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8 Q5 K- F+ ]5 ^+ @+ d/ Y, m
0 Z$ B* E9 e! e! S0 K
清·姚士藟
7 d- X. B" ^# P/ [' x: {7 \墙东一席地,为园颇有馀。8 P a5 F& O. ?+ f* e4 h
分畦抬瓦碟,可以植嘉蔬。2 U( x& r, D$ E; @+ X- P) C! d
节序亦已后,播种即为初。
老圃授我法,挥汗时自锄。
0 X! a6 L4 d) c4 U( ~' o/ }) ^雨后早甲坼,瓜藤走阶除。
; b; q3 g. b, p7 U+ g攀援四壁上,绿阴垂我庐。 s4 f8 N) p! U4 F7 W
桃榴遭缠缚,欲断还踌躇。
开花亦烂漫,点缀篱落疎。
. i4 u3 Y" R4 T# m* b7 y7 t5 y5 e虫吟月皎皎,蝶舞风徐徐。
0 I/ Z2 T9 s0 N( V偶尔寄意兴,竟似幽人居。
# t0 l( { q# O9 M9 K- m, ]$ y
3 {3 g2 h; M- q) Q. r F8 s* n宫赞公讳士藟,字绥仲,号华曾。开化公讳文燮第二子。康熙戊辰进士,官春坊左赞善。有《余斋·咏园诗文集》郡志:『两主北直、湖广试,所拔皆知名士。为人敦本睦族,笃实谦冲,乡人颂之。所著有《瞻云·南归等草》。贡举考略:『康熙丙子,湖广典试,编修姚士藟。乙酉顺天典试,赞善姚士藟。』。唐华孙·南归草序:『华曾官翰林。会上,念词林迁转淹滞,特留通补卿寺诸官,取径捷速,人争趋之。华曾以才气闻望,预选中。顾念其尊君年老,乞归。所亲劝其少留,以需后命,华曾弗顾也。归侍尊君,经年而有风木之感。服阙后,扁舟寻访浙闽诸山水,至其大父、尊君所宦游处,为之悄然而悲,慨然而叹:『孝悌含英咀华金,春玉应深厚雄杰。』之气,隐然行墨之外,非世之剽窃采掇者,所能涉其藩篱,窥其潭奥也。』杨大鹤序:『羹湖公即宦成,尤属望其子。而虚槎、华曾,至性皆孝友。及羹湖公归卧黄柏山房,虚槎悴闽,华曾以戊辰成进士,读书中祕,伯仲宦驰南北,瞻云陟岵之思,无时去诸怀也。壬申春,假归省觐。踰年羹湖公捐馆舍,哀毁过情而犹幸假,旋得觐其亲也。此南归之诗,所以志也。』
! O s1 P2 v/ ^7 m- b4 [
姚廌青①撰《刘孟涂②传》序:『孟涂姓刘氏,名开,字明东。一字孟涂,又字方来。家桐城东乡之孔城,生数月而孤。年十四,以书谒惜抱先生,先生大奇之,因从事先生之门,得其学。其为人落拓不羁,喜交游。与人谈论,辄罄肺腑,言不少隐。家贫不能养,奔走四方,间无干谒之态,以故人争重之。四方贤士,无不知有刘孟涂者。尝谓元之曰:『吾乡多佳山水,使吾得有菽水资,迎吾母居龙眠杯渡间。手一编,日夕讽咏,且不去吾母左右,其乐当何如,而顾为是仆仆者哉。』然亦习举子业,试辄不利,卒以上舍,终年四十一。岂天将丰其才,而故啬其遇耶。抑既永其名,即不与以寿耶。初,孟涂游于浙,过某邑,有人候于门。卒然问曰:『君得非桐城刘先生耶。』要至其家,具盛馔。酒半,告以有母孀且老,守志数十年,欲乞能文者为寿。前夕之夜,梦其父语之曰:『三日有桐城刘先生过吾门,非先生文,不能传尔母也。』当固请之,既复与游山,至一古墓所,有碑题曰:『宋处士刘开之墓』因目孟涂为处士后身,而孟涂亦悚然自失,知己将终,不能贵以显也。道光元年,亳州修邑乘,聘孟涂。乃以正月行,别其妻曰:『此去尚相见耶。』妻愕诘之,则乱以他辞。及之亳,寓佛寺,尝以诗寄同里张用禧伯棠,有云:『故人不见青山远,抛尽江南是此行。』,张君以为不祥。闰月十一日,陡得腹疾,委顿势不起,指佛殿顶葫芦示客曰:『视月色中,乃吾去时也。』果以其时而逝。嗟乎!孟涂之辞家也,若已知其不返。其逝也,又预知其期。或谓孟涂生有所自来,理或然欤也。丧归,妻倪欲以身殉,其姑止之不可。守之,倪梦孟涂遣两鹤至,迎其女,女顿夭。倪死志益坚。一日,姑往灶下,闻合户声,缢死矣。乡人颂倪:『一双儿女未三年』之句,无不壮倪之烈,而悲孟涂之命蹇也。然孟涂生享盛名,文且为鬼神所重。沒又能得其妇之烈,而更有所以传于不朽者。夫乃叹天之生是人也,非偶然。而其所以待是人也,又未尝不极厚也。孟涂诗有《前集》十卷已梓,岁久板且损。沒后,前台湾令,家弟莹③急造其家,访遗稿,得『后集』二十二卷,缺第八卷。文十卷、骈体文二卷。临漳令,家弟柬之④惧其久而更佚也,为捐资付剞劂,并重刻其『前集』,属元之任其事,鄱阳陈方海伯游偕伯棠助雠校焉。噫!孟涂生以惜抱先生得名,死乃得吾两弟成其名。其生平与元之仅一再见,每辞出复返,惓惓有不忍舍去之意,岂于吾家有独厚耶!可异已。丁亥闰月。』。
$ K1 p. A: ^; H, r/ {# n( B, s5 [* y% I; e( `
/ H3 U1 m7 S" Y1 w
①姚元之(1773—1852)清代官员、书画家。字伯昂,号廌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桐城人。嘉庆十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内阁学士。善画人物、果品、花卉,书法尤精隶书。姚元之出生官宦世家,系开化府同知、书画家姚文燮六世孙。
/ H" W4 q6 W q$ i0 ^0 a5 X
②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桐城人。著有《刘孟涂集》四十四卷,道光六年,桐城姚氏檗山草堂刊刻行世。
4 m" r7 f' y: s! r3 a
③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嘉庆十二年中举,次年为进士。曾游幕广东,在福建、江苏任州县地方官。以知州分发四川。咸丰初年,奉旨赴广西赞理军务,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
5 I$ `' ]+ U$ ]9 X
④姚柬之(1785—1847) 字佑之,一字伯山,一作檗山,又号且看山人,清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年进士,官云南知府。书学苏轼。姚柬之出生官宦世家,系开化府同知、书画家姚文燮六世孙。
, C6 }" R u8 ?; u# F父亲姚有则,字达之,别号大痴,笔名未园。他幼习八股,虽然考中了前清最后一届秀才,但志不在此。他最爱好书画篆刻,那时家中生计艰难,无钱购买范本,只好在亲友处借来一两件,用竹纸双钩下来临摹,天长日久,当然有所成就。等到我们渐长,初步感到父亲的书画、金石、篆刻跟别人确有不同之处,然没有深入研究,不能指出特点,只见贤宝重之而已。4 l3 W' p8 `* i3 a0 F/ M7 l
6 ^" G; K+ m- b4 ]9 ]
" I' E5 X8 a3 L8 g5 @: F
' B2 [/ x/ }3 {/ ]# O
9 d( {2 v$ F S8 B! i! h
8 b z* P$ y' q. m
父亲数十年浪游江湖,作品留在桐城、天津、福州较多。记得他在天津时,经常逛裱画铺、古董店、那些店老板遇到古代名作时,常送到家中请父亲鉴别真伪。一般的,当时便能判断。可是有些赝品制作精巧,几可乱真,那就要留下作多次的分析研究。在不好判别的古物中,父亲常问罗振玉看了怎么说呢?而有些老板,也常说罗振玉看见那些古物让我也来听听姚某某怎么说,看来他们神交已久,并且互信任。对当时名流交往确是不少,其中对黄保铖的认识十分有趣,那是三十年代在福州卖字时,在裱画店等一位老翁经常碰到,有一次他问父亲:『你是姚某不』父亲答道:『是的』我是黄保铖,你的篆刻写得比我好,但你的隶书不及我,从此开始订交。
1 `& s9 W1 {3 {9 X& l
, W! T9 [9 O+ k# q/ H
在战火飞腾,风云变化年代,连自身生命都无保障,其它一切,自然无从谈起。但天翻地覆,几经沧桑之后,迎来了『满目青山夕照明』春天,我们兄弟能在风烛之年,优游林下,当然对旧日人事容易引起怀念,尤其对父亲的遗作,总想再谈上一两件,以慰情愫。谁知篆刻绘画看不到了,连他老人家晚年写及最多的书谱也一件都找不到了,可是在一些旧好尊长那里,看到两首怀念父亲的诗篇,一是父执友唐雨梅先生的《赠姚达老》:『回首京笔记旧游,相看今已雪盈头。河阳县里留仁政,竹叶亭中著故侯』(君寓姚伯昂,都御史『竹叶亭』故宅);『醉后猩毛书莽量(君擅篆隶书),醒来尘尾话瀛洲。大车革帑求题榜,明日壶觞莫漫愁。』一是曾叔祖听翁先生的《述怀诗》:(考之乡献,『竹叶亭』始见于族远祖羹湖文燮公城居宴会之所,历清康熙而至乾隆,族祖元之先生,以竹叶亭生名,有《竹叶亭笔记》达之为余族再从,老年移居竹叶亭,三先生年辈不相及,各有诗文书画传。)长房排辈晚,达老吾宗贤。书作周秦体,文崇汉魏篇。宦囊半故纸,列架多名传。编刻乡人著,要归一纸缘』(曾刻《姚氏诗荟》、《桐城县志》);『听翁生明季,开启好门庭。地僻杨枝巷,业闲竹叶亭。文章换代异,书面阳朝□。元之前辈矣,继起有声名。』(元之先生书京师『桐城试馆』联云:『前辈声名动天下,后来继起在吾曹。』
8 t4 F8 Q3 }6 t- s U这对我们来说,真是空谷之音。但反复吟读,只是加强了想念,惆怅倍增吧!回念父亲,虽然终身喜爱绘画篆刻,但作品较少,他用在书法上的精力较多。他自幼从颜字入手,在基本功坚实后,才致力于魏碑,最后学的郑文公碑,然后是篆隶行草、石鼓、龟甲文等。在综会百家之长,已后创作多为篆隶、书谱。现在这些东西,简直是神龙入海,片鳞半爪也没有了,我们以为山穷水尽了。但是疑无路,后面是又一村。有一天在旧纸堆中,找到一本线装书,拂拭积尘,端坐敬读,原来是父亲在二十年代未临写的夏承碑,这使我们好像遇到天外来客那样地惊奇,叔祖佩荪先生见到也是感慨万分,即席吟诗一绝:《欣赏大痴夏承碑临本真迹》:『书画雍容见性情,凌云健笔意纵横。元之惜抱名寰宇,达老临碑兴眼明。』这一意外的收获,不禁引起我们常久的思念,我们认为这虽不是父亲的代表作,但烬余遗泽,只此一件为果能影印传世,可作临池范本,且供爱好者欣赏,对于精神文明,不无小補,我们做儿子的责任无可旁贷。* \/ D' |! R+ K+ ]1 L, _! F
$ k1 ~3 o6 v9 m$ s) ]父亲是一九五一年去世的,今年是他一百零七岁诞辰。现在六七十以上的老者,个别的还能知道他的名字,将来如何是很难说的。他为研究了一生,写到老学到老,为了使第一次见这个书法的人了解一点情况,得作以上陈述!
" I( Z3 o: b( j! l$ H0 N1 l6 u0 @ 姚伯将 姚育榕3 y; O( G( |) |3 ]2 o% ?- C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五
5 A7 s& h. t2 R# o8 B ) y6 t5 @" d2 p
6 G/ b, q, a2 @, y! R1 i7 ^1 H 综上,泳园在桐城市文昌北街小学内,坐北朝南,现存三组建筑:前楼、东西厢房、后楼。前后楼均为二层楼房,和东西厢房组成独立完整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后楼后又一长方形院落,称『后院』。整座建筑高楼深墙,砖木结构,主要以木构架承重,明间为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对庭院开雕花格子木窗,对称排列,布局规整。今为安徽省文物省保单位。顺治、康熙间为『泳园』,道光间为桐城姚氏书馆,或曰『桐城姚氏檗山草堂』。新政后,称为『姚元之旧馆』。 ; g) u3 E2 [3 c$ B1 C* w' W2 \7 ?& S, P7 W4 y
2 {+ P1 u% W# l, Y/ F&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