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1150
- 积分
- 534
- 威望
- 0
- 桐币
- 1
- 激情
- 318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33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6-2

桐网贡生
 
- 积分
- 534

 鲜花( 1)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1-6-22 16: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 V: }9 F( ~5 h" \7 |6 ?% _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老街。从明代开始,北大街就是桐城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文人士大夫和达官显贵多聚居于此。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啖椒堂与左忠毅公祠,反清志士潘缙华故居,讲学园遗址,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以及现代文史专家叶丁易故居等等,众多名人故居与世家大院是北大街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象。自古至今,从北大街走出的硕学鸿儒遍及海内外,正如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考察桐城时书写的楹联所云,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8 ?: q2 ~1 {' P3 l! R) l" \ 我很难找到,国内众多的古城老街当中,能像桐城北大街这样,走过无以数计的仕者高人。平遥、丽江、凤凰、西递宏村等等,它们都没有。众多先贤智者们的足迹遍布北大街的每一个角落,或著书立说,或开坛讲学,或吟诗作画,或与百姓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他们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乃至政治作为等诸多方面,均为地域桐城贡献了非凡的智慧。
) `. O' v( U! ^% I6 n ?" ~ 如果追根溯源,桐城文化兴盛的发端,应该始于方学渐(字明善)。他是方以智的曾祖父,曾于讲学园巷建“桐川会馆”,“日与同志讲性善之旨”,并以布衣“主坛席二十余年”。治学以“崇实”为主旨,强调“理是实理,事是实事”,坚持“究良知而归实”。讲学园巷南邻北大街,东临龙眠河,与方氏祠堂位置相近,离先生之子方大镇的廷尉第,仅百步之遥。
2 G- S/ s5 B6 Z# @; {6 [% _% R B据《方明善先生行状》中记载:“癸巳,先生应岁升廷试毕,过大名府……归后构桐川会馆,颜其堂曰崇实,中祀至圣,左庑祀甑山先生及吾乡省斋何先生”。
" I& @% _2 o3 n# t' A# c' y6 z 甑山先生即汉阳张绪张甑山,为先生恩师,曾任桐城教谕。何省斋先生即何唐,为先生岳父恩师,桐城讲学之风的开先河者。由此看出,桐川会馆应建于万历癸巳,即公元1593年。另据方大镇《续置会馆颠末纪》载:“甲寅春乃议改轫并毁旧馆而新之。”万历甲寅,为公元1614年。桐川会馆新建一年后,方学渐先生辞世,享年七十五岁。从1593年到1615年,明善先生在县城讲学长达22年。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人才辈出的桐城,与方学渐的倾力亲为断然难分。
( M( W" ]5 \% ^0 i9 x6 D 自方学渐建桐川会馆“讲学开始,一批批学子士人陆续汇聚到方氏周围,砥砺风气,精研学术,在皖江和东吴一带,逐渐形成颇具影响的学团。东林党人曾邀请他,到东林书院讲“身心性命之学”。后经其子方大镇、其孙方孔炤的传承戮力,方氏学团渐进发展。待到曾孙方以智时,因其声誉远播,一大批追随者慕名而来,方氏学团由此发展成闻名遐迩的学派。( ^5 T! m5 W# l
除创立者方学渐,代表者方以智,以及中坚人物方大镇、方孔炤外,方氏学派的主要人物还有:吴应宾、钱澄之,以及方以智的三个儿子,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和方以智的学生游艺等。这些人物,或师生同学,或血缘姻亲关系,凝聚力极强,因而,方氏学派比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和以魏禧为代表的江西“易堂九子”,更具有内部的稳定性和向心力。
& p6 V. c4 X4 ]+ Z& X- ?* q, u, C 同明末清初其它学派相比,方氏学派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注重研究自然科学。如方孔炤著有《崇祯历书约》。就学术价值取向上,“提倡易学与科学相结合,哲学与科学相促进,中学与西学相会通,考据学与义理学兼用,实学与玄学兼顾”。理论上,显然超越了其他学派。
4 L8 w/ I! A' c, t7 K$ J7 J 方氏学派,至方学渐的曾孙方以智而登峰造极。方以智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医学、音韵、文字、训诂、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均有杰出建树。学界自有公论,在此不赘。4 p, C* s/ n1 p) G5 G
就影响,在清代,因其学识渊博,考据精确,备受学人赞许,将他视为开清代“汉学”学风的先驱人物;十八世纪初,《通雅》、《物理小识》传入日本,对日本近世思想产生冲击。被誉为“科学历史学的先驱”的新井白石,仿《通雅》而著《东雅》;而作为日本古代辩证法思想杰出代表的三浦梅园,则在他的《赘语》中屡引《物理小识》;嘉庆、道光年间,《通雅》又传人朝鲜,为朝鲜学人所重视;民国后“五四”以来,学界盛赞方以智开近世科学之风。
) h' [7 ?$ Q& [ 梁启超推崇他的“尊疑、尊证、尊今”的治学方法,罗常培强调他“汉字革命论”之难能,容肇祖称许其务实精神之可贵。建国后,两次重修方以智墓,并于墓碑上刻,“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以示对他的怀念与崇敬;当代思想家侯外庐,称其思想为“东林”、“复社”精神的理论总结,代表了中国十七世纪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侧面,折中古今,会通中外。1962年,手抄本《东西均》出版,方以智于该书中提出的“合二而一”论,引起学人的极大兴趣,以至于引发了理论界的一场大辩论。2 V( e. i% F) x* g5 k! _8 v
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是方学渐方氏“六房”的后代。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不仅有《登泰山记》的经典文本,更有“义理、考据、词章”的散文理论。而“义理”、“考据”之说,显然承袭了方氏学派“考据学与义理学兼用”的思想。
+ b7 m8 ?6 T+ {, `- `2 n 可以说,自方学渐开始,方氏便确立了在桐城乃至全国的名门望族地位。坊间向有“话到桐城必数方”之说。桐城方氏主要有三支,即桂林方(县氏方)、鲁谼方(猎户方)和会宫方。自桂林方五世祖方法扬名,至七世祖方佑显耀,此后各房代出才人,自发形成了一个阵容庞大的地域性学者和文学家群体。他们是:理学家方学渐,经易学者方大镇,理学家方孔炤,诗人方维仪,思想家方以智,学者方中德,数学家方中通,学者方中履,诗人方文,文学家方登峰、方式济、方孝标、方拱乾,书画家方亨咸,文学家方世举、方贞观,诗人藏书家方南塘,桐城派始祖方苞,水利专家方观承,文学家方维甸,文学家方宗诚、方东树,学者方守粦,方守敦,文学理论家方孝岳,民国要员方治,一代大哲方东美,作家方令孺,诗人学者方珪德(舒芜)等等。" }+ `' l# q( M w1 y6 z/ M
上述群体中,除方宗诚家族为鲁谼方,方治属会宫方外,其余多均为桂林方氏世家成员。桂林方氏家族,素有孝友持家,秉直为臣,饱学为儒的殷实家风。正式这样的家道遗风,锻造并成就了方以智的思想。祖父方大镇“道器不离”的理论,对方以智学术和艺术的实践,起到方向性指导作用。明亡后,父方孔炤及家族前辈大多退居归隐的精神取向,又间接引领了方以智,趋向简真率直的艺术趣味。从零碎的文字记载,存量稀少的书画墨迹中,不难窥见,方以智书画艺术的轨迹,刻着鲜明的家族文化的精神烙印。# Z! ~. ]8 w* ^, T
方苞的故居,位于桐城桂林方祖屋的风仪里,桂林第,即高祖方大美的翕乐堂(其曾祖后迁南京,方苞回桐居此),与坐于寺巷的方以智故居潇洒园,不过百米。也就是说,方氏名门的思想创见与饮食起居,多发生于北大街。
% f% V2 {2 f ?$ \; L9 O方氏以古文名世,文风衍长,影响中国文化多达四百余年。有人认为,方氏是自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的家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方氏学派”,而且开创了主导清代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现代学者吴大琨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家族一直在社会的发展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弄清楚某一地区的文化发展情况,就必须弄清楚某一地区一些代表性家族的情况,两者是分不开的”。' G" _% [) J5 q0 _* R& M
明清桐城张姚马左方五大家族,除张姓居西街外,其余四大世家均居住于北大街。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几大家族,影响并塑造了北大街。
9 Z3 s7 u, k0 V8 l( n, w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台湾作家高阳赞:方氏一门,忠孝节义,四字俱全,为中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桐城方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梁实秋道: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当代学者钱理群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 o# a- T- Q-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