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不朽的诗心,不灭的声音
——观看六集纪录片《苏东坡》有感
第一部:不朽的诗心
看完六集纪录片, 仿佛与苏东坡同行, 他的笑声, 穿越千年,在耳边回响。 二十年前,读林语堂, 他以今人的目光, 盛赞这位超越时空的灵魂。
他的诗,镌刻在百姓的舌尖, “明月几时有”, “人生如梦”, “天涯何处无芳草”, 千年过去, 仍是人们口中的歌。
他可与帝王同席, 亦能与僧人、乞丐共饮, 在他的世界里, 人人皆是朋友。 我年轻时,也曾有这般理想, 如今,却少了这份胸怀。
他有傲视天下的才华, 却被命运推入风浪, 一次次跌落, 一次次重生。 他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将苦难炼成诗, 以最朴素的文字, 写尽人间的冷暖。
他热爱生命, 热爱这世间的每一个人, 感激自己能在这尘世停留。 因此,千年来, 所有读他诗的人, 都愿相信自己会被他接纳, 被他怜悯,被他宽恕。
王安石, 与他政见相左, 却在晚年江边等候, 只为迎接这位旧敌。 他看得清楚—— 苏东坡是千载难逢的诗魂。
千年文人, 真正走进百姓心里的, 或许只有两位—— 一位是痴情的屈原, 因孤独被人怜悯; 另一位是多舛的东坡, 因怜悯世人而被人铭记。
他的诗,没有隔阂, 没有愤怒, 只有人间的真实与温情。
黄州贬谪, 一位名叫马梦得的苏迷, 千里迢迢而来, 为他求得一片荒地, 让他得以耕种度日。 在那片缓坡上, 他重新塑造了自己, 让自己融入大地。
他自号“东坡居士”, 因为敬仰白居易, 因而借用了白居易种花的地名。 原来,他的名字, 是这样来的。 直到今日才知, 不禁觉得可笑, 原来自己对文史的了解如此贫乏。
从东坡田里走出来, 他焕然一新, 重新发现生命的美, 再用最朴素的语言, 写下人间最温暖的诗。
他煮一锅肉, 便成了千古美味“东坡肉”; 他站在西湖畔, 湖便成了“西子湖”; 他写信时随手写下“呵呵”, 竟成了千年后的网络用语。
他超越了时间, 他的诗词, 千年不曾老去。
天才知晓何者能流传, 他写的不是高雅文学, 而是所有人的歌。 诗,不该是文人的孤芳自赏, 而该是众人的低吟浅唱。
李敖说, 苏东坡的学问并不深厚, 但他把它用活了。 这或许也是我的特点—— 学问不多, 但懂得如何让有限的知识, 在手中闪光。
苏东坡曾说: “李白、杜甫的妙句, 我也能写, 但他们已经写过了。” 所以他转向未曾描绘的风景, 写那些未曾言说的美。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明月夜,短松岗,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老夫聊发少年狂……” 这些诗句, 是人生不同阶段的映照, 是每个人都会走过的心路历程。
他懂得—— 诗词不该只属于士大夫, 它应属于流浪者, 属于黄昏里望天的人, 属于漂泊者、劳作者、失落的心灵, 属于每一个思念故乡的人。
他的天才在于, 他超越了自我, 超越了李白、杜甫的文人傲骨, 他不为自己呻吟, 他懂得—— 没有人愿意整日聆听一个 沉溺于自怜的人诉苦。
于是, 他把悲伤化为幽默, 把苦难化为温暖, 把自己, 献给了世界。
第二部:不灭的声音
生于眉山, 书香门第, 墨水如江河奔流, 智慧如薪火相传。 他在文字中长大, 未曾踏入尘世, 便已在纸上走遍天下。
二十岁,名动京师, 他的才华照亮帝国, 名字在朝堂回响。 欧阳修看见了他, 一颗超越时代的星。
但权力如潮水, 时而托举,时而吞噬, 他以笑声震动朝堂, 以诗句刺痛权臣, 于是,他们囚禁他, 因为他的笔锋太锐, 思想太自由。
贬谪黄州, 他站在荒野之上, 手握泥土, 仰望无垠苍穹。 无朝堂,无权位, 只有风,只有劳作, 只有沉默的世界。
可在沉默中, 他听见了诗的声音。 不是宫廷的吟诵, 而是土地的叹息, 流浪者的梦境, 是那遥不可及的月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他写的,不是给帝王, 而是写给疲惫的人, 漂泊的人, 所有曾经思念远方的人。
他的散文,如江河, 穿行于时间的山谷。 “赤壁赋”, 仿佛是跨越千年的低语——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他的笔墨流淌, 如风过竹林, 他的书法飘逸, 仿佛墨水听得懂心跳的节奏。
即便在放逐之地, 他仍然品味生活。 一锅慢炖的肉, 肥嫩醇香,微微泛光—— “东坡肉”, 他们这样称呼, 一道超越朝代的美食。
他之所以不朽, 不仅因他的才华, 更因他的宽厚。 不仅因他的聪慧, 更因他的温暖。
他的声音, 没有隔阂, 只有敞开的门。 于是千年过去, 但他的诗句还在—— 陪伴所有读它的人。
诗人, 旅人, 他的声音,未曾消逝。
附:
吴砺 2025.3.18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