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孔子(中外合拍/高清)(2015)
孔子对于现在的中国人,可能是最陌生而又最熟悉的名字。我们六十年代后这一代,从小就在“批林批孔”的声波里长大,但那时候从来不知道孔子长的什么样。
七七年恢复高考后,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模样特别丑的老头画像的孔老夫子像。一九九一年,我去了孔夫子的家乡,在孔林见到了景像,极大震惊了我:二千多年孔夫子及其后代所有的坟墓,在文革中全部都被挖掘开来了……
多么大的深恨大恨与多么大的尊重,形成一个天上一个天下的两个世界。连日本人占领曲阜时候,都派出一个连兵力守护的孔府,墓地竟然被文革激进的青年人,翻了一个底朝天。
二十世纪对人类社会,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世界。
但是,我一直不知道孔夫子到底说了什么。有一年,我买过一本厚厚的厚砖头式的孔子传,翻了一下,仅仅有的印象就是,孔夫子这个人和他说的,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代,真的很有人情味。例如,一个“孝”字,是物质贫困时代,是一个人可能有尊严活过一生的一个社会解决方案。若一个老人没有人照料,古代社会可能很悲惨的离世。
只是,我仍然对孔夫子理论体系云里雾里,我并不喜欢和擅长理论学习。
孔子设计的社会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出现了坏皇帝怎么办——若这个驾驭员头脑不清醒,他车上载着的是全国人民,他发疯,开着车辆冲向万丈深渊时候,没有人拦得住他的癫狂状态,全国人民会同他一道掉进万丈深渊。
我觉得中国两千多年中,孔夫子理论最好落实的只有两个朝代:宋朝和清朝。这两个皇族,为自己设计了强大的自我约束机制,使得社会基本不受皇族成员可能产生的疯狂的骚扰。只是一个挡不住有史以来最大野蛮军队;一个挡不住现代技术革命武装的西方国家侵袭。
看这部纪录片,我第一次知道孔子第一部传记,是孔子身后四百多年的汉朝司马迁写的。
六十多岁的父亲和十七岁的母亲“野合”生下孔子。这圣人起点,真的很特别。
三十岁孔子办私学,弟子超过三千人。
孔子这样聪明的人,在一个十几个国家之间战乱环境,他肯定想要找到解题方法:他回到了过去。
回想西方文明的文艺复兴,似乎也把目光投向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孔子推崇周朝的规范制度“礼”。广义讲是一套风俗和社会惯例;如胶水一样凝聚社会。
我吃惊地发现,孔子七十五代后裔的方脸,与石碑上刻的孔子形象,竟然太像了——人类历史一个奇迹,一个人的遗传基因保持了两千多年,竟然有迹可寻!
三十三岁,鲁国君主提供资金让孔子到洛阳周国故都考察。老子当时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有幸拜访老子。
周礼一个重头戏,是祭祀祖先。
这部片子还不错,以外国学者的论述为主体——旁观者清,中国人过去百年反复折腾孔子学说,使之变成了一团乱麻和浆糊,我猜中国现在大概没有几个中国人,还能够头脑清晰,弄清孔子学说到底是什么回事了。
片中学者认为,人类的开始审美,有助提高人性,摒弃兽性。我心中质疑,希特勒也是一个半调子艺术家,他却是二十世纪兽性发作最突出的一只野兽。纳粹高官像戈林一样,不少是艺术品收藏家,即使是通过掠夺所得。
孔子想用上百种的习俗或者礼仪规范社会——是不是让人们忙碌得无法有空想多娶几个老婆,或者动歪脑筋打别人的坏主意?
片中老外说,礼仪可以产生归属感与被关怀感。
片中专家说,孔子智慧,是动用经过社会实践证明过的习俗,过去已经实施过习俗。
司马迁强调孔子想通过礼仪,而不是通过刑罚管理老百姓。
若现在学习孔夫子那一套礼仪,真的就是太可笑了。
五十岁孔子在鲁国当官,齐国却送鲁定公八十个舞姬和马匹,鲁定公立即沉迷其中。
最终孔子失望不已,自己给自己从鲁国放假,开始周游列国。其后十四年,孔子游走八个国家之间。
孔子周游列国时,提出了“君子”概念。君子即“模范”,品德高尚之人;而不是血统高贵之人。这是追求内在的美。这是孔子一个革命性的创新。
或许,西方国家对应的概念是“圣徒”,这是以宗教信仰的产品和产物。孔子的“君子”则是世俗的。
孔子的身体素质真的很强大,那么艰苦的流浪生活都能吃得消。
儒家设计约束皇帝权力机制是:爱民如子。这约束力真的太弱了。
孔子弟子都是来自各阶层。孔子最伟大之处就是不以出身,判定一个人的贵贱。
选择培养精英团队,作为统治管理队伍,这是孔子学说一个核心理念。
“礼”和“君子”两个概念,也适合于家庭。
“孝”。现在中国人春节回家,是孔夫子学说“孝”一个体现。“孝”上面表示“老”,下面子代表“子”,老在上。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所以,我总是觉得并说自己半瓶醋都没有,只是瓶底都没有盖住的几滴醋,不是出于谦虚,而是出于诚实。可是,快到退休年龄了,这样评论,真的是让人觉得虚度光阴或大半生了。好在我是有自知之明,至少仍在努力学。
“孝”,的确是孔子天才发明家的概念——人人都有老的时候,这也是孔子学说最符合物质高度不发达社会、最打动人心之处和获得长久生命力的一部分。
片中专家孔子学说中的用了“移情”,是孔子把人与动物区别之工具,并发挥到家庭和社会之中。
这真的是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们的中国专家,很难从这个角度,剖析孔子学说的本质。
对应宗教,难道不也是“移情”于社会,“移情”天上看不见的神灵?只是宗教放弃了孔子最重视的基石“家庭”。
“孝”和祭拜祖先,一个缺陷,就是祖先有一个人是所谓“坏蛋”时,怎么办?
孔子六十八岁返回家乡,为培养下一代“君子”。前来求学的青年,显然认为孔子可以教他们从政为官之道。因为孔子有几个弟子当官了。
孔子教“六艺”:礼,乐,书,数,御,射。孔子真的那个时代真正的全才。
孔子晚年几年中第一重要的工作,是整理古代文献,其次就是教育弟子。
从隋朝到清末,科举制度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从童生到殿试,成功率是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
高考是科举考试现代的形式,只是不是仅仅提供一个当官一条出路了。
孔子思想,在汉代统一了中国思想。的确,孔子的思想不适合他所在的时代,只适合一个大统一后的国家和平环境——十几个国家,大家都是在救生存,保命要紧,保命第一,为此不择手段,当不了“君子”。
孔子从汉高祖时候就被皇帝祭祀。这十分有趣。从人升为了神,人间最大的活着的神,而拜天上的神,以求他的学说帮助自己搞定天下老百姓。
“国家被看作一个庞大的家庭。”公元元年,孔子就被封爵。
2009年,停止六十多年孔氏族谱得以再修订,这里含有二百多万孔子后人被载入家族史册。这真的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奇妙奇特的现象。
看到这里,我闪过一个念头,就是能否对现存的孔子后人,做一次遗作基因检测,看能不能找到孔子的最基本的特色基因?
一个有二百万子孙,真的太有趣人类历史一个奇迹。这纪录片这些后裔只是长得像,而且男女都和孔子一样的丑,这或许保证了孔子后人不为美貌所困,所以不受意外的不测……这仅仅是是我一个玩笑之言。
五四运动从打倒孔家店开始,到文革达到登峰造极高度。接着被遗忘。
现在再拾起来孔夫子学说,这一定是面临一个大问题。现存下来孔子庞杂后人加塞太多内容的学说里,这里封建思想太多了。现代文明思想,已经包含孔夫子学说人性合理的部分,已经更上一层楼,更加符合人性;而它的君君,臣臣那一套,则是远远落后这个时代,再拾起就是把癌症移到一个健康的青年人身上。
孔子发展了“仁”,创新了“恕”这个理念——这看得出孔子,的确是想为解决人类各种日常生活困境,提出一些可以操作的解决方案。
“己之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伟大的概念发明。
中华文化中孔夫子核心价值观长存的,应当是“家”的概念。一个浮在人间的人,找到一个风筝系在大地的桩子。而西方国家的宗教,一定程度是切断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它们通过不存在上帝维系心灵。而现代社会,上帝死了,每个人就成了空间没根的风筝。只是没根的风筝,是一种存在方式;有根的风筝,老根也会被时光摧毁,下一代又变成新根。同时,家也是一种束缚,一种负担。
但是,以“家”为基石的世界,肯定是符合人性需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以个人为单位生活,也是一种人性的需求方式。并不是说,西方国家不重视家庭,只是并不是作为翘翘板最重的一端而已。
我们很难评价那种方式更好。
2015年,是孔子逝世2566年。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临终遗言,呈现给弟子的,仍然是对生命的热爱和生命逝去的遗憾和悲伤悲痛。
这种对人的生命无限的热爱,才是孔子学说核心的核心。即使我们阻止不了我们人类每个人自己的最后时刻到来,但是,此前每一刻都是值得珍惜,这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对他人生命,也是要同等珍惜,这是孔子学说另一个核心的核心——即使孔子学说,其实現这两个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式,己经过时,甚至变得反动,但是,这不是孔子的过失,他只是也只能提出符合适合他那个时代可操作现实的方案,以实现他心中理想信念。
附:
【【纪录片】孔子(中外合拍/高清)-哔哩哔哩】https://b23.tv/wQ57DI
吴砺
2021.5.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