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04|回复: 0

[散文] 苦行孤旅——约瑟夫•F•洛克传(上)

[复制链接]

8443

主题

1920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573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15-8-14 16: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苦行孤旅——约瑟夫•F•洛克传(上)
翻阅《苦行孤旅——约瑟夫•F•洛克传》【美】斯蒂芬妮•萨顿著
  看过中央台记录频道几集关于洛克在云南探险的故事。尤其关于香格里拉的故事。只是对美国人的文字传记与这样电视纪录片反差会怎样呢?我充满了好奇心。
  这是我这些年读书觉得时光最漫长的一本书,仿佛读这本书的几天同书中主人翁一道在上世纪在中国遥远的边疆度过了漫长,纠结挣扎的一生。我也是难得几乎一句未漏地读完了整本书。
  接下来是我应当怎样为这本书做总结,困难是需摘抄的内容太多。此前我曾看过中央记录频道做过了5集关于洛克情节再现准电视剧的纪录片,看过此书后觉得那个五六小时纪录片实在是对洛克一生介绍得太浮浅了。
  其实这本书真可以改为一部五六小时伟大的电影剧本,不仅反映这个伟大探险家奇异的一生,亦可反映中国二十世纪上半世纪整个边疆动乱时代国民面貌。
  读了这本书真是有助于理解乱世状态和共产党统治中国前中国革命的必要性。
  这本书所展示的洛克是一位杰出的植物学家、探险家和语言学家,但是他更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孤独者!正如作者在传记尾声出所写:“他始终不能安心在一处逗留多时,总是在不停地旅行,不停地漂泊。他永远只是一个移民,哪儿都没有他安身的家。也许正是由于年轻时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这就注定他将彻底失去自己真正的家园。中国曾经接纳过他,可最终洛克竟无法在那儿找到归宿而遭遗弃。”P4
  这是中文前言中摘录的内容。书作者斯蒂芬妮•萨顿(Stephanne Sutton1940-19971963-1974年就业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于197019711974年竟完成了三部著作,这本书便是其中之一,这本书让我感到作者描写人物的能力。
“‘我们到达这座寺庙之前,月亮刚刚爬上了树梢。’洛克一如既往,在日记里写下了当天的旅途观感。‘太阳刚刚落下,远处的山峦呈现出一片紫色。灰灰的天际,一轮银色的满月温柔地隐现在朦朦胧胧的紫丁香色的云雾之后,神秘的窥视着这片大地。’”P1
  作者如此记日记,也许是打发孤独岁月的最好方式。或者是与人沟通的最好方式。这个多愁善感孤独的人用笔写信或日记抒发自己的情感。
“洛克总是把自己和狄更斯笔下的少年大卫•科波菲尔相比,还一味断语:‘科波菲尔经受的痛苦和我非常相似……而我的悲剧色彩更浓一点。’”P31
1911年至1921年期间,他出版了45种植物学和林业学的专著,其中包括三部巨著……”P47
  洛克(1884-1962)一个自学成才的人12年能写这么多书只能是天才。
“虽然如此,洛克依然是一位孤独者,一个非常隐秘的人。”P49
“他说,让乔治担任美国驻泰国公使一职,太不公正了,简直就像‘把方形的塞子用在圆形的水池眼上。’”P57
“在中国生活的那些年里,洛克看不到根除鸦片的任何希望。”P79
  书中3.2节用了“中国人的冷漠”的标题,洛克认为“冷漠”是中国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本诱因所在。P84-P91
“洛克生活在中国西部偏僻的山区,他分析中国社会问题时并不怀有什么仁慈之心。”P85
“‘这就是冷漠,独一无二的冷漠,极端的冷漠,它促成了中国现今混乱的现状。社会中的恶劣份子投机取巧,借老百姓冷漠的心态来盘剥。军阀和当地的恶霸相勾结,毫不手软地欺压邻村的老百姓……冷漠滋生了自私的心态,而自私的心态又导致人的物质欲和残忍心。’”(P87)洛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这似乎与鲁迅当年指责中国百姓的麻木一样,五•四”运动似乎也是为唤醒民众,拿破仑也说中国是沉睡的狮子。
“可见,洛克即便看到了中国的病症却也无法诊断出正确的病因所在。”P89
“但和洛克不同的是,培弗对中国抱有十足的信心,他预言:‘只有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中国人才会挺身而出,这似乎已成为中国历史法定的常说。”P89
  “洛克认为把中国现时的问题纯粹归咎于西方国家的入侵看法既显示了一种无视现实的傲慢态度,又极端幼稚,因为中国有三亿人根本就不知这些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问题在于外国加速了清王朝崩溃,民国时中央失控了。即所谓的乱世,如同三国或五代十国时代。强权消失了,秩序被破坏了。如同萨达姆被推翻后的伊拉克乱局,外因诱发内因恶迹大爆发。
  过去两千年和平时代中国百姓必须冷漠,否则会有杀身之难。冷漠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我不知二战中德国老百姓,日本老百姓是否可用冷漠来形容他们对身边残暴行为的麻木?冷漠是不是极端暴政时期和之后人类自我保护的行为和本能。只有在自由环境中人类的不“冷漠”才不危及自身,才有所谓的正义感和行动?
“根据塔奇曼介绍,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华的外国传教人数达到最高峰,竟有一万二千人之多,其中三分之二是新教的传教士,而其余的属天主教派。”P93
“洛克不时地在日记和书信中宣泄心中的愤怒,时常怜悯穷困潦倒的农民,时常不禁要诅咒他们。他痛恨鸦片、破烂的公馆、腐败的官员,痛恨士兵、传教士和混乱的货币制度,也痛恨四处爬行的虱子和那些不明中国真相的西方人。他自认为了解中国的内幕,不过,不管他多么痛恨中国社会的众生相,但是他身边忠诚的,‘纯洁的’纳西人以及丽江秀丽的大山显然并不在他的痛恨之列。”P94
  这样描述中一个类似中国过去愤世嫉俗,小资情调,多愁善感,孤傲的但同情心未泯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我有生以来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山脉,’他写道,‘如果能像乌鸦那样展翅飞过眼前的山河,这儿离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并不远,但是陆路躬行,我们不得不像蚂蚁那样慢慢地爬,光是从这儿到萨尔温江东岸就得花上4天时间’。”
  这样文字极富想象力同时亦十分质朴,主人翁长期写日记使他已成为了散文家,他的用词十分准确。
“‘我的魂灵依然留在丽江雪峰间那万般宁静的氛围之中……我就像一只离开旷野而被关进动物园的野鹿,实在不知所措。’就这样,虽然很不情愿,他还是回到了所谓的‘文明’的国度。”P98
  不难看出主人翁的文字功力。所以阅读外国人写的传记有时会带来山中甘泉般文字片断。
“回到美国,再次面对‘西方文明’,洛克 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P100
传记作者在下一段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为读者勾画一幅大西北荒凉土地上洛克的形象:
“洛克在风沙四起,尘土飞扬的中国大西北行进,那里的戈壁和荒沙默默地向前延伸,一望无际,偶然能见的人烟只是游牧蒙古包群(即圆形的帐篷)。虽然那些散落的蒙古包被四周平缓的山峦包围着,却能打破行走在漫无边际的荒漠里的单调。放眼之处,几乎不见任何植被,只有棕灰色的布景以不同的层次在眼前展现。所有这一切不禁让人想起月球上的景观。夜深之时,漠北的风(中国人称之为‘黑风’)强劲地吹打着,即便是阿伯克龙比•菲趣产的坚实的帐篷也经受着莫大的考验。这一名牌帐篷倒能耐得住大风的刮打,可是外面风声怒啸,帐篷内的旅居者却久久不能入睡,洛克真觉得这样经久不息的风啸会使他发疯。”P138
“而《国家地理》之所以深受读者喜欢是因为大众总是惊叹于探险家超人的业绩和人类承受所有艰难险阻的心理素质。登山者对‘为什么’这一终极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因为山就在那儿’这足以解释为何人类会勇于征服珠穆朗玛峰、为何会去探寻北极、为何会登上月球,但是洛克的行为却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启迪。他是一个怪人,情愿长时间生活在异国他乡,在时空上远离和自己享有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人们。青海湖高原一带恶劣的自然环境恰恰是他孤独品性的一个信手拈来的最好的比喻。其实,不管是在卓尼的寺庙里,还是在长江峡谷边,或是在他打点得舒舒服服的丽江或昆明的寓所里,洛克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孤独者。更有甚者,他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封锁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里。而一旦达到这一目的,他却又感到浑身不自在。他不愿和西方人作伴,每当和西方人接触,一旦相处的时间稍长,就会弄得不欢而散。最终,他只有自我反省所有这一切而做出忏悔,还在日记中坦白:‘我谁都不爱。’读起来不免让人寒噤!”P140
  作者作为这个世界太正常的人看洛克这样一个怪人的日记一定会被弄得莫名其妙。扯开洛克在大众光环,看到洛克内心的挣扎,让女作家十分恼怒:世上怎会有这样怪人:想扯着自己头发离开自己十分厌恶但实际上又无法挣脱的人间;对人类又爱又恨剪不断理还乱的挣扎。
“每当阅读他人的日记,为了能还原事件真相,我们不时需要对其中一些内容产生怀疑。这种态度大有裨益,正是我们阅读洛克的日记时所需要的。”P142
  其实任何人的自传亦同样要采用这样怀疑的态度。
“洛克的日记展现了他非常神经质的内心世界,这完全不同于他在社交场合侃侃而谈时所体现的一个勇敢的探险者的形象,而且他留给人的印象总是他热爱中国,热爱在中国旅居的生活。”P151
“可是反过来,一旦身在中国,每当受到土匪的骚扰,或是受到排外这种的奚落时,他也曾无数次发誓:如果当下能马上离开这个鬼地方,他永不回来!而在离开中国的那一刻,他又转而深深后悔,甚至伤心得连心都会隐隐作痛。这倒是探险家共有的一种感受。雷金纳德•法勒曾写道:‘所有这些探险经历的最大的缺陷并不在我们动身之时,而是在长途旅行结束之后,因为事后,整个旅行经历会给人带来一股深深的忧郁感。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离那些宁静和孤寂的大山的意境和氛围越来越远了,我们又回到了自己所居的所谓文明的国度,可是文明的国度有的烦躁和愤怒,而烦躁和愤怒都是由堕落引起的,因为堕落的言行最具摧毁力。”P152
“每当洛克回到西方文明之中,刚过几个星期,他就迫不及待要准备动身,要回到云南那个宁静的简朴的环境中,而此时此刻,他往往把那里的土匪、士兵、疾病和肮脏的环境带来的诸多不便全都束之高阁。可是,一旦回到中国,他又和以前一样,不断斥责这个国家,斥责那里的老百姓,可是连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何要急着回来。他又开始怀念西方文明社会了。怀念那里舒适、洁净的生活。这种来回反复的心态已成为他固有的生活模式。他就是这样常常在中国西部山区和欧美之间来回穿梭,反复往返。从中我们体会到的不仅是一个人满怀的愤懑情绪,而且还有自始自终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常人经受的折磨是在办公室和住处之间单调乏味的来回奔忙,而对洛克来讲,相当于此的就是中西之间的多次往返。和常人相比,洛克至少还能意识到自己受虐狂般的心态,他认为自己拥有‘一种想要不断承受精神上的痛苦的愿望’。这种心态无疑加剧了他反复无常的情绪,使他在中国和西方之间不断来回折腾,继续过着动荡不羁的生活。也许正是由于洛克本人能准确、微妙地把握这种矛盾的心态,以致每每趋于崩溃的边缘时,他的精神大堤终究没有崩溃。”P152
  有这样一段则可较透彻理解洛克这个人,或是那些不安分日常生活的冒险家们。山中寂静和伟大是尘世人间交往之微小无法相提并论的,但山中却随时让人送命的无情,尘世间温暖让人觉得生命宝贵,这又促使冒险家们又返回了尘世。
“他比一般外国人更了解中国,可是对中国和中国人却没有丝毫同情和理解之心。他认为,中华帝国伟大和辉煌止于民国。”P153
“在中国生活得越久,洛克就越蔑视中国人。时时目击残忍和堕落的场景加深了他持有的负面态度。”P153
“洛克带着自己的偏见对待汉人和土著人,然而他与人为善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客观评价从洛克随时在中国治病救人,对他十多位纳西什人的照顾的现实行为来判断,这个人是刀子嘴豆腐心一类的人,否则当地土著的头不会善待他的。
吴砺
    2015.6.11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