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6|回复: 0

[散文]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史》(四)

[复制链接]

6382

主题

1576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914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1-11-19 16: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史》(四)


感知格里高利圣咏的美妙需要学习和熟悉。18世纪和19世纪认为罗马式艺术是野蛮时代的奇特表现,因此这种高贵的音乐也被降格为原始音乐的入门材料。罗马式建筑在中古艺术的鉴赏中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大多数人至今仍没有认识到,:乐是罗马风格时期的基本组成要素。基督教古代时期最后几个世纪中,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之间的巨大区别已经消失,因为此时的时代精神对世俗艺术的存在视而不见。和在建筑中一样,音乐将世俗因素引入自己的轨道,将其融合,使之服务于神圣的礼拜。由于旋律美妙无比,音乐成为普世罗马式艺术中最强有力和最有效的成员。伟大的礼仪音乐代表人类生活的一个阶段,其中逐渐演化成型的民族特征因教皇的巨大统一力量而联合在一起。歌手与作曲家收集、发明音乐旋律,目的是为了教会更大的荣耀;他们尚不知道个人野心的诱惑。P088

起源于亚洲的乐器还有钟。凯尔特很早就把钟带到欧洲。最早的钟形状呈圆锥,‘声响一定很沉闷。现在教堂里使用的钟,形状大家已熟知,是由哥特人引入,钟的典型音响由此开始。整个中世纪里,钟不仅因其音乐受人喜爱,而且对于规范人的日常生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3世纪的法兰西,每一天分为三部分:“清晨”“中午”和一.‘晚间“。鸣钟时间分别在清晨六点(圣母玛丽亚钟鸣)、正午和日落时分。一段时间后,清晨、正午和日落时的钟鸣被称为奉告祈祷钟——这种建制据说由约翰二十二世确立,鸣钟的方式是:三响,三响,三响,九晌。正午钟鸣被称为none,这个拉丁词表示日出后第九个钟头,英文单词“noon”(中午)即由此派生。P090

从圣奥古斯丁和卡西奥多鲁斯的著述中可以确定,早在国王丕平于715 年接受拜占庭皇帝馈赠管风琴之前,西方已知道管风琴。大量的微型绘画和浮雕肯定了他们的说法。但有趣的是,这种乐器在东方的性质和使用方式明白无误属于世俗领域,到了西方,却变成了宗教音乐的象征。直到宗教改革时期之前,管风琴的演奏者大多从教士中录用。800 年后不久,哈里发哈伦·赖世德赠给查理曼一架由阿拉伯工匠制作的管风琴,后被安置在艾克斯的一座教堂中。这是一架风力管风琴,音色极其柔和优美。查理曼下令建造另一架管风琴,安置在大教堂中。很快,日耳曼、法兰西和英格兰的隐修土忙于建造类似的管风琴。英格兰的艺人甚至引入对发音管进行装饰的习俗。他们所建造的小型管风琴主要用于改善演唱素歌时的音准质量,以及作声乐训练时的辅助工具。这些管风琴的音域跨度为一个自然音八度,没有通常的键盘和琴键,使用垂直排放的小木板,每个小木板上面写有一个字母,指明它所奏的音高。演奏者拍击小木板,风就会吹进该木板联结的音管,直到演奏者放开木板。这种演奏方式(当时的好几部理论著述可资证明)反驳了人们通常所持的观念,以为管风琴演奏在整个中世纪里风格粗糙、缓慢和沉重。其实这些小型管风琴不仅轻巧而且灵敏。

10世纪末,已开始使用较大型的管风琴,在教堂礼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报道说,980 年在温切斯特已有一架巨型管风琴。然而,虽然这架乐器有四百多根音管,却没有通常的键盘——这要等到 12世纪。12世纪和1 3世纪,增加了许多音栓,这件乐器的机制变得复杂起来,演奏也越来越难,尽管此时已有键盘。根据描述,早期的琴键大致三到五英寸宽(或更宽),两英寸厚,一英尺半到一码长(或更长),触键深度有时达一英尺。自然,琴键运动很沉重,尤其在潮湿的天气中,木头膨胀,演奏者不得不使用拳头和肘部。由此出现了organum p。l:。r。或orgelschlagen的说法,意为敲打管风琴。教堂管风琴后来前程远大,拥有几组键盘、一个踏板键盘和各种音栓,那是哥特时期的产物。

其他的乐器中,应该提到索尔特里琴。它来自西班牙,虽然源自阿拉伯一波斯,以及中世纪最重要的弓弦乐器——提琴。像大多数乐器一样,提琴在西方最终的形制,成型于接下来的哥特时期。东方还为西方提供了诸多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笛、喇叭、号,还有钹与响弦小鼓,都是旅行音乐家常用的乐器。中世纪早期的微型画证明,排钟也非常流行,由一些小型的梨形或半圆形铜钟组成,悬挂在一根木杆上,一个或几个人使用金属槌棒进行演奏。P092

圭多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时,还是庞波沙隐修院中的本笃会修士。他在那儿教授歌唱,并发明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据他本人说,有了这种方法,学生先前需用十年时间才能学会的东西,现在只需五个月。修士同道们对他心怀嫉恨,他只得去阿雷佐,待在那里,直到他的名声传到罗马。教皇约翰十九世于1027 年(?)特邀他前去展示他的方法。圭多递给教皇一份用他的新式记谱法写下的日课交替合唱曲。“在给教皇解释了规则之后,教皇很吃惊地发现,自己能够准确无误地唱出一首先前并不熟悉的旋律。”⑦圭多的成就是音乐史中最有意义的成就之一,他将原先浅尝辄止的记谱探索组织成一个有效的系统,从而形成了现代记谱法的基础。P094

人类自古以来就喜欢歌唱。教会允许人们转借教堂音乐,用于非宗教礼拜的目的。中古人在教堂里演唱诗篇和圣歌,也加入自己的歌曲。礼拜结束后离开,刚刚唱过的旋律在记忆中萦绕,于是就将旋律转借到爱情歌曲中。有些世俗歌曲以原本歌颂圣爱的礼拜歌曲为原型,教会允许演唱这些歌曲,另外也恩准在战斗中演唱歌,因为教会知道,人们在血流成河的战争之后又将回来,重新服罪,回到教堂,回到他们的圣徒和贞女身旁。他们演唱有关爱情、讽刺、滑稽以及流血的歌曲,现在他们悔罪,匍匐在丰饶之母脚下歌颂圣恩。教会极为关注这些事务,因为在中世纪(人们错以为)的严厉现实主义背后,隐藏着一种理想主义,它宽宥人的软弱,为的是最终唤醒人对上帝的职责理念。P100

封建主义建立了骑土等级和阶层,这一现象在欧洲各地产生,对于文明史意义重大。大封建主手下有臣属、骑士和脚夫,这些人获得小块采邑封地后,就形成一大批小地主。他们与大封建主一道,构成一个封建一军事社会。他们惯于发号施令,整日骑马狩猎。封建社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起与教会和教育体系相对的文化。封建文化更强调对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备战事与竞赛,对妇女带有夸张意味的尊重和对物质享乐的追求(途径是举行狂欢节日,收集壮观的奢侈品,为己独享)。中古骑士制度与古希腊的贵族一军事生活存在某种类似。但中古的贵族因基督教的统一力量而具有特殊的国际气质,不同于希腊人独立的城邦意识。国际间的基督教兄弟要团结一致、休戚与共,这种意识在十字军——各个基督教国家的骑士社团为反对伊斯兰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中昭然可见。骑士等级制度的存在使十字军的产生成为可能,十字军反过来又加强骑士体系的地位,为之增光添彩。P111

骑士社会的体验在抒情主义中立即找到了表现途径。文辞表现的抒情性非常强烈,以致史诗都具备了抒情的基础。随着吟唱诗人的诗歌,刀剑的王国转向爱恋和柔情的王国,从而导致人们道德和习俗的变化。新的文学引人雅致的趣味与对贞操的尊重。身着甲冑的骑士不再用暴力征服情人,而是站在她的窗下演唱情歌。

文雅和优美的趣味获得凯旋,这是所谓的“黑暗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二。其实,这一时期应有资格被冠以“文艺复兴”的名称,因为除了浪漫情感原则的变化,还可观察到古典文学的复兴。  12世纪末,人们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鉴赏之全面,完全可与几个世纪以后享有那项骄傲称号的时代相比。另一个显著的文艺复兴特征是,这时重新发现了古人备加珍视的生活与爱情的快乐和愉悦。当然这并不是说,在骑士歌颂爱情之前,人类的热情一直封闭在黑暗的地牢里。爱情歌曲门类各异,音响色彩变化多端,从羞怯的仰慕、笨拙的表白到充满欲火的大胆抒发,应有尽有。英雄性的、历险式的以及有关爱情的史诗与有关圣徒“事迹”的史诗同时并存,这些诗歌、演唱歌曲的骑士一定与教会中博学虔诚的教士形成某种竞争态势。宫廷爱情在整个时代占据支配地位,它的规则不仅强烈地影响艺术,而且对处于上升阶段的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构成冲击。P112

戎格勒有悠远的过去,比吟唱诗人出现早千年以上。巡游艺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他们的文学知识和音乐才干让人窥到古代的公众戏剧演出和其他节庆的残余痕迹。滑稽演员与杂耍艺人跟随四处征战的罗马军团,随着罗马文明的传播,到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在早期教父时期和中世纪早期,这些人依然活跃,但对于教会而言,他们的记忆和传统过于生动地反映了异教的过去,令教会很不舒服,因而大多数编年史家与虔敬的著述家便对他们视而不见。我们有关中世纪早期的游吟艺人的信息完全是否定性的,即我们所读到的东西都是反对他们的教规和训令。

戎格勒和游吟艺人在整个中世纪里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出现在宫廷节日和最有地位的显贵城堡中;但有证据表明,他们也出现在市民阶层喧闹的节庆中,出现在比赛和尚武集会中;此外,他们也愿意为乡村婚礼提供音乐。他们积极参与宗教戏剧的演出,除了歌唱和奏琴之外,还背诵传奇、表演杂技和魔术绝招。他们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个城镇,见多识广,用他们的故事传闻吸引人们的关注,因此可以说他们发挥了相当于现代报纸的功能。然而,无论他们多么不可或缺,整个中世纪里都遭到轻视。这幅自相矛盾的图景无疑令人费解,但懂得禁令出自教会,就会明白一切。自早期教父的时代开始,以及后来在克吕尼改革时期,教会都将游吟艺人对生活和快乐发自本能的真挚热爱当作人类精神利益的危险大敌。可怜的提琴手如同癫痫病人、梦游人以及巫师一样,被禁止参加圣体和圣礼仪式。但是,尽管遭到排斥和鄙视,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我们知道,后来甚至也允许女戎格勒参加公众表演。教会的显要人物在家中豢养戎格勒,王子和贵族在城堡中为他们提供膳宿,甚至隐修院有时也在礼拜中雇用他们。看似奇怪的是,有充分凭据证明,每当教会会议召开,大量戎格勒就会在当地聚集。康斯坦茨会议期间,有报道说,大约五百名戎格勒汇集到这座城市。我们应感谢这些不断遭到侵扰的戎格勒,因为在早期、中期的中世纪通俗史诗与世俗音乐、诗歌中,留存下来的资料中很多是他们抢救下来的。

戎格勒基本上是巡游音乐家,因此他们与游吟艺人有别,后者永久性地附属于某个贵族的宫廷或某个社团。但“游吟艺人”这个术语变得愈来愈有涵盖性,到13世纪末,戎格勒和游吟艺人都使用这个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吟艺人占据了介11(于吟唱诗人和戎格勒之间的位置。他生活上像个戎格勒,但他创作自己的尚松,像个吟唱诗人。吟唱诗人和游吟艺人常常成为至交,有关狮心王理查和他最喜欢的游吟艺人布隆代尔,:德,内斯莱的美丽传奇就是明证。传奇说,狮心王在1 193 年被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抓获入狱,布隆代尔在日耳曼四处探寻,终于找到了国王所在。布隆代尔为了让国王知道消息,演唱了一首他们两人以前一起创作的歌曲。

到 13世纪,游吟艺人已成为一股很有影响的势力,令当时的人们又爱又怕。游吟艺人独自一人将报纸、剧院和音乐厅的角色统揽一身。无论出现在何处,他就是快乐的化身,人们趋之若鹜。他给人们带来幻想和熟练技艺,招人喜爱;但人们也因他如此多才多艺而对他感到恐惧。教会当然意识到娱乐的力量和诱人的魅力,但不仅是教会感到这种多才多艺的能力具有邪恶性,甚至普通民众也怀疑在表演中存在超自然的魔力。戎格勒通常能够在贵族、市民和农夫那里得到所需,生活得相当安逸,不愁吃穿。许多人羡慕他奢侈而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更有不少人渴望进入这个行当。他们的人数不断增长,到 13世纪末和14世纪,编年史所面对的已是名副其实的游吟艺人大军。钱伯斯①提到,有一次汇集了一百五十名戎格勒;意大利的编年史书说,节庆集会时,会有上千名游吟艺人汇集一处。游吟艺人原先蓬头垢面、担惊受怕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游吟艺人的服饰很容易辨认。当时的图示插画表明,他们身着红色的短上衣,头戴一顶黄色的风帽,下穿连衣裤,有两种颜色,垂直分开,就像后来宫廷弄臣的打扮。我们发现,很多日耳曼的游吟艺人都享有好玩的绰号:“彩虹”“谀妇人”“跃兔”“小琴弦”等等。有些绰号源自故乡,另有一些是他们自己起的,很有幽默感。反映出对生活的全然否定与鄙视。一个优秀的戎格勒应该会摆弄好几种乐器,根据传奇故事和其他的叙事诗歌,他们常使用的乐器数量令人叹服,但他们最主要的乐器是提琴,在法兰西被称为viele。这种乐器的弯弓特别适合演奏持续低音——提琴上持续演奏长音符,同时歌手进行吟诵。

游吟艺人不仅是10世纪至13世纪最主要的世俗音乐活跃分子,也是这一时期通俗韵文最活跃的诗人。这些歌手和琴手是当时的炫技大师。主人指派他们表演自己的歌曲时,这些游吟艺人出于自发的创造倾向,往往对音乐进行修饰加工——程度各自不同,但有时修饰的比例非常大,以致无法辨认原来的旋律。好几位吟唱诗人曾警告手下的游吟艺人,不要对自己的歌曲进行歪曲。法语的贵族抒情诗歌之所以在旋律上远比德语的恋诗歌手丰富,一定与游吟艺人这种强烈的音乐创造能动性有关。在恋诗歌手的艺术中,诗人与音乐家的结合是常规,从而使游吟艺人的独立活动受到限制。P122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教会是一种政治力量,因而教会的领袖并不十分看重真诚的宗教感情。民众完全出于自发表达他们自己的虔敬情愫,将他们的奉献之情倾注在最有代表性的灵诗形式劳达赞歌中(往往采用本地俗语)。劳达赞歌的作曲家大多是圣方济各会修士,他们在各自的俗语园地中耕耘,因为佛罗伦萨语言尚未取得文学语言的地位。劳达诗歌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民歌及其精神的唯一承载者。在它炽烈的歇斯底里的夸张背后,呈现出一种真诚的、温暖的人性,与宫廷艺术的矫揉造作毫不相同<e》有趣的是,劳达歌手被称为“上帝的戎格勒”,说明滑稽剧演员与杂耍艺人在当时广为流行。P125

拉丁中古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欲世界思想与最古老的德语恋诗具有直接的关系。自弗里德里希·冯。胡森[豪森]开始,恋诗进入定型期,但由于法兰西的影响此时非常显著,我们还必须再一次提及这种艺术的纯基督教成分。恋诗从基督教的精神世界中吸收了深刻的悲哀和对死与泪的思索。骑士时代之前的这个时期充满禁欲主义的自我否定,强烈的渴望和欲求深藏其中。这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徒劳地寻找情感宣泄的出口,直到在宗教性的歌曲一诗歌中(如赞颂玛丽亚的歌曲)才找到满意着落。这种诗歌探索兴奋迷狂的巅峰和内心深处的情愫,但由于表现领域过于狭隘晦涩,很快便丧失了活力。由于现实的召唤,禁欲主义的精神被迫俯身触及现世的凡俗世界,因此兴奋迷狂的本质迅速消失。当时,日耳曼艺术还不能在这两个区域中进行肯定的抉择,正处在窘境时,它求助于普罗旺斯吟唱诗人的创造活动。最终,它调和了基督教的精神与情欲一世俗的生活情趣,恋诗由此得以产生。在胡森之前的早期阶段,似乎很少有问题发生。那时,上帝仅是骑士精神的指导力量,被简单地处理为一个骑士诗人、一个密友或民众的保护神。胡森之后,恋诗分为不同的发展脉络:他在林伯格的同伴亨利希。冯·费尔德克和莫龙根使恋诗更为清晰,而赖因马尔将恋诗带至一个新的发展境界,直到瓦尔特·冯·德,福格尔魏德,恋诗到达转折关口。P130

“没有音乐的诗歌,就是没有水的磨坊。”吟唱诗人福尔盖·德·马赛如是说。这句名言应该成为所有中世纪抒情诗歌史研究的先导。我们已看到,在古希腊,诗歌与音乐曾怎样同呼吸、共命运,彼此无法分割、无法分离。西方的传统是一条阿里阿德涅(希腊神话中米诺斯国王之女,曾给情人一个线团,助其逃出迷宫——译注)的手中之线,自古代发源,连绵不断。骑土们身着盔甲,手持长矛,粗糙的双手找到这根线索;他们的耳朵透过战场上刀光剑影的铿锵之声,听辨出几个世纪之前的秘密传音。一定不要忘却,他们都是音乐家,而他们卓越的音乐歌曲合着他们自己的乐器伴奏,不仅是各种复音音乐形式(到 1300 年时已传遍整个欧洲)的基础,而且促成了文艺复兴诗歌的诞生。P133

1 1世纪是西方文明的孵化期。与罗马式艺术同时得到全面发展的是经院哲学、武功歌史诗、教仪剧、普罗旺斯诗歌、法兰西北方诗歌、意大利诗歌以及西班牙诗歌。斯堪的纳维亚人创造《埃达》,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创造《贝奥武甫》,日耳曼人创造《尼伯龙族》。与此同时,拜占庭和阿拉伯的文学艺术兴旺发达,对西方的智力演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最后,这一世纪中,新的复调艺术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标志着一种西方特有的音乐艺术的兴起。

12世纪承继前一世纪的所有财富,文学艺术的复兴在这一世纪全面展开。但必须等到下一个世纪,古代思想的复兴才成为时代特征。13世纪的抽象力量之博大,表现为“韵文传奇”中的影射象征、圣杯传说的神秘主义、圣波拿文都拉的伟大神学注解著作,以及圣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总结。

13世纪中影响智力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大学的发展。虽然大学的滥觞可追溯到更早时期,但大学的明确建立是在13世纪开始的。

中古大学不仅是交流、扩散和发展知识学问的合作组织,而且在公众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本身即是一个真正的智力神权王国。虽然神学系科在大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但人文、法律和医学系科体现了处于教会管辖之外的智力发展。神学系科具有无限权力;其次是人文系科,其课程设置以三艺和四艺为基础;再次为法律系科,罗马圣座对大学研究罗马法律的喜好表示不悦;末次是医学系科,发展较迟,虽然法国的蒙彼利埃骄傲地宣称,,那里很早就有一个优秀的医学系。科学在我们现代常常独立组成一个系科,当时则被组合在哲学系科中——某些现代大学依然沿用这种体系。

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使希腊哲学和纯粹科学获得至高无上的精神领袖地位。半个世纪的犹豫之后,13世纪后半叶终于看到亚里士多德复兴的全面胜利。这是重要的一步,中古的思想由此挣脱徒劳的玄学辩证获得解放,理性眼光中的世界体系转而成为深刻的思辨对象。时代的智力生命沸腾起来,影响面之广我们现已无从测量,因为宗教法庭不断强化的威胁在当时阻止了许多观念和经验之间的交流。建筑、雕塑和画家加入到哲学家、诗人和音乐家的行列中,努力建立无愧于时代的丰碑。今天,最著名、最为人称道的丰碑当推哥特式建筑,但哲学家的总集、《神曲》、伟大的复调经文歌都是各自领域的巍峨大厦。如果将这些丰碑排除在外,哥特时期的图画肯定残缺不全。音乐不仅在教堂、家庭和大学回响,而且,哪里有文学艺术的实践和鉴赏活动,哪里就有音乐。同样的气氛既孕育了哥特建筑,也创造了复调音乐。西方音乐直至12世纪末所创造的一切——普罗旺斯吟唱诗人的精微艺术、教会刚毅的赞美诗、复调音乐的初期试验——都需要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这有待哥特时期来完成,其中音乐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格里高利和普罗旺斯艺术对各个民族呈辐射状的影响现在告一段落。接踵而至的是,各个民族轮流坐庄——其主导力量通常是一个地理上的(如果不说是民族上的)整体单位,在随后的岁月更迭中依次成为领袖先导。从12世纪末到 15世纪初,音乐领域的艺术领袖是以法兰西、皮卡第、香槟为核心的这一区域,它对西方世界其余地区的音乐产生重大影响。多声部音乐就“起源”自这一区域,在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发展中,这是至关紧要的一步,它决定了西方音乐未来的走向。复调此后与音乐艺术成为同义语。

从9世纪到 14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发展,构成整个西方音乐史长卷中独特的一章。异质的、常常是相互敌对的因素与力量不得不相互和解,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普遍一致的宗教崇拜。这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总体的指向是未来的发展,然而它的科学和意识形态背景却依赖于古代源泉;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段新颖大胆,但在作出理论规定时却仍然沿用过去的原则和教义。文学艺术历史的现代研究已经承认,智力生活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对中古艺术产生巨大影响;人们用这些研究的成果勾画出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新的教义和观念。但是,在音乐领域中,这种诠释才刚刚开始。对中古音乐的重建和理解的确困难重重,甚至相关领域中的学者和研究家,也不了解其间所遇到的问题有多么艰巨和深广。P139

吴砺

2021.11.19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