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3|回复: 0

[散文] 夏日的磨溪(上)

[复制链接]

6248

主题

152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88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8-9 09: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日的磨溪(上)


昨天看天气预报说今天福州最高温度是36度,决定今天起早登鼓山。早上起床后,忽然想去磨溪,想感受一次夏日的磨溪。

老实说,独自一人走25里长大多是密林中小路的不太透气的磨溪,我心中还是有些畏惧。因为这夏天很少有游人走这样的山道,万一在在路上中暑,那是不能指望别人来救你的。

然而一旦产生了这样念头,我就抑制不住自己前往磨溪的冲动。毕竟我已经在这条山道上走过了十多次,加上自己备用了防中暑基本药、盐,饮用水充足齐全,出问题的概率不大。

山道寂静对热爱周末登山的人永远有无法抗拒的魅力。

在龙门下车。第一眼看到的是马路对面鼓山山系马尾段全新而陌生的气象:你看到一组南北走向山构成的竖墙,其中稍远的一组山脉较高的山顶沉浸在一片白色光雾中,上方有一串不大整齐的云层,而稍近处的山脉有点黑,颜色更深。这群山峦以正东方向为分界线,向北一半山顶平行地面,分布有点乱,但颇有点气势,而南边一半山峦则像一组从南向北游去巨型逆戟鲸在海平面上浮起的巨头和身躯,从南向北山影渐渐变高。

这组山峦形象让我颇觉意外,有些暧昧的壮丽。如同一个你平时不大注意姑娘突然着装艳丽,有一种让你不认识的陌生的惊喜。

八点半,过马路下方人行道到马路另一侧城郊连接带有些脏的街道和小马路。一辆集装箱车开来,尘土飞扬,像电视中汽车拉力赛汽车穿行沙漠扬起的尘土。你很难想象现在福州市还有这样道路和小街!我来福州市二十年,这连接市区鼓山风景区和马尾之间主马路下方农民村庄区的小马路从来都是尘土飞扬。这是福州市市政管理长期忽略的地区。

八点四十二分,横穿磨溪出山口平地溪段的四五十米高的高架公路下方。小路正前方是我在已熟悉的磨溪大V字型山谷。两侧V字型边框是远近不同山构成紧贴的二三个重影。看它次数多了,你就觉得很平淡了。

到了横穿磨溪上空的动车高架桥下方。磨溪迎接你的首先就是这样相距几百米一高一低公路铁路高架桥。这磨溪中的千年古迹古建筑现已荡然无存。连石头建筑都能如此的消失彻底,不能不令人感叹万千。

磨溪在这里变成约十多米宽小河河道,溪底溪流不大,但清澈,流水声激悦。

第一次看到动车高架桥底下的龙泉寺开门,我不自觉地走进了寺门,却被小院内一侧一条链条拴住的黑狗突然的叫声吓了一跳。

寺院很小,离门几步路就是寺正殿。一个穿灰色僧服气宇轩昂约三十多岁年青方丈在殿右侧给三排约二十左右听众讲法。我亦贸然地在边上一个坐位上听了一会儿。方丈讲的是怎样认识死亡,讲儒家与孔夫子弟子的故事,很有激情。我心生疑惑,年青的方丈气质显然是读书人,一表人才,为什么要循入空门?

一列动车从头顶上轰然而短暂驶过,寺门外阳光正灿烂。我听了约十来分钟,悄然地退出小庙,继续我今天的行程。

再次走过四根水泥电线杆制成最简洁的人行桥到达磨溪的右岸。溪两边顺山势生长的相思树构成溪流第一道宽边的V字型。磨溪在这里的滩石紫黑,溪流奔驰激悦,两侧树木合围出约几百米长的滩石空旷的空间,平凡而质朴。

整个峡谷正对北方。

山路一侧宽出五六米,高出溪底约一两层楼高。路边挤满了芒草与开着紫色小花半人高的野草,一尺宽黄色的人行道像蛇一般穿行其中,溪对岸则是一堵紫色约二十层楼高花岗石崖,三条为一小组的高压电线约七八组在小溪两侧山顶上空如纤细蜘蛛网线横穿溪道上空。

天空灰蓝,云儿也有点灰,在慢慢移动。

不多长时间,有三支登山的队伍从我的身边走过。看来今天登山不必太紧张,我此前是过虑了。

空气十分清新,山风还有点凉。

生在这个世界这么美,只要我们不考虑生死之事,世界就是美好的。死亡永远是世界最不美好的事,而任何宗教似乎都是为让人能接受死亡而建立的,或是说为骗人们平静地跨过死亡之门,循入那永恒的黑暗中。

突然我想到了一个不太恰当但十分传神的比喻:宗教创始人只是设计一道类似人类屠牛场的电网,让人们像牛被高电压击昏进入昏迷状态,方便死亡之神屠宰,以减轻和缓解死亡给人带来的精神痛苦。牧师神父只是引导牛群进入这个电网的引路人;而我们这些不信教的人都是没有被麻痹、头脑清醒让死亡之神活活屠宰!

死亡永远免不了,信教的好处明显。只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生前为信教得接受那么多条条框框束缚。你选那条路?

山道空气中有一股中医药的淡淡新鲜的苦味。

山道边有一个在溪道中修坝建的小水库。水库约二三十米宽五六十米长,高约四层楼,水色清碧,宛如一面镜子。水面呈炮弹状,指向正北方V字型山谷。水面上亦有倒映的V字型山谷,只是水面上的V字型有两侧山体与绿树倒影构成宽宽的边。

水库下方有两个不规则水池,较下方的有六个壮硕男人在池水中游泳,另一个水池是一个男子带着六七岁孩子浸在清碧池水中。这里真是我意想不到的天然游泳池。

走上离溪底六七层楼高的山道,宽广山谷呈现在眼前。左边溪流在轰鸣,左岸有几只小鸟发出鸣叫,不一会又沉寂了,取而代之是一阵蝉鸣声,很快地也停止了,只有溪流奔腾声片刻不停。

路边那个烧烤休闲区院门今天关闭了。门两侧对联引人注目:

石磨佛光传古韵,

龙溪潭水照今人。

溪边仍有人在讲佛,古人哪里去了?除不规则石头铺的山道留有古韵,其他古代痕迹似乎荡然无存了,只是青山溪流仍在。

路一侧十平方米建筑面积新建的探花府今天意外地开放了,台上供奉一个头戴两个雉尾武士装束小小的一古人像,像边有对联:

得大地钟灵千秋祀典

受探花鼎甲日月思辉

门边墙有十来个赞助重建这个小小探花府的名单以及赞助的美元数目。想必这些赞助人是曾生活在磨溪古人的后代,只是如今这二十五里长磨溪两侧空空荡荡。

走到溪流中固定在溪中大石块上简易人行桥,穿过溪流到磨溪的左岸。这里山谷平缓,有磨溪中唯一的一两户住房。

碰到一群山友向我打招呼,有一种他乡逢故知的亲切感。

坐在这溪中大石块上休息,看到溪流急急从石块间奔走,你不由感叹城市中各种会所怎么能与山谷边溪流相比啊!

听着流水声蝉声,任山风吹拂着你的面庞,什么世间功名在此刻全被忘却,你能感到的是生的幸福。

再向前,山道远离溪流,沉入山坡草丛树丛中,很是闷热。

登上一个小山坡口到“贤龙殿”前,这里视野再次开阔,阵阵山风吹过,有一小队登山者在门前路边石块坐着休息聊天。

让我看到意外的是,这个新建十几年小庙今天也开门了,只是看不清供台上供了什么。这里应当是供奉磨溪中的“龙”吧,因为过去的磨溪另一个名字叫“龙溪”。

门内有一片散落葡萄干状黑色的山羊新鲜粪粒。显然山羊今天也拜过这里的神,而且还明确地表达了它们对这里“龙”的不满。

继续前行在无风树丛中人行小道上,真是让你充分地感到夏日的闷热。

到了一个开放空间的有山风山崖边,我坐下来休息。空气中传来妇女们欢笑声。崖下不远处溪流中十多名游客浸在溪流中戏水,溪流那边有几间散落的小平房的第二个烧烤休息区。

下次走磨溪我一定要带上游泳裤。若能在这大石屋式的石块之中的溪流中泡上半小时,那是什么样的享受啊!

转过山角,有点山风吹过,东边充满了溪流的轰鸣声。有几个青年正在溪中大石块上攀爬向上游走去。

十点二十分。重新走进山边草丛与树丛交替的山道中。若没有把握,独自一人真不该行走在这闷热的山道中。

走在这挤满杂树极为闷热的人行小道上,景色平庸,你的神经麻木,你只有喘气的份,不再有什么诗情画意。如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事务弄得焦头烂额的艺术家或作家,绝无在舞台上欣赏自己被台下众人欢呼的心情。

虽然你可偶尔看到树梢枝头有些晃动,但那一点微风落不到树丛之中你的头上。如在大街上拾垃圾为生的人看到富人在大街上匆匆而过,你多是只有看的份,只是偶尔你无意捡到一两件新奇小玩意儿,如同偶尔你走山道空旷之地中享受的一点清风。

穿过一片一人高荒草,到了标有通向“三场”小道道口。这里有一阵风吹过,有一块大石头让你可靠坐一下。这儿的风真爽。

热爱荒山孤寂的人!

我刚看到一个美国最新科学调查报告说:在农场林场渔船上工作的人自杀率是城市人口的三倍。这就是热爱荒原人群付出的代价。人类毕竟是群体动物,孤独生活在人迹罕见环境中,思想走到一个死胡同是很难一个人走出来啊!

其实作家艺术家们也许是人类最孤独的人种之一。太过于丰富的联想能力使他们生活在人群之中也如同生活在荒野荒原和更大的孤独之中。他们生活在比农场林场渔船上工作环境更洪荒的世界中!

不知有谁曾统计过作家艺术家们的自杀比例?那一定比普通工作者自杀率高数十倍!

每个家长为孩子选择学业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作家画家演员等这一系列从事表达人类情感世界的人才从事的是人类最高危的行业。

我听到过一个最悲的故事是我九七年在美国时一个大陆女孩告诉我的。她小姨琴棋书画均精通,却恋爱受挫,精神失常过,终于平静下来准备结婚,可婚礼前两天突然失踪。家人在江边找了十几天,不见踪影。其后数十年,每当春节到来,外婆泪水洗面,全家人无法过节。女孩父亲教育女儿:女孩绝不要学艺术,只能学理,做一个大脑简单的人。

天空被云覆盖了大部,否则这山林之中的小路真变成蒸笼了。现在树梢也不见动静了。

终于有一丝山风穿过树木中小道。

我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独自一人行走在磨溪的山道之中时,我想到了我初恋的福州女孩,甚至幻想若当年恋爱成功与她共同走在这磨溪山道时的美好。这次我又想到了她,只是大脑一片麻木,与无意瞥见这路边一块石头没有什么两样!岁月已磨去我们的多愁善感。没有浪漫,只有活着。我只知我现在机械地走在这闷热让我汗如雨下的山林小道之中。

今天第一次看到阳光从树顶穿透星星点点洒到林中小道上。不一会这些光点又慢慢消失。再出现再消失,反复几次。

几年前独自一人走在一个偏僻山道上,差一点被蛇咬。从此我每次出门背包中总带上蛇药,云南白药,少是盐和糖果,还有正气水等基本应急配置。书上说一个人行走若中暑未及时采取自救,十分钟后或许就回天无力了。

这几年,我暂时失去了将自己新写文章变成书籍的热情。最大问题是你可以出书,但你很难为你的书找到读者。失去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所谓作家也会失去写作的动力的。

我现在将自己粗糙没有细改的文稿习惯性地放到家乡的一个网站上,读者虽不多,毕竟有数百人。一个人文章放在网上,总有人说好,有人说你写得很糟,你得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知识分子伟大之处在于一百万个知识分子对一个问题可能有一百万个不同的看法:即使我自己微不足道,我也可以把皇帝当作粪土。

网上挨骂,绝不能回帖。批评你的至少人家看了你的文章,这就是己对你尊重了;夸你也不能回贴,否则下次他写文章你不夸他,你就欠了人家的情。林中鸟千千万万,为什么要别人夸你最好听呢?若有人天生厌恶你写的文章,你辩解再多也无用。

钱钟书出书之后,从来不回应读者来信,理由是孩子生出来了,或丑或美已是既成事实,你想告诉读者的你已在文章中说了,不必再多说了。

网上发表文章好处是,如果你走在这山路上突然中暑或被蛇咬着永远不再醒来时,你不必后悔你写的东西立即变成无人整理的废纸永远出版不了,也不会因为长期等待出版和没完没了的修改而太长时间陷入孤独之中。

张恨水、金庸等现代作家都是以在报上连载的方式写作,他们只是我们现在在网上连续写博客的先行者而已。

我坐在路边大石块上喘着气。突然阳光照亮路边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块,它像绿宝石一样绚丽耀眼,瞬间阳光又消失,这片绿石又恢复了平凡。




                                                    吴砺


2016.07.16



吴砺

选自待出版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