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8|回复: 0

[散文] 《17世纪荷兰肖像画大师与哈勒姆画风:哈尔斯》(上)

[复制链接]

6375

主题

157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89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2-1-5 10: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世纪荷兰肖像画大师与哈勒姆画风:哈尔斯》(上)



翻阅《17世纪荷兰肖像画大师与哈勒姆画风:哈尔斯》世界名画家全集,第5辑,哈尔斯/何政广 主编;韩雪岩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9

这一套世界名画家全集己经出版的画册约111册。我大概是基本买全了。这是在网络上二三十个小店凑出来的。这两三年中,我看到约一半五十多本画册后,就停下了脚步。

这对一个非专业绘画人员来说,看了若干册后会有一个审美疲劳的问题,同时又觉得这种阅读,是十分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看累了,就实事求是的放手一段时间。

我一直想要将这些画册通读一遍。我总觉得应当吸收世界最伟大画家们的视角,我才能看到自己看不见的或者被忽略的世界之美。这个想法,驱动我时不时地再拾起这些画册。

我或许是对大自然呈现出的画面美感,有一点点十分敏感的天赋,这更需要我从西方伟大的画家的作品中吸收灵感,以强化自己的特色。

这次我发现自己沉不下心来细看这本画册里的画面。这作者是一个国内学生做博士研究生的习作。因为他找不到太多哈尔斯的画作,于是找了一批哈尔斯前后画家包括哈尔斯学生的画作放在画册中。

对比之下,哈尔斯的肖像作品画作,立即呈现出天才艺术家的魅力。一半画面画笔粗放,却是捕捉到了被画者的灵魂,如照相机一样捕捉到人类瞬间的神态——这需要画家天才的瞬间画面记忆力。

我们中国人对哈尔斯最熟悉的画,大概是他的《吉普赛女郎》(1628~1630)。

我对哈尔斯《弹曼陀铃的小丑》(1625~1626)印象最深。这画册里约二十幅人物画像作品,均是出神入化,虽然是四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这些肖像画作品,仍然觉得他们仍在人间。这就是天才画家的作品魅力。

我对画册中哈尔斯的学生菲利普·乌沃门的四幅风景画印象深刻,其画面天空淡灰蓝灰紫色与云层交融,诗意十足。人类优秀的风景画,如最顶尖的绿茶,让人回味无穷……


相对西方世界这五六百年油画给世界留下了一系列人类肖像作品,中国画对人物肖像画实在是写实能力太差,没有为后人留下可信的历史人物肖像。

现代摄影技术,解放了过去绘画以肖像为生的画家们。但是,过去几百年西方国家艺术天才们对绘画探索出美学的构图和色彩知识,亦为现代摄影和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经验和技巧。


吴砺

2022.1.3



附二:《17世纪荷兰肖像画大师与哈勒姆画风:哈尔斯》摘录:


序  巴洛克时期肖像画大师弗朗士·哈尔斯

肖像画大师弗朗士,哈尔斯(Frans H以s,约1580 –1585 年间出生- 1666)的艺术生涯与荷兰人所谓的“黄金世纪”相始终。这些勤劳的日尔曼人后裔在短时间内创造了辉煌的文化。17世纪是荷兰人的世纪。这不仅仅可以体现于经济和政治领域,对于艺术,亦是中肯的评价。杰出的画家产生的时间是如此集中,以致于帕里法尔( Parival)惊叹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之多的画家及杰作。”而哈尔斯则是荷兰的第一位世界级的艺术家。

但哈尔斯的尴尬在于,他与另一位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梵,莱茵(Rembrdz刀d/t VanRijn,1606 – 1669)虽然有着年龄的差距,可他们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却相距不远,后者戏剧性的人生和伟人般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哈尔斯眩目的光彩在不经意间被遮蔽了。在其同族人里,同时代的伟大画家还有弗兰德斯的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 – 1640)。他那赋予大型画面以缤纷的色彩和充沛活力的艺术天赋,以及传奇般的经历,同样使哈尔斯朦胧的生平显得晦涩无光。因此,直到 19世纪哈尔斯被重新关注之前,他在美术史处于被长期被忽略的位置。

哈尔斯的独特性在于,他以画笔忠实地记录下了荷兰取得民族独立初期的时代气息。狂欢痛饮的场面,尽兴地弹奏乐曲的歌者、诙谐幽默的军官、刻板僵化的管理人员,使哈尔斯的创作进入了肖像画和风俗画的双重维度,具有了史诗般的浪漫情怀。历史的朦胧雾霭也从来没有使那些人物的面孔与神情变得晦涩不明,相反,他们似乎已经进入了生命和宇宙的第四维空间,可以从画面中直接跳脱出来,与欣赏者面对面亲切的晤谈。明朗、单纯,具有充沛的生命活力可谓哈尔斯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他消解了宫廷人物肖像的矫揉造作,也没有使那些世俗的人物显得落寞与猥琐,而是从平凡中发掘熠熠生辉的性格亮点,使每一个人的生命属性都沿着自己特殊的轨迹滚动。

不过,与这些溢美之词形成奇妙对比的是,我们今天对哈尔斯的研究依旧显得贫困。在那些概括性的美学词汇下面,哈尔斯的面孔仍然晦涩不明。哈尔斯的生平记载十分简略,透过那些匿乏的资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与其说是泽及千古的绘画大师,不如将之形容为精神创作的勤奋者更为贴切。尽管他创作了诸多杰作,但贯穿其一生的却是贫穷窘困的生活记载,日复一日的劳动,单调而枯燥,缺少文学传记需要的光泽,这也使带有“骑士文学”眼镜的史学家将其放置在了观察的暗角。然而正是这位“沉默者”奠定了19世纪大g币梵,高(VincentvanGogh,1853 – 1890)、库尔贝(GustaveCourbet,1819 – 1877)、马奈(EdouardManet, 1832 – 1883)、莫奈(Claude Monet,1840 – 1926)等人艺术风格萌发的基础。简率瀟洒的笔触、灿烂辉煌的色彩、丰富微妙的喻意、奇特精彩的构图都是那些画家发蒙时期的艺术营养。而这一点在以往的美术史书写中也常常被忽略。

事实上,更重要的问题可能还来自我们对哈尔斯作品解读方式的选择。评论家过多地注意了那些欢愉的表象、快乐的神情、  自负的举止、拘束的姿态,以及哈尔斯部分作品中面向下层民众的关注视角。这很容易使人将其简单地归纳于现实主义的范畴,从而忽略了尼德兰艺术淀下来的画面隐喻传统和宗教因素。与这些作品的分析相并辔,部分家也随意地将哈尔斯解读为不满世俗,挑战既定秩序的战士或浪子。而这是建构在想象之上的,并非来自审慎的考证。有限资料勾勒出的哈尔斯,与那时荷兰辛苦而勤奋的艺术家并无二致,身处社会底层,沉重地默默地工作,其目的仅仅是争取温饱的生活境遇。

但哈尔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艺术突破了生活本身设定的迷局。与普通的画家不同,哈尔斯年轻时对修辞和文学的热爱,赋予了他诗人般的气质,对笛卡尔哲学的理解也可能转换着他的绘画观念,他远远越出了描摹客体的边界,使自己的绘画具有了某种抽象的因素。同时,他的绘画又具有前印象主义的性质,对人物瞬间神情的定格,和对内在性格的挖掘,是来自更加深沉的画学思想,晚年的凄凉贫穷仅能说明他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超越了庸常的理解和商业的主宰。与他比肩的只能是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师与圣徒,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创造样式、引导时尚、融会传统、泽及后人,而非妥协于尴尬的现实。P000

尼德兰艺术传统

15 – 16世纪的尼德兰(Nerherlands)的艺术运动,同南方的意大利(Italy) –样,贯穿着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从而与中世纪的审美意识拉开了距离。但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Renaissance)借鉴古代文化遗产不同,尼德兰的哥特式传统更加根深蒂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三项主要成就:①科学透视法的发现;②解剖学知识的极大丰富;③古典建筑形式的知识,并非早期尼德兰艺术革新的源头。它的现实主义诸多因素,很大程度上脱胎于哥特式艺术中的写实主义倾向。所以,早期尼德兰艺术缺乏意大利那样的科学,以及哲学方面的强力运动的相互配合。这一时期的创作还覆盖在神学和宗教的面貌之下。这就决定了尼德兰艺术有别于意大利艺术的绘画特质。

同时,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主要成就体现于壁画和雕塑不同。尼德兰地处北欧,气候潮湿,流行哥特式建筑样式,窗户比较多,壁面小,不适宜绘制壁画,因此它的艺术发展最初表现在雕刻、玻璃窗画和祭坛画上面。另外,从拜占庭(Byzantine)传来的细密画,在13世纪受哥特式艺术的写实手法和玻璃窗画的鲜明色彩的影响,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尼德兰画家很多曾从事细密画的绘制。因此,尼德兰架上绘画带有若干细密画的特点,形成了细密精致的画风。

细密画和镶板画的绘制,最初采用胶彩画法(Tempera)。此法是将醋水均匀地拌以新鲜的蛋黄,调和色粉画在一块涂好石膏底子的画板上,于是画面上产生了一层速干地的料薄膜,非常坚韧耐久。不过因为涂料的表层干得比较块,所以难以修改,在描绘对象时,也很难深入刻画。尼德兰画家在追求精致的色彩表现中,使用了在胶粉底子上罩以油彩的方法,并逐渐用油取代了蛋清,这样作品的色彩就可以慢慢地相互转化以达到柔和过渡的效果。这种方法以高度的精确如实以及闪闪发亮的光感获得了画家的认同,逐渐得以普及。可以说,近代欧洲的油画首先是在尼德兰发展起来的。

尼德兰的绘画在早期还呈现出民间艺术和法国艺术的交互影响。这源于其政治方面同法国的密切关系。在法国的两个主要艺术赞助人布甘地公爵(Burgundy Duke)和伯理公 爵(Bury Duke)的宫廷里,活跃着很多尼德兰画家。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布甘地公爵将政府移至弗兰德斯(Flanders),从此尼德兰独立的艺术风貌鲜明起来,代表性画家的画家也不断涌现,其艺术特点也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 写实主义传统
    这一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名家首先从透视形状的骨架起笔,运用解剖学知识和短缩法去刻画人体,以此来实现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上的精准。尼德兰艺术家则没有同国际哥特式的风格完全决裂。他们营造真实感的方法是不断精心地表现各种对象的细节和微妙之处,直到画面如同摆在自然物象之前的一面镜子。如同这一时期的风格判断所依据的常识:“只要以表现花朵、珠宝或纺织品等事物的美丽的外观见长,大约就是北方艺术家的作品,很可能是尼德兰艺术家的作品;以鲜明的轮廓线、清晰的透视法、美丽躯体的准确知识见长,大约就是意大利的绘画作品。”而德国艺术批评家万根(Waagen,1794—1868)也在《绘画史概要》中指出南北方艺术风格的区别:“希腊民族和日尔曼民族,在古代世界与现代世界的文明中是两个柱子的柱头;弗兰德斯绘画的重要意义在于不受一点外来影响,给我们揭示两个民族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差别。希腊人不仅把理想世界的观念理想化,把肖像也理想化,他们简化形体,强调最重要的面部线条;相反,初期的弗兰德斯人把圣母、圣徒、先知、殉道者等的理想人物一律变为肖像,竭力要把现实界的细节正确表现出来。希腊人表现风景的细节,如河流、喷泉、树木等,都用抽象的形式;弗兰德斯人却把肉眼看到的如实描写。面对希腊人的理想和一切加以人格化的倾向,弗兰德斯人创立了一个写实的画派,风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源头正是以古希腊为蓝本的,而这里所谓的日尔曼族是指尼德兰人祖先的血统源头。
    早期尼德兰写实主义的代表画家是杨。凡。埃克( Jan van Eycl,约1390 – 1441)。他于1432 年完成的《根特祭坛画》脱离了细密画的图式化与程式化倾向。整幅祭坛画由内外侧共23个小画面组成,内侧中间的4个画面是主体部分,上面为上帝,圣母和施洗者约翰,下面为《羔羊的礼赞》。同哥特式艺术名家相比,杨,凡·埃克观察自然更为深入,对细节的认识更为精确。他描绘的马匹生机勃勃,眼睛中似乎闪烁着光彩,近处的草地和山崖上的花朵林木体现了画家无限的耐心。明暗法的使用虽然来臻于圆融,却使物象具备了生动的立体感。
    杨,凡,埃克艺术的最鲜明成就体现在肖像画方面。1434 年创作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82 X 60cm,伦敦国立美术馆)是最著名的肖像之一。意大利商人乔万尼,阿尔诺芬尼(Giovanni Arnolfini)是在1420 年被菲利普公 爵(Philippe Duke)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画家真实地描绘了这个典型的资产者形象,不仅再现夫妇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而且对室内的环境什物作了极其逼真的描绘。在画面上,阿尔诺芬尼拘泥而彬彬有礼地正和他新婚妻子琼妮·德,凯娜妮( Jectnne de Chenany)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了右手,表示一种仪式;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都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在人物中间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镜框带有10个突出的朵状方形,每个方形内又置一个小圆形,每个圆形内画一幅耶稣的故事画,图像细小到难以识别。中心圆镜内反射出整个房间的景物。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这种物理学上的游戏,显示了画家在运用所谓光线反射方面的知识。这幅作品的精微、工整、细腻,连现代摄影家都为之惊叹,使用镜子反射来扩大画面的空间,是这幅杰作的又一特色。不过,最具有艺术史意义的是画家在画面的明显位置签上了自己的拉丁文名字:“Johannes de eych fuithic”,意思是指“杨,凡,埃克在场”。而这一举动本身意味着,画家本人在艺术史上第一次成为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目击者,所谓画面就是通过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的结果。这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写实主义的内在观念和标准。
    2.面向市民和下层社会的观察视角
    16世纪下半叶的宗教改革运动使传统的绘画样式面临消亡的危机。许多新教教徒认为教堂里圣徒的绘画和雕像是天主教偶像崇拜的证明,应该予以取缔。而其中极为严格的加尔文教徒( Calvinists)甚至反对使用华丽的房屋装饰,这就使传统的祭坛画创作也逐渐失去了艺术市场。画家们出于谋生的考虑就必须开拓新的绘画题材。画家群体开始出现专业化的潮流。他们从中世纪手写本页边的“该谐画”(Drolerie)和15世纪艺术作品中的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发展出一种新的题材,主要刻画日常的生活场面,即为“风俗画”(Genrc Picture)。这类题材彻底摆脱了中世纪艺术的审美风貌,市民和下层人群的日常生活首次成为了绘画的主题和表现对象。
    刚丹,玛希斯(Quinten Massys,约1465 – 1530)最早用整幅画描写了新兴的商业城市安特卫普(Antwerp)市民的日常面貌。代表性作品是《银行家和他的妻子》(1514,巴黎卢浮宫藏)。在画面中,称量金币的银行家非常郑重其事,近乎履行某种宗教仪式,旁边的妻子正在读祈祷书,不过她的目光被男子手中的金币所吸引。桌子前面放置了一枚铜镜,反射出房间外面的街景。这种处理手法很明显来自于梵,埃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而这样的人物和生活,对于有着很多银行办事处与交易所的安特卫普来说,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和缩影。这些作品的不断涌现意味着尼德兰的绘画切断了与中世纪艺术的最后一缕联系,完全展现出尼德兰民族自己的艺术品格。这种审美风貌如法国艺术史家丹纳(HippolyteAdolphe Taine,1828 – 1893)所形容:“那种艺术(指尼德兰艺术)不及意大利艺术的纯粹,也不及意大利艺术的造型的美,可是更多变化,更富于表情,更醉心于自然,它不大服从规则,可是更接近真实,更能表现人,表现心灵,表现特征、意外、差别,以及教育、地位、气质、年龄、个性等的不同。”
    而表现农村生活的集大成者则是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the Elder,约 1523 – 1569)。他早期以铜版画(Copper printmaking)家的身份从事风景画创作,到 1556 年左右开始从事人物画创作,受到博斯(llieronymus Boscb,约1450 – 1516)的影响。从1563 年以后,他以饱满的艺术热情创作了很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而正是这些作品使他名垂画史。勃鲁盖尔十分注意日常性的观察和体验。据《尼德兰画家传》记载,他经常下乡访问农民,参加他们的市集活动或婚礼。他穿上农民的服装,在婚礼场合,还和大家一样备上一份礼品。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视觉记忆,使其作品成为了16世纪尼德兰 乡 村生活的真实的图像记录。代表作《农民婚礼》(1565,114 X 163cm,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是他创作的最完美的人间戏剧之一。从墙壁上挂着的稻草和镰刀来判断,宴会是设在一间仓库里。新娘坐在一块灰蓝色的布前面,头上带着花冠,面容平静,略带那个时代通常习惯性地将农民定位为愚蠢的笑容。旁边的男人像没有教养似的正在狼吞虎咽,左边的男子正在斟酒,最前面的两个男人正把粥端来给宾客享用。右边的桌脚坐着地方官和修道士,两个人正在默默地交谈,前景中的一个小孩戴着同  ,其年龄不相符的大帽子,舔食食物的全神贯注的样子,看起来既天真又贪婪。勃鲁盖尔组织画面的手法也颇为灵动,通过餐桌的向后延伸,使视点从门口的人群到近景的人物形成有序的排列,再通过人物之间的动作互动将整个场面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组织画面的方法在以后哈尔斯的群体肖像画中,还有着丰富的延宕。
    《农民婚礼》的另一姊妹作是大约于1567 年创作的《农民舞蹈》X 164cm,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描绘的是一群农民在乡村空地上跳着笨拙舞蹈的场景。这些群饱经风霜、受尽压迫的农民在经历了残酷的西班牙军队镇压之后,依旧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向上的精神状态。舞蹈的乡村背景则具有鲜明的尼德兰地方特色。
    勃鲁盖尔画笔下的农民形象,倔强、坚强、粗野而又豪迈,似乎永远有着充沛的精力。在处理这些人物时,勃鲁盖尔既不是把农民理想化——有些农民的形象相当愚蠢、粗鲁,也不是抱着猎奇的态度(使其生活情境具有田园牧歌般的情调),而是以客观性的真实视角来表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从而确立了风俗画的现实主义基调。


吴砺
2022.1.3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