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水月明:一场中秋的文化与心灵之旅
——观纪录片《美之壶·中秋赏月》有感
一
《美之壶》, 自2006年开播, 一期一期, 至2014年已达325集。
这一集讲的是—— 日本人如何赏月? 是否有别于我们的方式? 能否换一个角度, 重新认识那轮明月?
他们带着芒草去赏月, 我第一次听说。
京都大泽池, 寺前有水, 仿中国洞庭而建。 古人赏月, 不仰望天上, 而凝视水中倒影。
据说天皇, 太阳神的后裔, 从不直视空中的月亮, 只看水中的映影—— 那是一种至高的风雅。
泛舟湖上, 与月同行, 波光潋滟之间, 浮现诗人与帝王的浪漫。
纪贯之写过: “明月山间照, 清泉石上流, 本是无双物, 碧流清潭中。”
月与水交织, 光与影缠绵。 有摄影师沉迷于“月光蓝”, 称之为“月光派”。
那不是白日之光, 而是静谧而深远的蓝, 如梦,如幻。
镜头下, 水如绸缎轻缓流动, 乳白光线映照溪谷青绿, 苔石在月光中微微泛亮, 连时间也悄然凝止。
“日本是与月光最契合的国度。” 他们绘制武藏野, 不只描画明月, 更描绘掩映其后的草木—— 那半掩的圆, 比满月更动人。
美,在将满未满之间。
鲁山人的碗, 一弯月藏于碗中, 一弯月浮于碗外。 陶器回应天体, 也回应了时间的深意。
他们对月许愿, 献上团子与芒草, 安静而虔诚的仪式, 只为与月亮同在。
“若非云中月, 何来观赏心?”
我开始思考, 如今的我们, 还如何赏月? 只是随意走走, 在月下吹风吗?
二
在银芒与静默之地, 他们不仰望天上的月亮, 而是凝视水中的光影。
京都的一池清水, 映照的不只是月色, 更是帝王的记忆, 是小舟轻语的古老和歌。
他们相信—— 最美的,不在圆满, 而在那轻轻的遮掩, 在薄雾、草丛之后, 那一丝若隐若现的光, 最令人心动。
侘寂—— 在残缺中寻得平衡, 在即将消失的事物中, 读懂永恒的优雅。
屏风画中的武藏野秋原, 月亮刚升起, 却半藏于草木之间。 画家笔下, 不是“被看见”, 而是“将被看见”。 灵魂因此稍作停驻。
鲁山人的碗中—— 一半之月在内, 一半之月在外。 陶器回响着宇宙的节奏, 回应着时间的形状。
团子与芒草, 轻轻摆放, 那是对月神的供奉, 也是对万物的感恩。 无声的仪式, 只为静静共在。
摄影师独行山间, 在月色下追寻宁静之蓝。 青苔、石块、溪流, 都在那光中低语, 如梦,如幻。
无需多言, 镜头在呼吸。 在静默之中, 我们也学会倾听。
这不仅是一部纪录片, 更是一场月下冥想, 一首写给光与文化的诗, 一封留给时间的情书。
美,缓缓行走, 在世界的褶皱中留下 如呼吸般柔软的影子。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 它教我们重新去看—— 去发现, 那轮最动人的月, 不在天上, 而是在我们心中。
三
我见过最美的月色, 毫无疑问, 是在2018年, 中秋前后的一夜。
飞越太平洋, 坐在波音“梦幻787”上, 飞往西雅图。
那夜, 一轮明月高悬, 整片夜空, 浅蓝, 无垠无际。
海面如瓦片, 铺展着淡雅的光泽。 天空是粉白与暗蓝的叠合, 安静而辽远。
天中央的蓝, 像一双沉思多年的眼眸, 深邃而温和。
天与海之间, 悬着一块巨大的杏仁形天幕, 薄蓝、半透, 如梦的边界。 海下的云, 轻如丝纱。
这不是我们熟悉的月夜—— 不是白天的亮蓝, 也不是夜晚的灰蓝, 而是一种未被命名的蓝, 在白昼与夜晚之间流动。
第一次看到, 太平洋上空的月色, 如此轻柔, 如此富有诗意。
我坐在“梦幻”之中, 窗外是仙境。 月光穿过玻璃, 照亮我胸前的衣襟。
那一夜, 梦与光同在, 整夜不息。
我仿佛成了一个小男孩, 全身心沐浴在诗意里, 仿佛世界已静, 只剩柔软的蓝与光。
美, 让人返老还童。
附:
吴砺 2025.3.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