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 w/ Q4 P$ N- P! |3 k7 n3 h* f; E
- ^/ v' g3 E, v3 C, G
0 v" v: d1 F* a6 ?, W# z( ^- W( ` 惯与松梅友,同契抗严霜;
l; {# K2 ~) g9 x+ L: m9 L% j 中空节节直,翘首接碧苍。
$ ^7 P7 T1 X) ]( z- l9 U' x( O3 |7 ?+ W2 |: X" [9 t, y
施剑翘一生喜爱用诗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其诗句顺畅自如,平实贴切,无女儿家缠绵之音,有伟男人之气概。她在这首诗里坦诚宣称自己处人交友的原则,那就是要与具有松梅一般品格的人为友,惟有如此才能同仇敌忾,正直无私,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如果说,施剑翘当年愤然离家奔波于社会是为了“女报父仇”,那么,自从刺孙案后有幸先后结识了不少社会贤达、爱国将领,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结识了徐特立、周恩来夫妇等共产党人并乐于在他们的鼓舞、教育和指示下工作以后,这位跃马横刀的“将门虎女”渐渐变得庄重了,成熟了,倍加有胆有识有谋略了。+ T) \1 C! H. M ~! H7 @$ ]
6 c0 V' E; m# i: i; Q2 j! O 抗战胜利后,国家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失业失学者遍布城乡,处处怨声载道。施剑翘为解救苏州流离失所、浪迹街头的失学贫苦儿童,拟以为国捐躯的四叔施从云的名字为校名,捐资办一所“从云小学”。冯玉祥、陶行知全力支持,并邀请著名剧作家田汉写校歌。1946年初,从云小学在苏州市安徽同乡会馆举行了开学典礼,后来学生总数达400余人。
& g9 l& B# e" ]
0 J1 }/ u! S, N% C" G! C 从云小学既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中共和进步人士开展革命活动的阵地。教师多是中共党员,主持教学工作的孔令宗即中共苏州市工委委员,受聘教师陆展思和陶掌珠分别是中共苏卅市工委书记和组织部长。在该校的地下党工作人员,还创办了一份地下报纸《光明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施剑翘利用自己的特殊影响,撑起了一把严实的保护伞。当人民解放军渡江时,设在学校的地下电台提供了准确的情报。* d% F) g: R- X- {9 b' D
& Y7 a3 O4 g% _' `# v4 C
国民党为分裂祖国,愚弄民众,曾于1946年积极筹备召开所谓“国民代表大会”。政界要员多次派人拉拢施剑翘,意欲把她作为“社会贤达”充当“国大代表”。她嗤之以鼻,坚决拒绝。以后提起此事,她还气愤地说:“我这双绣花鞋,还不屑踩他们的牛屎堆哩!”而她对正义的革命事业却一往情深,把为党工作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主动而投入,而且凭着她的胆识和谋略,总是能胜利地完成任务。邓颖超几十年后还记得这样一件事: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飞行员刘善本驾机起义到延安,但家属丢在上海受到敌特迫害,生活无着落。周恩来多次想方设法,曾托廖承志、夏衍等给送钱均未成功。施剑翘从邓颖超处知悉后,主动请战。她从苏州赶到上海,利用与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及参谋长的关系,坐上空军司令部的军用吉普,自己打扮成高级特工模样,通行无阻地进了刘家。她机敏地把钱交给刘善本夫人周叔璜,并让她写了收条,继而登堂人室,东瞧瞧西看看,煞有介事地把周训斥一番,然后手一挥便大摇大摆地离开了。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评价。
; ]* Q: U1 K1 E6 {6 S* v1 _5 r4 w' H$ d: @% R! j! G( Q6 h# N: ^
解放后,剑翘先后把大儿子金刃和小儿子羽尧,分别送进二野军大和三野军大。苏州市人民称她为“光荣母亲”,当选为苏州人民代表和市妇联副主席。五十年代初,剑翘移居北京。在1955年的“肃反运动”中,金刃和羽尧在部队受到审查,毛主席知情后亲自过问,并派专人看望施剑翘,还送上200元钱聊以慰藉。邓颖超尤为关心她的一切,对她的工作、生活作了妥善安排。
" J) D8 p# L0 s
* o# x/ E/ w9 [$ |# X3 B2 _ 施剑翘是北京市政协第二届至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她一直关心祖国的统一、民族的振兴。1979年人夏以后,病势加重,她一再嘱咐儿子好好工作,不能辜负党的教育和人民的期望。同年8月27日,她在北京医院仙逝,享年73岁。作为誓报父仇的将门虎女、抗日阵营的坚强战士、创建新中国的一员“特种兵”,共产党人的肝胆诤友,施剑翘诚然走完了她生命的旅程,但她那多乖多蹇、多姿多彩的人生,充满传奇而神秘的色彩,剑胆琴心,永垂青史。9 B5 ~2 ~4 d' ?# G% j: m7 X
n. c) F: d1 {$ @; J
(原创作品,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