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1150
- 积分
- 534
- 威望
- 0
- 桐币
- 1
- 激情
- 318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33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6-2

桐网贡生
 
- 积分
- 534

 鲜花( 1)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1-8-28 08: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T! ^3 O& I3 u' |: E+ x
寺巷和毗邻讲学园巷的五显巷,为南北向,与东西向的北大街呈十字形状。可谓北大街的左臂右膀。寺巷居南,五显巷和讲学园居北。姚莹故居,与潇洒园同位于寺巷内。旧时,院落间有竹梅点辍,环境清丽雅洁。故居为木构架抬梁建筑,两坡屋面,撑拱承檐,青灰小瓦,“井”字形大方格木窗,饰以菱形图案。12间瓦房,前后进各5间,东西厢房各1间,前后左右,对称排列。真所谓回廊小院,深巷古屋。后裔姚永概曾辟此为“慎宜轩”。前轩有联云: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 X' }; t+ X3 X+ P; N( U) K
相比于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的政治功名,身为台湾兵备道的姚莹,实在微不足道。兵备道,又称兵备副使,兵宪。负责监督军事,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如果说,左光斗的政治作为是拯救晚明朝政的内忧,那么,姚莹倾力对抗的便是满清政府的外患。
$ t- Q. U* E2 J% X) K+ R姚莹所处的时代,正是旧中国走向衰落的黑暗年代,西方列强争相侵略、欺凌中国。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了鸦片战争。姚莹紧紧依靠当地军民,起而奋战,并取得了抗击英军的重大胜利。实在难能可贵。这是姚莹深处逆境,守土保民、爱国爱台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侵,扬我民族正气的体现。其间,面对投降派的种种谬论,姚莹深怀义愤,慷慨抨击“和局”。
1 O" z r3 |7 Q3 y7 E2 Y6 A
9 G( ^2 M" D# ~时至今日,海外诸夷,侵凌中国甚矣。沿海数省,既遭蹂躏,大将数出,失地丧师,卒以千万取和。至今海疆大吏,受其侮辱,而不敢较”,而“忠义之士,莫不痛心疾首,日夕愤恨,思殄灭丑虏,捍我王疆,以正人心,以清污秽。
! W& d0 m6 [2 _+ L: g- X; y B" M
8 a1 O3 ]( O. W+ f" [% h/ v& q回顾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他认为:
& _9 z8 s, d$ S) Y+ u, R1 a' T: m6 y7 ]2 L/ Z7 S# L" g ?
正由中国书生狃于不勤远略,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而英吉利、佛兰西、米利坚对中国地利人事,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皎然者矣。5 \8 A' G7 i; `# f
% ^) K7 M7 p( Z/ [; w) U因而,要有效抵抗侵略,就必须首先了解外情。
& n& J0 b7 ^, G" W* Q 其实,远在嘉庆年间,姚莹就开始“购求异域之书,究其情事”;在台湾抗英斗争中,他重视仿求英舰“坚大”、“灵捷”要领,主张督造“巨舰”,仿铸“夷炮”;而鸦片战争后,他更加注意时事与世界大势,热心搜购外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书籍,并纵论时事,指陈得失,积极寻求抵抗外侵之策。姚莹,不过是满清政府无数守土保台官吏中的一个。与台湾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为保卫和发展台湾,付出血汗无数。台湾与大陆,血脉与祸福相连,爱台和爱国从来就是统一的,这在姚莹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
- q& C/ o' p1 t# L/ R; k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在实地考察西南各地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该书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都有所专门阐述,尤其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他与林则徐、魏源,同是主张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的代表人物。
& e( g" H1 R$ e* H1 i 从《康輶纪行》这部传世之作中,不难发现,姚莹经世致用思想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尽管他对西方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局限,但他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已经超过了同时代的林则徐、魏源、夏燮等人,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 A8 A8 `8 c; U; Q
在睁眼看世界这一点上,姚莹与吴汝纶的倾向西学,如出一辙。也可以说,是桐城学派主张“中学与西学相会通”精神思想的一种延续与光大。6 Q& m% X5 h( x
在文学上,姚莹承袭家学,曾亲聆姚鼐教诲,名列“姚门四弟子”,为桐城派后期古文家,著有《中复堂全集》。他崇尚程朱理学,但他“耽性理,兼怀济世”,做官清廉自守,注意时务,政声颇佳。
+ t& I5 J! l5 W3 P 他的论文继承了桐城派的“义法”说,“才学识三者先立其本,然后讲求格律声色神理气味八者以为其用”,使文章“关世道而不害人心”。 姚浚昌言称“文章善持论,指陈时事利病,慷慨深切”。 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称他“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他的文章,除阐释性理外,还包括论辨、序跋、赠序、书信、记传、杂文等,方东树称,“举声音笑貌、性情心术、经济学问、志趣识见乃至家声境遇,靡不悉载以出”。尽管,他的文章中,不乏琐碎粗糙、缺乏剪裁与锤炼之处,但于论政议事之中,渗透着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深切忧愤,情绪激昂豪宕,文辞骏利而包含深情。8 a, r+ m' `0 ^; z1 h' i
他还是个诗人,且以“风之过箫”自喻己诗,赞许汉乐府民歌“皆人情天籁,无假修饰,最有兴观群怨之旨”。他的诗作大多写自身感受,或吟咏山水风物,或抒发宦海沉浮之叹,或畅表忧天悯人之怀。诗风以盛唐为宗,兼有汉魏古诗的影响。
; J- p) ` I# Q, s% z9 X* W0 q在为官和为文的双重角色身份上,姚莹跟前辈乡贤左光斗,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才华出众,经世致用,爱国为民。或者说,从学问文章,到身体力行,再到人品性情,都似乎一脉相承。这不能不说,乡土桐城给了他们相同的成长土壤,北大街的风水滋养并锻造了他们的灵魂。正如姚莹自己所说,道义宦绩,渊源有自。1 y: L6 Q3 o# D0 v, x*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