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8|回复: 0

[散文] 读《张爱玲传》

[复制链接]

6287

主题

1542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675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5-2-13 16: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张爱玲传》
                                        (一)
翻阅《张爱玲传》余斌著。
过去我似乎也翻过不知谁写的张爱玲传,但已无印象了。这本余斌的四百页出头的传记是我这些年看过的中国人写的难得有一定批判水平的评写别人的传记。通常说,中国人写的自传部分马马虎虎还说得过去,但现代中国人写别人传记绝大多数像中学生一样东抄西摘,不值一翻。这本传记是难得的例外之一,作者60年生78级南京大学中文系。作者研究生论文研究张爱玲《传奇》,后于93年写成张爱玲传,到二0一三年已是第四版,已是说明这本书的确写得还不错,另一个原因是张爱玲这些年引起了世人的好奇心。
我似乎只读过张爱玲一部短篇小说,旧时代没落家庭男女琐事,不喜欢这种情调。对她了解更多是从一本胡兰成传获得的,总觉张爱玲一个年青女才子与自觉当汉奸文人热恋,心里感觉怪怪的。
难得我将这本书通读了一遍,我兴趣只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难得一个女才子怎样让自己与现实相适应。
张是李鸿章、张佩纶的后人,张是第四代。“有李鸿章、张佩纶这样的先人,出身这样的显赫门第,张家的后人是难做的。”P011
“张家上上下下似乎都是一半生活在现在,一半生活在过去,生活在先人的阴影了里。”P011
“张爱玲对中国人的生活也有一种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复杂情绪;对应于租界三不管的边缘位置,她也是永远应于一切潮流之外的边缘人。”P013
“张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式的文化教养,会吟诗作赋。”P017,张母亲在张二岁时和张的姑姑到法国学美术。
经历父母离婚,在姨太太和后母的阴影之下,似乎张的母亲对自己女儿有一种知识女性笨拙和冷漠。糟糕的父亲,不称职的母亲对一个敏感的小女孩心理成长是太糟了。但这似乎是培养文学家的天然环境。
张在香港大学读了三年,直到日本人占领香港,这三年,张很用功,门门课第一。不过张在香港大学一张照片,戴一副眼镜,相貌实在一般,有女学生的呆木,只是眼神亮一点,不是讨人喜欢的神情,一付想得太多的模样。
“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是:‘不愉快的童年。’这肯定不是绝对真理。假如可以将‘童年’的时限大大放宽,或干脆改作‘早年’,那此话对张爱玲至少是适用的。”P058
“不愉快的经历使她早熟,使她养成内省的倾向,早熟,内省使她能够从自身的经历中提取更多的东西,所以她有一段并不算坎坷复杂的经历,都拥有一份并不简单浮浅的人生经验。”“对于不觉者,在丰富的阅历亦无用处,张爱玲的早熟早慧则使她有可能将有限的阅历转化为深度的人性体验,直至借此构筑成一个虽然狭小却相当深邃、完整的经验世界。”P058
这一段作者写得相当精彩。事实上,文革中中国那么多知识分子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却没有人能写出可以传世的作品。即这两代人中没有真正“觉者”。张贤亮的作品像“牧马人”只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革”样榜戏之类的作品。刘心武亦同样。所以台湾有作家觉得张爱玲五十年代初出走对中国文学是一个巨大损失。问题是张的个性即使留在国内几乎没有机会能活到七七年。同时即使活到一九七七年,若这中间她不敢动笔,则二十年停笔,任何才子才女都会变成了木材。文学亦要像音乐家必不能停止平时训练的。另外,即使张在国内活过文革并一直写作,我认为张没有这个能力写好文革,写好文革必须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大的思想家兼文学家才有能力写好。张只是另一个时代琼瑶,或比琼瑶更深一点,根本没有什么深邃的思想。
“如果可以把张爱玲描绘成一个神童,如果想证明她天生就是个小说家,我们可以说她的写作生涯七岁就已经开始。”P061
中学时她的“天才梦”已在杂志征文中获奖。问题在于有这样兴趣爱好的少年少女全国范围太多了,但成为真正的天才的人却太少了。
“能有如此阔见,张爱玲的本钱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她的家庭背景,一是她受的西方教育。她的身世使她谙熟古老中国的生活方式,她对传统文学艺术的喜爱使她的举证左右逢源;她受的西方式教育则使她有了另一个支点,跳出圈外,借洋人的眼光对中国人的生活做一番反省。”P80
问题在于这过去这一百多年,同时受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人也不在少数。尤其这过去三十年中国去西方人更多,但谁见过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学家?是因为这些人中没有文学天才?
“多数中国人爱中国而不知道他们爱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P081张这样评述。
“亚里士多德曾经将善用譬喻看做判断一个作家是否有天才的标准,‘因为要想出一个好的隐喻字,须能看出事物的相似之点。’”P135
似乎吴砺先生很能写出几个譬喻,但不幸地他并不是什么天才的作家。
这本传记中说不少人认为张爱玲的散文成就高于张的小说成就,不幸的是我有民国时期一套50本散文系列,唯独没有张爱玲散文集。没有读过,无从评价。
“有教养的读者往往一入中年便不复以读小说为乐,这个圈子与文学青年的那个圈子有着两样的趣味,更执着于‘天然胜于人为’的鉴赏标准,而散文以其性质似乎天生就较少人为的痕迹。正像中国画只简单的技法,其境界的高下更取决于作画者的心性、修养、趣味一样,散文的技巧也相对简单。”P162
这一点作者说是对的。只过了三十岁,我几乎就不愿读小说,似乎只有去年读了一本《百年孤独》。
张的作品我只读过一篇,这样读传记是有欠缺的。张的几段话是有一定深度。
“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的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浑水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事艺术,他们演得不过分。”P175
“刺激性的享乐,如同浴缸里浅浅的放了水,坐在里面,热气上腾,也看到昏然的愉快,然而终究浅,就是躺下去,也没法淹没全身,思想复杂一点的人,再荒唐,也难求得整个沉湎。”P176
尤其上一段对“享受”评论,十分精彩。这是读书人的悲哀,——没有纯粹的快乐:快乐时会怀疑这快乐是否真实,或是否真是快乐。
《流言》是张爱玲的散文集,文集中描述她自己看自己一张照片: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又藐视的意味——因为太感到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个世界难言的恋慕。”P178
张成名之后,很爱穿奇装异服,她说:“我既不是美女,有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别人的注意?”P182
张爱玲成名于日伪统治上海时期,她本人性情孤僻,却有两个好友,一是苏青(据说是陈公博的情妇),日伪上海期间,张爱玲与苏青在上海滩的文坛出足风头;另一位好友是炎樱,她是张在香港大学时的同学。
张评论:“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后来略有点力不从心。”这个评论十分中肯。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爱与婚姻被台湾的女作家三毛写在 “滚滚红尘”小说中。胡一介布衣,短短两三年由一个普通中学教书匠成了政府大员,出入汪精卫的公馆,所谓平步青云。想必是有一定文才加上一个混世魔王的能力,只是与日本人打得火热,显示中国文人中的另一类即中国人标准中典型的文人汉奸。
胡张相见时,张二十三岁,胡大张十五岁,即三十八岁,才女与才子之恋相见恨晚,相见半年后胡的夫人主动要求离婚,胡张得以结婚,相互到了“欲仙欲死”的境界。然而此时已是一九四四年,日本人的天下快崩溃了。张如此不问政治,让现代青年人很难理解。
这对佳人好景不长,胡11月份去了武汉,在报社上班,住在一家医院。下班后与医院小护士打闹,看上了十七岁护士周训德,又准备将周小姐纳为小妾。次年三月回上海,告诉张关于他与周小姐风流事,五月到武汉就与周小姐同居。只是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接着胡开始逃亡。到19462月张从上海千里到温州寻夫,这时胡又与一个范姓大胡一岁的寡妇同居了。
胡既有做汉奸的不知羞,又有名士到处留情的作风。一代才女碰到这样的男人只能是命运。
张在胡逃难过程一直汇钱给胡,到四七年六月,胡已脱险境,张再汇三十万元,则决然与胡断绝来往。
传记作者说:“对张爱玲之迷怀有浓厚兴趣的人有时不免悬想,设若不是遇到胡兰成,她会同什么样的男人走到一起?她的矜持拒人千里,未必有多少男人敢去追求她,她也不见得会主动追求别人。她能倾心相许的人应该有成年男子的魅力,需得有学问(当不是清教徒式的知识),要聪明有才情能懂得她的好处。忠厚诚笃她从未要求——她要的是一个‘解人’,不是一个‘好人’,然则这岂不是又一个胡兰成?”P235
对胡兰成,“以他的自我中心和大男子主义,最如意的算盘也不过是天下男人都有的隐秘的愿望······,理想中的女人和世俗的女人他都拥有,桥归桥,路归路,各不相犯,秩序井然。如若这样,他自愿意在心里划一块地盘,把张爱玲当仙女供起来。”P232
这对张爱玲这样女性是不可能接受胡这样安排的。
一九五二年张爱玲以旅游的名义悄然从大陆出走到香港,到了香港以后,张仍觉不安全,于一九五五年前往她无亲无故,人地生疏的美国。
若张当年不出走香港美国,留在大陆命运会怎样?谁都可以有现成的结论。张连台湾都不肯去,也许她觉得国民党天下也不会对她有好感。
“台湾作家王桢和甚至不胜惋惜地说:‘她应该多留在祖国大陆写‘文革’,她是那么观察敏锐的人。’”P292,问题若她在国内她活不过反右,即使活过57年,也活不过文革。
张爱玲到美国后得到一个写作基金,入营一个写作基地,碰到美国作家费迪南·赖雅。相见两个月,张对赖雅主动以身相许。此后赖雅离开营地二个月,张告赖雅她已怀孕,但赖雅不想结婚,其后结婚条件是不要孩子。
“两人从相识到结婚,满打满算,不到半年时间,其实张爱玲三十六岁,赖雅已六十多岁。张爱玲已届中年,赖雅则可以说是望七的老人了。”P304
“她的两次婚姻有某些相似:都是相识,相爱很快得走向婚姻,对方都是与她属于相反性格类型的人,都是‘聪明’而富才气,同时年龄都比她大出许多。而她总是属意年龄比她大出许多的男人,似乎也同她有意无意地更希望处于被保护的地位有关。”P305
这场婚姻对张是一场不幸。结婚两个月,赖雅就中风一次,一贫如洗,不断中风,失去自理能力,张只能自己变成一个护士。张本来希望自己被保护,却变成了保姆。这对张时一次真正的“天灾”。到1967年赖雅去世,张四十七岁,从此独身至老。
张在两岸名声再次蒸蒸日上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1972年她到洛杉矶后就几乎与外界断绝来往了。92年就立遗嘱,并开始做各种人生扫尾工作。张离世方式非常奇特,凄美而孤独。
19959月初,张爱玲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世,她并不向林式同求助,只是将重要的证件放进手提袋,留在门边易被发现的地方,而后,便独自静候死亡的降临。一天,她在睡梦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没有人知道她的离去,数日后,人们 才在她的公寓里发现她的遗体。她的后事完全是按照她的遗嘱办的,她要求死后不开追悼会,不立墓碑,骨灰撒在空地。930日,林式同和几个作品的爱好者将张的骨灰携至海上,在简短的致词之后,骨灰撒入大海。”P376
张也许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女作家,尽管我只在这本传记中看到了她的只言片语和同时感到中国在二十世纪总体男女作家水平真的都不高。
张的悲剧部分是个人悲剧,她成功地逃脱了时代(如反右,文革)可能带给她的悲剧,因此她仍是幸运的。若张留在国内,中国只又多了一个政治受害的故事。
吴砺
2015.2.4
(二)
关于张爱玲在四十年代日伪统治上海时期成名,出足风头,这是此后三四十年无论台湾还是大陆都想忽略她的作品根本原因,尤其还与那个文化汉奸胡兰成同居更是让大多数难以接受。
抗日结束后,张爱玲对此明智地保持沉默,而另一位齐名的同样是女作家苏青就公开为自己辩解:说日伪期间,上海人买米的买米,拉黄包车的拉黄包车,没有指责他们,而她苏青不过是卖文艺为生的文人啊,不卖文谁养活她,宣传抗日杀头的事她不敢,但歌颂日本人的事她也没做啊,不过是谈男欢女爱胡一口饭吃啊。
这说的应是实话,不过以苏青与陈公博周佛海等大汉奸来往密切,让人们更难以谅解她,但上海当年杂志都是汪精卫,周佛海这样大汉奸知识分子办的,不打交道也难。苏青,张爱玲当年风头很健,似乎没有任何亡国奴的愁眉苦脸也是现实。
这在法国二战结束后,法国知识分子亦有同样的心结,法国之外的法国知识分子回到盟军占领巴黎之后,以为巴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发现事实上巴黎人在战争期间活得还很自在。萨特有一篇散文就讲述当年在巴黎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狼狈。
另一位作家柯灵就认为张爱玲当年在上海的成名就得益这种上海日伪占领期的文化真空。因为五四以来那些有名的文人都逃离上海了,文化舞台上空了,于是两个不关心政治的小女人苏青张爱玲的风花惜月,男欢女爱的作品成了日伪统治上海时期的文化主食。同样李秀兰《何日君再来》当年也红透上海。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人不知过去战争苦难的人再次唱起三四十年代上海滩旧歌,张爱玲的小说再次风行起来。
八九十年代凭大陆台湾怎样邀请张爱玲去大陆和台湾,张爱玲都拒绝。其实这是一个智者的选择。张爱玲那一代人还没有过去,还没有忘记日本人带来的苦难,再多青年人的喝彩也难抵那场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几个老人或同龄人一两句责骂或仇恨的声音。没有必要回到故人中自取其辱。
这种意义上张爱玲的七十年代后与世隔绝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只是逃避声名又起时中国人可能的责难,而这种责难年青时还可承担,岁数大了就承担不起了。
若一个女人年青时当过婊子,若干年后青年人不觉得这事重要,而欢呼这个女人的美貌,这个女人是选择当隐士还是再学年青时再出风头时一样抛头露面?
七九年张爱玲写出《色戒》,是自我辩解还是忏悔?
只是女人的美貌与这个女人当没当过婊子并没有因果关系。时光流逝多少年后,人类记忆只是这个女子她的美貌。
张爱玲本人也许算不上美貌,但她的文学作品应当属美女一类,现在中国人看《色戒》电影不挺投入的吗?
吴砺
2015.02.05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桐币 +2 收起 理由
sansan + 1 + 2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