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39|回复: 1

[散文] 《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下)

[复制链接]

8267

主题

190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71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16-7-6 09: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下)


“在林璎大二那年,她搬进了一个学院宿舍,成为了真正的塞布鲁克人。学校要求所有单身的二年级学生要在学校内住满至少两个学期。在那里,随机组合的学生们使她有机会认识了来自不同专业、有着广泛爱好的多种多样的人。在学院的学生休息厅、中央休息室、图书馆、电视室和(最为重要的)餐厅——塞布鲁克的社交核心里,学生们生活在一起。遵从着长幼次序,宿舍根据一种彩票系统的方式进行分配:四年级学生优先抽签,然后是三年级,最后是二年级,他们被分到“大方院”里——每套配有两个双人间和一个起居室。

理论上,“耶鲁人”所获得的教育是培养一个“有着广博的知识和纪律严明的知识分子”。八个学期的本科学位,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不是职业教育;那种专业化的培训会会在后续的研究生阶段进行。。所有的本科生都有必修的“基础”课程——写作技巧、定量推理和一门外语;还要求他们选修体现多种多样内容和方法的课程,包括规定数量的有关理科、人文与艺术,还有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课程。尽管有一对一的指导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但是选择权还是在学生个人手里,他们需要通过选择一个三年级时开始的“专业”,为之后的专业研究做准备。而且学校鼓励他们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国外(也是在三年级的时候),目的在于感受另一种文化,提高语言技能,或是为四年级的课题展开调研。

有些兴趣专一的学生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前就暂时选择了专业;其他人在他们大学一年级时才做决定,还有一些人选择宽泛的课程领域进行学习,并不把自己限定于某个专业领域之中。P065

所以问题出来了——林璎成为一名艺术家是不是“心灰意懒之际的无奈之举”呢?她自己的一番话说明这个决定的改变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没有什么痛苦:“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在向着艺术的方向迈进,这是我的挚爱。……。.我觉得我在大学才发现自己真正热爱艺术和科学。建筑是这两者的结合,与数学、结构工程和艺术紧密相连。”③显然这唐突的决定完全出于她自己。她的独立性使得她并没有寻求父母的认可。P066

她喜欢一个丹麦的项目——位于哥本哈根中心的诺雷柏地区(Nfirrebro)规划项目。它周围包括辅助公墓,这是一个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树木茂盛的墓地,面积50英亩,有着各式各样的树木,长长的林荫道,修剪整齐的绿篱,还有被一面10英尺高刷成黃色的围墙包围的大片草坪。这是逝者与生者共享的城市绿洲;《弗洛姆指南》(Frommer’s Guide)称其为欧洲“最具活力的墓地”,因为到了夏天,这里就被当地住在公寓里的人占据了,他们不喜欢别的公共开放空间,却将这里作为散步、野餐和日光浴的地方。将回忆往昔的地方与城市生活的延续结合起来的设计概念深深打动了林瓔。当她第一次看到越战纪念碑的选址所在地时,无法避免地,丹麦的墓地不经意间浮现在了她的脑海中。P068

“无法从它的影响控制中解脱出来。”“他(原文如此)知道他在做什么,好吧。”“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和这里一样。”“就像是地面沉降下去,露出了写满了人名的石头。,, ‘没有一丝的欢愉,但是却有宽广的、充满希望的空间。”上述这些只是评委们面对林璎为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设计竞赛所提交的稚拙的参赛作品时所做出的一些评论。p082

林璎坚信她那简洁清晰的八百五十字的设计说明说服了评委们。她的哥哥林谭,一直都在“极其挑剔”地修改这篇文字。她回忆道:“我会在电话中读给他听。我把文章寄给他,他收到之后,再修改。”②有必要在这里全文引述这段文字:

漫步在这公园一样的地方,纪念碑就像是大地上的裂隙,一面长长的、抛光的黑色的石墙,或由地面浮现出来或又隐退到地面中去。走近纪念碑,地面的缓坡渐渐向下,两翼的矮墙慢慢显露出来,就像由地面中生长出来,延伸开去而后又在低处和前方汇聚到一点。走进这片由纪念墙环抱的草地,我们几乎不能辨认出刻在纪念墙上的那些名字。这些名字看上去似乎有无数个,当把这些单独的个体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会带给人们一种被数字淹没的感觉。

纪念碑并不是设计成静止不动的纪念物,而是一个随着我们进入和离开会步移景异的作品。碑上的文字本身也是渐次排列的呈斜坡形,缓慢上升到纪念碑的起点,正是在起点,我们才能完全理解这个纪念碑的设计。在两面墙的交汇处的右边刻着第一位阵亡者牺牲的时间。接下来是所有在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些名字在墙上延伸,在墙的尽头好像是隐退进了大地中去。随着墙体从地面中显露出来,人名重新出现在左侧的墙上,一直延伸回到了起点,这面墙的底部刻着最后一个阵亡者牺牲的时间。就这样战争的开始和结束汇合了;这表明战争是“完整的”,本身形成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处,被界定出两面墙敞开一側的空间的地面所打断,然后又在大地之中得到延续。当我们打算离开时,我们会看到这两面墙向远处延伸,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左侧的华盛顿纪念碑和右側的林肯纪念堂,就这样将越战纪念碑带进了一个历史的篇章。也带给我们这些生者对于逝者具体形象的认识。

让人们对于如此伤亡有了深刻的感知,解决和接受损失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因为死亡归根结底是一件个人化和私密性的事情,将纪念碑设置在这片安静的地方,就是为了让人们回忆往昔、做内心的思忖。每一面黑色的花岗石墙面都有200英尺长,最低处在地面以下10英尺(逐渐上升到地面的高度),它成为了一道有效的隔声墙,这样的高度和长度使整个区域看上去不会太威压或是太封闭。实际的场地是宽而浅的,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来自纪念碑南側的阳光和墙体环抱内的绿茵也给这片场地带来了宁静。所以,这个纪念碑既是为了那些逝去的人们所立,也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记住他们。p084

尽管艺术委员会并没有批准新附加的元素确切的放置位置,但是秘书瓦特坚持在他允许开始建设之前必须做出决定。林瓔发表声明说她要向艺术委员会申诉,并计划于九月会面。她坚持道:“它的宁静,它能够感染人的力量以及让人们进行自我思考——这就是纪念碑,”并补充道:“它像是一个静静的池塘或是一片静谧的林中空地;在其上添加其他东西,增加噪音,增加杂物,添加任何东西都会分散对于它的注意力。你的思想就会被带走。”p100

如前文所述,她与彼得·博因顿分手的原因以及发生的时间,正如预想的那样,没有公开的记录——也不应该有。有报道的两人最后一次合作是在1992年初,在新伦敦康涅狄格大学的卡明斯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文化感染力”。博因顿继续在纽约工作,创作那些在某些人看来是古怪的雕塑。

20世纪90年代初,林瓔在纽约的一个晚宴聚会上遇到了企业家丹尼尔·沃尔夫( Daniel Wolf)。在科罗拉多的一次徒步旅行中遇到了雷雨,在一个废弃的马车车厢里躲雨的时候,他们两个订婚了——林瓔神秘地形容这是一次“对性格的考验。” 1996 1 2月林瓔与沃尔夫结婚,沃尔夫的描述更加抒情和浪漫:“我们认识了有一段时间。当我们爱上对方的时候,就像是海潮将我们淹没。就像是有人从水中出来,把我们举起,让我们高飞。这种感觉依然还在。” p141





                                      吴砺

                                                                                             201675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2

主题

411

回帖

63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37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6-7-6 10: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华横溢而又坚定执着、独立特行……
有机会一定要读读这本书,多谢楼主推介。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