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3|回复: 2

[散文] 《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三)

[复制链接]

6252

主题

1529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98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7-3-15 13: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三)




“图灵去世以后,仅仅过了几十年,他所设想的通用机器就变成了我们的通用传媒,这是图灵无法预料的。由于传统媒体传播的不同种类的信息——文字、数字、声音、图像、视频——全都可以转换成数字代码,因此这些信息都能“被计算”。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到“色情小调”,全都可以简化为由o和1组成的数字串,并通过计算机加以处理、传输和播放。如今,有了互联网,我们正在亲眼见证图灵的发明所产生的极其深远的意义。数以百万计的计算机和数据库相互连接,形成了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一台性能无法估量的图灵机,而且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互联网都包含了我们的大多数智力技术。互联网成了我们的打字机和印刷机,成了我们的地图和钟表,成了我们的计算器和电话机,成了我们的邮政局和图书馆,成了我们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互联网甚至还接管了其他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软件程序通过互联网,或者按照硅谷的说法,通过“云计算”运行,而不是一定要在我们本地的电脑上运行。P103

互联网具有的传媒交互性也使它变成了全世界的大会堂,人们聚集在此,聊天、吹牛、争论或炫耀,也通过Facebook、Twitter、MySpace及其他五花八门的社交(有时候是逃避社会交往的)网络卖弄风情。P106

美国波尔州立大学传媒设计中心在2009 年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大部分美国人不论年龄大小,每天用来看电视、上网或使用手机的时间至少是8.5小时。他们经常会同时使用两种甚至三种设备,这是屡见不鲜的现象。P108

通过电脑屏幕阅读一页页的网络文章,看起来可能跟阅读一页页的印刷文章差不多。但是,在网页上拖拉滚动条或者点击鼠标所涉及的身体动作和感官刺激与捧着书本翻阅书页时的情形截然不同。研究表明,阅读时的认知行为不仅涉及我们的视觉,而且还涉及触觉。阅读既要看得见,也要摸得着。挪威文学研究教授安妮·曼根(Anne Mangen)认为,“所有的阅读”都是涉及“多种感觉”的活动,在书面作品的“物质性感觉—运动经验”和“文本内容的认知处理过程”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关联”。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

超链接也改变了我们的传媒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链接就是文本当中提示、引用及注释的变种,而这些内容一直都是文档中的普遍要素。但是,二者在阅读过程中造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链接不仅仅指向相关内容或补充内容,而且推动我们浏览这些内容。超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相关文本之间跳来跳去,而不是持续专注于某一文本。超链接作为导航工具的价值与它导致精力分散的弊端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

网络在线作品具有可进行随机检索的特性,这也是目录表、索引表、音序表等传统检索工具的变种。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二者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有了链接,文档检索变得轻而易举,而且随时可以使用,这就使得我们在数字文档之间来回转换要比在印刷文档之间来回翻查简单得多。我们对任何文本的关注都变得不堪一击,转瞬即逝。搜索引擎经常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只言片语的文本上,这些内容通常只是跟我们所要搜索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这些只言片语不会激发我们产生从整体上深入了解整篇文档的动机。在网上搜索查找的时候,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有甚者,连树木都看不到,看到的只是末梢和树叶。随着谷歌和微软等公司的搜索引擎功能日趋完善,可以随意查找视频和音频内容,更多的产品正在发生碎片化的改变,而这种碎片化早已成了文字作品的典型特征。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几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一套导航工具,各种商业广告,一些小型应用软件,或者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全都可以包含在一个网页中,在它们各自的窗口内运行。我们都知道,这种杂音的刺激多么容易让人分神,因而我们一直都在拿这些东西开玩笑。正当我们在新闻网站上浏览最新焦点新闻时,突然收到一条信息,提醒我们有新邮件到达。几秒钟之后,RSS阅读器又告诉我们,自己最喜爱的博主刚刚上传了一篇新博文。没过一会儿,手机铃声又响起了,原来有短信送达。与此同时,Facebook和Twitter网站的用户头像也在不停地闪烁。除了通过网络传输获得的各种内容,我们还可以随时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其他的软件程序——这些东西也在争先恐后地抢占我们的注意力。不管在什么时候打开电脑,我们都会一头扎进“中断技术系统”中,这是科幻作家科利·多克托罗( Cory Doctorow)给它取的名字,他同时也是一位网络博主。

交互性,超链接,可检索,多媒体——互联网的所有这些特点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随着数量空前的信息出现在网上,上述特点正是吸引大部分人广泛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无须起床下地,无须另外开机,无须搜罗翻检,就能够在阅读、收听和收看之间自由切换,我们乐此不疲。不用从一大堆材料当中苦苦搜寻,就能找到相关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马上就能送到跟前。我们喜欢跟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我们喜欢彼此关联和牵挂的感觉——我们讨厌孤僻隔绝的感觉。互联网没有违背我们的意愿去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而是在顺应我们意愿的情况下,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习惯。P113

互联网正在重新界定我们对媒体的期望,这在任何一个图书馆里都能找到令人吃惊的例证。虽然我们通常不认为图书馆是一种传播媒介,但它确实是。事实上,自从图书馆创立以来,公共图书馆一直都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信息传媒之一,只是在默读习惯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后,这一传媒才开始蓬勃发展。一个社区对信息的态度和偏好极大地影响着当地图书馆的设计和服务。直到不久之前,公共图书馆都是书香四溢、安静向学的乐土,人们在这里翻检搜寻书架上一卷卷  ,排列整齐的图书,端坐在阅览室里静静地阅读。而如今的图书馆已经大相径庭。上网正在迅速变成图书馆最受欢迎的服务。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所做的一项调查,99%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些公共图书馆平均拥有1 1台公用计算机。超过3/4的图书馆还为用户提供无线上网服务。在当代图书馆中,最主要的声音来自敲击键盘,而不是翻动书页。

布朗克斯图书馆是历史悠久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最新设立的分支机构,它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图书馆角色的变迁。三位管理咨询专家在《战略与商业》(Strategy&Business)杂志上撰文描述了图书馆大楼的布局安排:“在图书馆的四个主要楼层中,书架都摆在边上,中间留出充足的空间放置桌子,桌上都放着电脑,很多电脑都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使用电脑的都是年轻人,他们使用电脑不一定是为了学习——这边有个孩子正在搜索汉娜·蒙塔娜的照片,那边有一个正在更新Facebook上的个人网 页,还有几个孩子正在玩视频游戏。图书馆工作人员负责回答问题,也负责组织网上游戏比赛,他们谁也不会要求哪个人保持安静。”这几位咨询专家以布朗克斯图书馆为例,旨在说明高瞻远瞩的图书馆“主动发起新的数字化行动,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从而维持自己的“社会作用”。图书馆的布局设计同时也为新传媒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象征标志:居于中心的是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的显示屏,印刷书籍已经被排挤到边缘角落。P120

上述这种场景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但是,网络把所有传媒都转变为社会化传媒的趋势看来是无法避免的,这种趋势将会对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进而也会对语言本身产生深远影响。与默读习惯相适应,书的形式也会发生转变,一个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私人化写作的发展。作者可以假定全神贯注的读者在理智和情感上都能深深地沉浸在书中,这样的读者“最终一定会来的,而且会对他们心存感激”,他们很快就摆脱了社会性语言的固有限制,开始探索独特的文学形式,其中一些形式只能存在于书页之中。我们已经看到,私人作家获得的新自由带来了写作试验的大爆发,这些试验扩大了词汇量,拓展了语法边界,并且在一般意义上提高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既然阅读背景又一次面临转变,要从私人化的书页转移到公共性的屏幕,作者必将再一次做出适应性改变。他们会越来越刻意地加工自己的作品,使之适应评论家凯莱布·克雷恩( Caleb Crain)所说的“群体化”阅读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读书主要是“为了寻求归属感”,而不是为了获得启迪和乐趣。随着人们对阅读活动社会性的关注全面超越对文学性的兴趣,作家必定会舍弃文学创作的艺术鉴赏要求和大胆试验做法,转而钟情于四平八稳、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写作将会变成一种记录聊天内容的手段。

电子文本具有临时性的本质属性,这种性质必然也会对写作风格造成影响。印刷图书是一件已经完工的精美物品,油墨一旦印到纸上,书中的词句就无法抹掉了。对那些最优秀、最负责的作家和编辑而言,以尽善尽美的作品作为出版活动的最终结果,这是长期渗透于他们内心的热切愿望,甚至是焦急渴望——以追求传世不朽的眼光和态度写作。而电子文本是暂时性的。因此在数字化市场上,出版发行变成了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断断续续的事件,电子书的修订可以无限制地进行。即便是在把一本电子书下载到联网设备之后,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自动更新——就像今天软件程序的自动更新一样,这早已成了家常便饭。写作过程宣告结束的感觉没有了,这很快就会改变作者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力求完美的压力即将消失,一起消失的还有这种压力带来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作家设想情境和写作态度发生的小小变化,最终怎么会对作品造成那么大的影响?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只要看一下书信发展史就会明白。比如,19世纪的私人信函跟我们今天所写的私人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迥然不同。我们习惯于非正式的直白表达,从而造成了表达方式的日趋萎缩,也导致了修辞技巧的不断丧失。

毫无疑问,电子书具有的连通性及其他特点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乐趣。就像凯利所说的那样,我们甚至可以把数字化看成一场解放运动,这是一种把文本从书页中解放出来的方式。不过,这种解放的代价是孤独的作者和孤独的读者之间私密的智力联系的进一步弱化一如果这种联系不是彻底终结的话。谷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唤醒了人们,深度阅读随之成为普遍流行的阅读习惯,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寂静是书中含义的一部分,寂静是读者思想的一部分”。今后,深度阅读将会持续式微,完全有可能变成规模越来越小的少数知识精英群体的专属活动。换言之,我们将要回归历史的常态。2005 年,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社会学年鉴》 (Annual Reviewof Soci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些教授写道,我们的阅读习惯最近发生的变化表明,在人类智力发展史上,“大规模深入读书的时代”是一个短暂的“例外”,“我们看到,这种性质的阅读正在回归以前的社会基础,即所谓读书人阶级这个可以让自己流传后世的少数群体”。随着这种情形的出现,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是:读书人阶级是会拥有“与日渐稀缺的文化资本相伴而生的权力和威望”,还是会被视为“有着神秘嗜好”的古怪人群。

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在介绍他们的电子书Kindle的时候,‘以扬扬得意的语调宣称:“能将像书一样先进的东西加以改进,这是多么雄心勃勃的目标啊!这甚至有可能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模棱两可”。人们阅读以及写作的方式已经被互联网改变了。而且,随着书本中的词句被从印刷书页当中提取出来,嵌入计算机“中断技术系统”中,这种变化还将缓慢但肯定地继续下去。P135

面对留声机带来的威胁,图书活了下来,就像它曾经躲过了报纸的倾轧而幸免于难一样。听没有取代读。爱迪生的发明后来主要用于播放音乐,而不是朗读诗词文章。到 20世纪,读书行为又经受了一场看似致命的新威胁:看电影、听广播、看电视。时至今日,图书还是一如既往的随处可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印刷作品今后还会继续大量出版,还会继续被人们捧着阅读。纸质图书或许正走在被淘汰的路上,不过,可以肯定,这将是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手抄本尽管会让藏书家欣喜若狂,却无法改变书籍及读书已经逐渐没落的事实,起码按照过去的定义来看是这样。就整个社会而言,我们用于阅读印刷文字的时间空前减少。即便读印刷文字,也是在上网的间隙匆匆扫过。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1997 年写道:“清净的环境,充裕的时间,全神贯注地默默记诵,这些都是‘高级阅读’赖以进行的条件,现在基本上已经难觅踪影了。”他接着说,不过“比起电子技术开创的新天地,这些侵蚀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50 年前,要说我们仍然生活在印刷技术时代,还有可能为这种说法找到理由。如今,是没有这种可能了。

有些思想家对图书以及由读书培育而成的文学思想的衰落表示欢迎。不久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育研究专家马克·费德曼( Mark Federman)在对教师们演讲时提出,我们门传统上所理解的那种学问“只是一个古雅的概念,现在可以说一无是处。这种审美形式就像是历代传诵的诗词歌赋一样,与当今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毫无关系。文学素养当然不是毫无价值,但是显然已经不再是当今社会的结构性力量”。他继续说道,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已经到了彻底摒弃书本中那个“线性的、等级分明的”世界,转而进入“随时随地可以相互连通、靠近的”网络世界的时候了----在这个世界里,“最伟大的技能”是“能对不断变化的上下文加以整合以发现其整体意义”。

纽约大学数字传媒研究学者克莱·舍基(Clay Shirky)在2008年的博文中提出,我们不应该浪费时间去哀悼深度阅读的消亡——它的价值自始至终都被高估了。他写道,“没人读《战争与和平》,尽管那是托尔斯泰最高文学成就的经典代表作。因为“这部小说太长了,而且也不是那么有趣”。人们已经“越来越确信,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实际上并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样。按照克莱言辞犀利的说法,这些小说迄今为止一直都被“稀里糊涂地奉为极其重要”的作品,“过去这些年来”,我们实际上一直都在“空洞虚无地赞美”托尔斯泰和普鲁斯特之类的作家。我们古老的文学习惯“不过是在缺乏求知途径的环境中生活的一种副产品”。舍基总结说,由于互联网赋予了我们无比丰富的“求知途径”,我们终于可以把那些陈腐的旧习惯抛到一边了。

这样的宣言看上去多少有点表演的成分,因而不能太当真。这是某个学术界派别的最新主张,反智面孔是这个派别一以贯之的特点。不过,对于他们的荒诞表演,这次可以给予更宽容的解释费德曼、舍基等人可能是后文学时代思想的早期典范,对他们这些知识分子而言,首要的信息来源一直都是屏幕而非书本。阿尔贝托,曼古埃尔(Alberto Manguel)写道:“在传统上公认的经典著作和我们通过自已的本能、情感及领悟而认可的经典著作(同一部著作)之间,存在着一条极难逾越的鸿沟:通读经典时经受痛苦折磨,领悟经典时获得欢欣愉悦,最终把经典转化为自身体验,并且在实质上成为经典著作的一流读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把书捧在手上阅读的层面)。”如果你没有时间或缺乏兴趣,或者不具备接纳文学作品的条件——书;照曼古埃尔的说法,就是让它成为自己认可的经典著作,那么,你当然会认为托尔斯泰的不朽名著“太长了,而且也不是那么有趣”。

对于那些认为文学精神的价值一直都被夸大了的人,置之不理是很容易的做法,但那么做是错误的。人类社会对待智力成就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们的论点正是一种重要迹象。通过这些人的言辞,人们可以很容易地验证这种改变的正当合理性,他们可以说服自己,对深度阅读及其他形式的专心致志的思维活动而言,上网是一种适当的甚至是更好的替代做法。在论证书籍已经变得陈旧过时、可有可无的过程中,费德曼和舍基提供了智力上的掩护,让勤于思考的人们舒舒服服地滑入精力分散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网上生活的最好定义。P139





吴砺

2017.3.12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109

主题

1417

回帖

2264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2264
鲜花(8) 鸡蛋(0)
发表于 2017-3-15 14: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去年我看纸质书是遭人白眼了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109

主题

1417

回帖

2264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2264
鲜花(8) 鸡蛋(0)
发表于 2017-3-15 14: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见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