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过河-卒子

走遍安庆、宣传安庆——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2-13 10: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华白龙涧——卒子走遍安庆
百华白龙涧
——安庆风景
1164
作者: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 微信号:QQ82009314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镇百华村山间,有一处名为白龙溪的小溪,常年流水不停、风景优美,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白龙涧侧照
    大龙山有一个乡镇叫大龙山镇,位于安庆市北郊。主要有日照峰、龙山第一刹、灵山石树、石塘湖、龙泉寺、洪桂山、龙湫七个景区。而白龙溪正是龙湫景区的一部分。过去卒子一直认为这是黄龙溪,后经过多方咨询与深入了解才更正了过去一直误解的地方。图二:白龙涧溪水
    白龙溪绕过山间,其实是二条小溪,一条从龙王寺流下,民间俗称“龙湫”;另一条从龙山寺流下,俗称“白龙溪”,但这两条溪水共称白龙溪。白龙溪在大龙山山腰位于有一处名为白龙涧的巨石豁口,小溪水清澈绵长,流到此成为一条小小的瀑布、溪水从巨石上飞泄,从怪石间跳绕,给大龙山注入无限的灵性和活力。图三:白龙涧溪边树木根系将石条包裹起来
    大龙山风景区内奇峰俊秀、怪石嶙峋、树木葱郁、洞峡幽涧,被誉为“独不类他山”。据清朝康熙《怀宁县志》龙湫图为证,龙湫池风景区为一条明清时期的旅游古道,是达官显宦祈神祭拜之旅,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旅游线路。图四:白龙涧巨石
    龙湫池景区位于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以龙王亭遗址为界,分为上观和下观,上观有三叠石、土地庙、龙泉庵、“忘归”石刻和八方殿,下观有龙湫池、龙王庙、金银观、木鱼石、板仓石(仓门石)、半升子,龙湫大峡谷贯穿整条旅游线路。图五:白龙涧为巨石间的一条水漕
    古时候,在下观有块地方叫白龙涧,涧底深不可测,白龙涧地处大龙山腹地,千亩松林藏山泉,这里溪水怅怅,清澈见底,终年不断。涧内植被茂密,绿树参天,鸟类资源丰富。且远离交通要道,人迹罕至,是个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图六:白龙涧边的巨石
   白龙涧山下不远就是龙王庙(又称龙池寺)。据传,老龙王庙建于元朝。元顺帝至正九年(1393年)受封为起义军吴王的朱元璋战败,藏匿于此庙避难,危急关头许以得脱,扩修此庙。朱元璋侥幸逃脱一劫,并在此后的战争中节节胜利,最终夺取天下,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权,是为明太祖。太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建大龙山龙王庙,敕封此庙神为“天井顺济龙王”,并大加赏赐。图七:白龙涧
    龙山寺始创于明朝,时名云山寺。后因朝代更换之战火该寺而被毁。清朝时有本地十大姓出资重建此庙,取名雾云庵,延续至民国,承多位主持守护直至上云下岩,上孝下田法师先后主持雾云庵,为乡民有所仰敬。图七:白龙涧局部
    白龙涧盘踞龙山之间,汇集龙山精髓。周边景致极尽灵秀,四季风光美不胜收。春季繁花似锦,漫山飘香;夏天峰峦滴翠,泉瀑欢鸣;秋时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晶莹剔透。图七:白龙涧侧照
(本篇完)
2017-02-13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2-13 16: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山巨型大石碾——卒子走遍安庆

   

花山巨型大石碾
——安庆古石构件(古石农具)
第11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花山村中方寺附近,有一处摆放着一个大石碾槽和石滚,可谓是超级巨型大石碾,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花山一角
    提到石碾,对于上了一定岁数的朋友一定不太陌生,石碾在石磨和石臼面前,算是“石老大”了。图二:石碾示意图
    石碾一般都放在一个夯实的土墩上或者是用石头垒出的平台上。巨大的碾盘呈圆形,直径至少有两米,厚如虎口。而花山超级大石碾它的直径可以说是十米以上。图三:卒子图示花山巨型大石碾
    圆盘上有放射状的沟渠,圆盘中心部位有一根粗木柱,是用来拴石磙子(也叫碌碡)的。石磙子圆面上和碾盘一样也刻有沟渠。圆面两端不一样粗,粗的一头靠在木柱上,略细的一头朝外,是一个圆柱体。图四:花山巨型大石碾局部
    圆柱体的中间有一孔,一根铁棒(或木棒)穿孔而过,里面一端别在木柱上,外面一端,双手握着可以推着转,因为重量大,有时需要一个人在后面推,一个人拴上绳子在前面拉。当然,也可以套上牛或毛驴来拉。图五:花山巨型大石碾局部
   石碾的作用,不是用来磨细面的,主要是用来脱稻谷壳的。花山超级大石碾,大多用于碾谷子的壳。先将谷粒从谷穗上碾下,再用簸箕扇掉谷糠,直到最后把全部的谷糠脱净,剩下黄灿灿的小米。图六:花山巨型大石碾局部
    石碾属于笨重之物,不像石臼一人可为,也不像石磨一人即可推得飞快。没有两三个小伙子,单凭一个人,再壮实,几圈下来也得冒大汗。花山这个超级巨型大石碾,估计全国也没有几个这么大的。图七:石磙子(也叫碌碡)
    花山巨型大石碾呈圆形,上宽下窄,由整块花山本地的花岗岩雕凿而成,分段拼接,每段长二米余,宽半米余,一共十多段,高约半米余。正面有一道弧形的凹槽,凹槽最深处为四十公分,槽内有雕凿的浅线。图八:中方寺石磨盘
  花山巨型大石碾的用途时,一直被公认为是过去古龙隐庵或中方寺用来碾粮食的。另外中方寺还留存着一件石磨盘,在那个农耕时代,这石碾和石磨都做出过贡献。图九:中方寺石磨盘
    石磨和石碾这些伴随过多少代人生活过的石制工具,将会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图十:中方寺石磨盘
(本篇完)
2017-02-14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14: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墩石牌坊——卒子走遍安庆

   

余墩石牌坊
——安庆古坊
第11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余墩村圆照寺附近,有一处摆放着原牌坊的残件,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石牌坊的来历,在各个宗祠和寺庙雕刻全新的石牌坊、门楼等建筑物时,却很少有人将遗散在田野山间的石构件重新拼接、修缮和保护,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希望有关人士能够积极参与保护历史文物的担当中来。图一:余墩石牌坊拼图
    余墩古时肯定是姓余的人家开垦的墩头,是大龙山延伸到湖区山湾一处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这里距安庆张四墩遗址仅十多公里,可以想像几千年前,我们安庆先祖就是在这高于地面数米的地方扎棚、开垦、种粮、养殖。图二:余墩石牌坊拼图,含卒子手工示意图
     潘安与潘尼叔侄二人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合称“两潘”。潘岳与陆机齐名,合称“潘陆”。江西武宁南皋《潘氏世谱》记载,潘岳为季孙公第五十世孙。据《晋书》列传第二十五载:“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琊内史。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潘岳生於魏主曹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被害於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年五十四岁。从父潘勖(潘尼之祖父)在汉献帝时为右丞,《册魏公九锡文》即出自其手笔。图三:余墩石牌坊拼图
     潘尼(约250——约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人。潘岳侄。少有才,与潘岳俱以文章名。性格恬淡,不喜交游,专心著述。太康间,举秀才。历任尚书郎、著作郎、中书令。永嘉间任太常卿。洛阳被刘聪攻破之前,潘尼携家还乡,中途病卒。《隋书·经籍志》载有“晋太常卿《潘尼集》十卷”,今不存。明朝人张溥辑有《潘太常集》一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图四:余墩石牌坊拼图
    虽然潘氏的潘岳还是潘尼,都无法与安庆的潘氏有什么渊源,但从余墩的石牌坊看,却是一件难得的真品和具有极大价值的文物。图五:余墩石牌坊拼图
    石牌坊是汉族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用石材修建的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具体这座石牌坊是潘氏宗祠的石坊还是圆照寺石牌坊还搞不清楚,但却并不影响我们去研究安庆的历史文化。图六: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石牌坊又名牌坊,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牌坊更被海外当作汉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所以卒子今天介绍的石牌坊卒子本人更倾向于潘祠石牌坊。图七: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过去卒子曾介绍过很多节孝石牌坊,大多是表彰妇女丧夫,辛勤操劳、哺育子女成人成才,后又多是子女不负母亲愿望,奋发读书,中举成才的故事。从余墩石牌坊的细节可以看出,其每个细节都极其完美。牌坊的每一个局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仍然栩栩如生。在大龙山森林公园一处还有一块石牌坊门额,卒子估计也是石牌坊残件。图八: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余墩石牌坊图案造型讲究、雕工精美,是安庆难得的艺术精品。根据当地老人介绍,在明、清期间,安庆的牌坊、牌楼举不胜举,多达六七十座,岁月的变迁很多已经遭遇不幸。图九:疑似余墩石牌坊额
    卒子今天展示的这样精美的石牌坊如果圆照寺或潘氏后裔或杨桥镇政府、余墩村能够重新修复,给大龙山森林公园带来一处全新的历史文物的展示。图十: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余墩石牌坊建于朝代不详,卒子估计为清朝时期,是由若干块巨石雕刻建成,材质为汉白玉。明间宽约三米,宽约二米。主坊通高约五米,面阔约五米。由四根或二根霸王柱支撑,卒子估计为二根。中间两柱高约五米,每根柱前后各护有戗石两块。每块戗石上雕有精美石刻。石柱前后两面刻卷云花纹。图十:局部细节
(本篇完)
2017-02-15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16: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寨马家堂轩——卒子走遍安庆
应寨马家堂轩
——安庆祠堂
第11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中心村应家寨,有一处叫马家堂轩的地方,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马家堂轩门厅
    马姓,在安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马氏主要由一、由“马服”氏改变而来。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图二:马氏相关资料
     来源二、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图三:马家堂轩门前水潭
     来源三、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图四:马家堂轩石门框
    来源四、回族中马姓这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记》、魏源《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甚至有人称穆罕默德为“马圣人”。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再加上“马”姓是皇帝赐姓,回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安庆大多马氏为此后裔。图五:马家堂轩经过近年的维修
    其它来源、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在我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满族的马姓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现在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另外还有、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图六:马家堂轩木门为清末民国初期的原物
    马姓的迁徙分布最初发祥于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咸阳,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当今,马姓为中国第十九位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图七:马家堂轩先祖牌位
    马姓的历史名人有马融:东汉右扶风茂陵人,著名哲学家。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超:字孟起,马腾之子,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三国名将,出身于凉州豪强家族。马谡(卒子偏爱此人):字幼常(190-228),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图八:马家堂轩*音堂
    马姓在安庆的著名建筑为探花第, 为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安庆马氏八代子孙马大用高中武探花,雍正御赐“探花及第”金匾而高悬府中,故名。是安庆市回民中官宦望族的故居之一。图九:马家堂轩
    安庆马氏以回族敦悦堂马氏名声最著,而继述堂马氏的名气在清末也很大。据继述堂《马氏宗谱》记载,其始迁祖马聚成原籍山西大同府,明洪武年间调守安庆卫。至清末时有马守愚、馬徵麐(著有《淡園文集》,纂修同治版《怀宁县志》)父子是安庆名流。而马绳武支系的官阶更高,其后人外迁,今山东青岛退休教师马含芳为其曾孙,著有《金銮殿·绿头签》一书,详述马家在清末以来的风雨历程。继述堂《马氏宗谱》有清代安徽名流杨汝谷、张朝缙、李鸿章等为其作序,舒卓元、吴汝纶、郝同篪等本地名家为其“填讳”。图十:马家堂轩厢房天井
    太湖县小池镇的马氏堂轩待考,该建筑为清末民国初期风格。堂轩正门外为一半圆形水潭,堂轩供奉着马氏叫马宣焱与叶氏的牌位,相关资料有待进一步核准中。图十一:马家堂轩大门
[size=0.83em]
_0004711.jpg (382.5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8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02-16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10: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荣刘大櫆墓(桐城派三祖之一)——卒子走遍安庆

   

向荣刘大櫆墓(桐城派三祖之一)
——安庆古墓(名人墓)
第116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金社乡向荣村云丰队张家大洼山南麓刘家笤箕地,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荣村云丰队张家大洼山南麓刘家笤箕地
    刘大櫆墓位于金社乡向荣村云丰组张家大洼山南麓(刘家笤箕地),在安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下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安庆各级部门的指导下本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原则修绻顺利。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刘大櫆号海峰,汤沟镇陈家洲人,是继方苞之后推动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著有《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歙县志》等。图二:刘大櫆墓铭牌
    刘大櫆墓从山脚至拜台顺山势而建,其墓碑为学生姚鼐所立。刘大櫆一生仕途不得志,终身以授徒为业,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等最为著名。图三:刘大櫆
    刘大櫆墓为夫妇合葬墓,坐东北朝西南,视野开阔。东临枫树冲,南望白荡湖汊,西连汤家山,北接鹤岭。墓地约250平方米,三道弧形拜台与墓道均系乱石砌成。墓框成圆形,直径约3.5米;墓碑高1米,宽0.46米。其碑文曰:“嘉庆肆年岁次己未季冬谷旦孙符琢立石皇清敕授修职郎刘公海峰先生之合墓,封孺人母吴太君,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刑部广东司郎中世愚侄姚鼐顿首拜题”。冢后立有青石墓碑,文曰:“皇清敕即文公海峰先生之合墓”,碑文为刘氏弟子姚鼐所题。图四:刘大櫆墓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枞阳县陈洲乡人(古属桐城)。刘大櫆出身于耕读世家,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余亩”。少年师从吴直,年轻时读书勤奋,擅长文辞,29 岁时应举入京师,拜见同邑先贤方苞。方见其作品极为欣赏,称之为“今世韩柳”,并说“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歙县程晋芳、历城周庶昌曾说:“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图五:刘大櫆墓碑
     刘大櫆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在桐城派的发展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故被尊为“桐城三祖”之一。图六:刘大櫆墓局部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清朝雍正四年(1726),刘大櫆初至京师,年富才盛,文动京师。雍正七年(1729)、雍正十年(1732),两次参加贡生考试都只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六十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默抑以终。逝世后,葬于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图七:刘大櫆墓碑文由姚鼐题写
     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清《国史·文苑传》说:“大櫆虽游学方苞之门,所为文造诣各殊。方苞盖取义理于经,昕得于文者义法;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及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图八:刘大櫆墓冢
    其所著《论文偶记》,既肯定内容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法度、技巧。他继承归有光将小说、戏曲描写手法用于散文写作的创作手法。强凋字句、音节之妙,风格、意境之美,较之空谈“文以载道”是一大进步。大櫆对“阳湖派”的形成影响也很大。刘大櫆继承荀卿、王充、刘禹锡、柳宗元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道浑然无知”,“人之穷通寿夭”以及家之殃庆均与天无关。他的关于“理欲观”的议论与戴震近似,主张“本人情以通天下之和”,承认人的合理欲望,使“天下之民,有以各安其生,复其得于天固有。”他认为君臣只是“共事”关系,指出婚姻要“恩合”。故清末民国初著名文人刘师培说在桐城派作家中,“惟海峰较有思想”。
(本篇完)
2017-02-17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16: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老骨(古)塔——卒子走遍安庆
青山老骨(古)塔
——安庆古塔(遗存)
第11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大青山镇石屋寺后山山顶附近,有一块圆圆的巨石,据枞阳网友“橘子”介绍,这块巨石叫老骨(古)塔,这里曾经有过数百年的前世今生,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远望大青山
    大青山,又名青山,位于枞阳郊三十里,临长江,山势雄奇秀拔,林木青翠,风景宜人。据史载,曾在山上建有石屋寺、也有数十景、但却未有今天卒子介绍的老骨(古)塔,是否被毁于兵烫火灾,并没有相关的资料记载。图二:从大青山顶俯望山野
    枞阳大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之东15公里,枞阳镇郭桥村村北。远望山色青紫,秀色可餐,故名青山。山南峰下有一平坦巨石,天生石柱撑其下,成了天然石屋,面积约二平方米,人居其间,冬暖夏凉,舒适无比。明末宰相何如宠少时曾读书于其屋,今屋顶巨石有其诗刻一首,诗曰:“坚去附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图三:大青山顶的巨石
    古时青山还是道家修炼之地。相传元至正年间,有道人裴某号“仙人”,于石屋中修炼,有乌鸦为其清扫庭堂,白驴化米供其饮食,即所谓的“乌鸦候客”和“白驴化米”;石屋后树木阴翳,花香鸟语,其间有一“练丹井”,为裴仙人炼丹处所,后来据说他在青山之北的会宫岭得道升天去了。图四:大青山顶的巨石另一侧
    老骨(古)塔早已经物是人非,遗骨全无,至于是叫老骨塔还是老古塔,也没有权威的评论,但卒子与同行的几位网友猜测,老骨(古)塔是否是曾经石屋寺存放寺庙中逝者灵骨或舍利的建筑,或存放骨灰的塔?目前没有相关专家或机构进行确认。图五:大青山顶的巨石正面全貌
    在佛教里,老骨(古)塔一般附属于寺院、墓园。这种习惯让死者家属能够到寺院里进行追悼及崇拜。据网友介绍,原老骨(古)塔保存着明代建筑风格,青砖碧瓦、八角叠檐,塔有七层,高数米,塔基直径约二米,为实心石塔。图六:大青山顶的巨石后侧
    据相关文献资料介绍,全国有数座这样的石塔,最为重要的是宁古塔(满语:ningguta),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的驻地,后来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实际上宁古塔并非一座塔,而一个地名。图七:大青山的巨石
    清朝对于犯重罪的人采用流放的等式,先后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文书。清朝还对流放的距离远近进行了极其细致的规定。分为四个等级,附近、近边、边远、极边和烟瘴地带。清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设置宁古塔,这里被当时人称为人间地狱。这里环境恶劣,常年天寒地冻,寸草不生,五谷不长,清朝统治者认为这里很适合进行罪犯的改造。图八:大青山的巨石
    由于很多犯人被流放至此,结果不是被冻死就在与战死,因此清朝流放的犯人只要得知自己将被流放到这里时,他们其中很多人都会选择自杀。据清朝的《大清律例》里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枞阳县从汉朝开始隶属安庆,有文字记载数千年来一年被安庆管理,这里的老骨(古)塔,虽不是清朝流放犯人的场所,却保存着另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认同。图九:大青山平原
    安庆府据清朝记载,人口有六百余万,仅桐城县就三百万之众,这么多人口,无论如何不会没有监狱或看押犯罪人员的场所,这个叫老骨(古)塔的地方,是否也与清朝设立宁古塔一样是一座流放犯人的场所?一直隶属安庆府的桐城县东乡,就是现在的枞阳县一部分,这个叫老骨(古)塔,究竟是一座塔,还是一个地名?仍待我们进一步考察和发现。图十:青山老骨(古)塔示意图及其联想
(本篇完)
2017-02-18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2-16 12: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景真源宫(白鹤观)——卒子走遍安庆
风景真源宫(白鹤观)
——安庆寺庙道观
第117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镇,有一处白鹤观,又名真源宫,是安庆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道观和级别最高的道观,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远望真源宫
     真源宫位于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新桥组的真源宫,为南朝梁武帝时的寺庙遗址,因道人白鹤所建,又称“白鹤观”、“白鹤宫”。图二:道(资料)
     唐朝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玄宗李隆基敕建“司命真君祠”;宋朝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太宗赵匡义敕建“灵仙观”;时至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赵佶为求灵迹之地,赐匾御书:“真源万寿宫”,简称“真源宫”。宋代天柱山两宫成为皇家重要道场。自唐代至清朝道光时期均有道士在此居观修炼。后因战乱等因素,逐渐衰废。图三:真源宫简介
     从整个真源宫现在看,为几座小山坡,依山而建阶梯状建筑基址五层,总面积约五千平方米,相对地面高度约五十米,遗址内尚存应梦井、白鹤泉等遗迹,后期卒子将一一介绍。真源宫遗址是天柱山风景区南大门入口地段的重要景点之一。图四:近看真源宫(潜山县道教协会)
     据了解,江淮大地不仅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发源地,也是道教神仙学说的重镇。安庆天柱山又名皖山、潜山、霍山、衡山,自古为名山洞府,汉武帝曾封为“南岳”,道教列为第十四小洞天、司命茅君洞府。图五:真源宫匾额
     另据了解天下当有八座天柱山,而中原地区的三座天柱山,其一在舒州就是指安庆的潜山。安徽天柱山最高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八百多米,其广则数百里,其主体在潜山县境内,而支脉蔓延,北连岳西县、霍山县,东接舒城、桐城,西达太湖县、宿松县,南抵怀宁、安庆至于长江。天柱山奇峰突起,有自古为仙真降集之所,又盛产灵芝、黄精等药,为神仙家所钟情。图六:远望真源宫
     传说太上老君曾在商朝时化身于此讲经,据宋汪彦中撰《讲经台老君殿记》称:“潜山胜概甲天下,峰岳耸秀,岩谷幽邃,真瑶台金阙高真降集之所也。仙迹圣境,照辉古今,而龙堂院乃太上老君化身降号锡则子说长生经之所,阐扬道奥,启迪天下后世,以佑商邦。”图七:疑似真源宫原石像
      安庆所在的皖江地区为古皖国辖地,江淮老庄道家文化和齐楚仙道文化在这里交汇,天柱山以其仙道文化之发达为皖江地区仙山之首。据乾隆《安庆府志·仙释》所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楚人匡续师事老子,周成王时曾栖隐潜山修炼,至今还有遗迹存焉;秦汉时有九江华子期隐于潜山,师事甪里先生,受仙灵隐方,后蝉蜕仙去。甪里先生是仙人稷丘子的弟子,潜山洞天则为仙人稷丘子所治。图八:真源宫砖墙
    《云笈七签》称:“第十四潜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仙人稷丘子治之。”稷丘子是秦汉时期的一位炼丹神仙家,弟子有甪里先生、娄冯、刘凭等,留有《稷丘子经》,传服石法、化黄金法、作庚法,葛洪《抱朴子内篇》载其法。从太上老君到华子期,潜山与丹道学术的渊源,早在周秦时代就形成了传承有序的仙道传统。图九:真源宫神像
     宋以后,天柱山道场日趋衰败,虽仍有道士住守,然其殿宇残坏,虽时有重修之举,已不复往日旧景。不过失去了皇家的关注,天柱山则复归清净桃源之境,司命真君已少有人知,但左慈、葛洪于此山合丹的往事却在皖江地区广泛流传。图十:真源宫碑刻残片图十一:真源宫砖刻残片
     左慈合丹的石室被明人列为天柱十景之一的“丹灶苍烟”,明庐阳(今合肥)有潜山庙,“祀真人左元放先生” ,清同治三年所立的《炼丹台碑记》,则表明了此山一直传承着左慈丹道修炼的传统:“我皖麓有台名炼丹者,其间石坪一座,蟠居亭亭,乔木数株,蒙蘢勃勃。盖仙人之遗迹,由来久矣。山明水秀,常留太古之风;路转峰还,宛入桃源之境。此高人逸士所以娓娓称盛焉。……古迹长存,神灵永托,此固斯台之幸,而亦还丹之意也。” 今天柱山仍遗有左慈上中下炼丹台、焙药坪等遗迹,仙迹历历。图十二:真源宫碑刻
    以天柱山为核心的皖江丹道学术传统,自周秦时代匡续、华子期至汉代刘安、左慈以至魏晋葛玄、郑隐、葛洪灵宝一系,形成了系统的道教神仙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内外丹的修道传统也在皖江地区延续千年。图十三:真源宫带字青砖
[size=0.83em]
20170121 122.jpg (397.0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2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02-19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14: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星乌龟石(太平军与国军瞭望岗)——卒子走遍安庆
红星乌龟石(太平军与国军瞭望岗)
——安庆军事题材
第11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红星村,有一个小山头,其貌不扬,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身世,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乌龟石(或乌龟山、包)
     小池镇位于太湖县东北部,大别山南麓,距县城约十五公里。小池扼守武汉、九江公路,自古就是历史古镇,境内有多处从三国期至清朝的各类遗址。 图二:湘军、太平军资料图
    小池镇古称驿站、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战国时代遗址占多,三国时期的青阳县治上格城、唐代建造的海会寺等一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保存较好。小池镇民风淳朴,历代科举中英才辈出,著名戏剧教育家叶春善,著名教育家何晓耕,现代文学大师孔凡礼、林学专家马大浦等知名人士。图三:近望乌龟石,果然好似一只大乌龟
    相传公元735年唐玄宗年间,为给后宫贵妃杨玉环运送广西荔枝,曾走的是小池驿这条官道;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在这里安营扎寨,与湘军激战,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池驿之战”,今天卒子主要也就是介绍太平军设在小池红星村小山顶的一处军事瞭望岗。图四:从乌龟石远望四周
    据当地百姓陶师傅讲述,除了清朝咸丰年间的长毛设在山顶的岗哨之外,几十年前小池这一带住满了国民党军队(王家岭至何家寨一带全部都驻有国民党军队),大部分都是广西佬。周家垄住的是国民党团部,乌龟石(山)是岗哨。图五:从乌龟石远望四周
    民国三十年七、八月份,他父辈们在乌龟石(包)、广峰寨一带收集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遗骨,大约有十六具,为了收集这十六棺,请用民工吃了一酒饭,墓碑花了四块大洋凿成,在这十六棺中,最大的官职是一位营长,就葬在墓的中间。又有老百姓反映,有一营长当年是安葬在现红旗水库中间,文革期间修建水库,墓碑水淹没。据老人回忆,民国二十七年,桂军48师和41师就住在这一带,民国二十七年下半年,日军扎据在小池,日军经常在小池葫芦岭打炮袭击这里。这里乌龟石、寡妇寨(广峰寨)经常遭到袭击,国民党在徐家湾建有医院,当时医院的伤员很多。这座墓葬的人主要是从乌龟石、寡妇寨搜集起来的。有关这座墓当年的国民党报还刊登过。其中广丰寨之前卒子已经介绍过。图六:乌龟石标记
    2016年底,卒子曾只身一人攀爬乌龟石,去感受一下当年国军登高驻守的感觉。乌龟石位于太湖县小池镇红旗村,海拔约四百米,山顶有清末太平军的岗哨。乌龟石,位处广峰寨东南,山顶有一大石头,形状酷似乌龟,故名乌龟石。图七:乌龟石标记
    那天,卒子一个人爬到乌龟石上。蜿蜒山道,山顶奇峰异石,不过风景优美。登高远眺,小池全景尽收眼底,东面的一切行动亦尽在监视之中,难怪当年日军有西犯企图,却被国民党军队阻止于刘家铺、银玉塔、小池驿附近,只得用炮击国军阵地。图八:乌龟石
    据相关资料介绍,在乌龟石东面山脚下有一小山包叫癞头包,属小池村殷家上屋组,民国27年,桂军在此阻击西犯的日军,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互有伤亡,国民党死伤人数达300余人,现癞头包上布满了桂军的坟墓。传说每到风雨交加的夜晚,人们常听到上面有冤魂在呐喊,在哭泣!图九:乌龟石
(本篇完)
2017-02-20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10: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桃山一级古树黄连木——卒子走遍安庆

桃山一级古树黄连木
——安庆古树名木
第11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金社乡桃山村,有一棵五百年的黄连木,从明朝开始这棵树就属于安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黄连木
    黄连木别名黄丽芽,今天卒子介绍的这棵为两株同生夫妻树,雄株高约十米,雌事高约九米,根基连生,一苑双干。图二:近看黄连木
    这棵位于枞阳县的黄连木古树为安徽一级古树。 大树在离地约一二米地分枝相连,树冠交错,组成一个冠幅数百平方米的伞状树冠,恰似一对亲密无间的夫妻,又称“夫妻树”。图三:近看黄连木中间裂开
     这棵黄连木古树,矗立在公路边,茂盛的枝叶青翠欲滴,树冠浑圆。整个树形连同树下花坛,如同一个即将升空的大热气球。图片
图四:黄连木树干
   这棵大树高十多米,树冠宽约十米,需要三四个成人牵手才能围过来。据一些老年人的介绍,和一些资料推算,这棵树应该有五百来年的树龄了。从大树现已千疮百孔,可见它历经了无数风霜,见证了无数历史沧桑。图五:黄连木树冠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别名黄连树、黄连茶树,黄楝树,木蓼树、楷木,漆树科(Anacardiaceae)黄连木属(Pistacia)乔木,深根性树种,根系发达;植株高大,多为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或近对生;雌雄异株,多为圆锥状花序,核果。黄连木生长缓慢,一般十年生开始结实。其生命力顽强,寿命长,树龄常达百年甚至几千年。图六:黄连木铭牌
    一棵古树历经数百年的岁月变迁,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一种文化的记录;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一株名木,就是一段历史的生动记载。透进一棵棵古树名木,展示“活文物”的博大精深。图七:黄连木很粗大
    古树是有厚重感的。它的厚重感在于沉积于它沧桑年轮上的历史文化,以及由这种历史文化铸造的人文精神。面对古树,能读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和历史的厚重悠远。安庆现存的古树,每一棵古树上郡闪烁着光彩绚丽的历史文化色泽,它的生长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步,在每个发展时期又铭铸着时代的印记。图八:黄连木
       桃山黄连木站在村口远处望去,冠幅巨大。据当地村民说,此树是当地风水树,村里出了好多人才全凭此古树,是"镇村之宝",受到村民的世代保护。树每年开花、结果,树能发出一种特殊气味,有杀蚊虫的作用。夏天村民劳作之余常到树下乘凉。图九:黄连木
    根据枞阳县林业相关介绍,黄连木茎芽红色,有特殊气味,小枝有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具短柄,顶端渐尖,基部斜楔形,边全缘,幼时有毛,后变光滑,仅两面主脉有微柔毛。花单性、有雌雄异株,雄花排成密总状花序,花小无花瓣。果实、树皮及叶可提制栲胶,根枝、叶和皮可作中药、农药,鲜叶可提芳香油,种子油可作润滑油。图十:黄连木很粗大
    桃山黄连木树大概生长在明朝中期,树龄五百年左右。树仍处在生长旺盛时期,是安庆地区一棵很不错的"古树名木",为国家保护树种。 图十一:金社乡桃山
(本篇完)
2017-02-21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17: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山阁(桐城学堂藏书楼)——卒子走遍安庆

半山阁(桐城学堂藏书楼)
——安庆古宅
第11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文昌办事处桐城中学内,有一幢二层小楼,这里可大有学问,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半山阁为四合院式建筑
    的安庆市桐城市桐城中学内,有一幢原桐城学堂藏书楼,它叫半山阁,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乃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藏书楼,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图二:半山阁藏书楼
    半山阁系两层砖木结构,由楼、阁两部分组成,暗依楼西山墙而建阁,外露东山墙,故名。“阁”座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层,仿歇山式顶。图三:半山阁木板天花
     上层为木结构抬梁式,北、西、南三面临空,檐下装有挂落,内装木板天花,中镌一长方藻井。图四:半山阁墀头山墙
    阁东为楼,南北朝向,面阔五间,进深两层。东西墀头山墙到顶,前后上下设廊,两面四柱到顶,檐下亦设挂落。前后两进,前为两层,五开间,后进一层,六开间。中间有院落。总面积为875平方米。图五:半山阁匾额
    半山阁为晚清阁楼式房屋,吴汝纶先生为学堂撰写楹联与匾额。联曰:“后十百年人材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间精粹陶冶而成。”匾额为“勉成国器”。图六:墀头山墙
    “半山阁”的设计形式和建筑艺术,具有独特风格,全国政协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的古建筑专家曾称颂它是“凝固的音乐”。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七:半山阁文保标牌
     半山阁,典雅古朴,阁之西北侧,有桐城中学创始人吴汝伦先生手植翠柏和藤萝,意在教导莘莘学子:要学翠柏,四季常青,挺拔向上;勿学藤萝,葡匐在地,不能自立。图八:半山阁圆门
     从建筑的角度看,半山阁具有一定的审美和工艺价值的清朝晚期的建筑物。有仿西式的门窗阁楼,灰墙黛瓦,用水泥砖替代麻石条铺就的路面,有着着悠久历史,承载着丰厚文化积淀,更有文化遗风,是记忆和见证。图九:半山阁外墙
(本篇完)
2019-02-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