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回复: 0

[散文] 石与无声之海:枯山水沉思录

[复制链接]

8250

主题

190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51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25-3-28 08: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与无声之海:枯山水沉思录

                                                  ——观看纪录片《美之壶·枯山水》有感


                一

我看了三十分钟——
日本人对石与沙的静默敬意,
一种无水却流动的艺术。

沙,化作河流,
化作大海,
化作静止的呼吸。

他们说:
“笔直的线是平静的水面,
弯曲处是波涛起伏。
一块石头——
便是一座山,一座岛,
一个真理。”

而主石——
“深山幽谷的心脏,
隐秘高峰的脉搏。”
沙上的漩涡:
“象征宇宙,
绝对的真理,
顿悟的一瞥。”

另一座庭院——
一块石头成了蓬莱仙山,
不死之地。
而沙,奔涌着,
仿佛真实的水流。

这不仅是一座花园。
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艺术行为——
用细沙与石,
唤起山川海洋的形象。

能不能用电脑模拟?
一粒粒地铺设?
不能。
答案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这全是构图——
结构与呼吸,
重量与虚空,
从寂静中生出的平衡。

石与石之间,
有大地的力量。
石之下,
是眼光的锚点。
人类渴望稳定——
就在这沉默中找到了依靠。

一方小院,
龙形盘踞。
京都的龙安寺,
不过七十五坪,
却广袤如思绪。

这是日本的假山?
还是中国的叠石?
或许是彼此的回声,
又各自为王。

圆窗——
通向理想世界的洞口。
他们说:
“从圆中望出去,
便见理想之境。”

我想,
中国书法,
也许就是另一种枯山水——
空间、笔势、气息,
简约中孕育无穷之意。

这集《美之壶》,
是认识日本文化的好起点。

这门艺术——
“石中之宇宙”,
在沉寂中铺陈广袤。

也许我们需要
换一个视角:
云南的山,
西藏的水,
虽辽阔,
却在照片中显得微不足道。

而一方小园,
却让宇宙舒展。
奇异的是——
艺术颠覆了尺度。

我们看到自然之美,
是因为它的构图?
黄金比例?
色彩平衡?
我们未必察觉,
但心早已感知。

我们总是选择美的片段,
忽略了其余。
而照片——
全收进来,
反而丢了美的核心。

艺术家
有种本能,
去感知那触动心灵的关键——

就像音乐,
看不见、摸不到,
却最能震撼心弦。
伟大的作曲家,
不是在解题,
而是在聆听
美的声音。

而那枯山水之师——
也在倾听
石之沉默。


                     二

无水——
却有海洋在流动。
无山——
却有石头
以山之呼吸沉默不语。

一把耙子
在空无的海上画出波纹。
一块石,
安于静谧,
成为
岛屿,
祈祷,
真理本身。

这不仅是园艺。
这是静寂的舞蹈,
是空灵的建筑。
僧人行走在沙上——
不是为了塑造大地,
而是倾听
思想的形状。

这里没有教授,
而是邀请。
没有喧嚣的历史,
没有高声的理论。
只有构图的低语,
和未言之境的辽阔。

在龙安寺——
七十五坪,
小于一片操场,
却广袤
如心灵的空间。
眼睛游移,
而心被静止。

什么是空间
若无声音?
什么是窗,
若不是
理想的画框?
圆,成为一个世界——
完整,
脆弱,
而圆满。

我们开始看见——
不是用眼,
而是用注意力。
在石与呼吸之间,
藏着平衡。
在动作与停顿之间,
生出优雅。

枯山水——
干涸的庭园,
却意象丰盈。
一种暗示的修行,
选择
不去展示的部分。

而这部影片——
静如苔,
明如耙痕——
不解释。
它只是映照。
它本身,
也成了一座庭园。


附:
【【美之壶】美之壶 枯山水 【日史字幕】-哔哩哔哩】 https://b23.tv/ITZEsAR.


吴砺
2025.3.28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