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报父仇6 M3 A5 U* p" @4 q
- z$ O6 ^ w* b) Y c3 Z' l# }
4 S* c, T& H* p6 \1 } 民国初年,在中国北部的北洋军阀曾分裂为直、皖、奉三派。1920年以后,三派各不相让。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作为曹锟的闽浙巡阅使的孙传芳,于1925年10月出敌不意迅速攻占了上海、南京和安徽,自封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司令。同年11月,施剑翘的父亲施从滨受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之命,任前线总指挥兼47混成旅中将旅长,收复安徽。孰料兵到蚌埠,脚跟未稳,且后援不继,陷入重围,全军覆没。施从滨在固镇被俘,严词坚拒孙传芳的劝降后,被杀害于蚌埠,枭首悬于大马路夫桥上示众。有一名叫王文富的孔城人在当地开铁铺,念施从滨系同乡英烈,将其尸殓葬于淮河大铁桥边,后由施氏弟兄装柩运回。0 M5 v/ M4 x( L% K
% }& ` M3 J! x$ w$ |7 `* m/ P% u. A 施从滨被俘虐杀,当时全国各种不向政治势力舆论哗然,众口一词地严厉谴责孙传芳开了民国以来残杀敌方被俘高级将领之先例。当时施从滨之女剑翘不满20岁,悲痛欲绝,满腔愤怒,银牙咬碎,奋笔疾书誓报父仇诗一首:, ?* L6 A. c, I+ K
/ a0 k' D/ O: q; Z$ O% Z% ] 战地惊鸿传噩耗,闺中疑假复疑真。% D- N+ b; j2 S3 P. t0 M; u) \
背娘偷问归来使,恳叔潜移劫后身。 ~& F; d3 C+ v$ N1 w
被俘牺牲无公理,暴尸悬首灭人情。
' L6 j+ A# ?& j4 M8 A 痛心难识儿心苦,誓报父仇不顾势。
$ B+ n" `. T8 {0 O M$ J8 e( U, P4 d; _0 S5 A9 U
剑翘虽识书达理,刀枪娴熟,可终属闺中女儿身,欲置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孙传芳于死地,真比登天还难。适逢经父亲施从滨抚养成人并保送到保定军官学校学习、现任见习排长的堂兄施中诚闻讯奔丧回家,堂兄妹祭奠过亡灵之后,共同发誓要报这一血海深仇,施中诚因大伯施从滨生前的影响,不到三年便由团长升任山东烟台警备司令,一跃而成为显赫一方的权势人物。这时代孙传芳却被北伐军打得如丧家之犬,步人穷途末路。剑翘多次书信 催促堂兄实践诺言,为伯父报仇。可施中诚回信总是婉劝她要顺应局势,一切要从长计议云云。剑翘怒火中烧,责怪他忘恩负义,贪生怕死,求荣苟活,忿然断绝了兄妹关系。/ D& z K% L% q7 z( w/ G
/ M4 E' n! y" v% U" n
眼看父亲逝世三周年的忌日到了,剑翘思前想后更加悲切。这时,一个同乡同姓的青年军官施靖公,从山西太原出差路过天津来拜望剑翘母亲董老太太。他得知大小姐报仇心切,便主动表示:“决心扶佐大小姐,为施老伯报仇,如若不信可对天盟誓!”报仇心切的剑翘稍加思索,便答道:“君念我父死于非命,决心代我报仇,我愿以身相许,伴君终生。”她顾不上母亲不解和亲友议论,毅然随施靖公去了太原。9 j: e* a; Y9 ?4 n- U, ^1 b
; z; ~* d, J) P 弹指间又过去几年,两个儿子先后出世。施靖公在阎锡山部当上了旅长,在军阀混战的洪流里浮沉,毫无报仇的行动迹象。剑翘再次失望,悲愤异常,丢下一封信和一首诗,带着两个儿子毅然回到天律。留给施靖公的诗云:
7 l7 d. E7 }% O! h/ l8 o9 z. @0 k/ u9 l6 i9 V8 ]
一再牺牲为父仇,年年不报使人愁。( i% }) q2 t" _; X+ u( o- X
痴心原望求人助,结果还须自出头。& B" X: O! e0 r" U& X
+ ?9 q0 `: a/ \& P4 B& Q
她开始日夜筹划报仇的方案,且取自撰联语“翘首望明月,拔剑向青天”的寓意改名字“谷兰”为“剑翘”,以示靠自己报仇雪恨的决心。打这以后,她强化了体魄锻炼,练匕首刺杀,习短枪射击,学格斗绝招,放大曾包裹过的小脚,常是一身汗水,周身疼痛。她日常时刻注意报纸及社会上有关孙传芳的动态信息,一年中总有半年以上的日子北上南下,寻访仇人的行踪规律。终于,经慎密侦查获知孙传芳下野后,隐居天津英法租界,为掩入耳目与段其瑞执政时的内阁总理靳云鹏发起创办居士林,名曰依佛修身,实欲东山再起,卖国求荣,做日本人羽翼下的“华北王”。剑翘即假借母性化名为“董慧”,办理了加入“居士林”手续,领取了“林友”证章,借听经自由出入居士林,接近孙传芳,并在父亲施从滨被害已十年的1935年11月13日亲手将孙刺死于佛堂。女报父仇,惊动全国,社会各界舆论哗然。% l( ?: P/ N0 f6 J& q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