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区地名趣谈
' S i9 K1 }- o9 D5 D李国春
8 O7 V+ M$ b) C4 f$ k: w ? 地名,从实用方面讲,具有标识功能;从文化方面讲,它承载了一邑的历史文化积淀,接续了百姓对当地民俗风情的历史记忆,具有视觉传达的冲击力与审美情趣,更是一个地方对外展示的文化名片。 古代桐城市区街衢名称多雅重。以老城城门为例,明代万历以前,城门四座:东曰宾阳,西曰阳和、南曰贞兑、北曰龙眠,皆取阴阳五行大化流衍的寓意。明代万历年间建砖城,城门六座,东南西北正门分別为:东作、西成、南薰、北拱,取万物煦育政通人和的意思。 又专辟偏门两座:西北曰宜民、东南曰向阳,祈愿人民乐业,世道淳熙。可见,当时的官民和缙绅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明代天顺《安庆郡志》载,县城有“十坊”, 即:承流、宣化、指廪、龙眠、凤仪、太平、佑文、辅德、世美、仁和。到了清康熙后期,桐城一县,东有凤仪、杨林,县西有世美、治平,县南有太平、丹桂、佑文,县北有龙眠、五圣,县前有牧爱,城内有仁和、辅德、仁厚、仁里计十四坊。“ 坊”,《 汉语大词典》解释,“城市居民聚居地,与街市里巷相类似”。明清时桐城县治城内外“坊” 的名字,应该既是市民聚居地的称谓,也是该地街、道的名称。这些名称都极具文化内涵,大抵贯串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和崇文重德的精神取向。 新中国成立后,桐城街道名字印上了很浓的时代的色彩。建国初期,县城内主要街、道名字与时代相互映,留存了那个时代新的文化印记,如仅有的一条主街冠以“和平”, 而城中街道则以“胜利”“ 建设” 命名,反映建国初人们庆祝胜利,保卫和平,渴望建设国家的良好愿望和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桐城市政建设日新月异,街、道不断扩展延伸,名称也渐趋美雅醇和,有文化内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追本溯源,保留历史。如“清风市” “新市街”“ 羊子(一名杨子)路” “公园居委会”“ 三里” 等,都是历史上的老地名。保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就是连接了我们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风俗记忆链条,是对先民的最好纪念,是留给游子的一份乡愁,是交给后人的一份精神遗产。 彰显文派,传承文脉。市内几条主要街道冠以桐城派重要作家的字号,匠心独具。自北而南分别是“望溪路” 取自方苞的号,“海峰路”, 取自刘大櫆的号, “梦谷路” 取自姚鼐的字,“南山路” 取自戴名世的号。将桐城派四祖的字号冠以街、衢的名字,一为纪念先人,二为激励后人,更重要意义在于向海内外宣扬桐城文化的雅正厚重,提高了城市品味。 凸显山川形胜,历史人文。如“龙眠路” 取自龙眠山水,“同安路” 取自隋代桐城县名曾称同安的历史,“盛唐路” 取自汉武帝《盛唐枞阳歌》典故,“ 居巢路” 取自桐城在秦汉时有居巢之称的说法等等。而“龙腾路” 则源于龙眠,有巨龙复甦,腾跃九天 ,社会发展,面貌一新之意, 但是,市区有些街道的名字与桐城沾不上边,大而空。如位于文昌大道垂直的四条路,刚刚冠名为“文津、文澜、文汇、文渊”, 就有些不尽如意。一是路名取自清代朝廷几处藏书阁的名字,这些名字中国其它城市早已用过了;二是这些名字不能突出桐城地域文化的特色。假若仍以桐城派中后期几位作家的名号,如方东树室名“仪卫” 刘开字“ 东明”、 姚莹字“ 石甫”、 吴汝纶字“ 挚甫” 、方宗诚号“ 柏堂” 等,或以桐城山水名如“栲栳”“ 鲁谼”“ 境主”“ 华崖” 等来命名,其乡土特色和文化意蕴更浓烈些,市民看到或听起来会亲切些,名字的来历可考,有底蕴。 桐城南部新城双新开发区,主干道叫“伊洛大道”, 这名字儒雅大气又不失本土特色。“伊洛” 本是桐城程氏堂号,伊洛程出了桐城自清后第一位榜眼程芳朝,是桐城大族。因为河南境内有伊、洛二水,宋代大儒程灏、程颐是洛阳伊川县人,世人又称程颐为“伊川先生”, 故桐城程氏这一支追本崇祖,取堂号曰“伊洛”, 村庄名字也叫伊洛。旧时程氏宗祠在今双新开发区伊洛村境内,建设中伊洛村大片土地被征用,而“伊洛” 名字保留下来,且以大道冠名,足见主事者的才识。 以伊洛大道为例,意在提醒正在开发建设中的东部新城,以及在今后遇到行政区划调整时,主事者在街衢村庄命名时切勿贪大求“洋”, 或率意为之。一处地名取得不好,将会斩断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的根脉,许多饶有意味的故事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人为地销失掉。如西大街的“操江巷”,至今仍赫然挂着“操家巷” 的路牌,“操江巷”, 本来是纪念明代万历因建桐城砖城有勋绩的桐城盛汝谦的,“操江” 是明代 官职,盛汝谦曾任此职,“操江巷”, 应该是盛氏族人的聚居地,标为“操家巷”, 则成了操氏的居住地,令人啼笑皆非;又如原挂车河的“李圩村” 是有历史的古村落,但在今范岗镇辖区并为“联合村”, 李圩的名字与村庄建筑和水围故事一起,经数百年风雨而湮没了,殊为可惜。这一类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桐城许多地名记载了厚重的历史人文。镇村如千年古道边的吕亭、陶冲、牛栏铺、撩风铺,城内如余家湾、崔家坟、紫来街、寺巷等等,每一处地名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因为有了它们,桐城文化才有了源头。因此,地名是一桩很有讲究的学问,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 丙申大寒时节 (作者系政协桐城市第十二届文史委员会委员) ! V7 |/ @3 e5 d6 ]
" [* ~2 o' k8 i, n& g2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