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回复: 0

[散文] 赭金与黑暗之间的光:伦勃朗沉思录

[复制链接]

8248

主题

190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8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昨天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赭金与黑暗之间的光:伦勃朗沉思录

                                                  ——翻阅《绘画光影魔术师——伦勃朗》画册有感


                    第一部


            一

我翻开序言,
读到加尔文派那条禁令:
教堂里不能挂画,不能设雕像。
于是画家们放下天堂的火焰,
转身走入人间的厨房、酒馆与农舍。

我想感谢这场宗教改革——
它把画笔从神祇手中交给了普通人。



             二

第一页,
一个穿黑帽棕袍的中年男人。
他坐在画中,嘴角含笑,
大手轻轻搭在桌面,
像浮在空气上,毫不笨重。

他的目光越过我,
越过所有人,
落入一片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影子之中。



              三

荷兰人不爱写诗,
也不多言。
他们更相信交易与现实,
不像印度人沉醉虚无,
也不像中国人什么都记录,大小事都写在史书中。

伦勃朗呢?
他用画代替文字,
一幅幅自画像,
就是他写下的无声传记。



            四

十九岁、二十岁,
他就开始描绘神与先知,
故事完整,人物却还生硬——
像一个少年用脚尖,
试探着走上舞台。



                五

《基督复活》中的耶稣,
不是神,而是一个病了许久的农人;
先知坐在耶路撒冷的废墟边,
眼神沉默,光线柔和,
明暗如同帷幕,悄悄拉开。



          六

这些名画早已被评论千遍。
我是否只是添了一句废话?
但更重要的是——
我从这些画中带走了什么?



              七

我曾翻过房龙写的《伦勃朗的故事》,
却始终没有借回家,
因为我不喜欢小说的方式。

我更喜欢那幅二十二岁的自画像:
金发凌乱,眼神陷入阴影,
仿佛正在倾听
自己内心的某种声音。



            八

那幅画室中的自画像——
他把自己画得又矮又胖,
脸仿佛是戴着面具。
莎丝吉雅的肖像却温柔真实,
甚至连她的双下巴都忠实保留,
毫不掩饰。



            九

他画下十字架、下葬、东方来朝、施洗者——
背景始终是浓重的黑,
如同沉默压在胸口,
连光都喘不过气来。



             十

直到那幅《丹娜埃》,
画面终于透出一丝光亮——
金色的,被风吻过的柔和。
在那些压抑中,
这是一处稀有的喘息。



              十一

我承认,
我曾不喜欢伦勃朗——
他的画太实在,太沉重,
像一位满身尘土的农人从画布上走出,
真实,但不可爱。



              十二

狄德罗说:
“伦勃朗那堵发灰的墙,
比堆满明亮色彩的表面更丰富。”

我开始懂了——
灰色,正是深处的光在沉默。



               十三

《石桥风景》、《废墟河畔》、
《雅典娜》的红色头盔,
如同鸡冠花,仿佛在风中跳跃,
让我想起花木兰,
英气又带一点温柔。



               十四

《西维利士的反叛》
让我最心动。
他终于把英雄画在了温暖的光线下,
画面不再冰冷,
而是带着怒火的光。



             十五

那幅1659年的自画像,
眼神里终于有了温情,
而1669年的最后一幅,
是一位老人静坐黄昏,
目光坚定、嘴唇沉默,
像一座石像,
看透了生命所有的风暴。



            十六

我去看了BBC的纪录片——
《天才伦勃朗:晚年杰作》。
那一小时的讲述让我落泪:
他在《犹太新娘》中,
让两只手紧紧叠合,
把爱描绘成了
超越时间与死亡的光。



             十七

我终于明白:
伦勃朗不是在画美,
他在画真实。
他不是在赞美荣耀,
他在承认苦难。

他把画笔交给了人性,
让绘画从此不再为神服务,
而是为人服务。



              十八

他的光,
不是表面的明亮,
而是灵魂深处的微光。

黑暗,不再是背景,
而是舞台的一部分,
是光的推手。



              十九

笔触从细腻走向狂放,
从丝绒、珍珠转为斑驳、龟裂。
画面变得粗粝,
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石头,
却拥有更多的温度。



             二十

《夜巡》——
被当时的人嫌弃太暗、太乱。
今天,
它却成为国宝,
历史为他出头。



             二十一

他的故事被人神化,
说他贫穷、失败、被人误解……
其实他只是忠于自己,
忠于内心的光。

他留下的不是传奇,
而是真实、厚重的沉默。



                二十二

从莱顿到阿姆斯特丹,
从少年到老年,
他画了一百多个自己。
没有文字,
只有一张张面孔,
一束束光。



              二十三

他说:
“这就是我。”

他也在说:
“这就是你。”

他凝视镜中的自己,
也凝视我们所有人——
在苦难、希望与老去之间,
谁不是一个等待被看见的灵魂?



              二十四

七十从心所欲,
而不逾矩——
孔子如此,
伦勃朗亦然。

他晚年的目光,
温柔而坚定,
像夜色里一盏灯,
不耀眼,
却一直在那里。



                          第二部


莱顿的清晨,
运河闪着交易的微光,
一个磨坊主的儿子
正在磨尖炭笔,
而荷兰共和国正低声轰鸣——
船帆、郁金香、账本,
新大陆被折叠进纸页里。

城市另一端,加尔文派的命令下达:
教堂里不得供奉圣像,
祭坛上不许悬挂神明。
于是画笔转身向内,
走进客厅、市场、镜子;
恩典从此穿上了凡人的衣裳。



阿姆斯特丹——
繁华像玉米爆裂般炸响。
肖像在每个行会大厅盛开,
年轻的画家
在珍珠中编织阴影。
莎丝吉雅在他的颜料中轻笑;
金色如面粉,
撒在婚礼的空气里。



可最亮的朱红燃烧得最快。
坟墓太早被填满,
债务从关闭的窗中飘入,
顾客们追求表面,
不再在意灵魂。
伦勃朗的回应是更厚重的泥土,
是从伤口渗出的光,
而非枝形吊灯上的灯火。



他是明暗的建筑师:
黑,不是缺失,
而是子宫——
包裹着人物,
直到他们破暗而出,发出微光,
如同低云的清晨
让屋顶在琥珀中微微颤抖。



八十多幅自画像——
一张脸的地图学。
这里,是穿着蕾丝袖的炫耀青年,
那里,是沉默胡须下的债务人,
最后,是老人——
画笔如朝圣者的杖,
用盐渍般温柔的目光
看着我们。



他把基督画成疲惫的旅人,
把苏珊娜画成受惊的邻居,
把宙斯藏进
一缕夏日的窗帘光。
神话与福音走下神坛,
脱下凉鞋,
踏着泥土穿过厨房的砖地——
成为家人。



颜料愈加厚重,
赭石的颗粒如沙丘隆起,
笔触划破画布的皮肤。
再无抛光与修饰,
一切都在呼吸。



《夜巡》里的射手们抗议:
“太多阴影,
太少光辉。”
而几个世纪答道:
真正的荣耀
需要漫长的曝光——
请让黑暗完成它的工作。



后来的人——
戈雅的恐惧之眼,
梵高的燃烧之胡,
弗洛伊德裸露的皮肤——
都在他的井里饮过水,
那井里,光与良知酿成酒。
电影偷走他的灯笼,
黑色电影在小巷中提着它走,
剧院把它挂在舞台中央。



他死时,画笔未清账,
却在视觉上无债一身轻。
我们从他那里继承了:
凝视皱纹的勇气,
在一抹赭色的笔触中
找到无限。



因为他,
我们懂得了——
美可以带伤,
一堵灰墙,
可能比金宫更能盛装黎明。


附:《绘画光影魔术师——伦勃朗》/何政广 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世界名画家全集)

吴砺
2025.7.4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