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誓言——美国国家公园的崛起
——诗意回望PBS纪录片《国家公园——美国最佳创意》第三集
一
“一块孤独的岩石展现在阳光中。” 影片如此开场—— 优胜美地,大峡谷, 在一个国家的灵魂深处回响。 若中国拥有这样的山水, 文字是否会燃烧得更炽烈?
一片平原与缓丘的国度, 对比着群山褶皱的沉默, 高原辽阔,沙漠无垠。 中国的荒野,千百年来, 是流放,是放逐, 不是庇护,而是负担。
百年前,美国繁荣, 财富雕刻钢铁与城市, 人们寻找荒野, 不是为生存,而是逃逸。 两日路程, 便可从荒芜归于温暖, 从峡谷回到安宁。
约翰·缪尔的荒野, 是城市边缘的庇护所, 不是无尽的吞噬之地, 不是曾让古人望而却步的绝境。
但时光流转,江河改道, 如今,中国也开始仰望高原, 跋涉西藏,步入荒野。 不再是放逐, 而是寻找美, 不再是悲苦, 而是敬畏与惊叹。
经济的真理,曾是乏味的教条, 却在此刻闪耀—— 唯有温饱,方懂荒野之诗; 唯有不再饥寒交迫, 群山才能低语,风沙才能歌唱。
玛瑟与哈瑞斯,伫立在峡谷之巅—— “这是上帝的奇迹, 是大地的教堂。” 他们的誓言, 将岩石与烈焰, 化为永恒的诗篇。
连火山熔岩, 都被命名为圣地, 死寂的石, 被赋予想象的灵魂。
麦金利山巍然耸立, 冰冷,孤绝, 人类在它面前, 渺小如尘埃。 登顶者,触摸的, 是时间的无垠, 是宇宙的深邃。
保护荒野, 是拯救灵魂, 是将诗刻进大地, 让公园不只是石头, 而是记忆, 是梦境的形状。
科罗拉多大峡谷, 用超越语言的色彩诉说, 河水受无形之手引导, 雕刻岩石,塑造天空。
“它不是名胜, 不是风景, 而是一场启示。” 在这里,沉默低吟, 光线呼吸, 影子诉说。
最后,音乐升起—— 它宏伟,它自由, 有西部的苍茫, 也有理想者的梦。
美国最伟大的创意, 不只是公园, 而是信念—— 让美丽, 如黄金般被珍守, 不灭,不朽。
二
他们站在峡谷的边缘, 玛瑟与奥尔布赖特, 凝视着时间雕刻的深渊, 风与石的教堂, 沉默在回声中低语。
不久之前, 这片土地被视为荒芜, 太狂野,太辽阔, 一片等待驯服的蛮荒。 但有些人来了, 他们不是征服者, 而是朝圣者, 带着敬畏,带着梦想, 来守护这片未曾触碰的天地。
缪尔的声音仍在风中回旋, 尽管他已远去, 轻声诉说—— “不是所有的荒野都该消失。”
美国,繁华于钢铁与城市之间, 却开始仰望群山, 倾听河流在光中歌唱, 看沙漠在烈日下燃烧, 如余烬,如幻影。
国家公园不是赐予, 而是争取, 是立法的斗争, 是言语的较量, 是意志的较量, 在石碑上铭刻誓言—— “这片土地,将被守护。”
大峡谷,曾是荒野的深渊, 如今是耐心的象征, 是水塑造的艺术, 是时间缓慢而庄严的雕刻。
夏威夷的火山, 德纳里的冰峰, 一个国家学会了, 为荒野命名, 为未知敬礼。
不仅仅是山川, 更是生命的庇护所—— 熊在谷地踱步, 鹰在长空盘旋, 那些曾被猎杀的生灵, 如今被守护, 如同石头, 如同信仰。
他们修建铁路, 不是为了征服, 而是为了让人们前来, 让他们看见, 让他们相信, 让神话化为现实。
一个新的理念, 一个伟大的信仰—— 土地,不再是占有, 而是共享, 不是属于帝王, 而是属于所有人。
于是,音乐响起—— 雄伟的旋律, 雕刻大地的河流, 怀揣梦想的人们, 屹立不动的群山, 还有那未曾失落的承诺。
附:
吴砺 2025.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