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重溪 萍: 内心迷茫而空洞。只想走进陌生山区到人迹少有的地方。悲伤时人更愿去陌生或完全陌生地方。新鲜事物可以使自己忘记自己,忘记过去,忘记自己的存在。 这次临时决定去十八重溪。从西客站乘到南通的中巴。车站中乘客排的队很长。售票女孩告诉我可以要排队两小时以上。我犹豫了一下仍决定去,即使到公园门口立即返回也行,因为这出门目的并不为看景,只是为转移注意力。 十八重溪一年前我曾去过一次。 汽车再次穿过乌龙江大桥,在乡村田间公路中摇晃着前行。农村小镇特点仍是楼房粗糙,地面和街面脏,垃圾放置路边无人管理。我们只是麻木不仁地认同这一切。这远不是山明水秀,道路清洁,建房雅致欧洲式或美国式的乡村,要达到他们水平也许仍要五十年以上时间。 到了南通后三轮车将我直接送到公园中的六重溪。 山谷中宽广的溪滩上白茫茫一片沙石,一侧有浅浅清澈的溪流在轻轻流淌,风儿吹拂着路边和山坡上的树,草丛绿色枝条闪着油光在沉醉中摆晃着,阳光迷朦。 沿着溪滩一侧小路行走,总可见到踏青的青年人在溪水边扔石头和嬉闹欢叫着,这个世界是属于青年人的。 这个世界是属于生者的。 山谷非常平和,宛如曲折的山的长廊。和风轻拂,路边树枝随风飘摆,如同春天少女连衣裙在风中飘摆着,向我们呈现着生的迷人。 我不由悲从心来,我想王羲之著名的《兰亭序》中的悲叹:“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央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千年前王羲之的悲叹如今又在我心中同样重复着。如今的王羲之在那里? 两岸山形伟岸而平和,溪流清澈,潭水青绿,落水洁白…….. 山风似乎无修无止地吹来,阳光忽明忽暗地落在山谷中…… 九重溪人渡竹筏已停止工作。到了知音瀑布就无法再进山了。 和风似乎永远这样在山谷中无修止地吹拂着。山谷上空的云层静静地整体向前漂移着。 我静静地坐在溪谷中一个水潭边岩石上。轰鸣的水流带着白色泡沫静静地注入青绿色水潭底部,并在潭底向前延伸,像一个肥大巨型白色毛毛虫在水底向前收缩伸张不停地蠕动着。而它的上方则不停向上翻滚着白色水流和水沫,这个呈三角形的水潭是一潭的深碧。 这些雄宏的山峦是怎样形成的?这宽广平和的山谷又是怎样形成的?它是不是巨大冰川长期切割洗磨而成?它耸立的山峰气势并不在那著名三峡山峦之下。这也是我在福建看到的一段最宽松平坦的峡谷长廊。 清澈溪流中大石块上,有几个青年人在那里静静地想着自己的心思。来到这山谷中的人是应当这样在溪流边静静坐上几小时,如过去中国文人所颂扬的隐士一样坐在山间溪流边体验大自然的微妙。 我继续向回慢步着。有一对恋人斜躺在溪水边一片大岩石上,相互依偎着,离他们几米有溪流流下形成两三米宽白色的水滩。 有这样经历的青年人,青春时光才是没有虚度啊。 溪流一侧山峦上方像巨大圆形城堡孤立而不可思议地竖立着。回首山谷深处方向,重叠山峦如巨大驼峰的骆驼站在山谷之中。我再次在溪流中一个巨大的岩石块边坐下,也许是平生第一次这样长时间静静地听着溪流在石块间的流淌声。青年时代曾看过几部美国影片表现主人翁在溪流边钓鳟鱼的情景,那些影片中美国人想再现人重返大自然时天人合一的美。 中国诗篇中对溪流美表现很少有超过王维的,以后似乎没有人再超过他的水平了。 我一直都是在浮躁中度过了大半生的,我几乎没有在溪流边静静坐上半小时的历史,今天仅是开始!溪流汩汩在我的岩石上方一段水面变形涌动着。 在一个溪流支流山谷中,我走了一段时间,这溪流落在狭窄山谷树林之中,溪流清澈,只是山道太窄让人感到有些压抑和感到不安全。天色渐暗,我走了几里路又返回原路。 当我沿着溪边公路走向公园门口时,常回首身后的山谷,那溪谷山峦多重重叠,形状在不断变化形成变化着的犬齿交叠的剪影。 乘车返回时,一天的劳累已使心中一片空白。 吴砺 2012.4.2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