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主义的大师:马列维奇》(上)
翻阅《至上主义的大师:马列维奇》/曾长生著,一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9(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政广 主编)
我阅读画册的步伐不断停下来。这是一种惰性。我们会发现世界太多的东西,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会经不住好奇心驱使,东一锄,西一棒,结果太多时间浪费,什么都没有深入下去。
我想读西方国家近现代绘画大师作品,是因为我想在写景的散文上看看是从这些绘画大师作品中找到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我写的一篇云南十六天游记初稿,写了十六万字左右。就作为一个正常的游记散文,这是够了。但是,我觉得这些文字,尚不足以表达我看到和感受到的云南之美,所以一直没有发表出来。
现代化的摄影照片作品和风光纪录片,其实也是把过去文字游记逼上了绝路;现代人大众化的旅游,其实也把摄影作品无论照片还是风景纪录片,同时逼到了死胡同——至少大家都麻木了。
这样,传统文学的风光游记,快到了断子绝孙的位置了。中国人现代网络上游记,基本上都是一连串的照片,加上自拍照和标题。
我不知道若是自己将上百位西方国家画家画册粗粗的翻看一遍,对于我下一步的游记写作是否有帮助,至少要试试看。
直到现在,我似乎才接受了二十世纪初及二十世纪画家中所谓的现代艺术作品。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黑白摄影技术诞生,把传统以写实油画作品的西方画家财路和生存机会几乎都断送了,从而被逼出了写意和抽象的绘画。到了二十世纪,完全不靠谱般的画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画面,与现实写实绘画完全脱离了。
近现代西方画家,认为绘画并不是为了呈现真实世界的样貌,而是为了反映画家的内心世界。
其实,中国古代文人画也说是写意,或者大写意——其实,中国文人画是假的写意,他们的写意只是不是工笔画的写实绘画而己。而西方国家现代的写意绘画作品,真正是做到了鬼画桃符!
这个俄罗斯的马列维奇,我真的是第一次知道,首页的“黑色方正块”,在画布上画一个黑色的方块图案,这竟然是画!其实二十世纪好几个名画家,继承了这个极简风格。
这个画家真的像是毕加索一样,一生画风不断的改变。他早期印象派画家风格的画面,有一种特别的甜美感觉。
《盛开的苹果树》,散发出特别的魅力,一种生命的活力。
《卖花女》光线中有一种魔力;
《春》中散发气息与欧洲大陆画家明显的不同,一种农民生机勃勃对生命土地浓烈的爱,这就是俄罗斯特有的气质……
这画家开始受到欧洲画派的影响,他画什么风格就是什么风格,而且加上了自己个性鲜明的气质……
《挑水桶的女人与小孩》,真的是神来之笔,这是大地抒情诗……
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想法,若是不了解近现代西方绘画艺术,就无法真正获得描写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精神面貌工具---这是一种新技术新视野视角新的表达世界的新的语言……
立体主义画面,实在是怪。但是,你不必较真,你不必觉得它有什么高大上,他只是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而已……
马列维奇创造了他自己的风格:“至上主义”风格绘画。这些新艺术乱贴乱剪乱涂乱画,其实只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而己,有时候真的还有空间色彩线条形成的美感,其实它们没有什么深奥的含义和动机,只是视觉效果的和谐而己,我们说不出道路,也不需要为他们找出道理——这样,你看这样的乱七八糟的画面时,你就十分放松心情了……
我很喜欢马列维奇的画面,它们有一种强大的俄罗斯生命力的东西,它们是以我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吴砺
2021.6.27
附录一,二:
附录三:
《至上主义的大师:马列维奇》摘录:
卡西米尔,塞维里诺维奇,马列维奇(Kas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 -1935)是俄罗斯前卫艺术最重要的倡导者。他在1915 年发表“至上主义”(亦译“绝对主义”)宣言。同年 12月,参加俄罗斯一群画家筹组的“最后的未来派展0.10”,他提交了绝对抽象几何风格的绘画39 幅,包括《白地上的黑色正方形》。此一系列作品成为20世纪最强烈的谜一般的意象,预示从达达主义到后来的极筒主义艺术等多种新艺术运动时代的来临。
马列维奇出生于基辅,于圣彼得堡去世。初期的创作阶段,是将印象主义的风景与俄国圣像画传统的朴素民众绘画相结合。他说:“初始的阶段,我也模仿圣像绘画。我企图将圣像画与农民美术结合,通过农民去了解圣像画,圣像画中的神圣人物不再是圣人,而是平凡的人。……我站在农民美术的身旁,开始描绘原始主义的精神。”
过了数年之后,马列维奇身处1900年到 1934年俄罗斯前卫艺术勃兴的时代,他从画面色彩到精神分析均脱离自然描写,创造了一种心象的构造物,自称“新原始主义”,再进一步简化形成崭新的“无神论的”无物象绘画。在设计未来派戏剧《征服太阳》的舞台与服装时,他发现了“至上主义”的根本主题,并延伸出无限宽广的创作空间。以不规则的几何学的形象,构成理想的非具象的《白上黑》、《黑色正方形》、《黑十字》等一系列至上主义代表作,建立划时代的至上主义理论。马列维奇也因此成为20世纪美术界的偶像之一。
马列维奇的经典绘画《黑十字》、《黑色正方形》、《黑圆圈》,是他在1923年参加第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是在他的监督下,由三所学校共同制作。在绘画创作之余,马列维奇更埋头于艺术教育、理论和组织的活动。1920年他一度构想筹组苏联的政治权力机构“新艺术党”。1923 年他在圣彼得堡成为俄国艺术文化学院理论系首脑。1927年他旅行波兰与德国,因被疑为亲德分子而被捕,入狱两个月后释放,并重获礼遇。此时他又回归具象绘画的创作,晚年完成一幅文艺复兴风格的《自画像》,画中人物高瞻远瞩的孤傲神情,被认为是他崇尚个人自由的全部创作成果献给历史的果敢宣言的表征。
最后,引述马列维奇有关“至上主义”主张作为本文结束,他说:“方的平面标志至上主义的开始,它是一个新色彩的现实主义,一个无物象的创造。……所谓至上主义,就是在绘画中的纯粹感情或感觉至高无上的意思。”至上主义在否定了绘画的主题、物象,内容、空间、氛围感之后,宣称:“简化是我们的表现,能量是我们的意识。这能量最终在绘画的白色沉默之中,在接近于零的内容之中表现出来,”这样“无”便成了至上主义的最高原则。
马列维奇在1919 年莫斯科举行的第十届国家美术展目录中写道:“游泳吧!自由的白色大海,无垠无涯,展现在你的眼前。”马列维奇自认开辟了艺术表现的无限前景。P00
卡西米尔。塞,马列维奇(Kas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于1935年去世后,其身世有25 年是处在不明的状态,除了少数追随者外,他的生涯与艺术几乎不为人所知,可以说他已被历史遗忘。
黑色正方形——马列维奇代表作
然而如今,马列维奇的作品已在20世纪艺术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经过半个多世纪之后,他终于获得世人的肯定。其实他的艺术非常成功,在今天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心目中,他的重要性等同于杜尚。他的代表作《黑色正方形》(Black Square)已变成一种象征、一种鼓舞、一种典范,甚至于成为那些寻求灵感及正 当性的艺术家的参照点或合理根据。
他的创作行为并不传奇,而是建立在可操控的行动上,立基于他自己所建构的关系中,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叙事诗的一部分。如果人们要详述这么一位重量级的艺术家,如何面对他所处时代的既有媒材及观念而奋斗挣扎,那是可以一再为他编写故事的。不过,马列维奇作品中的具体事实及内涵,其实长久以来,即已被公认为是属于传奇故事的领域中了。
深信不疑的传说是很难予以动摇的,因为这类不幸的艺术家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实在令人无法挡得住,凡·高的悲剧故事就往往吸引着一般大众的乐趣,而不再注意他的作品了。马列维奇一直就被公认为是一位为艺术献身的烈士,他曾遭到的迫害,而被迫放弃了他的艺术,他几乎是死于绝望之中。此种类似被政治化了的流行讽刺漫画式形象,尤其适用于冷战时期的典型故事,如今这类故事应该不容许再存在了,
或许,实际的情形并不尽然如此。马列维奇曾被公认是大师级的人物,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他曾出任过官方的重要职务。当斯大林上台,政治风向开始改变,马列维奇即遭到攻击。不过由于他在艺术界具有影响力,使得他的下场尚不致于过度凄惨,俄国国立美术馆还在1929 年至1930 年间,为他举办过回顾展。在他去世之前,也让他恢复了在俄罗斯国立美术馆研究室的建筑空间研究工作。但不久之后,整个艺术界的创作自由即受到了约束。
幸运的是,马列维奇于1927 年在柏林的作品,被雨果·哈林(Hugo Haring)谨慎保存,经过了数十年后终于1 960 年在荷兰 公诸于世。此后马列维奇的名字重新被艺术史家所注意,他的一些研究手稿也首度在西方世界出版。至于俄罗斯国立美术馆的研究室以及国立美术馆所拥有的他的藏品,也终于开放让人参观。P005
马列维奇曾表示:“就塞尚的探究而言,绘画已达至发展的顶点。”“变形并不是指艺术家为了一种新造型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变形乃是从物体本身去感知绘画的元素。”他在1908年之后的作品,即在探讨色彩与造型之间的关系,像他1908 年所作的《浴女》(BathingWomen),图中三名巨大的女体占据了画中央的位置,其对称的造型几近抽象,而淡蓝色的身体近乎诡异,认不出身份的面孔,令人印象深刻。乔治·德·契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的形而上(Metaphysical)画作,也曾有过此种特色。1910 年的《姐妹》(The Sisters),也是依照他的《浴女》同样原理发展出来的。图中的姐妹面孔相同,并着
同样服装及帽子,惟一的不同只是她们的身高。P018
同属新原始主义风格,马列维奇在他191 1 年至1912 年所画的《园丁》(Gardener),《磨地工人》(The Floor Polishers)、《林阴大道》、 医《浴室的手足理疗师》(Chiropodist at the Baths)及《挑水桶的女人与小孩》(WomanWith Buckets and Child)等作品中,厚重的身形,巨大的肢体,一如贡恰罗娃1910年所作的《舞蹈的农夫》与《采苹果的农人》中的人物一般。从纯技法观点而言,二人的确有许多共同点,人物造型均从俄国的民间艺术及古代艺术获得灵感,不过贡恰罗娃的造型有造型本身的目的;而对马列维奇言,造型只是一种手段。他们的主题虽然类似,但构图、技法均不相同。贡恰罗娃的技法源自高更,而马列维奇则来自塞尚的影响,像他的《浴室的手足理疗师》中的对称效果与三角形构图,自然令人想起他所爱慕的塞尚作品《玩牌的人》。
1912年马列维奇的画作主题均取自农民世界,他的画作中有些人物扁平,带椭圆形的脸孔与大眼睛,尤其是《教堂的农妇》及《挑水桶的女人与小孩》,令人联想到面具。毕加素曾于1907 年、1908年画过类似非洲面具的面孔,像《三个女人》及《农夫的妻子》等。不过实际上,马列维奇的手法是源自农民绘画及雕塑,他从中得到了简化的省思过程。此外,他的面具拥有一种柔和与情感,那是毕加素的面具作品所没有的。P032
马列维奇想要超越立体派及未来派,他有一圈常聚会的朋友对他的理念激励至深。其中包括音乐家兼画家马提佑欣(Matiushin)、女诗人艾伦娜,古洛(Elena Guro)、作风大胆的画家罗莎诺娃(Rozunova)及激进派诗人克里布尼可夫(Khlebnikov)与克鲁哲尼克(Kruchenykh),尤其是后二位诗人想要超越语言的含意。他们拟不诉诸普通文字而运用抽象语言的理念,吸引了马列维奇的极大兴趣,他想将此激进主义运用于绘画中。
马列维奇于1913年夏天在芬兰与马提佑欣及克鲁哲尼克发表了一篇宣言,他们严厉批评对进步持反对立场者,并对艺术的懦夫予以痛击,他们要结合诗歌与美术的力量,以达到下列目的:“l。干净、清晰、坦白及有回声的俄国语言已被文学世界的圣牛所贬低及抹杀,如今的俄国语言已不值得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去学习,我们要予以摧毁之;2.对基于因果关系法则,不实际的常识、对称的逻辑以及受象征主义暖昧阴影影响的陈旧思想运动,我们要予以摧毁,而为新人类提供真实世界具创意的见解;3.对那些廉价与腐烂的艺术家及作家,一再地出版发表所谓雅致而轻薄的作品,我们要予以摧毁之。‘P050
吴砺
202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