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3|回复: 0

[散文] 《存在主义艺术大师:贾科梅第》(上)

[复制链接]

7075

主题

173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294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2-1-20 14: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存在主义艺术大师:贾科梅第》(上)



翻阅《存在主义艺术大师:贾科梅第》/何政广 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世界名画家全集)

我是下定决心把这近百册的《世界名画家全集》粗糙地翻一遍。这本画册再次颠覆传统的雕塑和绘画,美其名曰“存在主义艺术大师”。

现代艺术大师作品,很少是传统意义上为美而创作,而是开拓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以艺术形式的发明创造为一生的追求,而其艺术形式可能让我们看起来十分怪异,并无传统意义上的美感。

这画册封面上三尊“站立的裸女”,像风干烟熏过的板鸭,除了乳房和骨盆接近正常值。艺术家其他的作品把人体拉伸到竹节虫或螳螂式的细长,或者早上或傍晚时分人体在地面上超长的投影形状;或者是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一样的干枯受损的形象。

你会惊讶:人类的形象,竟然还可以以这种形式来表达!中文作者却说:“也反映出20世纪人类的软弱与不堪一击。”“他的雕塑呈现典型的特色:孤瘦、单薄、高贵及颤动的诗意气质。”

我看的倒是觉得挺过瘾的——这是对常规的突破……

其实,我们看看现在的电视新闻,各种各样的人物不亦是如艺术家作品一样,让我们觉得光怪离奇,常常是目瞪口呆……

这位艺术家的画作,棕黑背景和线条,让人感觉十分压抑,亦同我们看电视新闻媒体大部分时间时候的感受一样……

现实世界里,固然有美的片刻,但是大部分时间都不是为美或者以美的样子存在。现代的艺术作品,多是想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真实的感受,不论美丑……

这本画册后面由法国著名的摄影家布列松拍摄的“在雨中行走的贾科梅第”(1961年)让我印象极深,同样主编何政广先生在序言中评论道:“许多著名摄影家拍摄过贾科梅第。布列松就曾拍了一张感人肺腑的照片一贾科梅第在雨中以大衣盖头,走过阿雷吉亚街(见本书200页)。约翰,柏格认为,这张照片中,那陈旧的衣服即兴当作遮雨具,虽显得有点太悲情,但却表现出贾科梅第那种“象征性贫穷”。令人动容的是,他那脆弱和保护姿势,以及那原始的本能。然而它不是一种禁欲,而是专注于生活的本质。中产阶级的舒适会让他觉得负担,而这极简则符合他对自由的渴望。”

我喜欢这些艺术家们的特立独行的作品,他们扩大了我们人类社会看待社会和自己还有大自然的视觉的角度,使我们防止思想僵化。同时,这也使我在科研工作上,总是有一种冲破已有的知识的本能的冲动。

贾科梅第的塑雕虽不容易想到,还是让人感到某种某名美感,只是他的绘画作品令人压抑,像是把一大团乱麻塞进了观众的胸腔里……


吴砺

2022.1.19





附二:《存在主义艺术大师:贾科梅第》摘录

序  言 何政广

瑞土艺术家贾科梅第(Alberto Giacometti,1901 – 1966)是20世纪存在主义雕塑大师,他也是一位开创写实新视野的人像艺术家。2001 年7月苏黎世美术馆举行贾科梅第百年诞辰回顾展,搜集了90多件雕塑、40幅绘画,60件素描,完整展现了他一生的艺术成长史。同时巡回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展览受到极大关注,可见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力及在现代艺坛所受的尊崇。

贾科梅第出生于瑞土,早期受画家父亲乔凡尼启蒙,在1919至1920年间进入日内瓦艺术工艺学校,之后远游意大利。1922年寓居巴黎,在布德尔工作室工作3 年,其问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开始形成其独立风格。1926 年开始尝试半抽象构成。1929 年与以布鲁东为首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接触,直到 1935 年与之决裂。独来独往于巴黎的工作室坚持创作。

贾科梅第的雕塑、绘画及素描,都源于他对人物形象的独特观点,反映了20世纪人类的软弱与不堪一击。他的雕塑创作,曾有一段时间在形象与非形象之间徘徊摆动,受到 印象派,立体派与超现实主义等颇多影响。直到 1947年发展成熟,表现出他“人”的特殊视察角度。他的绘画多半是亲友画像及静物写生,从他的精彩素描作品中,则可见到一位艺术家苦心孤诣的痕迹。

贾科梅第谈道:“人为什么要画、要雕塑呢?那是出于一种驾驭事物的需要,而惟有经由了解,才能驾驭。”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全凭需要,做任何事都没有特定的时刻,有的只是说话和创作的时间。他在夜间创作力最好,曾有连续工作48小时不吃不睡的纪录。他认为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在长时问工作后,累得心智都不听指挥时做出来的。许多艺术家都有类似这样的感觉一这种惟有经过极度的体力消耗才能达到的昏沉的非常状态。

他在巴黎艺术家区的工作室很小,一扇落地窗代替了其中一面墙。贾科梅第谈到他又小又挤的工作室说:“我从来没有时间搬家,我做得越多,工作室似乎越大,”搬家,突然要去适应新的住处,可能会切断他一贯的思路,改变旧环境对他的放射性影响,毕竟这里曾产生过这么多的杰作。贾科梅第在此找到了自己的世界——一个石头的世界,尘土的世界——一切归于尘土。上帝以尘土塑造了宇宙,贾科梅第也以尘土塑造自我的宇宙。

许多著名摄影家拍摄过贾科梅第。布列松就曾拍了一张感人肺腑的照片一贾科梅第在雨中以大衣盖头,走过阿雷吉亚街(见本书200页)。约翰,柏格认为,这张照片中,那陈旧的衣服即兴当作遮雨具,虽显得有点太悲情,但却表现出贾科梅第那种“象征性贫穷”。令人动容的是,他那脆弱和保护姿势,以及那原始的本能。然而它不是一种禁欲,而是专注于生活的本质。中产阶级的舒适会让他觉得负担,而这极简则符合他对自由的渴望,

贾科梅第这位艺术家和他的艺术作品,非常令人喜爱,让我们看见自己。P000

瑞士史丹帕的童年生活

艾伯托·贾科梅第(AJberto Giacometti,1901-1966)是家中的长子,父亲乔凡尼,贾科梅第是一名画家,在贾科梅第的艺术培养与启蒙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贾科梅第的家境堪称富裕,在瑞土的史丹帕镇还经营了一家旅馆,在国际旅店业占据旅游度假市场之前,贾科梅第家中的旅馆生意还不错。

在他们居住的村镇中,父亲乔凡尼艺术家的身份显得十分罕见,对于一个保守传统的地方来说,艺术家的名词堪称新鲜,当然更不用提乔凡尼旅居各地的求学经验,对当地这样一个小村镇的背景而言,更是无法想像,因此当乔凡尼自慕尼黑、巴黎、意大利等地完成艺术训练课程返乡之际,大家似乎也期待他这样一个充满梦想的艺术探索与冒险之旅画下句号才是,但乔凡尼仍然持续他对艺术的爱好,继续一名艺术家似的学习与实践。1894年,画家沙冈提尼搬迂到贾科梅第父亲所居住的邻近村镇,于是,乔凡尼,贾科梅第在这名艺术家的鼓励下,学习他的分离派技法与颜色的应用,这使得他原本在这个毫无外在刺激的村镇生活中日渐消磨的艺术热忱重新燃起,也重拾追求艺术表现更深造诣的求知欲望。

沙冈提尼引导乔凡尼从身边环境的题材去寻找绘画的题材,于  作是,乔凡尼开始将绘画的风格专注在周围的景致与身边亲密的家人,同时在绘画技法上,他渐渐发展出兼具传统与象征风格的表现形式,这样的风格也造就了贾科梅第往后的艺术创作格调。

受到父亲乔凡尼的影响

贾科梅第的创作风格不仅受到父亲乔凡尼的深刻影响,他也曾领受凡·高一些较少有压抑情绪的作品的影响。大约在1906年左右,贾科梅第开始受到塞尚创作思维的启发,而在创作的表现形式上渐渐展露他后来专研“表现形式”的风格导向,这些都是他艺术发展匕不容忽略的精神导师,对于研究贾科梅第艺术的精神内涵,有相当重要的脉络与线索。

贾科梅第小时最爱跟着父亲在画室里画画,因此在旁人看来,贾科梅第在这样一个艺术环境的熏陶之下,发展出的创作才能与他因此累积的深厚美术基础,无异有着相当优越的客观条件。当然,贾科梅第对于艺术的喜爱与创作能量,也是他长期投注艺术创作与研究的主观因素。他的画家父亲偶尔会给予指导,但却不曾刻意引导他的发展方向,因此给予贾科梅第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他对于绘画的各种表现,也能随心大胆地尝试,而不受到教规式的局限。

由于先天具有优越艺术环境的缘故,贾科梅第有相当深厚的艺术训练基础,从他几幅17岁时所描绘的素描作品可见一斑,欧洲深厚的绘画传统,显然在他持续专注的练习与摹仿下,成为他绘画功力的基础。

他早期留下的几件画作,隐约可看出几位艺术家对这位少年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关键影响,如:杜勒、普桑、德国浪漫派等。

威尼斯之旅

1920 年 5月,贾科梅第随着父亲到了威尼斯参加双年展,乔凡尼是其中一位受邀的参赛者。贾科梅第跟着父亲不仅参观了威尼斯双年展,也趁此机会参观了乔托位于帕多瓦的壁画作品,更亲眼见到了丁托莱托的绘画真迹。这次艺术探索旅程对他来说,具有相当意义的启发,以及他日后创作风格的刺激,尤其是丁托莱托关于人物的夸张拉长的表现手法,在贾科梅第发展成熟的长条状人物中,可看出其中巧妙的关联。

贾科梅第在关于这次双年展之旅的叙述中,提到他对于亲自参访当中著名的艺术圣殿时,内心燃起的悸动与激动,当他见到乔托的壁画,胸口仿佛受到重重的一击。艺术的洗涤,让他对于将来成为艺术家的信念更加坚定,也对自己的艺术表现加注了挑战性。此后,他随即又在短短的时间里,再度造访意大利——这个艺术家们趋之若鹜的艺术之都。根据依夫,邦尼福瓦(Yves Bonnefoy)在一篇专论贾科梅第的文章里,提出一种“神秘的狂喜”之说法,表示在帕多瓦斯克罗维尼教堂的一幅乔托的《哀悼基督之死》画前,贾科梅第很可能如同面对了一种神秘的经验:“他要不是见证了上帝,至少见证了一种神圣事物。”

在贾科梅第第二次前往意大利时,一一位相伴同行的荷兰人突然因病辞世,这是这位年轻艺术家第一次面对死亡的突袭,此事给了贾科梅第强烈不可抹灭的印象,这也对于他后来处理死亡与人体暴力、与存在等创作思想时一个重要的回忆。

贾科梅第曾经这样叙述过:“安顿你自己,装饰一个家,建立一个舒适安全的所在,然后整天让可能失去所有的威胁占据着你的脑袋,不,我宁愿住在旅社,坐在咖啡乍厅过客。”

这样一种对于生活与归属的看法。正是他雕塑人物中典型的存在状态:单薄的身影,没有任何相伴物及牵绊,只有细长如钢丝般的赢弱与韧强,跨着步伐,仅仅是经过的一瞥身影,这是贾科梅第创作的人物风格。

巴黎。塞尚·立体派

贾科梅第在1922 年初迁居巴黎,并在巴黎的艺术学院接受雕塑的训练课程,对于绘画或雕塑两者之间,他曾犹豫不决,家庭背景使然,因为父亲的关系,他受到绘画陶冶的机会自然比雕塑多,但贾科梅第似乎对雕塑表现情有独钟。在巴黎时,他在爱弥尔,安东尼,布德尔(Emile-Antonie Bourdelle)门下接受雕塑训练,这段时间,他结识了许多艺术家,如皮耶·马蒂斯(亨利·马蒂斯之子),他们不但是相惜的好友,更是以后合作的好伙伴,皮耶后来成为贾科梅第作品在美国重要的代理商。

迪亚哥是贾科梅第的胞弟,于1925 年也来到了巴黎,他与贾科梅第租了一间小阁楼住在一起,两人的关系一直相当密切,贾科梅第以迪亚哥为模特儿,作了许多关于人体的习作,并以他作为钻研人体结构与表现的观察对象。不管在绘画或雕塑上,贾科梅第的家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迪亚哥,好几次成为他雕塑与绘画风格的实验过程中最佳的观察主角。

贾科梅第认为自己的雕塑风格来自罗丹,秉承雕塑传统的人像实践,将创作的焦点摆在人物的塑像上,并且关注一些雕塑美学的基本议题。他对塞尚“形”的美学问题的钻研,也展现在他的立体造型及人体形态的表现形式上。

1925 年,贾科梅第的人物雕塑创作面临着一个相当关键的转折点,在他彻底融会贯通了塞尚自然与造型的美学后,面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学新型态——立体派,也开始热中起来。对于贾科梅第来说,这不f;仅又{仅又只是20世纪初流行的美学新风潮,另一种“形”的诠释更使他着迷,这可以说是他继对塞尚“形”的美学研究之后,更进一步的探索。经历大战后的艺术家们显然对塞尚和谐的追求,有了全新的领悟,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完整和谐与形的完美,并不能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所渐渐产生的疏离与破碎感,立体派去破坏结构,然后尝试重组,并独立出一些片段、元素,强调的是对于“形”的重新认识与诠释,这同时也意味着艺术家们重新不断思考着人与社会周边的关系。对于贾科梅第来说,他尝试利用人物雕塑去思索人体与空间的关系。

在这段时间里,贾科梅第接触了布朗库西(ConstantinBrancusi,、阿希彭科《AlexanderArchipenko,、劳伦斯(Henri’Laurens)、利普希兹(Jacques Lipchitz)等深受立体派思维影响的雕塑家,他们的创作不是重新去形塑人体造型,而是完全去除任何可辨识的具体形象。这种对于具象的瓦解,转而专注纯粹“形”的结构,很自然地将艺术家们引领至过度空泛的形式追求,例如所谓新艺术的装饰风,但贾科梅第并没有将自己导入这样一个渐趋空洞的表面形式的追求里,反而,他试着将形式以及一些深度的表达语汇融合,企图让形式代替内容,作为表现的一种传达语言。

1925 年,他作了一件名为《躯干》的作品,这件启发自勒泽的创作以及硬边立体派构图《双头》的创作,可以看出贾科梅第对于观看方式的新诠释以及“空”的概念的首次具体呈现。
立体派对结构的追求,影响了贾科梅第的雕塑表现,他开始抽离个别的元素并将其发展为一个构图中的简洁符号,同时这些元素的发展又紧紧与造型的结构相关,艺术家对于尝试打破一个固。、4=”节妒目,,一J1.目㚉《,  凸小尔弳r了云矾Fj饿一个回的观感。

然而,贾科梅第也深受当时来自非洲及大洋洲的部落艺术品所影响。随着非洲部落雕刻大量进入欧洲,这些大胆且印象鲜明的造型,被许多艺术家视为表现的灵感启发,甚至毫不忌讳地将摹仿这些艺术造型的结构运用在他们的画布及雕塑上,这些造型的挪用不仅满足了艺术家们对于表现的突破,也用这种形的结构来挣脱写实表现的传统,同时更将其发展为符号表征的视觉语言。对于贾科梅第来说,这也是他日后那受人瞩目的长条瘦高人像雕塑所要彻底实践的美学。

《情侣》,这件早期的雕塑创作,是贾科梅第对于现实象征化表达的一个实例。艺术家将人物以象征性器官的方式表达两个各自站立的人物。P013


吴砺

2022.1.19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