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h. a- A, Q; }( \. e 1940年初,新成立的桐怀潜中心县委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同时,又面临遭敌特搜捕破坏的险恶环境。为统一桐城地下党的思想,独立自主地展开对敌斗争,中心县委在桐城、潜山两县交界的蒋铁乡望狮岭华家祠堂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会上中心县委作出了坚持抗日、反对内战、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自卫斗争的决定。根据代表大会精神,宋海珊率领地方武装力量,成功地缴获了桐城县二区松陶、银峰两个乡公所的枪枝。夺枪的胜利,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极大恐慌。他们一面责令反共专员周雄派敌特人员到处侦探、查找夺抢人,一面派176师在当地进行拉网式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武装,甩开敌人,中心县委将这支队伍转移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自然条件比较好的桐东水圩一带活动。并在桐东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第二连。宋海珊同志先后担任了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的临时管理排排长和二连副连长。" k" o; |) k0 P
) [/ ]& I& S4 ]1 H
( E V! b. b2 z2 n. T3 c 宋海珊领导的二连,名义上是一个连,实际上只有几十个人。从干部到战士都是在地方上转移出来的同志,缺乏战斗经验,武器严重不足。同时生活条件极差,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宋海珊与战士们同甘苦、共患难,处处以模范行动带动大家。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全连干部战士紧密团结,克服了重重困难,扬子江畔、陈瑶湖上、三官山边,到处都是狠狠打击日伪军的战场。部队也在战斗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地发展壮大。到1940年7-8月间,游击大队就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较强战斗力的队伍了。10月间,游击大队编为挺进团第二大队,汇入新四军主力。随后,宋海珊同志接受了新的任务,重返桐西。6 [# F+ s b9 X( {$ F; C: _9 }
任挂车河区委书记的宋海珊同志,一回到桐西立即着手恢复党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筹建桐西游击队。成功攻打老梅树街区公所后,成立了桐西游击大队,由叶树槐任大队长,宋海珊任副大队长。游击大队扎根在大别山区同敌伪顽展开了游击战争,使这一地区的敌人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 f* f* b/ ?( g6 `# E
2 q/ @4 X/ k6 {2 z- I. @" G; j( \- \- X3 Q7 J2 n: U
宋海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不仅注意做好基本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注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同时,还认真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注重加强对民主人士、进步青年和国民党地方武装中官兵的统战工作。在宋海珊的帮助和教育下,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叶树槐终于背叛了家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原国民党桐城县常备队五中队长张振中,曾因思想倾向进步,于1941年遭到国民党的逮捕,出狱后宋海珊与他取得了联系。在宋海珊的鼓动劝说和积极帮助下,觉悟了的张振中终于投身革命,他组织了武装暴动,并成立了一支游击队。后经宋海珊同志的介绍,张振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携妻子左克俊一道共同走向革命。 ' x1 n; z6 D# f * @& L( p0 a; Z; B0 P / k* A" [5 m$ J* Z$ V4 [ 1941年9月,中共大别山地委成立了。根据地委指示,桐怀潜中心县委新发展的游击队于10月集中到桐南,成立了桐南独立团。同时成立了桐怀潜县委。宋海珊同志任县委委员、区委书记、独立团3营政委。独立团成立不久,由于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和独立团主要负责同志指挥失误,遭受重大损失,幸存的部分战士被转入正规部队,宋海珊同志仍留地方工作。他不畏困难,重新组建了桐南游击大队,由叶树槐任大队长,他任大队政委。8 Z$ U, n' U! }6 W
" c) |' V1 X. Q! o+ f( L
Z3 _% V- L2 S0 v ?6 e 1942年5月5日,宋海珊在桐西山遭敌埋伏不幸被捕。敌人当即将他押至县城,关进专员公署。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宋海珊始终坚定不移,威武不屈,使敌人一切企图化为泡影。7月10日,恼羞成怒的敌人向宋海珊举起了罪恶的屠刀,在桐城县西门外的刑场上,宋海珊同志坦然自若,连声高呼:“共产党万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崇高气节。# \5 s' `. S7 K- }+ b3 X
) S' V+ U: }; x9 P, z3 Z. j' S#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