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0|回复: 0

[散文] 《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上)

[复制链接]

8267

主题

190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71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16-7-6 09: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上)

   

         翻阅《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澳)拉格梅德( Langmead,D.)著;赵瞳译,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看到这本181页的中译本第一感觉是轻松和充满着期待。我过去看过的关于林璎的中文介绍总会将林璎同她父亲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即林璎的姑姑林徽因联系在一起,有意无意的渲染这个家族在艺术上的天赋。

林徽因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才貌双全的才女被中国文人写了太多的文章,她一个成就之一是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而本书主人翁最突出的成绩是设计了美国越战纪念碑。

这本中译本封面上林璎的照片给我第一感觉十分奇异:有点苍老的中年的娃娃脸,眼神总让我感觉与照片很不和谐。这是一张不食人间烟火的才女的脸和眼睛,没有亲近感。你不知是要怜悯其孤单,还是想责备她的冷漠,你能感觉到被拍摄者在镜头前不自在甚至有点怯场,同时不自觉地流露出自负和极为倔犟的内心世界。这是那些才女们照片常有的倔强的眼神。你甚至能明显看出她与她姑姑林徽因外貌和神情惊人的相像。然而再看书中或网上林璎少女时代和年青时照片却多是一个单纯的日本式娃娃脸的姑娘形象。

看到林璎是1959年生,我突然感到强烈地惭愧,她只是比我大几岁,我们是同年龄段的人啊,可自己几乎一事无成啊。

林璎的父母都是1949年或1949前几年从大陆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后均是成为美国大学教授。

一个大四的女生参赛作品成为了美国著名的越战纪念碑,这似乎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事啊。这个在青草覆盖着的展开的倒V字型地面断裂状的越战纪念碑照片的确让我感到震撼。这出乎意料之外打破常规平淡到让人惊异的极简的设计,的确呈现了这个女子早熟的艺术才华。书中也描述了女主人翁在建造这座纪念碑过程中对自己设计坚忍不拔地坚持:若没有这种坚持,一个小姑娘的创意会像幼嫩树苗被成人世界中的嫉妒敌意轻蔑完全扭曲失去原貌。这或许是一个成功者所需的最重要的品质:艺术家的执着。

一个越战退伍老兵想为逝去的同伴们造一个纪念碑的朴素愿望和行动为一个在上大学的耶鲁大学年青的姑娘创造了从芸芸众生中脱颕而出的机会,而这个年青姑娘的创意和才华也为大地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纪念碑。这就是这本书所要描述的主要故事。





“言归正传,让我们重新回到林家直系亲属关系这条线索上来。林瓔的祖父林长民尽管不像梁启超那样光彩夺目,但他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林璎是这样淡淡地评价她的祖父的(前面已有提及,说他“参与起草了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还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这样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林长民的作用绝不仅限于此。P007

林长民在入阁之前就和梁启超熟识。早在1910年梁流亡期间,二人就书信往来、过从甚密。最终,二人惺惺相惜的情谊成就了林家女儿和梁家长子之间一段儿女姻缘。这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以及林长民家庭生活的更多内容,将在下一章中详述。林长民是著名的“五四运动”的直接推动者,他对现代中国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p008

1919年5月2日,林长民第一个在《晨报》上披露了这个让人忍无可忍的消息,他的这篇名为《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文章,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P008

“五四运动”的胜利,就其发展来看,标志着中国的各个社会阶;阶级是可以齐心合作的。国民党和之后组建的共产党,尽管在国家掌权问题上有争执,但它们共同承认并纪念中国革命史上的“五四运动”的胜利,所以,60多年后,林璎的父亲——曾经的国民党员,和柴泽民一一新中国驻美国的第一任大使,能够友好而愉快地谈论林长民在现代中国历史中的作用,这也就不奇怪了。P009

林徽因——“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迷人,古怪灵精,充满诗意,俏皮诙谐,敏感而又耐得住安静寂寞”——由于肺结核而英年旱逝,年仅51岁。现今,她的重要建筑文章、艺术作品、文学和哲学作品广受赞誉;她还创作诗歌、散文和小说。林瓔的父亲这样评论女儿和她姑妈的相似之处:“林瓔非常富有感情,非常敏感。她一直对艺术情有独钟,但同时,林家女性都非常坚强,非常独立;非常有才华且坚定不移。林璎和我的姐姐在性格方面非常相似。”

林徽因去世后七年,梁思成迎娶了一位家族朋友——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做档案管理员的林沬。政府未能成功说服林洙与梁思成离婚,还把粱思成从他的小房子里赶了出去,强迫他住进一个单独的房间。他被迫毁掉了大部分的著作而且不允许与“外界”接触——甚至他的儿子也不行。1966年之后,他的病势严重,1972年1月,梁思成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这位孤独的老人临终前哀怨地说道:“我后悔选择了建筑这个行业。如果我学习了机械或是无线电的话可能会要好些,”p022

2008年,她怀着一种无可非议的自豪感写道:“我的父亲给我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家书,信中说,我通过决心和努力完成了这样一本了不起的作品,他为有我这个女儿感到骄傲和欣慰。”她补充道:

当我开始教授中国文学时,父亲又寄来了一封家书,说看到我虽然没能将伟大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的学生,但是却将中国灿烂的文化介绍给了西方的学生,对此他很欣慰。尽管他从来没有直接说过,但我总是能感到这些话都是想让我知道他是多么的高兴,将挚爱的女儿送出国——尽管代价是巨大而永久的——并且看到她在新的大陆开始新的生活,实现了她的梦想。p035

时不时地,林瓔会非常简单地说明她的家世:

有时候,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问我是哪里来的。我小声咕哝了一句“又来了”或者我会答道“俄亥俄州”,然后那个陌生人就会说:“不,不,你究竟是哪里的人?”……以前,我几乎会同这个人陷入争吵,因为我坚持说我就是从俄亥俄州来的……但现在,为了避免冲突,我就说“我来自俄亥俄州,不过我的母亲来自上海,而我的父亲来自北京”。P035

从林璎对她学生时代的寥寥数语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她似乎生活在一个绝大部分(但并非全部)由自己制造的蚕茧中。她曾经提到“非常孤独封闭的童年”,说她每天放学后就到父亲的工作室去,让自己“与周围发生的一切隔绝开来——不仅仅是与阿森斯,俄亥俄州,而是与整个世界绝缘。”p042

“他俩共同拥有一个“宠物”水晶球。林璎在越战纪念碑设计事后对此解释道,她想象着“拿一把刀切入地面,将其切开……草会重新长出来,但是最初的切口将一直是地面上纯净的,平坦的表面,有着一面拋光的反射面,非常像水晶球的表面”。P048

十年之后,她说从六年级之后她就再没有过亲密的朋友——也就是从帕特南毕业之后——而且在她开始读高中时“差不多孤立无援”:“我似乎一直处于自己的小世界之中,从未意识到这之外还有其他。”p052

林瓔承认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都是“非常孤僻和与世隔绝的”,后来她声称还有几个为数不多的朋友。她和林谭都不太喜欢出门,他们经常在家中和父母一起吃晚饭。林谭尽管是长子,但并不是个(像有些中国人戏称的)“小皇帝”。林瓔认为她“作为一个女孩很幸运,得到了和哥哥一样的重视。唯一重要的事情是在将来的人生中你将做些什么。……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跟我说因为我恰巧是个女孩所以我有些事情不能去做”。关于她父母的期望,林璎回忆道:“他们曾经说过的唯一的话就是,‘我们只是希望你幸福’。”“除了提到教育才是关键,父母并没有提供其他获得幸福的方式。父母也也没有施加压力要求她表现好,  “某种程度上”是她自己激励自己。

(我的母亲和父亲)会尽一切所能供我们读完大学。我记得,我的父母都在俄亥俄大学教书。我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去那里读书。我哥哥也可以。但他们确实希望我们能够走出去。当我去耶鲁读书时他们都非常激动。……他们觉得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挣的所有的钱——都是为了能让我们获得最好的教育机会。……当你拥有为你如此努力工作的双亲,那么,一种潜在的期望已经存在了p053

林家不喜与人交往。大部分大学里的中国家庭会组织聚会,定期在不同的家庭共同进餐;他们还为孩子们教授周末的汉语课。这两项活动林家都没有参加过。童英培特别提到,林桓似乎并没有兴趣去了解华人圈子,他回忆道:“(林桓一家)从没有来过我家。我们也没有去过他家。我认为他们(从来)没去过每月一次的华人晚宴聚会。”他补充道,尽管他和他的妻子认识许多美术学院的教师,也和张明晖“很熟识”,但是他们跟林桓却没有接触。②也许他选择如此低调是因为害羞的缘故。当p054


她曾经有一次告诉记者:“我就像只乌龟。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我的工作是公众的,但我不是。”另一位采访者评论道:“林璎保持着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她不公开电话号码,她在私人工作室而不是办公室里工作,而且她很少接受采访。‘想要了解我,你得去认识了解我的人。,,,但是即便那样做也无济于事。P055

林璎这样总结她自身的经历:

有时候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强烈地意识到无论提问的人是多么无心,这个问题体现了一种态度,对于有些人来说,我不可能来自这里;对于有些人来说,我不是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我觉得正是这种局外人的感觉深刻地影响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一一就像是从很远的地方看过去——这是一种第三者的视角。P055

不管林瓔之前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现在的她可是大池塘里的一条小鱼,可能还完全不知所措。P062



                                                吴砺

                                                                                           2016.7.5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