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维克多·雨果:革命的世纪
“消除贫困,为反对死刑而斗争,人民权利,义务教育,禁止雇用童工,妇女解放,建立欧洲合众国,维克多·雨果描绘的十九世纪,如同当今世界的前景。他的斗争也反映了一种卓越的预见。”这是纪录片主持人一开头的讲话。
这的确是二十世纪提倡的生活。维克多·雨果是提前于他那个时代了。
对于一个五十二分钟的纪录片,描写一个人的一生,时间真的太短了。
雨果说,他一直摇摆于文明和革命之间。
雨果四十岁前已经春风得意。四十二岁时,十九岁长女溺水而亡。这对雨果的一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他的一生观点和态度从此突变。
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注意到贫民窟,才开始有了社会关怀。
我曾经读过雨果在女儿去世多年后,第一次来到女儿墓前写的悼亡诗,那是我见过的一首人间最沉痛的哀歌……
人类文明建立以来,无论贵贱贫富,人类在失去亲人时的悲痛,并无差异。上百亿上千亿的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接着又消逝了,却只有像雨果这样的诗人,留下屈手可数的悼亡诗,能够表达出人类失去亲人时共同的悲痛……
这就是诗人的价值……
1848年,贵族院中的雨果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贫困将引导人民走向革命,但革命又使人民返回贫困。”
这句话,好像是对二十世纪世界各国革命的预言,更像是对二十世纪世界各国革命的总结。
这样的片子,适合对雨果有一定了解的人看。多年前,我看过一厚本雨果的传记。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雨果还转不过弯来。
雨果卷入政.治很深。真是很难设想,这样的人还能写小说。
1852年雨果被放逐,建立了以后人们所熟悉的雨果形象。
“我是法兰西。”这是雨果向世界竖立的自己的形象。当年戴高乐将军流亡英国时,也是这样宣称的。
这十九世纪法兰西的政治乱局,让人看的心累。
巴黎公社期间,公社一方枪杀64名人质,议会一方枪杀6000名俘虏做报复。革命与反革命的双方,都很残暴。
雨果最终还是以参议员身份回到了政坛。
1885年,他去世时,法国左右各派,都同意给他以国葬——这法兰西一个特别之处。香榭丽舍大街聚集两百万人,悼念他,这是令我困惑。
雨果知道自己死后会被国葬,同时,他本人要求,以穷人的棂车将他送到墓地——这真是法国人的浪漫情怀,死后还要浪漫地表演一次!
记录片说,这是雨果的双重标准。
雨果一生是在左派和右派,革命与反革命,贵族与贫苦大众之间摇摆,呼吁双方找到妥协点——这是雨果的人道主义,面对旧世界现实,回到人性的共同点,找到双方妥协方案……他努力充当着左派和右派,革命与反革命,贵族与贫苦大众之间的中间人……
十九世纪的法国历史,我除了解早期的拿破仑时代的十五年;对其后的八十五年,我的图像是混乱的。
这短短五十分钟的纪录片,使我对雨果一生有粗线条的再了解。
雨果是一个社会上的大演员,大思想家和大小说家。雨果是很独特的人物。在法国历史如此混乱不堪的五六十年时间中,使左右两边的人,最终都认同自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生!
至少,雨果是一个折衷主义者。法国是一个有民主概念的国家,才会使大家都认同雨果这种折衷。
或许,雨果的文学天才,才是这种认同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法兰西,以法国人拥有的才子的才华和法兰西文化自豪……
一个社会中,必须同时拥有左派和右派,革命与反革命,中间派,三种势力并存——这个社会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右派和反革命,本质是一部社会马车不至于激进到发疯发狂失控的人类文明积累形成的车闸和缓冲器……
附录:
吴砺
20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