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回复: 0

[散文] 世纪之魂:维克多·雨果的肖像

[复制链接]

8248

主题

190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8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25-3-24 20: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纪之魂:维克多·雨果的肖像

                                            ——观纪录片《维克多·雨果:革命的世纪》后


                  一

“消除贫困,
废除死刑,
争取人民的权利,
推行义务教育,
禁止雇佣童工,
解放妇女,
建立欧洲合众国……”

这些口号,
不是我们时代的呐喊,
而是十九世纪的预言——
维克多·雨果的声音。

纪录片的开场白
像一道闪电,
照亮跨越百年的幽暗。
那是他的远见,
也是我们的现实。

五十二分钟,
讲述一个人的一生,
太短,太急。
雨果说过,
他在文明与革命之间摇摆。
四十岁前,
他已风光无限。

但四十二岁,
十九岁的女儿溺水而亡。
那一次,
他第一次真正崩塌。

从那之后,
他才开始看见贫民窟,
才开始关心社会。

我记得他多年后
站在女儿墓前写的诗,
是我读过最悲恸的悼亡之歌……

自人类文明开始,
无论贫贱贵富,
失去亲人的痛,
从未有差别。
亿万生命来来去去,
唯有像雨果那样的诗人,
能留下几首诗,
说出所有人心底的哀伤……
这,就是诗人的价值。

1848年,
他在贵族院写下这样一句话:
“贫困会引导人民走向革命,
但革命又使他们重返贫困。”

这是预言?
还是总结?
一句话
照见整个二十世纪的动荡。

这部纪录片,
适合了解过雨果的人观看。
我曾读过厚厚一本雨果传记,
印象深刻。

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
雨果还没缓过神。
他陷入政治泥潭,
让人难以想象
他还在写小说。

1852年,他被放逐,
此后才有我们熟悉的“雨果”。
“我就是法兰西。”
他如此宣告——
戴高乐后来也曾如此。

十九世纪法国的乱局,
令人心疲力竭。

巴黎公社时期,
公社枪杀64名人质;
政府反击,
处决六千战俘。

革命与反革命,
都满手鲜血。

但最终,
雨果以参议员的身份回归,
1885年去世时,
法国左右两派共同同意
为他举行国葬——
这,是法兰西的特别之处。

香榭丽舍大街上,
两百万人送别他。
我至今不解。

他早知自己会被国葬,
却坚持要用穷人的灵车送行。
死后,
也要来一场浪漫的演出。

纪录片说,
这是他的“双重标准”。
我说,
这是他最后的隐喻。

他在一生中
左右摇摆,
在贵族与贫民之间奔走,
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呼唤妥协。

这就是雨果式人道主义。
他面对旧世界的冰冷,
努力挖掘
人性中共同的温度。

我只熟悉拿破仑那十五年;
此后八十五年的法兰西,
我一直印象模糊。
直到这短短五十分钟,
为我勾勒出粗犷而鲜明的轮廓。

他是演员,
是思想家,
也是小说家。
能在那样分裂的年代,
被左右两边共同认可——
这是极少数人的人生。

他或许是一个折衷主义者,
但也正因如此,
法兰西才愿意认同他。
这认同背后,
也许是他的文学天才——
因为法兰西,
从来以才子与文化为傲。

一个社会,
必须同时存在
左派、右派、
革命与反革命、
还有中间力量——
三者共存,
才是真正健康的社会。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
右派与反革命,
其实像一部马车的刹车,
是为了让激进不至疯狂,
是人类文明
积累下来的缓冲器。

这部独特的纪录片,
不到一小时,
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
《悲惨世界》的作者,
一个更丰满、复杂、
也更真实的雨果。


                   二

他行走在
烈火与理性的边缘,
王座与街垒之间,
在穷人的呐喊
与参议员的笔锋之间。

不到一小时的影片,
描绘的
不只是一个人,
更是一整个国家——
破碎而渴望,
动荡中充满梦想的世纪。

维克多·雨果——
诗人,预言家,
政治家,流亡者,
一个无法被单一身份
所容纳的灵魂。

他看见别人视而不见的未来:
一个统一的欧洲,
属于所有人的学校,
不再操劳的童年双手,
不再沉默的女性心灵,
死刑——
被抛入
人类遗忘的深渊。

这不是我们当下的呼声,
而是他
一百多年前的预言,
刻在一个远见者的思维深处,
跨越时代的目光。

女儿的死——
十九岁,溺水——
不仅是悲伤,
更是世界的裂口。
他开始走向贫民窟,
走向
写在陌生人生命中的
巨大哀痛。

作为一位悼亡的诗人,
他写出我们无法说出口的:
悲伤让国王与乞丐平等,
在最黑暗的夜里,
一个父亲的声音,
成为了我们所有人。

他站在
既非左派也非右派的中间,
站在伤口之上。
“革命,”他说,
“将贫民带上权力,
又让他们重返饥饿。”
这不是预言——
这是哀歌。

他太复杂,
不属于任何一面旗帜。
被流放后,
他成了法兰西本身。
一百年后,
戴高乐在孤独中
重复他的语言。

两百万人
挤满巴黎街头——
一片人海,
送别一个人的沉默。

他早知这一刻,
却要求
用穷人的灵车送葬。
这是他最后的姿态——
一半是戏剧,
一半是真实。

在每一个矛盾之中,
他寻找
人性的中心。
他不是站在高塔上呼喊的人——
他用痛苦、
用诗句、
用妥协,
搭建起通往彼岸的桥梁。

这部影片
不是一幅完整的肖像——
而是一面镜子,
一扇窗,
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灵魂,
能承载
整个世纪的重量?


附:
【【法语中字】维克多·雨果:革命的世纪-哔哩哔哩】 https://b23.tv/1c8YPHP


吴砺
2025.3.24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