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火之人:写给曾巩的两章
——观看纪录片《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曾巩》
一
说来有些羞愧, 这是我第一次 听说这个名字—— 曾巩。
一个据说在中国文学史上 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对我来说, 不过是空气中 刚刚飘来的 一个陌生的音节。
我只是个偶尔写点文字的业余爱好者, 对传统文化的无知, 简直可笑。 这不是谦虚, 只是实话实说。 说得笨拙, 但没有遮掩。
不过,坏事有时也藏着一点好。 我厦大的老同学, 他父亲是黄训经教授, 曾对我说: “吴砺的文字,文科生写不出来。”
我信这句话。 现在也依旧信。
或许因为我 几乎没读过什么大家名篇, 那些八股的规矩 从没困住我。 我没穿过那身格式化的长衫, 反而写起字来 带着点自由的呼吸。
如今却忽然想 了解一点点 古人的墨香与笔触, 想从中国文化的陈酿中 榨出些东西, 为我所用。
说实话, 我也想从全世界的文化与科学中 榨出点什么, 只是时间太紧, 脑子未必消化得了 那么多营养……
“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句话, 像青铜上刻下的印记。 原来出自曾巩。 那是中国读书人 自屈原以来的使命感—— 哪怕被遗忘、被放逐, 也不敢 忘记那遥远而沉重的国。
讲者说, 古时科举之人分三类: 一朝得志, 屡败屡战, 十年磨剑。 我大概属于最后一种, 只是这十年 磨出的不是宝剑, 而是一把劈柴刀—— 勉强够我 切点火柴, 煮口饭吃。
曾巩生活在北宋, 父亲三房夫人, 一共十五个孩子, 他排老二。 二十年, 他脚踏实地任地方官, 撑起这个庞大的家庭。
他有九个妹妹, 选婿的眼光极佳。 六位妹夫考中进士, 这家族之兴盛, 几如传说。
我想读点他的文章, 但那两篇写事不写景的, 读得我胸口发堵。 另两篇也不太顺畅。
幸好过去 我没读过这些“八大家”, 否则早就掉进 他们的框框里去了。
从这几篇文章看, 我对曾巩的初印象是: 诚实,勤勉, 但文章似乎 少了些 狂放的火焰。
不过, 每一次笨拙的起步, 也许都是一种开始。
我不想做学者, 只是一个人, 在风中走着, 想在文字与思想之间, 打磨出 属于自己的锋芒。
二
不是所有的光芒, 都要燃烧如火。
有些人, 走过历史的长路, 像一盏稳稳的灯笼—— 光不刺眼, 却能久照人间。
曾巩, 这个名字 没有苏轼的高声, 没有韩愈的锋芒, 却根深叶茂, 沉静如山。
他生于十五个孩子之间, 父有三妻, 他排行第二, 却是责任的第一人。
二十年, 他撑起这个庞大家庭, 为九个妹妹择婿, 六位女婿中进士—— 不是偶然, 是他慧眼如炬, 心细如发。
他没有高官显职, 只在地方任事, 一座座远离权力中心的小城—— 真正的治理, 往往从安静之处开始。
他的笔 不是雷霆, 而是一条河—— 清澈、持久, 带着道德与信念的重量, 在国家疲软的土地上 慢慢刻下痕迹。
“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是他的誓言, 也是一面镜子, 映照着千百年来 士人的心魂。
这部纪录片 没有用华丽点燃故事, 而是以香火般的节奏, 供上一段沉思—— 献给那位 宁可选择操守, 不取浮名的人, 选择家庭与民生, 不选喧哗与掌声。
他的文章不张扬, 它们呼吸, 它们引路, 它们支撑着 一种宁静的重量。
或许, 这就是另一种伟大—— 不在于飞得多高, 而在于脚步, 走得 多么坚定。
附:
吴砺 2025.4.5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