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儿轻轻的,阳光暖暖的,布谷鸟在一声声深情呼唤。惊蛰已过,春分将近,万物萌动。家乡那一垄一垄茶园里,米粒般大小的茶叶芽儿一定在使劲得挤呀挤呀,她们正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打量打量这个复苏的世界,呼吸呼吸弥漫花香的空气吧。家乡的茶园大部分在高山上,茶树一棵连一棵,卧龙似的。清明前后,茶叶就会抽出两叶一芯,阳光下,空气里氤氲着淡淡的茶香。放眼望去,周边是绿的树,红的花,还有掠过枝头的不知名的小鸟,伴着清脆的鸟鸣。这里远离飞扬的尘土,汽车的尾气,远离工厂和噪音。一座座大山好似一道道屏障,将喧闹、浑浊、污染拒之山外。每绕过一个山嘴,空气就要冷几分,茶的萌发自然就要迟几天。最迟上市的茶是最好的茶,她们是压轴戏。家乡最有名的茶是杨头和黄草尖的茶,两座山一脉相承,高高耸立,遥遥相对又彼此相连。以前交通不便,对于买茶的人来说又是一次登山踏青,游览观光。听说现在公路都已经通山顶了,多了方便,少了乐趣。 要不了多久,寂静的山村就要热闹起来了。盘山公路上一辆辆小轿车甲壳虫似的爬来爬去;山林里时时传来采茶女的说笑声;夜晚灯火通明,茶农们忙着制茶。茶是金贵的,丝毫怠慢不得。小时候,看着爸妈的双手在烧得快发红的铁锅里,快速地将茶叶翻起,抖散,落下,再翻起,抖散,落下……心里佩服得不得了,仿佛是有功夫之人。随着一次次的翻炒,茶叶在一点点地干瘪,随着噼噼啪啪的响声茶的香气也在一点点地释放,渐渐地,整个屋子都是茶香。每次放入茶叶的多少,用的力度的大小,火力的强弱都会影响茶的口味。更精细的工序还在后面,就是烘茶。得用上等的栎树炭,烧透,不能有丝毫的烟。茶均匀地撒在中间突起似清朝帽子似的烘笊上,每隔几分钟就得轻柔的翻一次。茶越来越干,火力也随着越来越弱,香气却越来越浓,清幽绵长,远远地就能闻到。整个茶季,我们的小山村就这样被包裹在茶香中。那时候,茶很少,茶刚被烘干,就被守在一旁或寻着香气而来的买主装走了,那时候想买到中义的茶真的需要人脉。如今,时过境迁,茶园在扩展,茶叶的制作机械化,茶叶的产量越来越多,茶的销售已经不像当初那样供不应求了。 在所有的饮料中,我独爱茶,最爱喝的自然是中义的茶。正如陈所巨先辈,无论行之哪里总不忘揣一包桐城小花。每每挑灯夜读时,我总会泡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喝一口,顿时神清气爽,精神抖擞,一杯热茶陪我走过艰辛的自学历程。每当上完几堂课口干舌燥的时候,喝几口温热的茶,似甘露滋润心肺。家乡的茶似贤惠能干的村姑,不太好看,得与她长期相处才能发现她的美。由于生长在高山,气候冷,生长慢,上市晚,但汁液浓,经泡,清香,微苦,回味起来又有着丝丝的甜味。熟悉中义茶的人是可以一口就作出判断的,喝习惯了中义茶的人会情有独钟,终身不弃的。 也曾和朋友一起去茶楼品茶,怎么也找不到家乡茶的味儿。茶是要水相伴的,好的茶还必须用山间的泉水来泡,连水的温度都有讲究的。茶的味道还与茶具有关,最爱用白净净的瓷器茶具来泡,绿莹莹的茶水似碧玉在杯中泛着光……就在现在,我的面前就有着这样的一杯茶。看一眼窗外,阳光灿烂,春风浩荡。春天来了,真的来了!,不经意间又闻到了一阵似有似无的茶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