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5 i% r- K" k) I) U3 a " \* X9 _+ ]7 s' z5 \0 {; P. ] 毛金石(1912—1943),原名毛瑞五。化名铁岩、涤埃、老尹,桐城黄甲铺人。6 y, s0 P0 c' f* d* U
# {- {# D: B$ K) f W% f* A3 t # c. w8 I4 _& z/ s5 j% k; H 1912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毛金石出生在桐城黄甲山区一个塾师之家,父亲毛涧溪是清末监生。浓厚的家学氛围,使他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学习进步很快。 , W, j( K: {- K. V% k: U! r9 Z * v" g- A0 t* p, B6 `8 _5 e; A) A/ d7 Z
1928年,毛金石在姨妈的支持下,考入桐城中学。可惜,第二学年开学后,毛金石因无钱交学费而辍学。回到家中,毛金石曾苦恼过。但他毕竟在桐中学习时增长了一些见识。五四运动对这所学校有深刻的影响,新文化以及改良教育己在人们心目中扎下根来,毛金石经过慎重思考后,决定子承父业,在家乡开设私塾,兴办教育。 $ [8 e( r* `9 N7 Z( P p4 \. n4 n6 j, ?5 K) f* @$ u" z8 B
; s: y7 k6 Z6 h; ?/ U7 Q
毛金石的私塾馆实际上已摆脱了父辈的教育方式,他开设国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于闭塞的山区来说,是新鲜的。毛金石自编教材,自己教学,恨不得将自己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他还在塾馆挂孙中山先生的像,向学生讲述济世救国的道理,使山区的教育有了一些现代的气息。尽管这些课程设置不全面,欠科学,缺乏系统性,不能将当时城里的西式教育全部搬到山区,但对于闭塞落后,交通十分不便的山区孩子们来说,这已在他们心灵深处播下了新文化的绿荫。) G- R2 y8 ]/ J+ @+ g5 q# x
' e8 w: H8 p3 [7 z7 @
* w* L9 D" j% g( F& `2 u 1934年至1935年间,红军多次来到黄甲山区活动。红军的到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击国民党乡丁和反动民团。毛金石看到红军为贫苦百姓谋福利,感到这是一支穷人的队伍,一支钢铁的部队,人民拥戴的部队。毛金石暗中与红军来往,红军送给他马列主义书籍,他通过这些革命书籍,看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看到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而自己以前向学生们讲述的济世救民的道理,是多么可笑,多么肤浅。他的思想忽然间开阔起来,认识到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理想,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这一天的到来,正是靠无数执着追求真理的人为之奋斗,甚至牺牲…… , Y) L4 D1 J: b- \ * j; H6 b* @; {/ \; E% v4 O- b , ~% v; W* T" l0 o5 g) N* b0 Y, S 1937年7月,毛金石结识了黄甲山区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程鹏。在他的介绍下,毛金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山区配合程鹏同志建立党组织,设立交通站。并经常来到唐家湾,组织农民协会,帮助农民减租减息。程鹏同志是1923年入党的老同志,革命经历丰富,在他的教育帮助下,毛金石逐渐成熟。 } I) {) U0 k: C
/ o6 {6 Z$ C z4 K" I4 {, N
0 F2 t& H+ ]9 M
卢沟桥事变以后,党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鄂皖红军、游击队根据七月谈判精神,先后在七里坪、竹沟集中,改编成新四军。在这种大背景下,桐城的革命斗争转化为抗日救亡活动,毛金石在黄甲铺开始组织抗日救亡动员委员会,他担任该组织主任。他深入农村和边远的山区,向农民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意义,让群众知道卢沟桥事变的真相。1938年秋,毛金石与新四军四支队参谋黄明取得联系,在他的介绍下,毛金石加入新四军四支队下辖的桐城大队,并将毛瑞五的名字改为毛金石,以表达他投身革命矢志不移的决心。 . @+ @$ Q- {; M 6 n, T2 g# X. P. }# x+ M5 o$ v9 V' \: h7 h
毛金石加入桐城大队以后,担任桐城大队抗日救亡会主任和政治教员。当时,参加革命的游击战士,多数为文盲或半文盲,他们苦大仇深,渴望能更深层次地理解革命道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在游击队很难找到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又具有较高的革命理论知识的教员。毛金石担任政治教员后,结合自己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加上钻研马列主义书籍得来的革命理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给战士们讲理想,讲人生,讲革命真理,讲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使战士们听得入迷,明白了许多只有感受,却又无法弄明白的道理。毛金石成了桐城大队出名的“理论家”和“演说家”。 / u- \. J8 e6 f: _ 7 Y3 L. E' Z, {8 Z/ m" ^ ! |2 t. P6 f8 d" g: H Z 1939年底,毛金石突然身患重病,不得不离开部队回到家中养病。1940年初春,山里的杜鹃花儿悄然开放,毛金石的病情也渐渐好转,他踏着浅浅的春意坚持锻炼,并开始参加当地的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在革命的生涯中,时刻保有旺盛的斗志,再回到队伍中,更激发出革命激情。2月,毛金石参加了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在蒋铁乡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会后不久,县委转移到桐东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坚持抗日武装斗争。毛金石和程鹏等人仍留在桐西,坚持敌后斗争。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反共摩擦已日愈尖锐起来,敌人封锁革命根据地,开始抓捕共产党员。黄甲山区是通往大别山根据地的交通要道,县委要求毛金石和程鹏一定要建立起交通站,为过往部队和党组织、游击队提供情报,筹措物资,保证安全。# h4 t. f. b+ d M- R
# f: v/ D9 e5 X( P9 E4 {1 U: K
- U: t/ a. a+ j; |& e+ V1 ] 7月,中心县委委派何杰之、桂平、宋海珊返回桐西,他们与程鹏、毛金石汇合以后,组建了桐西工委,并着手搜集枪枝弹药,发展游击队。毛金石根据桐西工委的指示,来到山区策动敌自卫队中的进步人士投诚,并在黄甲成立了中心区委,担任区委书记。 4 D/ u" V* l3 l) j# u0 e# u' I9 j7 g( d% Z C% }9 e5 h
. P b2 B7 x5 h# X, ~0 J% C 1941年4月,毛金石在得知国民党设在挂镇胡老屋的军需仓库,只有少量敌人看守时,他率领游击队星夜赶到挂镇,经过周密布置,没费一枪一弹,缴获了敌仓库物资,消灭了守敌。 9 Q2 H2 b/ h6 w8 M2 Y) ^1 \ 7 v) F( R" _( l9 d * k& w' [# B( u1 A 8月,黄甲区委发动群众来到唐家湾,毛金石等人在群众会上,历数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土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罪行,号召农民们起来斗争。然后,将一批青壮年组建成一支游击队。这支队伍活跃于桐西山区和桐东的过渡地带,他们杀汉奸,打土顽,开展抗日活动,有力地打击了敌顽。10月,新四军挺进团一个连在桐西屋聚岭遭到国民党武装的袭击,一名战士负伤后留在老乡家养伤。不久,因缺医少药,伤势恶化,毛金石听说后,赶来看望,并拿出钱为伤员采购药品,使这名伤员脱离了危险。 ) I' t; y3 t* c& k/ K8 D2 F; q- a" H* [+ t
$ j0 I, W+ s' ~3 S& f3 N2 E
1942年初,桐城的抗战斗争形势显得非常复杂艰险,宋海珊在枧山被国民党诱捕,并惨遭杀害,桐西地区的革命因此而遭受严重损失。9月以后,程鹏同志将在山区坚持斗争的90名士兵编为一个排,由其率领开赴无为。此时,毛金石手下的队员转送到主力部队,他又着手组织新的游击武装。* l) w) x: V7 m7 k
6 h& M; C# @$ W" l& Y; i
. Y5 O# z" ^. n3 Q, g 11月,桐怀潜工委(又称大别山工委)成立,钟大湖同志任书记,毛金石任副书记,工委的活动在毛金石、钟大湖等人的推动下,伸展到怀宁人形河、石牌红庙一线,为桐西的革命武装斗争拓展了相当广阔的回旋空间。此后不久,因革命斗争的需要,毛金石离妻别子,离开战斗多年的黄甲山区,奔赴无为根据地。在无为,毛金石进一步学习了革命理论,学习了指挥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以及如何在白区从事党的武装活动,开辟敌后根据地。在艰苦环境的锻炼下,毛金石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地方党组织的领导者和游击武装的指挥员了。同年冬,毛金石受到党组织的委派,来到桐庐县委工作,并随桐东独立团战斗在青山、谢家水圩等地。' ~! e( S1 u# ?7 O' Q9 ^/ u
* P: F' `1 P4 R.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