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座山的对话:黑泽明与宫崎骏
——观看纪录片《黑泽明与宫崎骏的对谈》
一
我看着黑泽明, 白发如雪,目光坚定, 与大岛渚长谈了两个小时。 然后, 我转向另一场会面—— 黑泽明与宫崎骏, 两位传奇人物, 在富士山的注视下。
影片轻轻开启, 宫崎骏第一次 来到御殿场的黑泽宅邸。 富士山静静地站着, 不是背景, 而是沉默的宾客。 他们谈论那座山—— 没有寒暄, 只有风与敬意。
五十二岁的宫崎骏, 像个中学生般坐着—— 拘谨、端正, 生怕踩到 大师的衣角。 我仿佛看到自己, 二十岁出头, 以同样的敬畏 面对智慧之人。
一个动画师, 一个电影巨匠, 不是技艺的分野, 而是时间的距离。 1993年, 黑泽明面对两个世代, 都是真诚无伪。 坦然如昔, 岁月的重量由他亲自传递。
他们谈论什么? 一切—— 技艺、愿景、苦难, 讲故事的重负, 镜头背后的无声劳作。 这不仅是对话, 而是记忆的交接, 像火把, 从一颗灵魂传递到另一颗。
年轻人献出新作, 《红猪》—— 一份致敬, 也是对话的引子。 长者静静倾听, 没有教训, 只是讲述 一生的旅程。
日本的奥斯卡终生成就奖, 唯有两人获此荣耀: 黑泽明,1990; 宫崎骏,2014。 而这场静室中的谈话, 仿佛让历史折叠重合。
为何这对话 如此温柔,又如此令人心痛? 也许因为 它是一场告别。 晚辈低头致敬, 不仅是礼节, 更是理解。 长者缓缓言语, 不是因疲惫, 而是沉重。
我又看到了自己—— 在每一次点头、 每一个停顿中。 可一个人, 怎能在五十二岁 依旧如此纯真? 这就是宫崎骏—— 孩童之心, 却洞悉世间百态。
影片结束时, 我想起苏东坡与王安石, 在长江岸边的相会, 没有头衔, 没有虚礼—— 只是两颗心, 共看长空一片。
二
没有聚光灯, 没有音乐, 只有安静的山,静静地注视—— 富士山伫立, 如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 目送智慧的传递。
一扇老门打开, 黑泽明迎出, 迎接这位后来的来者。 没有称谓, 没有排练过的对白—— 只是几句 关于山的交谈。
宫崎骏, 五十二岁, 却像十七岁那样鞠躬, 一个少年, 走进伟大的屋檐。 他说话轻声, 双手安放有礼。
黑泽明, 八十三岁, 被风与视野雕刻, 说得缓慢, 每个字句 都压着几十年的重量。
没有风格的争夺, 没有高下的较量, 只是两个艺术家, 共享 语言间的沉默。
他们谈—— 谈痛苦, 谈电影的阴影, 谈如何让画面 真正呼吸起来。
宫崎骏静静倾听—— 他献上《红猪》, 不是证明, 而是致敬。
而黑泽明—— 他不教导, 他回忆, 他沉思, 让时间代替他说话。
没有分镜图, 没有幕后揭秘, 只有缓缓展开的“传承”—— 它如何形成, 如何交出, 又如何消失在光中。
两个人, 日本唯二 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者—— 黑泽明,一九九零; 宫崎骏,二〇一四。
可是在这间朴素的房间里, 他们不是传奇, 只是工匠, 在谈 讲故事的重量。
而我—— 未来的观众, 感受到告别的隐痛。 这不只是一次对话, 更像是一场 静静的诀别。
一束火焰, 如何柔和地 传入另一只手。 一座山, 如何温柔地 向天空点头。
附:
吴砺 2025.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