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9|回复: 0

[散文] 上海世博会

[复制链接]

6327

主题

1553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769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4-12-17 08: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世博会
(一)
暑假上海之行一个主要的目的是参观世博会。我赶上了上海今年最热的时间段,连续几天最高气温均在40℃以上。尽管一想到40℃气温下排队不免让人感到畏惧,可既然来到了上海,再热也要去世博会走一趟。
我们住在原来的郊县嘉定县城中,尽管它现在已变成上海市的一个区,可它离上海市中心世博园距离仍然没有变,不过上海这方面组织工作做得非常好,在老嘉定县城外的一个赛车场馆广场上设有一个送游客去世博会的专用车站。
早上我们乘的士去赛车场。这里离县城有十多里路,出租车沿着新建的轻轨高架桥下的公路前行。这里完全不是十几年前我离开时的嘉定了,只是感到它隐隐约约地还有点像更多的是一种外地人来到陌生市郊时的感觉。一派新世纪新农村的形象。
专车八点整才出发。站在视野开阔赛场外的停车场上,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大家头上已冒出了丝丝汗水。有小贩向等车的游人兜销可折叠小巧的塑料凳子。真没想到还有人设计出如此精巧的小凳子,极有创意和实用性,若在节日的火车站售出将更受人欢迎。
我们到达世博会一个入口时,那里已有大群游客在有序地排队了。这里看到的游客大多是从外地来的普通老百姓。从广场上长长的遮阳栏进入安检的大凉棚后,游客开始在回形栏杆中一步一停地等待着。凉棚上巨大风扇不停地将用以降温的雾气喷向游客。人们像过节一样兴奋地期待着,尤其那些三四岁孩子,在扶栏上拉着栏杆上蹦下跳。我注意到这简简单单来回曲折的栏杆竟将有如此众多人群的地方变成安全系数极高的集合场所,避免了推挤产生相互踏踩的可能,不由感叹这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设计。望着如此密集自发地来看新世界的人群,你无法不感受到中国真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了: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千里迢迢来到一个地方去见识他们平时看不到的外部世界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社会进步和财富的扩张啊,老百姓不再仅仅是为糊口而谋生了,他们已有经济能力走出过去几千年难以走出的出生地,到外面世界看看他们所想看的了。
出了安检口,人们象被刚放出栏圈的牛群一样心急如燎地奔跑着,或是象西方减价日等在门口的顾客在放开闸门时一样奔向商场。
第一眼感觉是这园区十分是空旷,一段高架桥伸向园区深处。
我先进入了秘鲁馆,这里看上去排队的人不多。这个展馆外采用了褐色木条钉成的栅栏,它们在转动着的风扇喷出的水汽中透出了一丝极淡的诗意。馆内光线幽暗,四周的墙上播放着有强烈节奏感的南美洲舞蹈场面,馆内陈列着少量古秘鲁文化遗物的模型。这个展览馆有玉米杆一样淡淡的甜味,只是不像甘蔗那样让人甜得印象深刻。
也许得感谢这几天的高温,园区没有出现想象中的人山人海。我们来到了加拿大馆前,竟发现排队的人很少。巨大的展馆外层深色木条连接成各种枫叶形状的支架组合,透出一种淡淡的诗意和某种淡淡的寂寞,它的气势与加拿大辽阔的国土和特质十分匹配。
走进加拿大馆内,暗红色背景圆弧形展馆中一个如中国行书潦草般的彩带从地面飘扬到空中,极富动感和想象力。如此大展馆只让一个彩带飘扬而过,何等的简洁,何等的胸襟。圆弧形走道结构的另一侧是一个放映室,放映着加拿大人迹稀少的街道酒吧中夜景的影像和略带感伤怀旧的背景音乐,我坐在那里泪水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
走出展厅,门口是一个天井式带有水面的空间,浅浅水面上有一个浅桥通过低低开放式的过道,开阔的天空与这独特庭院渗透了一种落寂与宁静。
我们来到了非洲国家联合展馆。到处是非洲色彩浓烈的工艺品和非洲特色线条简洁原始的雕塑,还有原始森林中土著极为简陋的泥木居房。漫步其中,我仿佛回到了二三千年前夏(殷)商周中国青铜器时期,那时中国的青铜器也有同样原始粗旷的精神。
这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类。为什么这些在原始森林中的游牧民族这几千年就没有进步?美洲的印弟安人如此,中国的海南少数民族也如此?而几千年前同样在非洲的埃及文明早已达到了非凡的水平了,是不是游牧或丛林中的民族食品总是要每天猎取,没有办法像农业文明可积累粮食,因而没有空闲时间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物质文明?他们得到食品太容易也是太艰难了?他们只能象动物一样只有不停地运动才能生存?
几万年前几个人类分支走出了非洲,创造了不同的文明,尤其过去的农业文明,近现代工业文明,而留守在非洲的那一支却只保留其他人类分支走出非洲前的文明水平?
现代的非洲同样无现代物品可展示,如同几十年前中国只能展示考古成果一样?这个意义上这个展馆亦展示了非洲本身现代的特色。
卢森堡展馆是以生锈的铁板焊成了不规则城堡般外型的展馆。这个小小的国家以如此奇特的设计吸引人们的注意,其展馆体积之大似乎与其国土之小不相匹配,只是馆内内容单调了一些。
午饭之后,我们乘渡轮去了浦东,这里以工业类展馆为主。我们去了电力馆与思科馆,这里所呈现文化内涵十分有限。用去几个小时后,我们很快又返回浦西各个国家展馆。
此时已近下午五点了。天色阴沉了下来,一场暴风即将到来,气温终于开始降下来了。
意大利馆大厅中直达厅顶的墙面上竖直地挂着一个小型交响乐队的乐器,让人颇出意外。世博会真是成了西方建筑艺术家们随意发挥想象力的天堂。这超越常理的乐队奏出了意大利馆第一个浪漫的音符。在一个小展厅中,空心面被放置在上百种小型透明的塑料盒中,它们宛如一幅幅小型充满美感线条构成的立体画。这真是对意大利饮食文化诗一般的解释,如此单调的空心面竟被意大利的艺术家变成了浪漫的载体。而这个小展厅屋顶上竟是一片散布了红色野花的草地,这天与地的倒置产生了如中国唐诗所说的意境:“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走到法国馆前,网络状钢铁外罩与馆前浅浅水池旁各种表情的儿童图片缓缓地散发着法国人所特有的淡淡诗意和浪漫。等我们进入法国馆大院时,天色已暗了下来。灯光照在巨大天井院落中一排排碧绿碧绿通到屋顶上草柱,一种大自然中兰花般芬香的诗意扑面而来。缓缓下降的展厅回廊一侧是充满着怀旧有一点感伤情调的黑白视频图象。靠大院一侧,墙面部分间隙不断展开庭院的画面,使人以不同的视野看到那充满诗意的大院中从地面连接到天空中的绿草和绿草衬映下的天空。法国人的文化特质和浪漫情怀在这缓缓下降展厅中象让人不断品尝的百年法国葡萄酒,其醇香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一个展馆无疑是人与自然极为和谐的现代园林之一。
俄罗斯馆威严的城堡状的外表十分华美,如同她辽阔土地一样。这个伟大民族的气势从展馆的外表上一览无余,其馆内放大的物植动物模型展示了这个民族内心单纯的一面。俄罗斯人内心深处有西欧人所缺少的对圣洁追求的情怀,尽管这个民族也有野蛮酒气冲天的另一面。这个民族内心常分裂成两个极端,这个展馆无疑向世界呈现出了俄罗斯民族内心深处最原始美好的一个侧面。以一个国家展厅展示童话世界,这是一个真正大手笔的选择。相比之下,美国馆象白开水一样平淡,有一种敷衍了事之感。或许美国太为世界所熟悉了,电力、汽车、现代科学、迪斯尼均源于这个国度,她已不知道要展览什么了或不需要在这里展示什么了。
走出园区已是深夜十二点了。
2010年9月于上海
(二)
暑假中在世博会上匆匆走了一天,只看了几个较大的馆区,一直想再去世博园走一走。正好单位又组织了一次世博会两日游,终于有第二次机会去看世博会了。
这次去世博是赶在世博会快闭馆的时间,去世博园人数每天都在创下新的记录,这是让人十分遗憾的事,因为漫长的排队等待会消耗掉大部分宝贵的时间,使能看的馆区变得十分有限。
入口处称得上人山人海。园区中几乎所有特色的馆区前都有漫长的队伍,需排队时间均以四小时、六小时来计算。因为我们进园时已快十点了,又预约十二点参观中国馆,上午一点大的展馆都不能去排队了,只好漫无目标地在园区转一转。
雨下得越来越大了。我只好选择人最少的城市体验馆进去看了看。这里所能呈现内容大多明显缺乏内涵和文化气息,只是馆内用电视投影展现世界各个国家不同阳台上的风情,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
我们在中国馆似乎望不到头的人流排队前集合。此时雨下得很急。尽管有预约我们仍排了近两个小时的队。这一安排显然是旅游公司的失误。花现在时间去看中国馆实在是下策,中国馆中看到的只是中国人造的,很难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内容。现在应当去看我们不熟悉的外国馆,不过木已成舟只能顺其自然了。
除了在火车站排队买票外,中国人似乎从未这样井然有序地大规模排队,只为看一个外部世界来的东西。这样新的事物无疑会提高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我们先到了中国馆顶层。这里用现代液晶技术将《清明上河图》动漫化,其产生的诗意效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以中国画来表现中国文化特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许下一届世博会中国馆可用中国书法再现中国文化的底蕴,但若要使非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体会其中的美感,其表达形式上就要有革命性的创新了。
中国馆第二层显然是一个严重的败笔,用白花花石头去再现中国桥梁,没有一点想象力和诗意。
从中国馆出来,风雨交加,伞根本不管用,走出几步身上的衣服就被淋湿了一半。漫天风雨中,我竟不知去哪里。我决定去日本馆看看。我对日本人艺术中所表现独特风味十分欣赏,极想看看日本人在他们馆中怎样表现自己的。我在高架桥上没走多远,整个裤脚全被淋湿了,更糟的是皮鞋中整个灌满了雨水。风很大,吹得人还真有些冷。等我好不容易走到日本馆前问服务人员,这里要排多久?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要排八个小时队。真是疯了的世界。此时已是下午三四点,我只好放弃了。
园区广播中告诉游客德国馆、沙特馆等一批热门馆区已停止排队了。四周雨雾茫茫,我觉得又冷又饿,风雨中只好排队在土耳其馆边土耳其烧烤店中买了一份烧肉饼,也顾不上贵贱了,先给自己肚子结结实实装点热量。
与我同来的同事早已走散了,环顾四周,除了风还是雨,还有皮鞋中踩得咕咕响的水声和湿漉漉的裤子,我不免有些心灰,同时当心这样撑下去一定会生病的。我决定放弃了,开始走向出口。
离出口不远了,我觉得这一趟上海之行,什么都没有看到就这样灰溜溜往回走,不如再回去试试看,能看多少就再看多少。
依然是风雨交加,天色渐暗了,可各展馆前排队的人数已明显稀少了。大概大部分游客同我一样衣服被淋湿后被迫离开了。
我来到了土耳其馆。让我诧异的是土耳其展馆幽暗大厅中竟展示古罗马和更早时期的建筑和建筑工程。我过去知道古罗马在土耳其有遗迹,但没有想到竟如此的丰富。只是在中国考古遗物这么多的国家中,展示这些多少失去了新鲜感。
当我从芬兰馆大门进入展馆向里走时,只觉脸上被淋了一丝冷雨。抬头一看才发现这里有一个椭圆形开放式天井,它正露出椭圆形已渐暗的天空,而且中间还下着丝丝小雨呢。这真正是一个出人意料富有诗意的设计。这在中国园林中是常有的手法,但这种手法被外国人用起来感觉则是全新的,因为它没有中国天井的屋檐,却以流畅的线条衬出美妙深邃的天空。芬兰馆内用冷光和飘动的丝绸再现芬兰冬天夜晚中的雪景,其手法简洁明了,效果十分到位。这真是极富有创意和美感的建筑。
象波兰和挪威这些展馆,馆内就显得有些单调了。丹麦馆放置了著名的美人鱼雕像,但其布置是非开放式的美人鱼成了玻璃笼中的宠物了,这是很大的失误。合理设计应当是在馆前开放的水面旁放上美人鱼雕像才符合自然并产生美感,或在这个展馆顶部设立一个浅水池,池旁放置雕像,从而产生开阔水面边美人鱼顾盼生辉的美感。
瑞士馆螺旋状走廊外的金属网格上无序地粘结着鲜红如草莓上草子一样的装饰物,特别地显眼和富有诗意,它整体宛如一个巨大鲜艳的草莓。馆内有一个放映的立体阿尔卑斯山影片亦使人如身临雪山之巅。
我在幽暗的园区来回奔走着。这种感觉十分奇怪,这完全没有一个人坐在草坪上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幽闲,而是像一个乡下孩子在天色幽暗的荒凉旷野之中,在收获后的花生地里来回奔走,试图在天黑之前再多拾着几个维生的花生,或是第一次来到大城市大型自助餐厅中,贪婪地快速奔走,试图尝遍他从未吃过的食品。此时我几乎忘记了自己鞋子中人水和还未干的衣服,只是在幽暗稍稍有点人气的建筑群中急切地奔走着。
到了晚上十点,很多馆已闭馆了,光线更为幽暗,园区已很少有人了,我问了一下服务员,哪里还有展馆仍是开放的,他告诉我澳大利亚馆还在开放。于是我从园区一个角落奔向另一个角落,根据不同人指的方向在园区兜了好几圈才找到了澳大利亚馆。这里人们仍在火热地排着队。
这个馆呈现的是澳大利亚土著人文化和作品,一个澳大利亚馆员让一个中国女孩教他中文“人家已经很累了”怎么说,大概这个馆员真是够累的了。
走出澳大利亚馆,已快深夜十二点了。今天的一场大雨赶走了大部分游客,否则正常节奏最多只能看二三个馆,而不会有今晚这样快速浏览大部分欧洲馆的机会了。如同上次来世博会时高温使游客减少一样,坏事亦转化为机遇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再次来到了世博会。我本想去德国馆看一下,结果被告知要排六小时队,而我们要赶下午的火车,时间来不及了。这德国馆前曲曲折折的队伍总长达数公里。真是难以想象的观众和观众的热情。
我决定将不多的时间用于快速浏览各场馆的外观。我以急行军速度在园区奔走着。还有馆如英国馆、德国馆、沙特馆、日本馆、韩国馆、新加坡馆、西班牙馆等不少有特色的园区没有参观,而这些馆几周之后就要被拆除了,让人十分遗憾。
这些多以创意设计为特点的建筑建而复拆似乎很不科学,但仔细想来,若不拆除,这些建筑群的维护费用是过于昂贵了。十三亿中国人已来了七千多万,能来的都来了,是该拆除了。将美留在记忆之中,而不是让它变成陈旧的建筑垃圾。
美本来多是瞬间存在的事物。
2010.12.25
                                                吴砺
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瞬间》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