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004
- 积分
- 52481
- 威望
- 101303
- 桐币
- 55068
- 激情
- 10622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659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6-2
管理员
桐城网 / 樊茂
- 积分
- 52481
鲜花( 129) 鸡蛋( 5)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专辑 4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 b3 h5 j+ E0 w8 q v7 w$ w宋海珊烈士墓
7 p, _5 d( ~' d) m# l; G- a' V1 o0 o
宋海珊烈士(1898—1942)出生于安徽桐城挂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时,父母将他送进私塾,由于家境举步维艰,幼小的宋海珊仅仅读了10个月书就被迫辍学回家,上山打柴,补贴家用。迫于生计所窘,11岁的宋海珊就开始帮工,受尽了老板及地主的冷眼和欺凌。苦难身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海珊从小就憎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憎恶敲诈勒索、无所不为的地主豪绅和贪官污吏,同情广大的劳苦人民。宋海珊烈士这种朴素的阶级感情,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坚强的共产党员奠定了思想基础。/ v I$ {. W4 v3 g/ n
- V! }; S( |! u2 M2 g9 X
" [% d: O$ \$ N: \5 G* `, d/ a4 ?/ m: } 宋海珊烈士的家乡,地处鄂豫皖根据地的边缘,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队伍在那里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于宋海珊思想的进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深知红军是穷苦人自已的队伍,经常在暗地里帮助红军修理枪支等武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揭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国民党军队继续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对红色根据地实行一次又一次的大“围剿”。敌人为了控制和封锁鄂豫皖根据地,就在其门户——宋海珊的家乡地区修筑碉堡,强力推行保甲制度和五户联坐法,成立反动民团自卫队。国民党县党部还派出大批便衣特务,到处搜查、逮捕、暗杀革命者,一时间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宋海珊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如焚,对日寇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义愤填膺。他暗地里组织群众成立了僚枫乡人民自卫队,当地人民一致推选他为队长。这是一支不为伪政府委派,也不受其调遣的群众自发性的组织,它只对当地人民负责,起着保护人民利益的作用。1937年国共合作后才自行解散了。9 S, R& m j' H: k
6 E4 b4 r D4 J* }
, G$ [' ]5 e. h& l2 R 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不战而逃,祖国的大好河山,相继沦陷。1938年6月,日寇侵占了桐城。在桐城沦陷的危急关头,宋海珊响应中共桐城县委号召,积极行动起来,拿起武器,武装保卫家乡,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他担任了桐城县抗日人民自卫军分队长。这支队伍活动在大别山脚下沿山口一带,与新四军四支队9团配合行动。他们一面打击驻在青草塥的日军,一面保护山内外逃难的民众。1938年秋,日军撤离桐城后,桐城国共两党关系又开始紧张起来。当地的地主豪绅乘机联名诬告宋海珊等人为“土匪”,国民党当局下令通缉。宋海珊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离开桐城到新四军四支队高敬亭处继续参加抗日斗争。不久,由于斗争的需要,他复回到家乡担任中共桐城县二区的区委书记。1938年9月,国共两党摩擦日益加剧,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屠杀共产党人。面对恶劣的形势,中共上级党组织通知在国共统一战线中已暴露身份的县委领导同志和党员立即转移,并将新成立的桐怀潜中心县委转入地下。宋海珊同志因身份暴露被调离本区,到县委负责武装斗争的工作。. h9 p f* c+ Y1 n- M* v- O
; g% ]) [; U3 i8 N/ L+ }9 b
- | B3 L( G# y7 l7 p4 |
1940年初,新成立的桐怀潜中心县委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同时,又面临遭敌特搜捕破坏的险恶环境。为统一桐城地下党的思想,独立自主地展开对敌斗争,中心县委在桐城、潜山两县交界的蒋铁乡望狮岭华家祠堂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会上中心县委作出了坚持抗日、反对内战、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自卫斗争的决定。根据代表大会精神,宋海珊率领地方武装力量,成功地缴获了桐城县二区松陶、银峰两个乡公所的枪枝。夺枪的胜利,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极大恐慌。他们一面责令反共专员周雄派敌特人员到处侦探、查找夺抢人,一面派176师在当地进行拉网式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武装,甩开敌人,中心县委将这支队伍转移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自然条件比较好的桐东水圩一带活动。并在桐东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第二连。宋海珊同志先后担任了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的临时管理排排长和二连副连长。3 d5 W, @3 y! O) D
# m9 W* c7 C# u( u
! O/ B9 W! p, M2 |1 v 宋海珊领导的二连,名义上是一个连,实际上只有几十个人。从干部到战士都是在地方上转移出来的同志,缺乏战斗经验,武器严重不足。同时生活条件极差,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宋海珊与战士们同甘苦、共患难,处处以模范行动带动大家。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全连干部战士紧密团结,克服了重重困难,扬子江畔、陈瑶湖上、三官山边,到处都是狠狠打击日伪军的战场。部队也在战斗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地发展壮大。到1940年7-8月间,游击大队就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较强战斗力的队伍了。10月间,游击大队编为挺进团第二大队,汇入新四军主力。随后,宋海珊同志接受了新的任务,重返桐西。
9 E- U# k2 L& z. ]% y任挂车河区委书记的宋海珊同志,一回到桐西立即着手恢复党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筹建桐西游击队。成功攻打老梅树街区公所后,成立了桐西游击大队,由叶树槐任大队长,宋海珊任副大队长。游击大队扎根在大别山区同敌伪顽展开了游击战争,使这一地区的敌人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1 \! D! w+ y O& U8 e0 z- D6 z, ]
0 _8 ?# M# |/ Y
' d3 S$ ~" o! q; E1 R 宋海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不仅注意做好基本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注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同时,还认真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注重加强对民主人士、进步青年和国民党地方武装中官兵的统战工作。在宋海珊的帮助和教育下,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叶树槐终于背叛了家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原国民党桐城县常备队五中队长张振中,曾因思想倾向进步,于1941年遭到国民党的逮捕,出狱后宋海珊与他取得了联系。在宋海珊的鼓动劝说和积极帮助下,觉悟了的张振中终于投身革命,他组织了武装暴动,并成立了一支游击队。后经宋海珊同志的介绍,张振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携妻子左克俊一道共同走向革命。4 W: p5 Z, k$ x# W
3 ^5 V; V. n4 g6 @+ c: X' Y
" O/ j6 D, G0 F0 d/ E; b0 _ 1941年9月,中共大别山地委成立了。根据地委指示,桐怀潜中心县委新发展的游击队于10月集中到桐南,成立了桐南独立团。同时成立了桐怀潜县委。宋海珊同志任县委委员、区委书记、独立团3营政委。独立团成立不久,由于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和独立团主要负责同志指挥失误,遭受重大损失,幸存的部分战士被转入正规部队,宋海珊同志仍留地方工作。他不畏困难,重新组建了桐南游击大队,由叶树槐任大队长,他任大队政委。
x8 k+ A1 R, N; n3 V; A
Z+ z% U" H4 K! H4 q$ D# A) H" H, Z) `+ N5 r& {* t$ q( [; A
1942年5月5日,宋海珊在桐西山遭敌埋伏不幸被捕。敌人当即将他押至县城,关进专员公署。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宋海珊始终坚定不移,威武不屈,使敌人一切企图化为泡影。7月10日,恼羞成怒的敌人向宋海珊举起了罪恶的屠刀,在桐城县西门外的刑场上,宋海珊同志坦然自若,连声高呼:“共产党万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崇高气节。0 S1 y- Y( H( o2 x4 j6 p
9 e% t W3 z- L
) Y* ~' t! R: t8 E) V3 ?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宋海珊同志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党工作。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抗击日寇,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乃至宝贵的生命,他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儿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949年,宋海珊及其战友们为之奋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宣告成立了,烈士们的鲜血换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X: {# n( d# m6 u( }) Z% u5 L" _ I2 m4 z- F
市委党史办、市政协文史委 宋海珊烈士遗物
0 }, G2 P+ G7 F: p6 m! I8 o! |3 Q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