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往龙脊梯田的路上 一一一一贵阳阳朔行之十 (一) 上午七点三十分,我们上了旅游车。旅游车在城中转悠继续接其他的客人上车。我选了一个靠大玻璃窗的座位,但发现安全带的插头被锁在座位与车底盘之间狭缝之中,折腾了半天才发现不可能把插头从比它更狭的座位两个固定支架与底盘之间狭缝取出来。生气之中加上了无可奈何:这是安装汽车座椅时就把保险带一端锁进椅脚之下了,肯定从来没有游客使用过这根保险带。这就是马马虎虎,似乎没把安全当回事,我只好坐在这个位置上,因为我知道抱怨是无益的。 街上到处是啤酒鱼的广告。这是桂林的一个特色。不过我还不知什么叫啤酒鱼,或许是河鱼加啤酒红烧吧。 我对桂林几十米上百米高的峰林上漫悠悠升起或萦绕着的同云一样的雾气总觉得特别神奇,其实从外滩看浦东对面高层建筑在下雨天总是一半隐在云雾之中,这说明雨天天空中的云也就这几十米上百米的高度。其实我们平时看到日常山峦雨后云雾也不高,只是没有关注云层的高度,唯独这桂林一片独峰林有白色的云带缠绕才让我们惊艳不已。独特的峰林与云相结合在一起就让我们惊艳了。 今天要去的龙脊梯田离阳朔约170公里,车程约3小时,我十分想借这三小时行程重新审视桂北这片山水。怎样描述桂林阳朔这片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呢?或许我可试图从外貌上对他们进行初步地分类。 第一类:上下等腰,或上下粗细略有不同,如独秀山,或者说他们像腰鼓的上半身立在大地上,这样的山不太多。 第二类:导弹弹头型,这类山多像粗壮的弹道导弹从地面刚刚露出曲线部分。 第三类:玛雅金字塔形,这类三角形底座上有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顶冠, 第四类:兄弟型,这类山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峦肩部或腰部相连,两山之间呈U字型相关联。 第五类:标准金字塔型,这种山体三角形顶角约六十度左右,显得结实均匀。 第六类:圓顶帽形,这类山多是圆柱状,只是顶部像人类帽子一样有曲线,中间凸起,只是比较平和。 第七类:海豹型,这种山体两山相连,其中一个峰高细如海豹伸起的头,一峰平缓圆润像海豹圆滚的身躯。 第八类:尖顶型,这类山体有的是山崖上立有细长的石柱。 第九类:近直角三角形, 这类山体一边几乎垂直,另一侧倾斜,顶部尖锐。 这种学科学的人对山水风景作机械式归纳显然产生不了美感。当这些远超过我归纳的山形千差万別地被组合在一起,加上远近不同的色泽变化,雨雾瞬态变化遮掩,河水萦绕和倒影,就会使我们能看到无法穷尽的桂林山水美景。 八点三十五分,公路左边的山峦消失一段时间,大地呈现出平原的地貌,四周是农田,这里似乎与我们常见的江南平原没有区别了。 阴天,现在是八点四十分。视野中出现的是丘林地貌,普通起伏绵延的矮山,你分不出它与安庆池州一带地貌有什么区别。车进入桂林高速公路路段。不知是否有谁曾统计过桂林阳朔一带有多少孤山,不知从谷歌地图上是否可以统计出较准确的数目。 车在桂林郊区行进,从阳朔去龙脊梯田需路过桂林市。想想古代这样一片土地上,人类中自然有人争当头领统治这样一大片土地,而不会各自为阵的生活。真不知这是人类社会生存之必须,还是人类天生有人想不劳而活剥削他人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动物本能才形成所渭的人类社会群体? 上午九点,车进入不高的小山形成的山区,这是平凡的我们熟悉的土地,路边全是疯长的杂树。真想知道二百年之后人类坐车走在这条路上他们想着什么。那时这里的地貌肯定基本不变,或许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不高的小树早己长成了参天大树,只是刚刚走过的桂林那些独峰因为人类的保护仍会是现在的老样子。这里路边的农田到时应多是被废弃了,仅整片连在一起的土地将被开辟为农场。那时的农民应当基本消失了。 路边出现的路牌“打造中国农民画第一村”。不知这里的农民画是不是文革中被吹捧夸大了的农民画。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应当不会再膨胀了,中国人会同世界己富裕的地区一样不再抱有传统的多子多福的想法,只想自己生活得更轻松一点了。 我们对一百年前二百年前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什么只能说大致清楚,但二百年后的人们会更清楚我我们这一代的生活状态,因为我们己被现代照片录像留下太多的信息了。 这里和我看到安徽农村地带十分类似,到处是半抛弃的土地长的杂草荒草,这些农田也许是历史上第一次被人类三心二意漫不经心地种植。毛泽东时代的土地比现在的土地应当整齐多了。山无荒树,地无荒草,树与草都被拿去当柴火了,同时那个时代这片田地上应到处是农民在种地。如今邓小平后时代汽车火车行驶在中国大地,行驶在农村农田之中的道路上,你几乎看不到农民,或者说你几乎见不到行人,也见不到种田的人了。 九点一刻。公路右边出现雾气中隐约可见的高山,左边同样出现了绵延的高山。想想我们现代旅游的人类真是十分奇怪,坐在旅行车上三小时,只是为去看深山中少数民族开出的人工梯田。据说它是人类与大自然博斗的一个奇迹,有很高摄影美学特质。 九点二十分。旅游车在加油站停车休息一会儿。旅游车经过宛田收费站,左边延绵的山岭上,云儿像悬空的长长洁白的棉絮低低的浮在山边,缠绵而浪漫,很美。 (二) 随车导游开始向我们介绍进山后的第一个将去的瑶寨,说这个瑶寨妇女的头发的长度在二0一三年上海大世界上了吉尼斯记录。这个山寨属红瑶族,妇女一生只剪一次头发,即在十六岁至十八岁结婚时才剪一次头发。十二年前该山寨还不与外族通婚,直到现在才开始与外族通婚。 导游说,我们最终目的地龙脊梯田分为平安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导游建议我们乘缆车到最高处的大寨梯田,因为时间有限,到最高处可以看到全景。导游说这里山寨中的男人不用干活,在家带孩子,而女人才是劳动力,又说,不用多少年,这里的人很快也被汉化了。 真是难以想象,现代中国市场的力量己深入到这里的深山,一个深山中的梯田竟也装上了现代化的缆车。若这里有南非那样地下上千米深的废弃的矿井,肯定也会挤满游客的。 想想古代人类为避战乱,躲进深山繁衍后代,与世隔绝,他们艰难开垦出的田地如今己成了现代人的观赏之地,这些老祖宗即使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想象出我们今天的科技世界啊。若真有天国,当他们从后人得知这样的变化,他们会发出什么样的感叹啊。 (三) 旅游车进入了山区,可见路一侧清流在山沟中流淌。白云松散稀疏地浮在公路左侧山谷和山谷那边的山上,洁白无定形,她在四周黑绿色植被映衬下美得让你感到心悸,她们像无数精灵停飞在那里,注定在此刻带去你的灵魂与她们同游。人类注定是对水构成的云、雾、瀑布、湖面、河流呈现出的美一往情深,因为她们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生命的根本之所在啊!旅游车沿山路继续前行,仿佛不让这山中云有钩走我们灵魂的机会。 山谷那侧新建的公路不时露出刚挖开山坡鲜红色土壤,十分扎眼。路边不时出现二层楼木条作墙的临时停车小客栈。你也可见到高压电线塔不时立在山坡上,现代化使山区也不那么原生态了。 旅行车到了景区入口的停车场,旅客在这里换上了景区专用的游览车。大雨或许刚歇不久,水泥地面上到处是水漉漉的,售票停车场售票处是几组二层楼半新鲜半旧的木板屋。走在山区,难得见到有这样一片平地,多少有些新鲜感。特别是不远的山坡的树梢上有几柱十多米高直立细长清淡的雾气像印度传说魔术中自己升上天空中的神绳让我惊㤉不己,它们仿佛是从山中冒出的几股通天的仙气。 换车后先见到的马路左边有浅碧色的几乎不流动的溪水,又见从马路小桥流过来的另一溪流清黑色水流注入这浅碧色的溪水中,水色“泾渭分明”。 沿途可见山坡上相当规模的耕地。旅行车在第一个山寨景点停下,走到悬索吊桥,我们看长发瑶寨瑶族妇女的长发表演。条纹塑料布作顶篷的简易表演厅中,可坐有二三百人的观众。 旅游点上这种少数民族表演在全国都是一个模式同一种味道,不论在苗寨、壮寨还是瑶寨,粗犷而程序化。我不由有些同情每天多次重复表演的这些瑶寨姑娘们,重复就是单调啊。转念一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何尝不也是这样单调的重复,只是观众就是我们自己啊。 这些瑶族姑娘的歌声却特别的纯真、缠绵,这是在电台或现代汉人社会听不到的一种另类的人类咏叹调。泪水突然涌满了我的眼眶,我不知为什么被感动了。试想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这深山中孤独的人群,没有书可读,没有广大的街区可游诳并与更多的人类可接触以打发人类过于旺盛的灵性和精力,苒火边的咏唱也许是这些民族唯一的抒发作为人类对生命对自然对人间的热爱和宣泄人世间生死离别和变化无常的悲伤的主要方式啊。这些来自深山或荒野地区少数民族的歌声总有未被人类文化沉淀污染过的纯真,一种发自心田中的纯洁,如山林中清洌的山泉,触动到我们内心深处残存同样纯真的情感。——这也许是只有少数民族的民间仍残留着这天籁般原始纯真的声音,这种声音比《刘三姐》电影中己世俗化汉化了的歌声更为纯真,清新。只是这里瑶鼓的节奏却更像战士出征时的鼓点,粗犷而含有杀气。这或许是山民生存的另一种状态,他们在历史上仍必须保卫自己的一小片领地而同外来的另一群人类嘶杀。 导游说这个山寨过去再89户人家,只是这里为什么是女子才是劳动力让我仍有疑惑,难道这里还是母系社会?似乎中国很多少数民族是女族长统治,像大象中的女族长统治一样? 吃午饭时,我问了一个推售工艺品的瑶族妇女:她们这里过去到山外要多长时间,她说要一整天。看来这里还不是太与世隔绝。山寨中各家门口都有老年妇女在推售自己的工艺品,或许像导游所言,这里人们是己被市场商业化了。买商品显然比在这贫瘠的山坡上种地生活得更好啊,更轻松啊。旅游改变了这个山寨所有的人。谁能挡得住呢?有必要挡住吗? 吴砺 二0一五年八月二十九日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