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映山红 于 2012-5-15 13:02 编辑
几次想去孔城老街,未能成行,不想“五一”桐城网组织的“走近重镇孔城,领略老街古韵”的活动,帮我了却心愿。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老街近了,近了……藏青色的城墙上几个厚实的金属大字“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 孔城老街”熠熠生辉。走进老街,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扑面而来。它与古镇乌镇、西递宏村似乎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古朴、典雅。只是老街独守江北,他们是分散的姐妹,还是离别的恋人?只是老街少了水的映衬,多了一份家乡泥土的气息,多了一份熟悉的乡音。
人群很闹,我的心很静。我在静静地听老街诉说:那光溜溜的麻石条雨后放着玉石般的光彩,它告诉我,这里曾经多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这里走过,我仿佛听到人们匆匆的脚步声;那深深的车辙,蓄着昨夜的积水,恍恍惚惚,它告诉我,这里曾经是怎样的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我仿佛听到马车载着重物吱呀吱呀碾过;那临街商铺大门,成排紧锁着,它告诉我,这里曾经是怎样的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我仿佛听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那仄仄幽深的一人巷,伸头探望,高深压抑,它告诉我,这里的土地寸土寸金,商家寸土必争,当仁不让;那斑驳的城墙,仿佛是布满黑色素的老妇的脸,它告诉我,它在这里守望了几百年,数千年,它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那不再艳丽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那惟肖惟妙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手绘头像,是历史的刀在老街做下的记号;至今仍在经营的古老的打铁作坊,叮叮当当,火花四射,那是传统手艺的传承;那做秤的老伯伯戴着眼镜,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心中唯有秤,他做出的秤一定可以称出历史的重量。一旁街道是历史的沉淀:李鸿章钱庄、桐乡书院、程氏祠堂……空气中仿佛还留有历史的味道;一旁是方言味十足的现代商铺:么么么、尚好滴、那家店……不懂桐城方言的人,恐怕是一头雾水。历史在沉默,导游小姐在解说;现代商店在一天天红火,店主和顾客一起演说。
人群很闹,我的心很静。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静静地走,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那高高上翘的屋檐,是老街上扬的眉毛么?老街是位慈祥的老人,喜笑颜开地迎接着四面八方,古往今来的商贾游客。那黛青色的瓦,那灰褐色的墙,那木质的窗,又让老街显得庄重肃穆。老街是位不苟言笑、玉树临风的才子,只是少了佳人的陪伴,有些孤独,有些忧郁罢了。那位佳人——三八河的水正款款走来。有了水景的映衬,老街就会年轻起来,就会活跃起来。老街是位风情万种的戏子,它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在悠悠的岁月中,它正要淡出人们的视线,旅游开发的春风将它唤回,整治修葺,粉墨登场,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它的明天注定依然是辉煌。老街是一本书,一本史书,是一本记载桐城古老文化的史书,我们静心轻轻地走,细细地读。老街是一幅画,一幅油画,是一幅色彩凝重立体的油画,它从容自如地在我们眼前展开,我们在画中行走,我们都是画中的一景。老街是一首诗,一首情诗,是一首家乡桐城献给祖国妈妈的一组情诗……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进进出出。在茶楼喝大碗的茶,尝黏黏的米饺。在红通通的灯笼下,在撑开的五彩斑斓的纸伞前,我与老街合影留念。我还不忘买块秋石回家送给妈妈。我与同行的人说说笑笑,可我的心依然很静,是老街的静穆感染了我吗?一路静静地走着走着,我一转身,老街已在身后,我向老街挥挥手,静静地向它告别。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小竹 在2012-9-23 11:06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