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回复: 0

[散文] 形·思:人类设计的隐秘宣言

[复制链接]

8248

主题

190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8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25-3-22 10: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形·思:人类设计的隐秘宣言


                                                              ——看BBC纪录片《设计天赋》之后


                   一

一个宁静的周六清晨,
屏幕上的世界在雪坡上飞驰——
滑雪者们竞速、
与地心引力优雅对抗。

我心中却忍不住笑出声来:
人类真是奇怪的动物,
执着于
不产粮、不织布的技艺游戏。
这种竞赛,究竟意义何在?

于是我转身,
投身另一场竞赛——
五小时的BBC纪录片,
《设计天赋》。
它是一面棱镜,
折射出椅子、机器、
塑料与梦想的历史。

我也是设计师——
不是家居或时尚,
而是光。
我设计纤维、激光器,
小巧、静默、精准的器件,
这就是我的手艺。

而他们——
他们的故事在二十世纪
铺展开来,
浩瀚如宇宙。

纪录片里说,
日本的设计是一种和谐的克制,
一种不加修饰的美。
也许,
那极简之美,
远源于中国宋代的瓷器,
那一抹温润如水的釉光——
是否正是工业设计的前身?
或是更早,秦代的箭簇,
已在标准化生产上
走出了最初的步伐?

然后,福特登场。
他不是发明了汽车,
而是让人人都能拥有它。
自由——他说——
是拥有一辆车的权利。
他的流水线不仅是制造,
更重新定义了时间。
八小时工作日,
五美元时薪,
或许福特才是第一位
用机器语言实践尊严的“共产主义者”。

包豪斯——
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
无椅脚的椅子,
美得干净而冷峻。
但也有人批评:
那些椅子从未真正舒适,
它们只为了“被看见”。
真好,这部片子
容纳正反之声,
才显得深刻而真实。

设计,
被称为二十世纪的第三种艺术——
继电影与摇滚之后,
它让日常变得有了意义。

德国,
从“品味差”的代名词,
走向了秩序与机械美的象征。
虎式坦克,品质天下无双,
却终被六万辆粗制的T-34击败。
斯大林说:“数量就是一种质量。”
罗斯福说:“用生产速度打败敌人。”

战争之后,塑料登场,
这个臭哄哄的石油孩子,
改变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饭盒、椅子、玩具——
它带来一种民主感:
“人人都买得起”
成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

我尚未做出
一件走进大众生活的设计,
但也许,我可以用文字
设计出一百个疯狂的构想。
我能做到的,
或许只是“胡思乱想”。

纪录片里提到
意大利的科仑坡,
一个我从未听说的设计师,
竟曾与梦露短暂婚姻一年。
他的设计,童心未泯。

Sony带来了微型的自由,
便携、小巧、精致——
是它给予年轻人的礼物。
二十年后,苹果继承了这份愿景。
而美国传统上偏爱庞大——
大房、大车,
精细,并非他们的气质。

七十年代初,
人类开始对塑料梦失望。
一次注塑成型的椅子,
廉价、无专利、满地都是——
没人喜欢,但人人使用。

第五集问:
我们如今所处的世界——
是被设计师营造的世界,
它是民主,
还是一种堕落?

孟菲斯风格出现,
不再总揽全局,
而是释放个体的诉求。
格鲁夫斯的水壶卖了一百七十万套;
IKEA的平面化设计,
年销五百六十万件——
有人讨厌,有人离不开。

苹果在1984年,
又开辟了一个全新世界。
使用者一看就觉得:
“这不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东西吗?”

而我呢?
我的游记,
什么时候能让人读完
点点头说:
“原来就该这么写。”

或许我的文字,
能成为一只小小的“佛手”,
替人挠到后背那个难以触及的点。
或许不能。
但至少我明白了:

设计,不只是物件,
它关乎人类本身——
关乎我们
如何想象自己,
如何被世界承载。


                    二

这不仅仅是椅子,
也不仅仅是塑料如何随意弯曲——
这是一则故事,
讲述当我们用思想塑造世界时,
我们究竟成了谁。

设计,
不是装饰,
不是浮华,
它是一根线,
穿过历史的布匹——
形式中藏着哲思,
钢铁里埋着政治,
功能中缝着美学,
而每一道线条里,
都渗透着人类的渴望。

BBC用五集,
缓缓展开一个世纪的创造之路。
从工厂的熔炉,
到苹果玻璃的静谧精巧;
从包豪斯的理想,
到福特不息的生产节奏,
我们看见
人类如何一步步
塑造了自身。

不仅是物件——
更是它们背后的理念。
有的超越创造者而永存,
有的在理想的重压中崩塌。
有的美,忘记了身体;
有的机器,却记住了灵魂。

他们说,
设计是二十世纪的第三种伟大艺术——
与电影、摇滚并肩,
它悄然渗透进
我们每日的触碰:
手机、
饭盒、
椅子,
乃至未来。

我们走近那些先知——
福特的工厂与自由;
德国人的严谨与崇高;
日本人,
在细节中衡量意义。
Sony让音乐流动,
IKEA将世界折叠成平面,
而苹果——
则用铝和光
雕塑出欲望的形状。

塑料时代,
终将被未来的考古学家发掘。
它不会腐烂,
它会述说
我们的便利,
我们的乐观,
还有我们的错误。

然后问题来了:
我们是在享受设计的民主?
还是正在沉溺其中?

后现代的线条在呼喊:
“物质不重要——
意义才重要。”
设计师不再梦想
掌控这个世界,
他们开始反映它,
戏谑它,
重混它。

然而,
在这些喧嚣之下,
设计仍是一种
讲述真相的方式——
一面镜子,
照出我们的时代。

这部纪录片,
是一面棱镜,
从各个角度捕捉光线,
让我们看见
可见世界背后,
那无数隐形的劳动与信念。

而我,
一个静物的制造者,
终于明白了——
设计,不是装饰,
而是一种宣言:
“我们曾在此。
我们思考,
我们在乎,
我们曾试图用手中的空气,
塑出意义。”


附:
【【记录/人文】设计天赋(中英双字)-哔哩哔哩】 https://b23.tv/F0sngn3


吴砺
2025.3.22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