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79|回复: 0

[桐城史] 君子风骨,桐城精神

[复制链接]

73

主题

20

回帖

342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42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7-1-24 16: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P/ `( ]' H. j7 k; y& O
                         桐城文化中的君子精神及其对当代桐城企业家的影响
                                     李国春9 ~7 R' o0 N+ q' h+ H

! F7 I7 R8 w% Z3 }" f: b0 ^  Z桐城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为安庆市的北大门,素有“七省通衢、两江剧邑”“淮西要地、江北名区”之谓。境内“山深秀而颖厚,川迤逦而荡潏。”秀美的山水包孕着丰厚的人文,自明至清五百余年间,诗书翰墨,浸润了桐城这块土地,蕴育了桐城地域文化,“桐城文化”直可单独成篇,与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相比肩。 & ?- p& E6 {9 u
桐城人身上所具备的智慧、创造力盖因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濡染的结果。“能自立者必有骨也。”古代桐城凡著材宿彦、仁人志士,无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士流风和君子情怀。儒家文化中“刚毅进取”的君子精神,激励着历代桐城先贤自强勉力,无有止息。
5 m! Q* d* O7 e% ~! @9 Z. |5 O2 L当代,“桐城文化”有了新的内涵,呈现出时代特色。自新中国成立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桐城人在恶劣的环境面前顺应自然规律,力图改变贫穷面貌。上世纪中叶,闻名全国的“翻身合作社”经验,释放出桐城人敢为天下先的英雄志气,而七十年代的“徐河经验”,则昭示着桐城人勇于以科学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向土地要生存的决心。良田万顷,稻菽满仓,我们的祖先期冀“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理想,从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看到了曙光。, j% F6 L/ k' k: i& t4 P. N" Q8 h4 q
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解放的浪潮拍打着桐城这块土地。桐城人的勤劳智慧、创业热忱出现前所未有的迸发、高涨,生发出极大的创造力。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进一步催生了新时期桐城现代工业文明。历史上的桐城地域广袤,山川物产饶富,但这仅为农耕时代桐城人赖以生存的天然仓储;迨至商贾辐辏,扬帆出江,桐城人创造了晚近商业文明,才为这方土地上的人文的蔚起提供了丰赡的物质基础。一部桐城“地域文化志”,浓缩和蕴涵了桐城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桐城人追求理想人格的精义。
  R) b9 O' K* }7 f7 B: Q2 n3 |: P3 t  \" C# L
桐城文化中充溢着我们的先贤人格理想、生命情调和人文精神。8 C+ w7 r* b! ~6 O0 e# T# X# T
桐城派作家文章字字珠玑,卷轶中充满着人间正气,催人奋进。君子弘毅之气跃然于纸上  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涵泳了桐城地域文化的生成与传衍,而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精神”培育了历代先贤励志向上的君子品格,这是桐城传统人文精神的展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这句话就是我们的先人立身处世的标准。《周易•乾•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健行周流,永不衰竭,君子效法《乾》卦“健行”之象,立身、行事,始终奋发不止,这是三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之一。余英时先生说过:“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孔子一生的道德实践之中。”桐城的历代先贤正是循着这条大道前行,薪火相传。桐城的先人于科举、为宦、节义诸方面正吸取了这一的精神营养,才构成了桐城古代的理学、诗歌、古文、艺术、科技等文化长廊,筑起了道德大厦。读桐城先贤著作,阅桐城地方文献,睹桐城文物精华,一页页、一件件,其儒雅中无不透出一股弘毅之气。
* l; x! H. ?: u. z  @ 姚鼐在《复鲁絜非》一文中论及古文的阳刚之美时说:( O8 w# |& a( }
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如人也,如凭高远视,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c* s; d. v; R' n; R
这段话成为姚鼐文论的经典,既是对前人古文有关阳刚之风格的归纳,也是他传授桐城家法的指引之一,其为文如是,为人也皆如其说,“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自他以后姚门四杰受益匪浅,他的高第弟子刘开一生穷困颠踬,但不坠凌云壮志,其诗、文中皆含一股凛然不可侵犯之意气。刘开《与倪颖符书》:
( n3 Y7 [% G  h! W8 {$ x! N嗟乎!士之怀才负异不克早日振者,岂惟一世然耶。古之人有先我而受其困者矣,夫不能与古贤同其困者,亦必不能与之共其荣。今者失之,安知不为异日之得耶?今者之屈,安知不为异日之伸耶?吾与子当求其所以自立而已。夫遇合无常,而趋向有定,故挟持者事业之本,志节者操行之表,气识者立名之符。愿足下励厥学行,勿以俗情困志。
; O& N8 }% [9 U2 n5 }桐城刘开与姚石甫、张小阮、光律原、吴子山等一班怪伟磊落之士,皆有明聪杰出之资,享誉桐城乡里,他们常以诗文雅集,各抒怀抱,诸君子皆“志意慷慨,才识魁杰,卓然轶乎流俗”之士,他们的人生穷达境遇各不相同,但友谊长在,皆因君子之志节、气识相通,各有成就,这也是桐城派作家君子人格的魅力和桐城派古文中的正能量之所在。' N- E4 `5 V; x% M+ }- F# c
姚鼐的文章中随处可摭师友剀劘、砥砺奋进的经典语句。这是他受乡儒先达的君子流风的影响,他在《复曹云路书》中说:“鼐少时见乡先辈儒生,相见犹论学问,退习未尝不勤。”处江湖之远,辞官授徒讲学,不敢有半点沉寂:“(士苟获是幸),虽聋瞆犹将从耳目而奋,虽躃犹将振足而越也。”君子当“勇跃鼓忭以冀进,乃其本心。”及至老之将至,“既老而不懈,说之矻矻然。”这正是这位桐城派集大成者的人格精神所在。
# m( f2 [  c* R, H4 p* P方苞为乡君子立传,传导正义之歌,气贯长虹。《左忠毅公逸事》中有一段描写:
& U' {+ y4 g2 q0 c- K史(可法)前跪,抱公(左光斗)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来。国家之事,靡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b6 Q- P" j  v3 t, z
左光斗一生清直、刚正弘毅,追求人间正理,方苞仅用数十字尽能传神,向世人彰显了这位乡贤的君子气概。7 v! R0 F, }9 m7 o. j" M
同是为乡贤立传,方苞写钱澄之初生牛犊不畏强权、嫉恶如仇的事迹更是细微中见广大:2 i( g( r0 a" v! s
先生(钱澄之)生于明季世。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忽至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数十百人,皆相视莫敢动···0 x0 D5 z6 H- L4 R3 a
最早将戴名世推为桐城之祖的戴钧衡,最称戴名世的人格与文章,在其《南山集目录序》中写道:“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这几句话足以概括南山先生一生饱经忧患,虽忧时愤世,但其凌云壮志,景仰景行,令后人崇敬。
# a0 u4 ^  R3 H0 F0 Q明清两代的科举取士,为桐城人励志奋发、兼济天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千三百年间,中国的读书人竞相奔走于科举的羊肠小道上,为求得功名富贵,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付出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艰辛努力,有的甚至花费了毕生心血。”桐城一邑,从唐至元代共有进士10人, 明清两代,桐城共有举人793人,勒记于《明清进士题名碑》上的共有进士233人。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桐城读书人科举进取达到巅峰:万历戊戌科何如宠、何如申、阮以鼎、阮自华、马孟祯,癸丑科方大铉、叶灿、齐琦名、方震孺同榜四中,丙辰科方大任、方孔昭叔侄同榜;万历戊午科乡试何应奎、姚孙榘、方拱乾、江之湘、宋兼同榜五中;崇祯甲戌恩岁贡方体乾、张秉成十三人同榜取贡生。强大的登科阵容呈现了桐城作为皖江一邑,其教育昌明的程度。
* j6 ?# M/ F, _' a1 @4 f桐城一县,明清时期清华世家、高门望族,最推张、姚、方、马、左、叶、吴诸族。这些门族内的优秀子弟堪称桐城的“读书种子”。仅以方氏为例,自明代以来,桐城方氏瓜瓞绵绵,俊才辈出。清徐璈编《桐旧集》收录的龙眠诗人 1000多位中,方氏作者就有136位,其中女性诗人6位;近人臧励和编《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桐城方氏31人;今人杨廷福、杨同甫编《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收入桐城方氏85人;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錄索引》中列有明清两代桐城方氏进士出身28人。马其昶《桐城耆旧传》所载方氏旧事,甚为有趣:桂林方六世方 懋与邑人金腾高、史仲宏为昆弟交。史仲宏善青乌之术,曾卜一吉地欲与金滕高家,但来到金家后,便转身离去;又来到方家,耳闻目睹感喟不已,说“君后嗣必庶,富且贵。请以地授子。”问其原由,史仲宏说了下面一段话:% _: v' C% a+ |9 r! @" P
及君门,闻儿声,此庶征也;既入,闻纺绩声,此富征也;既坐,闻书声,此贵征也。1 z3 [: ^' s& x/ r& y
虽有宿命之意,但“三声”俱有,不兴也欤?方懋有五子,皆读书高中,都谏王瑞题其门曰“桂林”,方氏之族代有英才,遂成为中国文化名门。
8 Q" `  \4 N, R# x  \. R8 m* v& q      科举道路的艰难,砥砺无数桐城士人的心志。戴名世,六岁入塾,总角之年已熟诵《论》《孟》,志学之年以授徒为生,专心制义之文。二十七岁,与宿松朱书一起受到江南学政刘果拨擢推举。无奈乡试落第。其后屡困场屋,颠踬不售。到三十八岁时参加北闱,又名落孙山后。四十四岁时再次赶赴顺天乡试仍落榜。康熙四十四(1705)年春,  五十二岁岁的戴名世第三次北上京师,乡试榜上列第五十九名。康熙四十五年会试再落第,后以卖文为生,并编篡制义墨卷。康熙四十八年,戴名世在己丑科取会试中第一名,殿试中一甲第二名。戴氏后来的殒命,也正是他有为天下立言的弘毅之举, 其矢志不移,孜孜追求的一生,正如李文园在《答桐城方柏堂书》中所谓“独奋然自拔于流俗之外,趋向正志力坚,勉勉不懈。”
4 G! d9 u, R9 A8 }, [; u自勉不止,发奋图强,是桐城读书人家的传统,虽颠沛流离其子弟仍不懈努力。清道光时,方宗诚避乱于鲁谼山中,艰苦度日,其子培睿常一人循山径、越深溪至塾师家。每闻鬼(风)啸虎嗥自能岿然不惧。戴钧衡为太平军追赶逃匿鲁谼山,深夜到谷口,夜漏数十下,犹闻培睿诵书声。后方宗诚避乱北上,其子随侍,虽颠沛困顿,仍读书不辍,“于万死一生之中,仍矢志不懈。” 真正做到了“君子持盈保泰,忧盛危明,当安居时不肯一日安居,早起宴寝,孜孜汲汲,以成德成才为务。必求德日进,业日修。” 这些都是桐城子弟“宜刻刻存一战兢恐惧、忧勤惕励之心。” 不息不止、勤勉苦读、意气奋发的真实写照。
; O/ p* \- Y0 C     桐城方氏两次遣戌东北,艰苦备尝、百折不挠  顺治十五年,桐城方章钺因丁酉科场案罹遭家产没收入公,其父方拱乾携一家五口,即长子孝标、次子亨咸、三子育盛、四子膏茂、五子章钺,流放黑龙江宁古塔,被判遣戍,于顺治十六年至戍所,在冰雪塞垣生活了三年,其间一家人经受了生活的艰辛。方拱乾也由官宦之身,一下子变为自食其力的耕夫, “忆昔千指空鹿鹿,诗囊笔笈蓝輿毂。荒哉饱饭六十年,白头才知辨麦菽。”但是,和许多流人一样,拱乾一家人处困境而存浩然之正气,与狼为邻、衣褐食蔬,仍不坠青云之志。: m8 t& |% z* \. p/ }1 F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冬,拱乾全家获释。这一次的戍边获归,方家遭受重创,一家人虽保全了性命,但拱乾、孝标父子二人丢掉了官职,光景淒凉。方孝标归后由以往的帷幄近臣沦为民间庶人。不仅如此,赎命所欠下巨额债务,象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方孝标兄弟身上,这也是后来方孝标颠沛流离,足履西南的原因之一。而在西南的经历又是直接导致五十多年后方家第二次遣戍东北的祸因。9 b. C8 s0 @+ |/ B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因受桐城戴名世《南山集》牵连,方氏家族又一次遭到遣戍荒边的灾难。这一次遣戍距上一次相隔半个世纪,方孝标早已离世,但祸及方家多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九月,方孝标之子云旅、登峄、孙,世庄、世康、世樵、式济等父子叔侄十余口将发遣塞外卜魁。
2 @1 h8 T' C7 O9 N6 a$ r/ \" y! G6 z方式济遣戍时,其子观永、观承尚幼,虽未一同遣戍,却饱受亲人离散、万里慰亲之苦。兄弟俩自幼孤苦伶仃,几近沦为乞丐,然逆境中锻造出坚韧不拨之性格。弟观承厉志勤学,遂成伟器。清人徐锡龄笔记《熙朝新语·卷八》记恪敏公(方观承谥号)事,说他祖、父徙居塞外后:
% }( ?& X0 d2 r3 `# ~% E/ H公(观承)弱冠归金陵,家无一椽,借居清涼山僧寺。有中州僧知为非常人,厚遇之。公与兄观永往来南北,营菽水之资,重趼徒步,并日而食,怡然安之。
) i) C  B" Z; G1 N% H, C雍正时方观承家世及其才识为平郡王福彭所了解,福彭以定边大将军率师讨准葛尔部时,奏请他为记室(军府佐吏),雍正命以布衣召见,赐中书衔,凯旋后以军功实授内阁中书,官累至直隶总督。方观承子方维甸以父恩赐内阁中书,值军机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授吏部主事,升员外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随钦差福康安赴台湾平林爽文之乱。嘉庆十四年(1809年)授闽浙总督。* z6 ~0 e* l. S3 K5 B$ r* u
自方拱乾以下方氏一族四代遭遣戍,而至曾孙观承以下又三代贵为总督。近人徐世昌《晩晴簃诗汇》说:: ~, J' ]. v/ @
沃园(方式济)子恪敏公观承、孙勤襄公维甸,两世节钺相承,方氏之废兴,洵不可测也。
; ?4 K) G# s7 [7 I; E* B桐城马其昶赞曰:“一门之内,三秉节钺,何其盛也!”
) b" O# f5 b* }3 Z& T桐城陶氏四节妇事,清苦中散发出自强不止的理性光辉  《江南通志》载:3 ^1 V* p: O! A6 [% S& l
陶镛妻钟氏,桐城人,镛被遣卒于外。子继,幼,钟年二十五,乃负镛骨四千里归葬。守节至八十二终。继又早亡,其妻方氏生子亮才二岁,誓以死守。亮举景泰癸酉乡试,卒。其妻王氏、妾吴氏皆少寡无子,纺绩自给终身。
/ H: i  Y4 n+ p- A6 b/ x; e8 _    明尚宝司丞许瀚有《陶氏四节妇》诗,中有“秋风孤檠微如星,夜雨空堦冷如冰”之句,写出节妇之清苦。陶氏一门的守节故事一直延续到后八十年。方学渐《桐彝•陶氏六节传》载:嘉靖初年,陶门复有二节妇胡氏、范氏,均青春寡居,矢志守节,朝廷旌表其屋“继世双贞”。时人还写诗赞美:“两间正气垂先后,一派丹心贯古今。”“不独男儿秉忠义,亦有嫠妇心坚贞”。明成化间知县陈勉具奏礼部,“四节相踵,实为罕见”,言词剀切。朝廷诏旌其三代,人称“四节里”
4 p, a8 E! [8 r1 [" ^: V, S% Z8 @# X 风励贞节,表面虽风光无限,哪知荣恩背后饱含着万种辛酸。明代桐城陶氏四节妇清苦守节,懿德芳贞,为官民称颂。节烈守贞,曾视为理学桎梏,四节妇本为封建社会女子贞节观的牺牲品,但除去其清苦不二,哀怨凄楚,牺牲个人幸福的成份外,其矢志不移,以致四代守节,养亲育子的故事,是古代女性独立人格表现,其事迹闪耀着坚贞不屈、临难不退、自强不止的理性光芒,她教化乡里,名显一方,从这方面看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是古代桐城女性励志图强的典范。
9 c) A" Y0 D; q, [3 Q5 K& `4 P# ]# l+ A7 O  P: i" O6 Q
桐城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精神,激励了当代桐城人战胜困难、永不言败,继续创造新的业绩
( j6 ^: l5 H! A) _; S+ i8 Q+ Y自立自强的君子精神,激励当代桐城人力图改变生存状况,展现新一代桐城人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古代的君子追求的是崇高的人格理想,自强不息是君子精神的内核。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推陈出新,在不同时期,相继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号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之一,也是共产党人党建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呈现给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直“道”而行,建立了新中,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上世纪中叶,桐城人秉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路坎坷,愈挫愈奋,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业绩。
. w6 R/ [/ T- O' }. `) @# M    自强、精进,在古代桐城先贤身上所体现的是科举进取、为宦清直、民本体国,危难不惧。及至近代,如姚 莹、马三俊,抗日英烈乡民杨咸福、朱克武等皆以气节而闻于当世。世事变迁,政治变革,当代桐城人无缘再求功名,也不再有抗敌之举。然而到了天下承平之时,却缺衣少食,民不能厚生。解放初期,桐城贫瘠的土地上,生机乍现,但粮食短缺仍是首要问题。为生存计,桐城人再度奋起,向大自然要生存条件和空间。“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1955年,桐城县开始了种值双季稻的经验探索。在连年天灾面前桐城干部群众奉信“金石之心,愈挫而愈锐,宽大之德,愈危而愈和,人定必能胜天。”当时的桐城县委本着 “挖掘自然潜力,采取因地制宜措施,在原有耕作传统的基础止,深入钻研,对具体地区进行具体调查研究,找出真正有效的、适合地区情况的增产措施来。至1960年五年内,桐城县全面种植双季稻,由过去的亩产384斤,增到680斤,既解决了群众吃粮问。在当时全国江北地区推广‘桐城经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百业萧条,人工耕耨仍是桐城人寻找生存的唯一路径,但桐城人以不息不止的生命精神向大自然要粮,创造了一个个“桐城经验“。1969年,当时的徐河公社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徐河人民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和坚持改革的韧劲与灾害所造成的重重困难展开了搏斗。“任百折千磨,总不匡惑,此古纯臣之心”全公社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儿童,在公社干部带领下,白天干、晚上干,挑断了一根又一根扁担,磨破了一副叉一副竹筐,完成了55万方土石方堵住了被洪魔撕裂的河堤缺口,修电灌站、调水系,挑出了2100多亩沙压田,选种、积肥、栽培育秧、茬口管理。大灾之后,创造了全年亩产高达1550斤的奇迹,“全省淮南地区科学种田现场会”在徐河召开,产生了裂变效应。1971年,桐城县粮食亩产达1063斤,新华社发了电讯。在安徽粮食生产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徐河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桐城先贤自强弘毅的君子精神传承与发扬。6 r  h' s! o2 k6 I7 o1 g2 q4 T
    桐城县粮食高产稳产,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因为它是百年的基础。而“战天斗地“,虽有违客观规律,但干部振臂一呼,数万桐城儿女,便出现在圩堤、塘埂、田垄、沟渠之上,肩挑手挖,大兴农田水利,生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激情,这是那个时代的桐城城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以至九十年代初,合九铁路的修建,约54公里的土方路基,硬是沿线数万群众用双肩垒筑起来的,今人该作何种想法。愚昧?这是愚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延续。3 [# p; U* o4 S
    君子精神在新一代农民企业家身上得以传承更新,为桐城的乡镇企业崛起提供精神支撑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春风吹拂了桐城的土地。《易》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改革开放,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雄才大略,审时度势,改变中国历史的划时代创举。改革转变了生产方式,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农民从土地拔起了泥腿,走向创办企业的新课堂。改革这股力量是激发桐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这两者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了桐城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一枝独秀,名震江淮, 桐城的经济在90年代迅速崛起于皖中大地。 # I: E. I4 c, n/ p- A, h( a
    桐城人素有崇尚礼义,读书立身的优秀传统,士,作为封建社会的精英阶层被列为第一序列。但翻开桐城的方志或大族谱牒家训、大家经世文章,桐城人历来就懂得经营之道。流传甚广的“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民谚,形象地概括了桐城人既重“士”,也重“商”,这是桐城先人给后人传下的经世之箴言。桐城的张氏,其门第清华,簪缨累世,文端公在《恒产琐言》中,对“恒产”就有独到的见解,一再强调以恒产立家,足见张英的非凡的史识与厚生利生的商业意识。; i; `2 D: |- |2 B/ r
人们历来以为儒家和商家是对立的。其实,中国古代数千年并非以为儒、商绝缘。张岱年先生曾说,孔子的弟子子贡便是长于经商的。《史记·货殖列传》中首列陶朱、子贡。《论语》中孔子说,“赐(子贡号)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精计算筹划,故能成为商人成功的榜样。《史记》中称子贡“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子贡虽与其他同学走了不同的生活之路,却仍是孔子的高足,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人物。余英时先生在他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日译本自序》一文中写道:
; F& U! ?1 I  Y" c- G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普遍的现象。不但商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商贾。明以后,中国社会商人阶层的心理,他们不但不再自惭形秽,而且相信自己和立功、立德、立言的大人物一样,也可以不朽了。商人的意识形态其实是通过“士”的笔或舌建立起来的。象王阳明这样的大哲学家、李梦阳这样的大文学家都为商人撰写墓志铭,并说“四民异业而同道”或“士商异术而同心”。“王阳明以儒家宗师的身份对商人的社会价值给予明确的肯定,不能不说是新儒家伦理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意义。
: Y# z2 G2 z( D( [又说:1 9世纪的沈垚(1798-1840)说“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赞赏日本涩泽崇一《论语与算盘》中提出“士魂商才”的观念。明清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的时代,不过中国的“士”不是武士,而是“儒士”。
6 C" W& V! q$ l- t3 T5 Y: g桐城人身上的这一“士魂商才”的现象由来已久。应该说,桐城明清两代文化昌盛与商业繁荣互为映照。“士”人的抱负是靠商人的勤苦才得以实现的。志载,清朝道光年间,桐城县已从清初的五千余户, 人口二万余猛增至二十七万余户,人口244万余,人口的暴涨,带来物资的需求,城乡居民日用百货购买力增多。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货输入,中国市场舶来品充斥,物资丰厚,桐城百姓也幸蒙沾溉。清朝末年,精于经营的徽州商人看准了皖江大邑桐城的市廛商机,南京、泾县、太平等地商人相继进入桐城设铺经商。客商多集中于县城及枞、汤、孔、练、北峡五镇,而尤以县城为最。崇教重商使桐城人以丰赡的资财培养士子发奋进取,桐城这块土地上历来文教昌达、民风淳厚,街衢规整、生态惟和,居民乐在此土。这一传统影响了当代仁人志士,并发扬光大,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桐城的商业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 g3 \, S3 Q0 |    早期的推销员队伍是桐城工商企业的开拓者,后人应永志不忘  西哲曾说,真正的传统不是制度的本身,而是对它的价值的信仰。“天下事无不可为,但在人自强如何耳。”桐城早期的一批企业家受乡土儒风的影响,立鸿鹄之志,于田畴垄亩之上拨起泥腿,翀天振羽,开创宏基。上世纪70年代初,桐城的“社队企业”中活跃着一支产品推销员队伍。“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江鲲池先生曾撰文说:这些推销员们的劳动特点和营销方式,当时没有被人们正确理解。有不少人把脑子灵敏、精于辞令、善于经营、不畏劳苦的推销员们看成是尖头滑脑、死缠硬磨的钻营角色,并将他们和不正之风、歪门邪道连在了一起。  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下达以后,桐城县委冲破左的思想禁锢和历史偏见束缚,把被歪曲了的推销员形象端正过来,理正气壮地为他们正名,充分肯定他们在发展乡镇企业中的地位,让他们在农村第二步改革中施展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桐城的乡镇企业已有了2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受了如割资本主义尾巴等一些“左”的行为,乡镇企业发展历经曲折,一直艰难前行。三中全会以后,桐城的镇企业飞速发展,1984年,全县乡镇企业占农业总总产值2、87亿元的50、8%。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由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桐城县长期以来单一抓粮食生产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就是当时的桐城在数十年中,星火燎原,春风生野草,逐渐培育起一支8000多人的推销员队伍。. K( y3 ~$ }1 u% j8 q
    “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这批吃螃蟹的人,是我们桐城民营企业的先行者,是桐城商界自强奋起的君子文化的实践者。因发愤图强而带动了全体桐城人自觉行动,为桐城商品经济格局的形成,起到奠基者的作用。
  A+ d/ q1 _1 c& g. E; E* G“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桐城县志》载,新安乡永兴村塑料制品厂推销员毕长生,1984年3月在云南玉溪地区林业局,签订一笔1760万条塑料育苗袋的供销合同,总金额12万元。合同规定,签字之后28天交货,愈期每天按5%罚款。一个有作为的人,不善于言谈,而注意果敢实行。毕长生以惊人的胆识在这笔别人想签而不敢签的合同上签了字,并以高超的组织才能和拼搏精神,提前一天按质按量交了货。毕长生,今天的企业家也许忘却了他,而翻开历史,犹见卓识。八十年代初,以程炳琪、毕长生为代表的数以千计肩挑手提的推销员,筚路蓝缕,跋涉于万里关河,营销四海,带出去桐城的文化精神、创业艰辛的故事,带回了异乡人经营的经验和技能,为桐城早期企业创业者所效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桐城乡镇企业出现蓬勃的活力。由于资源相对贫乏,当时桐城的企业生产基本“两头在外”,“有志者在乎自力。”销售员们“不怕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寻找拓宽经营渠道,并领办一批中小型企业。1982年,全县乡镇企业业产值5202万元,居全省首位。1995年桐城县跻身“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0 C$ f6 P  Z4 S% M, ~. C
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的变迁使人们衡量事物尺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思想大解放与改革象一缕春风吹苏了中国大地。1985年新年伊始,县政府作出关于《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多层次、多形式兴办企业,全面实现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健全乡镇企业的管理机构和经济责任制,保护、尊重企业自主权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是桐城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结合县情民意的重大举措,乡镇企业能人有了广阔的创业舞台,和施展“士魂商才”的大好时机。同年9月,县委、县政府在县城召开全县国营、集体和乡镇企业优秀推销员表彰大会,12O名乡镇推销员写入光荣册。随后县委、县政府又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销售员队伍建设的决定》。此后历年,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全县乡镇企业庆功表彰大会。
/ v" S8 L* {: F7 N  s$ u8 ~$ v# w桐城县委、县政府一系列措施、决定,极大地鼓舞、推动了桐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改革开放初始到21世纪这20年时间粗略统计,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940万元,其中社办工业企业102家总产值824万元。到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8,O9亿元,其中乡镇企业9687家,职工人,10万余人,总产值近7亿元,纳税1,6亿元。
( ^' T3 S: U9 g5 V+ [; T5 O+ \7 P桐城乡镇集体经济的迅速崛起是儒家“君子精神”砥砺奋进的结果。早期的推销员创业维艰,靠的是一股穷则思变,锲而不舍的坚韧之壮志。“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他们的行止就是儒家君子文化中的人格理想在一个个平凡商人中的具体实践。随后,桐城的“四乡八镇”相继涌现了一批引领商潮 、开桐城人创业风气之先的企业界领军人物。8 [7 j& J. `! S
以徐云凌、汪建国等为代表的早期桐城乡镇企业家各领风骚。受君子品格的熏染,他们身上折射出了刚毅、木讷的君子风骨  刚毅木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美德。这些美德在早期的桐城“十强”企业创业者如徐云凌、汪建国、汪善祥、项宗祥等人身上都有明显的展现。他们大部分皆为文革前的高、初中毕业生或在解放初期的私塾、小学受业。文革十年动乱,打破了他们升学从文的梦,农村生活的艰辛,磨砺了他们刚毅的性格,穷乡僻壤的闭陋阻塞不住他们走出田垄、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孟子所说的“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他们都经历了,于是便弃文而从商,丢去锄头扁担,加入商人的行业。这就与中国社会传统的“弃儒就贾”有了历史的相似。 # u' O) k. z& V0 h( g7 R% `
    李大钊在其《社会主义释疑》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辛苦了一年的桐城农村家庭,丰收的稻谷竟卖不出去,这就是当年的“卖粮难”现象。有志者不甘于现状,于是奋起拼搏,放眼域外,办企业寻求致富之道成了一些“能人”的生活理想。1984年,高桥乡党委支持坊正村汪心明以三十 天时间建成了一座农用药械厂,从筹措资金申办执照到改建厂房安装设备,各部门全力配合,被当时的省委主要领导称赞为“高桥的思路、高桥精神”。汪心明的企业后来因市场因素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但“高桥精神”就是当年那一代企业家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真实写照,他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曾激励了一大批桐城人“只争朝夕”,扬帆商海,去追逐创业之梦。& C" ]2 O0 w% P" g$ X, L
    穆奇,上海市人,个体工商户,1969年毕业于上海风雷中学,次年随全家下放桐城。千里之遥,从大都市来到僻壤,过上连烧柴摘菜难以为继的生活,商业大潮的冲击,萌生了她创业的念头,穆奇女士1973年起在城区从事个体缝纫业、商业,辛勤劳作,守法经营,被誉为知识青年自谋职业的“领头雁”。他恪守职业道德、热心公益事业、诚实纳税、扶贫助困,曾荣获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全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常务理事等多项荣誉和担任省、安庆市群团组织领导职务。
( h1 d$ W$ l* l) ?( T徐云凌,原安徽丹凤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1981年4月创办金神塑料厂,历任桐城窗纱厂厂长、桐城玻璃纤维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安徽丹凤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十年创业,至1991年,总资产过亿元,产品曾获省优和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名,1997-1999年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嘉奖,各记三等功一次。曾当选安徽省第七届人大代表、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丹凤集团从创业升级到发展守成,领头人徐云凌始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作行为标杆,无论顺境逆境,都做到不偏不倚,不急不燥。以行大道,利社会为企业生存之魂。在徐云凌身上,集中体现了早期桐城企业家具备的君子特质,堪可为当下桐城企业家楷模。1 o4 r9 z% r# o
坚忍不拔  徐云凌出身耕读世家。其父徐寿山先生虽为金神乡间一农民,但他读诗书,知礼义,徐云凌自幼接受庭训,父亲常以“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改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相教导,三年自然灾害后,一米九零个头的他,常饥肠辘辘,文革开始,便辍学于太湖师范。不为穷困改节,是他遇困难不屈服的动力。他初为电工,后领办一个乡办小厂。他创立的玻纤生产工艺从土法上马,几经技改,挫折无以计数,产品不断换代,由生产粗放的玻纤产品到开发精细的科技产业, 他积十余年之努力,终于让“丹凤”朝阳,玻纤集团跻身于桐城“十强”企业之首。7 B; F- V% I* ^+ V, p- _8 t, l* L+ R
谨言慎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多年来,在丹凤集团转型升级、技术改造过程中,徐云凌始终以谨慎行事,一个项目,多方求证,决不盲目决策,草率拍板。有时为寻求技术的可行性,不惜辗转多省,亲历现场,考证真伪。他做事的最大特点是凡事须遵循世场规则和商人守信的传统。国家多次给予无息贷款支持丹风上项目,几年论证下来,技术、人才不具备,项目即使搁置也不可惜,他总说起一句话:对国家资金不负责就是犯罪。一个企业经营者做到“常思以泽及斯民为己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这就是徐云凌及其同时期一批企业家身上的君子特质,成为他们一生的信条。' t" Y: q; e8 b9 a. j! h  N7 q/ U9 f
    泰而不骄  事业成功,在于守成。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早期的桐城“十强”企业中的企业掌门人,大多都能做到“以俭立名。”丹凤集团的徐云凌从董事长位子退下后,却去尘嚣纷扰,闭门于龙眠山下,与花木为友,与菜圃为邻;每日侍奉老母,昏定晨省;出入一辆老式自行车,衣着不丢敝衣便屦,饮食不厌芋头南瓜。“君子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已矣。”与当今暴富起来的一些企业主以奢为荣相比,徐云凌身上所闪现出“勤”、“俭”的君子之光,正是当下一批富裕起来的中产阶层人士所缺乏的 。9 j. G' m) L& a: }1 r
7 p, c) C" w+ \1 N+ h" z$ G% ]
传统文化的君子精神仍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桐城企业家们修身的课程之一就是要温习传统文化,以弘毅进取的君子精神进一步开创新事业,而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好的落脚点。3 l+ a  t% M' P( Y+ J4 o; K; w
   安徽省文联副主席钱念孙曾著文阐述“君子文化”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倡导“激活和倡兴君子文化,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崇尚君子品格、大兴君子之道、争做正人君子的风尚。”这是对几千年来赓续不断、培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君子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人文价值,是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之一。5 R) `, I( a" k" ~& l+ U
当下桐城经济可持续发展,新一代民营企业家作为富裕阶层,其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迫切需要“君子文化”的涵养。一部厚厚的桐城地方志,就是一篇篇当代桐城人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奋进华章。它延续和展现了从古至今桐城人不甘平庸、敢为天下先的铮铮风骨,充溢着健行向上、 永无止境的君子气概。世界潮流如天体运行,亦如万川宗海。梁启超曾言 “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与历史观。就经济发展而论,在全球产业整合的快车飞速向前的运行中,当代桐城人尤其是企业家们是静观待变,还是闻鸡起舞?是墨守成规还是创新发展?是甘为“小国寡民”还是融入“大同世界”?不是前者,必定为后者,那就要适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致力于科技创新,学习科技文化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融汇传统的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在当前,企业家们修身的课程之一就是要继承文化传统,推陈出新,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引领时代风尚,推动企业发展。
8 z( D) e- R. f3 @( S9 \2 y桐城传统文化是古代桐城人积累并代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所蕴含的“君子精神”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古城桐城为后人富含着一座享之不尽的人文精神矿藏,传承和发扬桐城文化中的精粹、将其中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文思想化为当今人们追求理想和幸福的动力,是这一代人历史的责任。当今民营企业家是县域经济的主要力量,也是昨日全民、集体企业家、乡镇企业家们事业的接班人和自强奋发的君子精神传衍者。作为富裕阶层的民营企业主,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桐城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文化因子和文化符号,最能直接而有效地依靠当今这些企业家去研习,去发扬光大、代代延续。有的文章认为,当下商业大潮冲击着社会各阶层,人们的价值取向、追求的生活标杆都与以前有着显著的不同,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节律之间失去了协调。在社会生活、道德、文化剧速变迁的途程中,企业家可与知识分子等一切精英阶层并肩,担负起引领时代风尚的责任。“君子精神”、“君子风范”聚合成的君子文化与当今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哪些可以同构的方面或内在的契合性?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对当今桐城市域经济的调整升级发展有何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谈论君子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愚意以为,当前正在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正对其路,恰逢其时。
! ?5 H4 F5 J' V在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的民营企业家需要修炼的内功有多方面,但就其精神品格的提升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 h# I" R6 @7 v# ]3 f& M  U    以天下为己任  刘云山同志最近指出:“培育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就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桐城新一代企业家中正成长着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敢担当的新生代,他们从桐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忘家乡前辈们战天斗地的艰难困苦,传过了老一辈乡镇企业家的接力棒,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时代民族精神,去开创新的事业。3 \" C- H& [; U8 i/ x9 M( l
安徽金阳金属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章阳,是桐城市年轻企业家中以现代科技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作为自己立身立业的利器。在他的管理下,企业始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气象。他嗜读善书,常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融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诚可谓“士魂商才”。他身在企业,心系民生社情,近期针对一些地区民间资本市场出现的不规范事例,撰文批评:小额贷款公司采用担保、质押或者信用的方式,缓解了小企业和“三农”企业的窘境,解决这些企业和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临时周转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这是对信贷市场的有益补充,有助于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但事与愿违,有些小贷公司在目前的经济格局中严重走形,存在巨大隐患····其观察敏锐,分析鞭辟入理,身处一隅,做到关切社情,去警示同行,体现了桐城新一代企业家既能作理性思考又能关心社会民生的仁者情怀。4 r+ i! ~0 k1 f% F
学而不厌  孜孜以求  工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当今企业家创业更艰巨,发展更不易,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之外,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企业家要具备“士魂” 。君子文化中“弘毅进取”的精神,就是民营企业家搏击风浪无畏之气概。民营企业家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方能跟上瞬息万变的工业信息化更新的步伐。七十多年前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曾告诫全党:“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中国革命时期需要共产党员注意修养,今日的经济改革更需全体人民不要忘记修身、律己。昔日的修养与今日的修养要求不一样,但从革命战争年代走到今天,永远前进自强不怠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余英时先生曾说: “自我修养的最后目的,仍是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这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未来的使命。* y$ i5 |$ y) C, ~. n$ v+ y% Y+ k! p
位于国家级桐城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白兔湖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内燃机核心零部件的科技型企业,集研发与产销为一体。数十年创业,现任董事长汪舵海,从其父汪善祥手中接过重担,立志要将公司建设成为发动机零部件研发与生产的国际一流企业。公司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ISO\TS16949国际汽车行业质量体系认证、ISO10012计量检测(保证)体系认证、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B\T15496-15498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AAAA级认证等,并获得了54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拥有5个省级新产品和9个省高新技术产品,参与了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订13个。建立了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为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成员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优秀技术中心企业、安徽省百强企业,是中国汽车协会、内燃机工业协会会员和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员。“白兔湖”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出口名牌、安徽省名牌产品、安徽省自主创新品牌等称号。先后荣获安徽省质量管理奖、安徽省诚信企业、安徽省民营科技先进企业等280多项荣誉。公司荣获中组部“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把“创业、创新、拼搏、奉献”作为公司文化和企业精神,要求员工“先做人,后做事”。尤其是,追求卓越的一句 “世界因我而动”的宣传语,是自强不息的君子精神在该公司掌门人汪舵海及其全体员工身上的生动展现。
5 I" o/ P/ \" u/ Y; z- d8 p  立命于天地,立身如磐石  古人谓君子有纳含万物,承载荣辱之襟抱。企业家立身于社会,具有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立命于天地,就是要求每一个有学养的经理人,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舞台,“达则兼济天下。”立身如磐石,修身慎独,不为浮华所障目,常有君子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尤其当文化危机或称价值取向偏离的时侯,更为重要。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走上了富裕之路,涌现一大批富翁、大款。但由于市场经济与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一部分“富人”文化修养的欠缺和精神追求偏离,“大功之后,逸乐易生。”他们在依靠国家政策和公众的支持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事业有成后,不思回报,尽社会责任,小富即安,追求安逸,以小我为中心;桐城市近年来也不乏富有者、有身份的商人触犯公德纰众怒而身败名裂;更有甚者,一些人目光短浅的人竟沦落为物欲与金钱的奴婢,甚或拉人下水,不择手段去争名逐利。究其原因,皆因修身立德不足所致。余英时先生说:有深度的社会并不排斥正当的感观享受。但富人“一旦失去了高雅、尊荣的文化支撑,就将异化、败落,逐步从有地位转化到无地位,从受人尊重转化到受人鄙视,从社会精英变为无耻恶棍。”一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说过:“人所遇之顺逆之境,自可说是无常,亦可说是偶然存在,而非定常。以其不可存在故。吾人之生命存在之在世间,其所遇之境有顺有逆,有穷有通,有祸有福,有吉有凶。乃能直下承担,而无所怨尤,更不求躲闪,不加逃避。”这种在顺境、逆境中皆能直下承担的勇气,也是如孔子所说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能如此,我们的企业家们就能成为富而且仁、立身于天下国家之下,关心社会,关注民生,为大众所尊重的谦谦君子。当今企业家们于一时雾障之中能永葆大道不偏离,大节不丧失,就是伟人毛泽东所说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u$ _7 B- s6 u! u5 \; o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这是《尚书·大禹谟》里一句话。“勤俭”是中国历代各阶层人生践行的道德规范,是中国人崇尚的信仰之一。明清以来,这种勤俭的习惯也突出表现在桐城商人身上。清末以至民国年间,像“凤仪兴”、“焦永丰”、“韩悦来”等一批桐城商业巨擘,都以俭为美,于风云诡谲的时代才能创下家业。桐城新一代民营企家正进入富人阶层,成为社会精英。引领勤俭风尚,倡导简朴生活,对于一大批企家自身人格的提升、获取公众美誉度至为重要。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诚能如佛家所说的,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就能成大业。方宗诚在《复吴生兆学》一札中,告诫他的门人“要朴素俭约。华衣美饰徒耀人耳目而长浮气,于德行学问有损无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文明好礼、积极向上的主流风尚之外,社会上仍有不少人追逐名利、崇尚享乐,甚或争相斗富, “一裘之费动至数十金,一席之费动至数金。”甚或“玩物丧德,玩物丧志。”引导百姓阶层走向生活方式的误区,败坏了社会风气,被老百姓谑称为“土豪”。这一思潮冲击着现代人的观念与生活方法,由此而出现了道德滑坡、人格沦丧等一些丑恶、阴暗的社会现象,这些很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去作深层思考。
- p5 i; W4 g0 q创新发展,不止不息  商业经济潮流带来的社会变动,使企业家“不可避免地要对从社会到个人的种种问题进行新的思考”,而创新,是当下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不竭的动力,企业家修身立命,则能做到“日日新”而勇往直前。现代企业制度、规则向桐城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具备高度理性化思维,使他们能转化许多传统文化资源为经营企业的手段,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的源泉,借鉴当今世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这是桐城当代企业家理想选择和不懈追求,安徽盛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是沿着这一路径走过来的。     
$ \) o& B  M7 g$ L' B安徽盛运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盛运环保”或“盛运股份”,创建于1997年,经过17年的艰苦拼搏和创新发展,现母公司及各子公司聚集了各路英才,各类专业技能人员760人;集团公司今拥有总资产49.19亿元,注册资本5.29亿元;2010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集团下属5家全资子公司。为搭上全球产业转移整合的快车,盛运环保集团把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消化当作集团下一轮市场竞争的战略支点,掌控自我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共13项、实用新型专利共59项。 未来将继续遵循“诚信广赢市场,团结凝聚力量,质量铸就品牌,人才打造未来”的经营发展理念,以技术与管理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人才和品牌发展战略,努力将盛运股份打造成国内电力、矿山、冶金、建材、化工、交通运输、港口码头以及路桥工程、市政环保工程、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等相关行业前5强的大型成套设备与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总包商。盛运股份的创新模式,成为桐城现代企业的经营的典范。将引领桐城一大批企业家走创新之路。
. A, l, p1 ]- N- e/ `
/ ]: v/ h( C% R2 v* }2 n中国需要有新的人文精神,这是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呼吁。“因为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席卷社会生活每个角落,导致一些人信仰缺失、价值迷失、道德失范等诸病连发的状况,我们尤其需要在当开展‘新君子文化运动’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让君子文化这剂传统良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构筑我们精神家园的宏大工程中,发挥补气固本的独特作用。”未来的中国社会需要全体劳动者以坚韧不拔之志,为中国的富强而勤奋努力,需要富裕的中产阶层引领时代潮流,更呼唤一批精英阶层,为将来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作中流柱,因为“他们能以其特有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文化底蕴、人素养和人格魅力,创造独具特色的精英文化,这是-个正常社会无法或缺的重要元素。”以他们的智慧、能力、品位、道德、慈善、美丽、正义等人类的普世价值,彰显在今天以至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桐城当代民营企业家应努力承担如此重任。桐城人大多未读过《论》、《孟》及其传统经典,对传统文化只知其表,但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小说、戏曲、评弹、民间传说、歌谣、俚曲等文学形式恰恰是传统文化精义的最好宣传载体,陆九渊说:“若某则不识一字,也须还我堂堂做个人。”况且,大多数富裕起来的桐城人尽可以从容地领略古代文化中君子文化的精粹,并口口相传,互为仿效,与本地的知识阶层、白领阶层等并肩齐步,增强民族文化意识与传统道德理性,从中汲取精粹,扬弃固陋,带头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4 T: m3 p. f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l) T3 ?) M1 V8 O( v! R  [$ j
习总书记的讲话,包含着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要义,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就是这个时代应提倡的价值取向,“君子”的人格光芒闪烁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吸取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科学地概括当代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中的民族梦想与奋斗目标、时代风尚和个人理想,赋予了中国特色和新的时代内涵。身处经济改革浪潮中的桐城企业家们,唯有自觉践行,方能创新发展。$ B8 ~% K5 |! K0 l% [
早在上个世纪中下叶,旅美的余英时先生就在他的《论传统》一文中说:“我们的根本问题是在于如何开辟一个崭新的康庄大道,使我们可以自由地为未来的中国人创造一些优良的新文化传统,使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可以把我们所留下来的传统当作踏脚石而一步步地迈向更高的文明境界!”余英时先生这段话值得我们每一位的企业家去思考并付诸努力。4 ~# a  K8 V) n% f0 w! O8 C8 v

& u" {6 B2 p/ U, I
4 A- r1 h7 R7 r/ o2 ]5 n" w; y(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5 D3 n; N7 ~! v- F8 r
2 E+ `1 E+ C8 a" v0 b' d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