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八岁 七八年下半年我从城边的高中转学到县城中的中学读高二。据说文革前的县城中的中学当时是中国最著名的二所高中之一,以高考考大学的高比例闻名全国(另一所据说是福州一中)。 县城中学据说是中国第一所按西方建制成立的中国中学,其创始人吴汝纶是在日本考察了两年后回国创办的,不过其成绩很值怀疑。解放前从这所中学产生的名人之一是黄镇(当过驻法大使,文化部部长),朱光潜(美学专家)等。解放后没听过出了什么名人,安徽各地小官员应当出了不少。 文革前能进入这所学校老师都是极为骄傲的人,只是文革中几乎全被赶到乡下中学,一九七八年才大部分回到县城。只是我们读书时学校的学生并不是通过中考考进来的,只是城关普通的高中学生。 我的班主任王先生是属于很风趣,或者说很阳刚,也是很“吊”的人,他自己的学生时代肯定是一个捣蛋的不老实的家伙,他带我们的物理课。后来去安庆市当中学校长直至退休。 除了上课外,课上王老师给我们最爱吹的是他在初三的宝贝大女儿,他为女儿优秀的成绩和懂事自豪。 虽然我也住在学校中,但也刚到不久,并不认识王老师的大女儿莹。我高二时唯一一次见到她还是我们同班的三个老师子弟在一个星期天去王老师家帮王老师做煤球时。当时居民烧的煤球都是是从煤场自己买的煤粉再自己加上黄泥拌成浆,再用铁制蜂窝模具冲压取出放在地面上晒干的。王老师家孩子太小,老大又是女孩,所以王老师就抓我们这三个家属子弟帮他的忙。 我印象极深的是那天上午阳光斜照在王老师家小院子中,我们三个男孩忙着做煤球。我们工作场边上出现了一个很文静很恬静个子不高长得很清秀的女孩,她静静若有所思在院子中站了一会,看看我们工作,像一个小大人式的。这大概就是王老师最引以为自豪的大女儿莹。那情景仿佛还是昨天刚发生。 后来莹以文科生考上了北京大学。只是我再也没有见过。莹当年与我可能是学校老师中最有名的家属子弟。 大学三年级结束的暑假,谨路过县城,到我家走了一趟。其后我送谨去县城老车站。我和谨站在车站院子候车大厅前台阶下等车。我无意中发现右前方一辆停着客车上有一个女孩伸出头看了我一眼,那女孩竟是王老师大女儿莹。莹当时要读大二了。 去潜山的车子很久没有过来。莹所在的客车也很久原地不动。那女孩不时伸出头来羞怯看我一眼,我不由感到特别激动起来,甚至忘记自己的同学还在身边。 谨的车子还是先走了。我一时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我闪过一个念头,本能地走向车站汽车出站门口。莹所在的汽车终于过来了,莹再次将头伸出车窗羞怯激动地看了我一眼。 那天我好像在车站门口独自一人站了很久。这也许是我上大学以来第二次为一个女孩激动不已。第一次是大二时为常坐在图书馆自己桌子斜对面的一个女孩。 只是那时我完全没有要追一个女孩子或谈恋爱的概念。想想也是,那是我们才十七八岁,大学前四年我只与小说中和电影中女主角谈恋爱。寒假很快又到了。一次我在校园中再次碰到了莹,我们都激动不安地低着头默默相对走过,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此后再没有见到莹。 吴砺 2013.08.29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