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孤旅——约瑟夫•F•洛克传(下) “成年之后,他心中的上帝就是他从自然界中领悟到的第一因。只有面对眼前不停运行的自然界,洛克才会甘心情愿地向这一比他更伟大的力量称臣。”P156 “‘能活着,并能呼吸着大山里的空气,真是莫大的乐趣。让这里伟大、美丽的景观去感动人类伟大的灵魂吧!……这个世界如同一座供奉第一因的宏大的寺庙,要知道,置身其中有多少事情可以享受,可以观望!”P158 “他唯一担心的是这次远行在植物学上收获颇微,这很可能会惹萨金特生气。可是年逾古稀的萨金特老先生对世事富有哲思,得知洛克的顾虑后,他回答说:‘你可千万别忘了,在某处找到你想要的树种固然重要,可是发现那里不是自己想找的植物也同样重要。由此看来,你的西藏之行还算成功的。’”P189 “不过,永宁土司都要尽量回避这种看似富裕的农耕前景。“他们并不允许任何人改善经济行业,诸如铺平街面、开张店铺之类,因为他们觉得,如若这样,汉人马上就会来这里占据一切。”P236 这种少数民族生存之道我是第一次听说。 格雷夫斯对洛克的评价准确无误:“洛克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也是一个善于随机应变的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可同时,我不得不说,他也是世上脾气最糟糕的一个人。”P250 “他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这位美国领事的:‘他就像藤壶,紧紧地粘帖在美国这艘巨轮底下,完全依靠这一强大的靠山对他人颐指气使。”P284 “夜幕降临,洛克在日记里肆意谩骂:‘人啊,可笑的人,真是愚蠢无聊而堕落到极点,竟然妄想来拯救这么一个卑劣的民族的灵魂。他们的灵魂无异于一只爬满跳蚤的糟糕透顶的狗的灵魂,让他们就在这个饱受强盗折磨的国度腐烂下去呢?最好这个世界会发生一场灾难,从而摧毁掉这个不幸、低劣、自私而又肮脏的退化的种族……为什么我自己又傻乎乎地回到这里,遭受这些臭虫的侮辱呢?今年要是回不了美国,我真的都不想活了。” “斯诺总是对中国表现着一股天真的同情心。这使洛克为自己过激的举止多少感到有点羞愧,于是他尽量总是在日记中使用那些出格而又强硬的措辞,而在大庭广众却努力克制自己粗鲁的言行。结果,他私下更怒不可遏。”P288 一个生活在中国多年的外国人对中国当年状况都如此不满,这就不难理解当年鲁迅,陈独秀对中国国民的愤怒了。 “让人感到自相矛盾的是洛克有一次和斯诺谈论说:‘在这个国家必将发生一场巨大的革命。这样的一天必定会到来,并且即将降临中国的这场变革肯定会是有史以来最为血腥的一次。到时候我既不想参与,也不会谴责中国人。再看看身边这个可怜的男孩,我们正要送他回丽江。他只有14岁,可是已被列入征兵的名单,来替换另一个家伙,只因为那家伙的母亲有能力贿赂高官员而免去儿子的兵役。他们竟然用绳子勒住这个小男孩的脖颈,逼他服兵役。他们把一杆枪塞给他,就赶他上战场。而现在,他带着一条残疾的胳膊,从广西返回家乡。他一路独自挣扎去昆明。我遇到他时,他的伤口爬满了蛆……对这些,人们还能忍受多久呢?’”P288 “这些石灰石泉华水池像经人精心制造过,有的像露台,还有的像正在等待插秧的稻田,奶油色的田埂里蓄满了碧青的水。这些奶黄色的泉华是经过数百万次堆积、沉淀、褶皱而成,里面的构造是空的,但是结构却相当结实,并不会破碎而塌陷。”洛克是这样描写的。P291 “6月份,他在日记中悲叹:‘我的生命是孤独。’”P311 “但是他终究还是在日记里写下了:‘我寂寞极了,实在是寂寞极了’”P344 这本书“西部大迁移”一节写得十分精彩,这是中国人写的书中从来没有见到的见解。 “日军占领了中国东部省区后,中国百姓便向西部的大后方迁移。抗战时期的这一大迁移在很多方面类似当年的红军长征,确实是一项英勇无比的壮举。中国数以百计的老百姓能把后方作为临时安身退居之所,这实在是中国这个伟大国度的最好的例证了,再没有其他举动更能显示中国辽阔的幅员和不可侵犯的疆域了,再也没有其他举动能表明中国的百姓具有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了。”P354 “这一处于无奈而进行的西部大迁移带来了中国沿海与内地相交融的契机,它所产生的影响之大实在不亚于日本入侵和相继的战事给中国造成的冲击。”P355 “中国人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原来自己国家的幅员竟如此辽阔,疆域竟如此广袤。这一点上,他们和经过长征的红军有着相同的体验。”P355 真不知本书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精彩评论,她似乎比大多数中国人更清晰中国人这次大迁移的意义和感受。我第一次在走兰州,九寨沟行程真的第一次有上述“辽阔”“广袤”的感叹。 “国民党军队中存在的各种恶习和境况一方面归咎于军队在中国社会历来所承担的角色,另一方面则归咎于蒋介石不识改革的顽固心态。”P359 此时,洛克对日本人原有的仰慕已转变为厌恶。“他们在中国北方犯下了滔天罪行。不过,中国人在忍受这些禽兽蹂躏的同时,民族自觉意识被唤醒了。世界上怎么会有像日本人这样的败类存在!虽然中国人也傲慢粗鲁,总觉得中华民族优于其他民族,但是日本人更为傲慢,更为卑鄙,理应受到惩罚。现在,他们该学会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才是。骄傲使人堕落。”P339 “洛克的个性的另一特征就是能够把个人的痛苦和外界的事件分开来看待,即使在心情最为沮丧的时候,他依然能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逃过他的眼睛。”P380 这也是伟大人物的基本特征:将世界与个人分开,不因个人而放弃对世界的关注。因为个人命运根据我们掌握,若被个人命运的悲伤吞没,你无时间也无机会研究这个世界了。 下面再次摘抄的长篇大论,是洛克抨击过去中国的国民性,也许我们不能责备洛克这样刻薄,二三十年前的鲁迅或许更刻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上世纪共产党的所谓革命会发生在中国并成功?外国人那些旁观者是怎么看的呢? “面对官员的施虐行为,百姓依旧不变的被动态度让洛克非常气愤。中国的农民总是这样,洛克熟知他们逆来顺受的为人处世态度。他们总是说‘没有法子’,这正是当今政府落得如此腐败的原因,只有贪污腐化者才处世积极。中国的农民连最起码的公共意识和社区观念都没有,所有人都只为自己的家庭活着。如果邻家遭劫,他们总是想,谢天谢地,还好自家没有遭抢。在中国,男人最高的奋斗目标就是走仕途当官。一旦谋到一官半职,他们就有资本欺压百姓了……我这辈子从没见过这样贪污腐败的政府。对当官的来讲,法律只是一纸空文,用来约束那些连虫子都不如的普通百姓的。可是,连小爬虫被人踩压时都会蠕动几下,中国老百姓对现状竟是如此无动于衷。所有的政府官员都在赌博、抽大烟,这也正是黑市得以存在的原因……当官的级别越高,就越腐败。”P381 “我真希望英国永远都不要把香港归还中国。现在,香港是亚洲地区唯一一个正常的地方……生活在香港的华人写信告诉我:‘很庆幸,我们没有生活在大陆。’把中国称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的说法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现在的中国人生活在两千年前的荣耀里,没有现代文明,仅有的文化都集中在北平。除了北平,中国的其他地方有的仍旧是猪圈式的混乱和落后的生活,充满了奴役、腐败、盗窃、无能和欺诈。所有的东西都是表面文章,就像富家的豪宅即使看上去富丽堂皇——雕龙画凤、镏金描银的,可一进去就会发现,里头既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厕所,人们得到山坡上解手。每天早晨,你总能看见他们排成一排……此外,他们还提倡年幼成婚。因此,说到他们的道德水准,实在让人无法理解。男子到了60岁依然花钱纳年轻的女子为妾。女人就像猪猡一样被随意买卖,没有任何发言权。 这是洛克老调重弹的谩骂之词,25年前就已写过了。而如今,他对中国人的评论就更尖锐了,因为中国社会状况多少年来丝毫没有改变,一切仍旧年复一年的重演着,他深恶痛绝。”P382 看过这样的文字,你几乎不相信是外国人写的文字。若一个外国人没有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恨铁不成钢,他怎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啊! “不管发生的会是什么样的变革,只要有人站出来,能使老百姓摆脱眼前痛苦的生活现状,大家都愿意接受,而执政的国民党根本就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为改变老百姓的现状而有所作为。”P383 这是外国人眼中的1945~1949年的中国。 “对当时中国发生的一切,历史学家事后自有评说,但人们不得不质问:面对如此糟糕的经济状况,蒋介石何以置若罔闻,闻风不动?他只是一味集中军事力量,向共产党发动攻势。显然,蒋大元帅对政局的轻重缓急又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蒋介石以旧时惯有的中国军阀式的传统来统治中国,总是先消灭自己的政乱,巩固自己的统治力量之后再来解决最基本的社会问题。他深知,但却迟迟未付诸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收缚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许倬云认为:‘国民党的政府官员深受君臣有别的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总是低估了农民的作用,认为他们只是惰性十足、无足轻重的一群人。’”P384 “其中只有毛泽东才真正体会到了中国农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最广大的动力,尚待全面开发和利用。为了充分发动农民的力量,毛泽东用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手段,而这种手段完全不同于蒋介石的那种传统的儒家做法。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蒋介石毫不敬意地落入了共产党的手掌心。”P384 蒋介石只是没有新时代思想的旧式军阀,只有权力没有思想。在中国这样变化大时代,看不清时代,失去政权也许是必然。 作者写这本书时间是1974年。这个时期美国的左派知识分子对红色中国还是充满着浪漫想象。因为他们是对一个完全与外隔绝的世界想象,尤其作者与斯诺,费孝通这类三四十年代在中国生活过的美国知识分子打交道对中国认识也许只停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印象中。 历史有讽刺意义的是:毛的农民革命抗战在十多年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农民想自己多种一点菜的权利没有了,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才重获。 “表面上看来,洛克以学术研究为名来到丽江的行为颇具牺牲精神,其实,洛克多次去中国,心甘情愿地生活在丽江,心甘情愿地承受所有困苦都源于一股更为深刻的原始情感,也就是他对丽江一直怀有的眷恋之情。在这世界上,除了丽江,他实在无处可去。洛克早已把中国当作自己的家,他难以想象,离开中国,他还能生活在何处?!”P393 “从此,中国的大门永远向他关上了。对洛克而言,这实在难以置信。他本以为,中国混乱和无情的政局终将得到改善,从而他就能回到丽江,继续做他的学术研究,甚至他还相信,将来有一天,他会在玉龙山雪山下的杏树和桃树丛中,安详地离开人间。”P400 吴砺 2015.6.11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