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5|回复: 0

[散文] 《绘画光影魔术师——伦勃朗》(上)

[复制链接]

7169

主题

1750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46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8-14 16: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绘画光影魔术师——伦勃朗》(上)


                                                                                                             (一)


翻阅《绘画光影魔术师——伦勃朗》/何政广 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世界名画家全集)

看了这本画册的序言,才明白和突然发现荷兰的画家,大都只画人间烟火的故事和画面,好像少见到过宗教话题的画面。原来17世纪荷兰,加入了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派,不准在教堂内设置绘画和雕刻。

    这真是得感谢宗教改革,否则西方国家的画面,千篇一律的单调的宗教故事情节,让人觉得太单调了……

    第一页的自画像是戴着花俏的黑色皮帽,身穿黑色和棕黑色大衣的中年人,一副心满意足的表情。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形象,画家侧身,目光看着我们观众右耳方向……这是一个聪明人,一个会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人,他放在桌子上的手粗大,但是似乎是十分轻盈落在桌面上,似乎会十分灵巧……或许,是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大画家,才会有这样的印象……

   这本画册说荷兰人的务实而不善于用文字表达他们的观点,历史上荷兰很少有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评论家,以至于像荷兰艺术黄金世纪中,连伦勃朗这样的伟大画家,竟然也是少有文字资料;这让我想到世界另一个民族,印度人太务虚,认为人间的事情不值得记载,整个国家几乎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只有中国孔夫子 用“中庸之道”教育出来的中华民族,热衷大小事总记上一笔,特别是名人的事……

    艺术家多是早熟,《圣法杜华洛的殉教》(1625年)《宦官的洗礼》(1626年)《天使和预言者巴拉姆》(1626年)《奏乐》(1626年),《历史上的一幕》(1626年),这画面有点呆板,但是它们都画出了完整的故事,这可是十九岁二十岁的青年人画的啊……

   《基督的复活》(1630年),基督的形象一点都不高大上,是农村一个卧床久病的惨兮兮的病人形象……

   《叹耶路撒冷的破坏》(预言者艾勒米雅)(1630年),《沉思的哲学家》(1631年),这画面中的主角人物变得生动起来了,光线变柔和,明暗有舞台般的戏剧性效果……

    你会觉得这些名画,被近现代人评论太多次了,你又来加入,似乎是画蛇添足……关键是,你能从这些画中带点什么东西走?

    美国作家房龙写过《伦勃朗的故事》,我在图书馆将书拿在手里几次,却没有借,也没有读,因为书中将传记写成小说的形式,我不喜欢。

   《交谈中的圣彼得与圣保罗》(1628年),这二十二岁时作品,通过光和阴影在平面上形成了强烈的立体感。

   《自画像》(1628年),难得的有青春气息的自画像。这乱乱的淡黄色卷发中,双眼落在阴影里,这显示诗人气质的沉思……

   《画室中的自画像》(1629年),最让人困惑,画家将自己画成胖而矮的带着面具一样的幽灵式的人物……

   《微笑的莎丝吉雅》(1633年),《莎丝吉雅肖像》(1633年),《莎丝吉雅侧像》(1634年),画家画出自己的妻子的温柔,然而把她双下巴的胖也画出来了,一点也没有美化。

   《自十字架上解降》(1633年),《升举十字架》,《自十字架上解除》(1634年),《下葬》(16361639年),《东方三博士的礼拜》(1632年)这些宗教画,黑色背景下的画面令人十分压抑……

   《施洗者约翰的传道》(16351636年),黑褐色为背景暗灰白色画面气势宏大,也令人压抑……

   《丹娜埃》(16361639年),是伦勃朗的作品中难得一见的浪漫和轻松的画面……

伦勃朗的画面,总爱用暗黑的背景,配上微金黄色的光亮照,总是让我感觉很是压抑,这些画面中的绝大多数,是让人看得不轻松。

老实说,我一直不太喜欢伦勃朗的画。过去我一直认为,他的画面多是太实在,没有什么浪漫明艳的东西,如同灰土飞扬的大道上走出满脸尘土的农民,虽然真实,但是并不可爱……

     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那个狄德罗说:“伦勃朗一堵旧墙苍白发灰的色调,远比重重叠叠大量涂在物体上的明亮色调更丰富多彩。”狄德罗措词很准,只是我过去不喜欢“伦勃朗一堵旧墙苍白发灰的色调”。

《石桥风景》(1638年)《乡村运河风光》(1646年),《有废墟的河川风景》(1650年),这些风景画气势颇为宏大。

《雅典娜》(1655年),是伦勃朗画面中最美的女人画像,头盔上的红色装饰如鸡冠花皱绒,让人想起中国诗歌中的花木兰……

《朱里佑·西维利士的反叛》(16611662年),这是最让我感觉好的大型作品,粗野的英雄气概和适当的温色光线的画面,一反过去黑冷的主色调……

《自画像》(1659年),难得的目光中有一丝温情……

    《自画像》(1669年),这是画家最后一年的自画像,这是一个智者,开始平静地面对自己的一生……面部静穆,眼神坚定,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旧显示着对 生命执着……

伦勃朗似乎是像凡·高一样,不断为自己画自画像……这或许是不爱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民族中的大画家写自传的一种方式……

我在看完这本画册后,在网上补看了BBC做的七集《艺术的力量》中的关于伦勃朗的一集:《天才伦勃朗:晚年杰作》。

老实说,看了这一小时的艺术史家西蒙·沙玛充满激情的介绍,伦勃朗的个人形象,才在我的心中变得真正的生动起来了。

我个人看完这本画册后,也觉得伦勃朗晚年的作品,才有深入吾心的质朴和天然气质,但是我看这个节目后,才知伦勃朗的《犹太新娘》男人手轻压在新娘胸前,新娘手轻抚新郎手画面所表达出来的是永恒的爱情故事……爱战胜了死亡,在画面中获得了永生……

这次我读懂了《贝丝希芭手握大卫王的信》, 1654年)《鲁克蕾蒂亚的自尽 (1664),《鲁克蕾蒂亚的自尽 (1666) ……

伦勃朗一直是一个骄傲的人,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自知自己的艺术作品的价值……

他一直迎击挑战,从未回避,包括自己老年的本来面貌……过去我一直不喜欢伦勃朗的作品,因为他的人物大多是太丑陋了,太真实了……事实上,这是绘画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绘画作品开始用来描述真实的人生和人,而不是美化后的人的形象……

只是我一直是一个大俗人,并不太喜欢这种真实……

这本画册改变了我对伦勃朗的印象和作品的印象,他是一个温和的伟大智者和大师,尽管我仍不太喜欢他早期的作品的幽暗的背景,但他把绘画艺术真正变成了描述普通人面貌的形象的工具,第一次为人间服务……

历史上画家如此直视观众的自画像并不多。伦勃朗自画像表现出了对人类坚定的信心.

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即到了七十岁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老来之境,人生的遭际可以大不顺,心灵被苦难熏烤的结果,却可以不是满目疮痍,而是如宝石愈磨愈光华。

伦勃朗晚年绘画是情艺合一,从心所欲……

大概我也要变老了,这次我理解了伦勃朗所要说的……



                                                                                                                        (二)


伦勃朗是这次看这本画册,几个小时内我渐渐喜欢上的画家。不过比起他早年那些色彩绚丽的绘画,我更喜爱他晚期的作品。

    我在维普网站粗而快速地跳读了约八十篇关于伦勃朗的文章,选择了部分文章中的论述内容,自己重写和改写,江集成如下的断断续续的文字段落:

伦勃朗第一幅自画像作于他23 岁的时候,最后一幅自画像作于他63岁的时候,最受人喜爱的是他34 岁时的画像。

伦勃朗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肖像和蚀刻版画作品,特别是作为自画像最多的(100多幅油画、蚀刻版画和素描)画家。

他以自己的肖像为模特儿来研究表情的变化,既是“自视”也是对描绘对象的“凝视”。

从莱顿时期到阿姆斯特丹初期,伦勃朗创作了很多年轻时的自信自满自画像;中年以后自画像,透露出坚毅与执着;晚年伦勃朗的自画像,沧桑与沉郁。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以“自然的镜子”来概括l7世纪的荷兰艺术。

伦勃朗一生所创作的自画像清晰地记录了他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变化。是“自视”,也是对这个世界的“凝视”,在“自视”与“凝视”之间传达出其精神性。

画家是将人类感情,以一种由眼可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伦勃朗用自己的图式,来表现人类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运用光影、诠释人性方面技艺堪称一绝。在伦勃朗这里,自然之光转变成了艺术之光。

伦勃朗以复色的冷暖和纯度变化,来营造色调的独特性。伦勃朗喜欢黄褐色、银灰色和黑色,在这些本身沉着稳重的色彩中,寻求对比变化、层次感和生动性。

伦勃朗早期油画作品多使用黄色和蓝紫色,色彩描绘丰富细腻;晚期作品多使用红色或黄色,来营造一种安详、宁静、沉稳和朴实的境界。

美国的亨利‧托马斯、达纳‧ 李‧托马斯在《大画家传》中说:

“ 伦勃朗是最早把绘画从天上带到地上来的欧洲艺术家之一,并且使之成为反映世俗的瑕疵和光荣的一面镜子。不仅肖像画,就是在《圣经》和神话题材中, 伦勃朗亦旨在人情味甚于神圣描绘。他的基督和圣母, 以及异教男女诸神,一点没有遥远的、理想化的

仙灵的气息。他们是凡人, 他们再现了人类的抱负、斗争、幻想、成就、希望、失望、痛苦, 尤其是永恒的信仰和勇气。在伦勃朗

的绘画中, 耶稣不是上帝的儿子, 而是人的儿子。”

伦勃朗的这些自画像,最终成了人类最伟大的财富之一, 它们表明, 完美的并不一定就是美的,美来源于生活的真实,虚饰的完美, 反而阻碍了人们达到美的境界。

伦勃朗通过对美的发掘, 提供给人们新的看世界的眼光: 也许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伦勃朗用黑暗来描绘光明,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光暗是他的特殊表现技法,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的光暗是不同的,伦勃

朗的光暗被称为“紫金色的黑暗”。他的作品创造了造型艺术新的视觉感受。

自画像在西方绘画中由来已久,它不仅有助于画家以自己为模特儿对镜练习绘画技巧,还可通过镜中近距离的观察,深入解剖自我形象的精神气质与心理内涵。年复一年,伦勃朗平静地注视着自己,透过外部描写发掘在灵魂最深处的秘密。

他的一系列自画像如同一部人生传记,画家一生的心路历程尽显于他的自画像中。伦勃朗终生都在研究自己的脸,把它放在不同的姿势、头巾、衣服和光线条件下来考察。他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他面部的变化,从年轻时到取得国际声望时,再到晚年亲人的离去与哀伤在脸上留下的印记。

晚年时他的自画像传达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生命感悟,还有他对

整个人类、整个社会的感悟。在他晚年的自面像中,画家着装简朴,淡定与沉静,或许是看清了人世间,一位老者的从容淡定,目光中多了慈爱与宽容,人生的暮年,让他对生命有了真正的理解,外在浮华的事物已褪去,呈现给我们的是对待生命的坦然态度。

伦勃朗把他人生的不同经历,通过一系列自画像,真实地反映给了我们。

伦勃朗是光色大师,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他谨慎使用亮色,运用明暗,利用光线来强化画中的主要

部分,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

伦勃朗作画所有颜料都从属于一个主要色调,创造了一种半暗效果。伦勃朗所用的颜料的色域较窄,但明暗的跨度却十分大。他并非在作品的表面画出明暗,而是塑造了一个在空间上的明暗效果。伦勃朗是一个光与暗的雕塑家。

伦勃朗不断尝试各种有强烈空间感的明暗对比。他更多的将这种组织画面明暗对比关系的手法用以塑造空间感,而非画面的平面效果。

伦勃朗用色,常常是在大面积的暗色与亮色对比,产生明暗的强烈反差背景的柴油黑色和亮部的金黄色强度反差形成补色关系,再运用冷、暖色和中间色加以平衡、协调达到强烈、灿烂的光线效果。

伦勃朗早期的作品画面中多表现高贵的丝绸、丝绒、皮毛、珍珠、金银装饰物的质感。他以细腻的笔法再现了物象的真实质感.对人物的皮肤,表现得柔润光洁,对毛发的表现突显柔顺之美。

伦勃朗在明暗比例技法上的美学法则:明部一般占全幅画的八分之一,暗部也占八分之一,其余则是用适当的中间色调来过渡。画中构图关系主次分明。伦勃朗画中暗部的神秘深邃与亮部的力量两相映照,产生了一种虚实相间的意境,他用这种方法在平面上塑造的二度空间的物象.形象得到了一种深度空间的美。

伦勃朗从人性化的视角解读《圣经》、历史和神话。他创作了圣家族系列、基督系列、神话题材和历史题材等作品。这些作品没有神秘气息.洋溢着的是人间温情。

伦勃朗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法,加上对画面的型体多层次、浑厚空间的处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性’舞台灯光。

伦勃朗前期的绘画坚定而严谨,后期则趋于泼辣苍劲,他使光线在绘画中扮演了戏剧性的角色,人物的性格心理由于光线的衬托更为深邃动人。

在伦勃朗的画中,通常利用大面积的暗色来衬托小面积的亮部,中间色调来传递和过渡强烈的明暗,这种中间过渡色既起着光的过渡作用,也起着色彩纯度的过渡作用。甚至还起着色光中微妙的冷暖作用。   

伦勃朗在前期的绘画是非常严谨的,后期则呈现出泼辣的画风,这种泼辣指的是他对绘画技巧的得心应手。

    在他的众多自画像中,我们很难找到两幅完全相同的光影安排和明暗的处理。伦勃朗对自身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描绘所展现出的客观性,在这种不断的深刻的自我表现挖掘中,已远远超出了个人境界,具有了一种普遍意义,他是通过隐藏在心灵深处的个性,来探索精神世界。

在这些作品中,他把自己的经历与人类生存的普遍的不安定因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这位天才自画像,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他灵魂。

    纵观伦勃朗早期与晚期的作品, 在早期伦勃朗注重的是展现有紧张冲突的戏剧感,表现动态与对细节的重视;到了中晚期.他的构图简单化,排除外部的刻意表现技巧,而是展现精神层面的东西在。

    伦勃朗的绘画之所以留名绘画史,有赖于他的情感的真实性。他的每一幅肖像画作品,都像是在诉说一个故事,这个讲故事的人就是他。所有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都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

    伦勃朗一生没有留下自传文字,他的自传是一百多幅的自画像,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的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在他最后几年的自画像中,与潦倒、窘迫的形象不相称的是他坚定的神情,呈现出一个将艺术视作终身信仰、饱经磨难的灵魂拥有的强大内心世界,支撑他创作出l7世纪荷兰乃至整个人类艺术史的不朽杰作。

    伦勃朗不幸的遭遇是使其绘画质感转变的重要原因,画面中找不到关于“美”的事物,有的只是粗糙,凹凸不平,干枯沧桑画面豪放粗犷,简约深沉,呈现出非同以往的新质感新气象。

在伦勃朗早期的油画作品中,作品中的物象刻画得都比较细腻、华美,很少能看到比较奔放的笔触;而到了中后期,特别是伦勃朗的晚年,作品的笔触感越发明显和粗犷,作品的视感也不断变化,狂野、简约取代了细腻、奢华,笔风狂放不羁,越到晚年伦勃朗的绘画风格越显得粗野、豪放,色彩和笔触也越加丰富和浑成。在物质构造和视觉效果上,几乎达到了难于置信的程度。



吴砺

2019.8.13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