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回复: 0

[散文] 声音的共和国

[复制链接]

8240

主题

190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0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25-3-30 07: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声音的共和国

                                             ——观看纪录片《柏林爱乐的故事》


               一

那片头的音乐——
我仿佛第一次听见,
一个正在呼吸的新世界,
鲜活,澎湃,充满可能。

仿佛有扇门被打开,
让我看见音乐创造出的
青春年华,
未曾亲历,却完全感受到的美好时光。

第一次,
我为声音的力量震颤——
它无需言语,
却能传达万象。

西蒙·拉特尔爵士——
他说一个乐团的语言,
像诗,
不是由语法组成,
而是由呼吸、
手势、
音色组成的诗。

看这部纪录片,
我看见那些各领域最杰出的人,
如何用他们的方式,
用他们塑造的语言,
传递心灵的真理。

“传统让每一个乐团拥有自己的声音。”
他说。
是的,
传统也赋予了一个身体以灵魂。

我第一次看见交响乐手的日常——
他们不只是聚光灯中
那位金色指挥周围的影子,
不只是被无形之风吹动的树叶,
他们也呼吸,
他们也闪光。
他们每一次拉奏,
都是在一个音的共和国中投下一票。

1882年,
柏林爱乐诞生。
在风暴年代,
富特文格勒
不让一个乐手走上战场。
他或许有瑕疵,
却有伟大的心。
1954年他病逝,
整个乐团
如断弦般陷入悲恸。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
不仅是指挥,
也是那些演奏者的记忆——
他们用心保留的记忆。
卡拉扬——
在他们眼中重新现身。
不是乐评家的视角,
而是同路人的回望。

富特文格勒说过,
这是“一个自由的音乐共和国”。
乐团的成员自己选指挥,
新团员须三分之二投票通过。
这不是王国,
而是一部交响。
每个声音
都有决定命运的权利。
我喜欢这样。

1989年柏林墙倒塌,
那是戈尔巴乔夫的温柔时刻,
让人性回归人类文明,
成为智慧的结晶。

阿巴多的贝多芬——
我反复听过无数遍。
这部纪录片是2005年拍的,
这二十年来,
他们变了吗?

自1997年后,
我渐渐远离交响乐。
那些声音成了远方的回响,
像过去的我说话。

但在我最孤独、最压抑的
二十岁到三十岁的时光里,
是柏林爱乐的轰鸣
陪我走过,
是卡拉扬的手势
为我点燃前行的火。

我不是音乐家,
只是沉默的聆听者,
但在中国,
除了专业乐人,
我或许是极少数
听他们最多的人之一。


               二

这不是一部历史,
而是一口呼吸——
这部影片展开的,
不是年代,
而是声音。

它不按年表行进,
它在倾听。
倾听那一百件乐器的灵魂,
共同跳动着,
如一。

柏林爱乐——
不是机器,
是一具活着的身体。
每位演奏者,
都是有记忆的细胞,
有脉搏,
有意志。
他们不是无名者,
他们是共和国的公民。

在这里,
他们选择自己的指挥。
他们投票、
讨论、
决定谁加入,
谁引领,
谁塑造这个世纪的声音。

富特文格勒,
那个有缺点的守护者,
在战争的黑暗中,
护住了他的乐队。
卡拉扬,
宏伟乐章的建筑师,
他不再站在观众席的崇拜中,
而是在
那些跟随他节拍者的眼中。

这不是膜拜,
这是回忆——
排练室的碎片,
张力,
狂喜,
与沉默。

阿巴多,
拉特尔——
他们不只是名字,
而是乐谱中的篇章,
由无数双手书写。

而贯穿一切的,
是音乐——
不是被分析,
而是被感受。
它升起,
不是一堂课,
而是一阵风,
将陌生人
编织成一口共呼的气息。

战争之中,
围墙之下,
在意识形态漫长的灰影中,
乐团依然奏响——
他们的见证,
不是言语,
而是声音。

这部片子告诉我们:
一个乐团可以是
一个民主,
一个记忆,
一团被许多人守护着的火。

它告诉我们:
当音乐以
诚实之心、
共同的愿景被演奏,
它可以
战胜一切。



附:
【【纪录片】柏林爱乐的故事.The.Berlin.Philharmonic.Story——Simon.Rattle.-哔哩哔哩】 https://b23.tv/qJTe92H



吴砺

2025.3.30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