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8|回复: 0

[散文] 《权力的艺术》(上)

[复制链接]

8273

主题

1909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78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16-4-1 11: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权力的艺术》(上)


翻阅《权力的艺术》  托马斯·杰斐逊传(美)米查姆著,贾冬妮,徐宁,唐辉译,一一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5.5

我用了八小时读完了这本2015年出版的中文版的托马斯·杰斐逊传。作者显然是杰斐逊的崇拜者。

杰斐逊似乎有太多的才能了。维基百科上说:"除了政治事业外,杰斐逊同时也是农业学、园艺学、建筑学、词源学、考古学、数学、密码学、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等学科的专家;又身兼作家、律师与小提琴手;也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办人。"我最感到惊异的是:杰斐逊年青时还写诗,作为一个诗人怎么能成为政治家尤其总统。这是人类两种对立的才能啊!

尽管这本书有437页,可我总觉书写得太匆忙之感。或许作者更多注重对杰斐逊情感描述而轻写当时的政治事件。通过这本书的文字,作者把我带回了二百年前的美国。这个已在尘世中早已不存在的人似乎在我读这本书时复活了。我似乎突然从梦中惊醒,惊叹人类文字的神奇的力量,它是宇宙中多么伟大的奇迹啊。

杰斐逊青年时代早期恋爱并不顺利,初恋被人断然拒绝:第二次恋爱又几乎失控地爱上了自己朋友的新婚的妻子,被女方当面斥责。诗人的气质弱点尽显。最终爱上了一个年青的寡妇,终于找到了知己并结婚。杰斐逊夫妻感情很好,可是孩子不断病逝,带来了不尽的伤痛。杰斐逊夫人体弱,英年早逝。杰斐逊对妻子离去悲痛不能自己三个月,令人感动。只是其妻临终前让杰斐逊承诺永不再婚实在有些自私。杰斐逊后来与妻的同父异母的妹妹也是奴隶的萨莉生育了六个私生子,这变成了历史悬念和他的对手攻击的靶子。

书中对杰斐逊离世前的详述令人难忘:一个智者如此平静和清醒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只是若一个人一生完成了那么的事又长寿,的确是可以走而平静的。

杰斐逊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或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史诗:它表明人类第一次尝试在人间建立世界上各种宗教想在天堂中做的事: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并现实地承认这个国家不得不建立政府,但这个政府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有权利废除侵犯人民权利的政府。

杰斐逊是一个真正对人类抱有信心的人,也是积极并擅长在伟大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人,如同他一生中不断地失去亲人和至爱,但却不得不接受这残酷的现实继续前行。




“为实现目标,杰斐逊追求权力,一旦在手即施加影响,令现实屈从于其个人意志,按其心中蓝图重新加以塑造。最伟大的领袖既不是空想家,也不是独裁者。他们如杰斐逊一样,既畅言国家宏图伟业,又深谙权力之道,懂得达权知变。杰斐逊在整顿思想、打动人心方面的能力超群,激情澎湃的同时又不失踏实务实。为实现构想,他妥协退让,也相机变通。杰斐逊在特定时期,,心甘情愿应时而动,使得他成为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历史人物。然而,在现实世界,身处那个时代,当杰斐逊被赋予国家安全的重任时。他大胆创新,灵活机变,堪称锐意改革的领导人。

选择理想还是现实、高尚的目标还是无奈的妥协,美国一直都在挣扎。杰斐逊也是如此。和美国一样,在杰斐逊的内心和头脑中,是追求完美还是得过且过,是理智行事还是随心所欲,这种交战一直在上演。于他同于美国,这种矛盾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斗争。杰斐逊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共鸣,主要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种永恒的戏剧情节,在复杂的乱世当中,通过争夺国家的领导权实现伟大的变革。

杰斐逊比任何一位早期的美国总统——无论是华盛顿还是亚当斯——都更加深信人性的可能性。他志存高远,但也明白,要让梦想成为现实,其捍卫者要足够强大和狡猾,能让历史为其所用。大体来说,就是哲学家的思考、政治家的操控。杰斐逊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家,而且常常能同时扮演好两种角色。这就是权力的艺术。PXIV

他爱妻子,爱藏书、农场、美酒、建筑、荷马作品、马术和历史,爱法国和弗吉尼亚联邦,爱花钱,爱最新的理念和观点。他对美国和美国人深信不疑。PXIV

杰斐逊是哲学家,也是科学家;是自然主义者,也是历史学家。PXIV

杰斐逊对于发明和探索孜孜不倦,他设计过餐桌旁的上莱架,还有蒙蒂塞洛房间门上的隐蔽式开门装置。他喜欢考古学、古生物学、天文学、植物学和气象学,还曾经把《新约A中他认为超自然的、不可信的段落删除,把剩余的诗章按他心目中的正确顺序排列,创作了自己的“福音书”。音乐让他提神,园艺使他快乐。他喜欢买漂亮东西,也喜欢自己动手建造。在蒙蒂塞洛,他曾创作过帕拉第奥风格的建筑草图,还设计过罗马风格的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其灵感源自法国南部城市尼姆F -座古庙宇。他是意大利面爱好者,曾费力地抄下法文的冰激凌食谱,还乐此不疲地寻找完美的沙拉配菜。他养牧羊犬I他最爱的两条分别是贝热尔和格雷佐 l。他懂拉丁文、希腊文、法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PXV

杰斐逊有众多挚友,对于他们来说,杰斐逊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可敬但不傲慢,耀眼但不张扬,力争胜利但不让人厌烦。

然而,他同样有众多对手,而且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人,杰斐逊是一个无神论者、一个狂热分子、一个蛊惑者、一个空想家、一个像女人一样的亲法人士,不值得被一个伟大国家的政府所信任。而杰斐逊只能竭尽所能扭转这些看法。他渴望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PXVI

杰斐逊的人生经历之所以引人入胜,某种程度上还在于,在面对极端的政党偏见、经济不确定性以及外来威胁时,他总有办法坚持下来,而且多半还能占据上风。杰斐逊的政治领导力颇具启发性,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作为总统,他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运筹帷幄:一方面,营造未来会更好的希望;另一方面,运用政治的灵活性和技巧,最大限度地把理想转化为现实。PXVI

杰斐逊敏锐的感官不仅局限于欣赏艺术的优美、音乐的力量和自然的瑰丽。他曾追求过两个女人,而后他的妻子带给了他十多年的幸福生活,而妻子的亡故让他一蹶不振,他变得冷漠麻木,悲恸地徘徊在蒙蒂塞洛的树林中,甚至想到了自杀。妻子临终前,杰斐逊曾许下诺言,有生之年绝不再娶。而他也信守诺言,不过他确曾与一个女人——美丽I 但已婚 l的玛丽亚,科斯韦——有过一段情。PXVIII

对于杰斐逊来说,懒惰是一种罪恶。他曾告诉他的一个女儿:“所有人幸福的腐败中,它的腐蚀是最寂静无声的,然而却如此致命,好比一颗因懒惰而彻底腐坏的牙齿。”用于学习的时间是不容浪费的。“知识,”杰斐逊说道,“就是一种令人渴望和愉快的财富。”P15

杰斐逊专注于与他人愉悦沟通的微妙技巧,首要的是善于赞美他人,还要仔细聆听他人的愿景和观点。政治家经常说得太多,听得太少,这反而会弄巧成拙,因为太多例子证明:赢得朋友不是靠说服他们你的观点多正确,而是凭借你是否关心他们所想。每个人都愿意相信自己的言语令人着迷、富于启发性,甚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最好的政客能够营造一种印象,就像阿比盖尔,亚当斯所形容的杰斐逊那样:让每个与他打交道的人都感到自己很独特。P29

杰斐逊的孙子这样描述祖父的人际交流策略:“他掌控谈话的能力超群,总是不动声色地将话题转向对方最擅长的领域,无论对方是劳动者、机修工或是其他职业人员。”P30

杰斐逊耗费了近10 年学习法律和从事法律工作。法律这项事业基于一个前提:尽管人是有局限性的,但还是可以构造出一种秩序,让他们可以对世界事务行使权力。沙德维尔的烧毁就是一例:杰斐逊或其他任何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无所不能的。P38

在温暖的壁炉旁手持红酒,阅读悲剧作品、挖掘其中的哲理、体味精神内核及探索事物的本质并非难事,难的是有能力将脑中的想法转化成内在的感受。托,杰斐逊就具有这种能力:他的头脑、心灵和开放的个性仿佛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很多哲学人士生活在抽象地带,总是在争论象征和幻象,能看到全局的读者和者很少。站在沙德维尔灰烬上的杰斐逊就在设法放眼全局。P39

无论如何,杰斐逊内心与身外事务的关联遵循着与历代政治家相似的模式:雄心让他们渴望行动和喝彩,渴求赞扬的他们对批评有一种特别的反感。杰斐逊夫人是少数几个能抚慰杰斐逊心灵的人Fp43

美洲人发现或者自以为发现我们在压迫他们,我们发现或者自以为发现他们要反抗量我们……我们不知道怎样前进,他们不知道道怎样后退。

——埃德蒙,伯克,英国政治家p53

之后,约翰·亚当斯也转述了另一位与会代表对杰斐逊的看法:“杰斐逊是我见过的最强大的‘吸尘器’——孜孜不倦地吸收着各种知识,他精通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还想学习德语。”p71

这一对战争充满忧虑的时期,随着立法工作忙碌的步调,杰斐逊完成了宣言的起草。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措辞更有力,而不是更无力地开了一扇窗,直抵他的思想和内心世界。他提炼出一种启蒙时期关于个体的神圣和核心地位的看法,认为自治是事物本质的一部分。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申,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自然之造物主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公布。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  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P88

尽管如此,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中措辞的革命性从一开始就显而易见。凭借笔杆子的力量,他清楚地阐述了一个治理人民的新前提:人人生而平等。P91




在在他心里,他与帕蒂的感情是永恒的,甚至能抵御死神的召唤。然而,墓碑上的支字却道出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玛莎,杰斐逊……于1772 11日嫁给托马斯  杰斐逊,  178296日去世,永远离开了他。”p128

诗人但丁在和杰斐逊大致相同的年龄时,感觉自己仿佛“在黑暗的树林里徘徊”,杰斐逊现在也有相同的感受,他必须强迫自己从最近的悲痛经历中走出来。他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他不再是一个完美的著名人士。除非他认识到,伟大的人生总会有种种不幸和过失,否则他将无法重返政治舞台。P134

精神的痛苦是一个公众人物需要为他人的奉承所付出的代价。自从杰斐逊担任后,他便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自己以前从未付出过那样的代价。他也认识到,坚定地继续前行是将过去抛在脑后的唯一办法。除非他选择永远退休,但这可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由于逆境本身就是杰斐逊所选择的政治生活的内在要素之一。他就接受这样的生活对他的考验,并且在经历过逆境后,对于要走哪条路做出选择。P134

然而,总的来说,公共生活对杰斐逊而言就是妥协和无休止地努力平衡各方利益。追求废除奴隶制,甚至按照杰斐逊的想法,在废除这一制度的同时将黑奴驱逐出境,这会对一个人的政治生涯造成致命性影响。杰斐逊不会再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追求一项他认为时机未到的事业。P152

流连于法国首都,以及后来徜徉于风景醉人的法国南部,杰斐逊学到了他所能学到的一切,关于建筑、艺术、戏剧、音乐、文学、佳肴、美酒,还有这个“伟大、善良”的国度的人民。杰斐逊后来在他的自传中写道:“问起任何一个周游过世界的人,愿意居住在世界上哪个国度?”  他说第一个答案,会是自己的祖国。但是第二个答案?法国,理所当然,一定是法国。P160

和写诗一样,从事政治确有一部分要靠灵感,但它同时也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的技艺。这一点伊泽德说得很清楚,杰斐逊心里也很明白。这个他在威廉斯堡时期就已经学到的经验教训,现在在一洋之隔的欧洲大陆同样令他大受裨益。P163

对于欧洲文化和政治正反两面的矛盾,杰斐逊始终态度暖昧。旅居国外时,他不知疲倦地倡导美国的事物;回到美国国内,他又不遗余力地宣扬欧洲的事物。他就这样游走在两个世界之间,向新世界传达旧世界的精粹,又向旧世界介绍新世界的裨益,他自觉扮演起中间人和公断者的角色。从政治理念到伦巴第杨树,从建筑风格到意大利面食,杰斐逊把自己置于这场跨大西洋对话的中心——当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祖国效力。P165

不过杰斐逊从来没有忘记过一点:为了纯粹的理想而牺牲实在的进步,不愿做出任何妥协,是有勇无谋的莽夫所为。P168

表面上,他既没流露出愤怒,也没表现出困惑,其实他是把自己的愤怒掩藏了起来。弗吉尼亚及其后多年的生活历练赋予他一种能力:无论内心多么波涛汹涌,表面都可以表现得波澜不惊。他通常能够娴熟地掌控自己的情绪。杰斐逊的一个朋友曾这样评论道:“在我认识的人当中,遭遇人生的种种不快时,再没有人比杰斐逊先生更不以为意了。他知道世事不遂意者十之八。九,因此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把这一点估算在内。碰上情绪激动的时候,他只要在心里默默数到 10,便能够一如平常地谈论任何话题。”p169

我的朋友,我们并非永生不死,又怎能要求快乐永驻?没有不带棘刺的玫瑰,也没有不掺杂质的欢愉.

一托马斯,杰斐逊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杰斐逊有深刻的自我认识,知道生活中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他心怀希望对待生活的危机,同时也认识到,心碎、失败、失望和死亡永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不带棘刺的玫瑰,也没有不掺杂质的欢愉。”他笔下的这句话出自他的心灵,而非头脑。“这是我们生存的法则,我们必须遵从。”杰斐逊相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加美好。他深知最有意义的生活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追求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也懂得痛苦是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事物而必付出的代价。P178

不过,在这趟旅途中,他的心里可能同时有了萨莉,赫明斯的影子。在杜塞尔多夫,他被荷兰画家阿德里安    德,韦夫1699 年创作的一幅画深深吸引,画中描绘的是亚伯拉罕与年轻的女仆夏甲圆房的情景。杰斐逊形容这幅画“非常甜美。若不是他已作古五六千年,我真愿意身为亚伯拉罕”,p188

杰斐逊自己有一次评论道,性爱是“人类最强烈的欲望”,如果是他想要得到的,他不会勉强克制自己。而据杰斐逊的外孙托马斯,杰斐逊,伦道夫回忆,萨哧明斯“肤色白皙,非常漂亮”。此后多年间,她生下了几个孩子。从资料记载的孩子的出生时间来推算,她怀孕的时间可能都是杰斐逊在蒙蒂塞洛期间。P190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能够站在各种不同的层面上思考问题。不过,他总是会从空中楼阁回到坚实的土地上来,挑起治理一个不完美世界的重任——用他自己的话说,永不放弃尚未开花结果的理想。(在法国,他的注意力很快又回到火枪制造问题+l:一这表明他始终是立足于现实世界的。)p197

杰斐逊身陷一个熟悉的困局:他渴望舞台,期盼掌声,同时又害怕失败和非难。在饱受舆论攻击的艰难时刻,他可以雄辩滔滔地声称自己一直希望从政坛退隐。但是,公职生涯让他感到厌恶的一面,同时也正是深深吸引他的一面。他渴望铸就伟业,也认为自己足以成就一番事业。他为国家服务和牺牲的意愿之强烈,丝毫不亚于他因为其服务和牺牲的对象认为他欠缺才能时所感到的痛苦。P202


                                     吴砺

                                                                 2016331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