如果追根溯源,桐城文化兴盛的发端,应该始于方学渐(字明善)。他是方以智的曾祖父,曾于讲学园巷建“桐川会馆”,“日与同志讲性善之旨”,并以布衣“主坛席二十余年”。治学以“崇实”为主旨,强调“理是实理,事是实事”,坚持“究良知而归实”。讲学园巷南邻北大街,东临龙眠河,与方氏祠堂位置相近,离先生之子方大镇的廷尉第,仅百步之遥。
! M* v9 }9 k+ b# ]. f2 Y* D* l' G据《方明善先生行状》中记载:“癸巳,先生应岁升廷试毕,过大名府……归后构桐川会馆,颜其堂曰崇实,中祀至圣,左庑祀甑山先生及吾乡省斋何先生”。
* p2 L! @9 j  |' H0 A8 ?0 f    甑山先生即汉阳张绪张甑山,为先生恩师,曾任桐城教谕。何省斋先生即何唐,为先生岳父恩师,桐城讲学之风的开先河者。由此看出,桐川会馆应建于万历癸巳,即公元1593年。另据方大镇《续置会馆颠末纪》载:“甲寅春乃议改轫并毁旧馆而新之。”万历甲寅,为公元1614年。桐川会馆新建一年后,方学渐先生辞世,享年七十五岁。从1593年到1615年,明善先生在县城讲学长达22年。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人才辈出的桐城,与方学渐的倾力亲为断然难分。
# A$ I, {% Q: {! i/ p% \    自方学渐建桐川会馆“讲学开始,一批批学子士人陆续汇聚到方氏周围,砥砺风气,精研学术,在皖江和东吴一带,逐渐形成颇具影响的学团。东林党人曾邀请他,到东林书院讲“身心性命之学”。后经其子方大镇、其孙方孔炤的传承戮力,方氏学团渐进发展。待到曾孙方以智时,因其声誉远播,一大批追随者慕名而来,方氏学团由此发展成闻名遐迩的学派。8 e  J/ }3 m  N4 }
    除创立者方学渐,代表者方以智,以及中坚人物方大镇、方孔炤外,方氏学派的主要人物还有:吴应宾、钱澄之,以及方以智的三个儿子,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和方以智的学生游艺等。这些人物,或师生同学,或血缘姻亲关系,凝聚力极强,因而,方氏学派比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和以魏禧为代表的江西“易堂九子”,更具有内部的稳定性和向心力。3 `0 g4 g' R; A+ u, x# _4 G8 Y
    同明末清初其它学派相比,方氏学派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注重研究自然科学。如方孔炤著有《崇祯历书约》。就学术价值取向上,“提倡易学与科学相结合,哲学与科学相促进,中学与西学相会通,考据学与义理学兼用,实学与玄学兼顾”。理论上,显然超越了其他学派。. s4 c$ S" O- V& u5 O, X. Z% O
    方氏学派,至方学渐的曾孙方以智而登峰造极。方以智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医学、音韵、文字、训诂、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均有杰出建树。学界自有公论,在此不赘。
7 H2 a* S+ H* R# ~/ @    就影响,在清代,因其学识渊博,考据精确,备受学人赞许,将他视为开清代“汉学”学风的先驱人物;十八世纪初,《通雅》、《物理小识》传入日本,对日本近世思想产生冲击。被誉为“科学历史学的先驱”的新井白石,仿《通雅》而著《东雅》;而作为日本古代辩证法思想杰出代表的三浦梅园,则在他的《赘语》中屡引《物理小识》;嘉庆、道光年间,《通雅》又传人朝鲜,为朝鲜学人所重视;民国后“五四”以来,学界盛赞方以智开近世科学之风。
2 X4 W9 z- K, V) ~$ p    梁启超推崇他的“尊疑、尊证、尊今”的治学方法,罗常培强调他“汉字革命论”之难能,容肇祖称许其务实精神之可贵。建国后,两次重修方以智墓,并于墓碑上刻,“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以示对他的怀念与崇敬;当代思想家侯外庐,称其思想为“东林”、“复社”精神的理论总结,代表了中国十七世纪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侧面,折中古今,会通中外。1962年,手抄本《东西均》出版,方以智于该书中提出的“合二而一”论,引起学人的极大兴趣,以至于引发了理论界的一场大辩论。+ v! i# _# B* f' d9 g  M
    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是方学渐方氏“六房”的后代。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不仅有《登泰山记》的经典文本,更有“义理、考据、词章”的散文理论。而“义理”、“考据”之说,显然承袭了方氏学派“考据学与义理学兼用”的思想。' \+ |7 v. j" T5 p" p1 d
    可以说,自方学渐开始,方氏便确立了在桐城乃至全国的名门望族地位。坊间向有“话到桐城必数方”之说。桐城方氏主要有三支,即桂林方(县氏方)、鲁谼方(猎户方)和会宫方。自桂林方五世祖方法扬名,至七世祖方佑显耀,此后各房代出才人,自发形成了一个阵容庞大的地域性学者和文学家群体。他们是:理学家方学渐,经易学者方大镇,理学家方孔炤,诗人方维仪,思想家方以智,学者方中德,数学家方中通,学者方中履,诗人方文,文学家方登峰、方式济、方孝标、方拱乾,书画家方亨咸,文学家方世举、方贞观,诗人藏书家方南塘,桐城派始祖方苞,水利专家方观承,文学家方维甸,文学家方宗诚、方东树,学者方守粦,方守敦,文学理论家方孝岳,民国要员方治,一代大哲方东美,作家方令孺,诗人学者方珪德(舒芜)等等。
1 _9 R  m/ Y; K) Z, i2 I5 L    上述群体中,除方宗诚家族为鲁谼方,方治属会宫方外,其余多均为桂林方氏世家成员。桂林方氏家族,素有孝友持家,秉直为臣,饱学为儒的殷实家风。正式这样的家道遗风,锻造并成就了方以智的思想。祖父方大镇“道器不离”的理论,对方以智学术和艺术的实践,起到方向性指导作用。明亡后,父方孔炤及家族前辈大多退居归隐的精神取向,又间接引领了方以智,趋向简真率直的艺术趣味。从零碎的文字记载,存量稀少的书画墨迹中,不难窥见,方以智书画艺术的轨迹,刻着鲜明的家族文化的精神烙印。. F& c" i3 H/ |, c$ J7 c
    方苞的故居,位于桐城桂林方祖屋的风仪里,桂林第,即高祖方大美的翕乐堂(其曾祖后迁南京,方苞回桐居此),与坐于寺巷的方以智故居潇洒园,不过百米。也就是说,方氏名门的思想创见与饮食起居,多发生于北大街。: \/ F5 q8 m4 w# M. E' L0 E2 E  A5 o, w
方氏以古文名世,文风衍长,影响中国文化多达四百余年。有人认为,方氏是自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的家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方氏学派”,而且开创了主导清代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现代学者吴大琨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家族一直在社会的发展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弄清楚某一地区的文化发展情况,就必须弄清楚某一地区一些代表性家族的情况,两者是分不开的”。7 p6 R1 K6 G4 u" c  K
明清桐城张姚马左方五大家族,除张姓居西街外,其余四大世家均居住于北大街。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几大家族,影响并塑造了北大街。/ s+ Y$ z2 c# y5 k! S' X* P9 o
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台湾作家高阳赞:方氏一门,忠孝节义,四字俱全,为中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桐城方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梁实秋道: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当代学者钱理群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
( N" _- X5 l8 }$ q) J7 a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