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伴之声,永恒之歌
——致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一)
(I)
年轻时, 我反复播放一盒磁带, 巴赫的旋律滚动在记忆里, 却仅止于皮毛。 我以为我认识他, 却不过是站在海岸线, 遥望那片未知的蓝色深渊。
如今, 我终于踏入海潮之中, 不再驻足港湾, 而是随着旋律漂流, 被无伴的琴音推向更深处。 时间在这里静止,又流动, 如蜜般倾泻, 甘甜,纯粹, 仿佛天国之门悄然开启, 让音乐无尽流淌。
(II)
第一、第二组曲—— 如雷霆般寂静,如闪电般清晰。 没有易记的旋律, 只有一条隐秘的河, 在光影交错间, 穿透我的灵魂。
黑色音符跃动于纸上, 如中国书法, 沉稳,果断, 似青铜铭文, 锋利而神秘。
这音乐—— 让我想起石林, 灰黑色的巨石, 孤立,却彼此呼应, 构筑天地间的永恒诗篇。
听巴赫, 如盛夏痛饮冰镇醇酒, 纯净而透彻, 在苦涩与甘美之间, 隐隐闪烁神秘微光。
(III)
有人说, 巴洛克音乐是一张精密的网, 旋律织成蛛丝, 缠绕时间的脉络。
巴赫的六首组曲, 每一首如一座殿堂, 有序,有形, 而在前奏曲中, 他挣脱规则, 让音乐自由生长。
萨拉班德舞曲—— 柔软,忧伤,沉静, 仿佛灵魂的低语, 历史在琴弦上颤抖。 柏林墙倒塌的那天, 罗斯特罗波维奇坐在废墟旁, 用琴声诉说人类的悲悯, 在沉默的人群中, 有人落泪。
六首组曲,六个世界——
第一首—— 绿谷蜿蜒,溪水欢歌, 自由流淌,奔向大海。 童年的笑声, 未来的憧憬, 在音符间闪烁。
第二首—— 幽暗的空间, 孤独的低语, 哀伤,敬畏, 如夜色下的祷告。
第三首—— 金色辉煌, 高耸的尖塔刺破苍穹, 信仰在音乐里屹立不倒。
第四首—— 苦难的忏悔, 裸露的灵魂, 在宇宙深处飘浮, 时间在这里凝结又消逝。
第五首—— 厚重,深沉, 大提琴独行于寂寥, 如流浪者穿越星空, 无依无靠,却坚定不移。
第六首—— 最喜悦,最璀璨, 如春日暖阳,鸟雀翻飞, 钟声远远响起, 宣告生命的恩典与希望。 光芒在黑暗中跃动, 在天地间回响。
卡萨尔斯曾说: “在巴赫的组曲里, 我看见了上帝。”
(二)
(I)
曾经, 一把大提琴独自伫立, 琴弦微微颤动, 一声低语,一声呜咽, 从寂静中生长出的圣歌。
巴赫的手, 在无形的空气中划出轨迹, 音符如石,如风, 把时间雕刻成音乐, 让声音通向永恒。
每一首组曲, 都是一扇门, 通往灵魂深处, 亦或飞向更辽阔的天空。 这不仅仅是旋律, 而是回响, 是无垠世界的低吟。
(II)
第一首—— 溪流在绿谷中蜿蜒, 清澈,温柔, 阳光在水面跳跃, 如孩子的笑声,随风飘远。
第二首—— 一声孤独的叹息, 在黑暗中回荡, 沉静,低沉, 悲伤却不绝望, 如暴风雨前的夜晚, 静默,却潜藏雷霆。
第三首—— 金色的光辉洒满大地, 高耸入云的教堂, 钟声震响, 每一根琴弦 都在书写信仰。
第四首—— 无人倾听的忏悔, 轻声吟诵的祷歌, 深藏的渴望浮现, 琴弦仿佛记得所有往昔。
第五首—— 孤独的灵魂穿越宇宙, 沉重,庄严, 石头的呢喃, 群星的低语, 比悲伤更深邃的沉思。
第六首—— 晨曦洒落大地, 光芒穿透夜色, 一首生命的颂歌, 远处钟声回响, 感恩的旋律升腾。
每一个音符, 都是一个世界的诞生。
(III)
这不是寻常的音乐, 它不为取悦, 它不求掌声。
它如千年石柱, 如风雨雕刻的岩石, 在时间的沉默中屹立。
像石林深处的奇观, 岩石化作天空, 光影在缝隙间游走, 这音乐无须解释, 它只存在, 便已足够。
演奏它, 便走入它的世界。 聆听它, 便成为它沉默的一部分。
(IV)
巴勃罗·卡萨尔斯曾说: “在巴赫的大提琴组曲中, 我看见了上帝。”
不是雷霆之神, 不是烈火之神, 而是静静注视的神, 是等待的神, 是隐藏在音符间隙里的神。
巴赫的大提琴, 不向命运哀求, 不向天地呐喊, 它只是歌唱, 如大地旋转, 如星辰燃烧, 如潮汐起落。
它不止是悲伤, 不止是喜悦, 不止是时间的流逝。
它是某种永恒的声音。
附音乐网址:
吴砺 2025.2.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