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落的岁月:耶稣与沉默之路的沉思
—— 观看国家地理纪录片《耶稣的秘密生活》
【第一章|沉默的空白】
据说, 每三人中, 便有一人信祂的名。
可我从未信过 一个不让我发问的故事。 圣经讲了祂的诞生, 祂的死亡, 却在十二岁至三十岁之间—— 沉默如石。
十八年的空白。 上帝之子去了哪里? 是隐没在空气中, 还是走入了沙漠、 高山、 或那条古老通向东方的路?
有人说, 印度的古卷中, 记载着一个外来智者—— 他向僧人学道, 听佛的气息, 与苦行者一同走过榕树下的尘土。
那人, 会不会是祂?
我摊开地图。 三千公里, 十八年, 何以不可能? 若唐僧能踏雪取经, 耶稣为何不能?
佛陀早在五百多年前诞生, 到耶稣出生时, 佛教早已传出天竺, 落入中亚与中东的风中。
即便耶稣从未亲赴印度, 谁能断言 他没遇过 从东方走来的传道者?
他归来之时—— 三十出头, 却已具备那样完整、 深刻、 近乎完备的信仰体系。 这,怎会出自 一个未经世界磨砺的青年?
宗教之火, 从不凭空燃起。 没有一位真正的创教者, 能在未曾吸纳他人智慧前 独自照亮黑夜。
祂是人, 终归是人。
要创造新世界, 祂必先倾听旧声音。 重组、再生, 炼出自己的真理。
学者多言—— 祂从未离开过家乡, 这一切, 只是美丽的传说。
但传说, 有时承载着 事实无法承受的真。
【第二章|旅途的回响】
他们称之为 失落的岁月—— 十八个季节, 在圣殿里的男孩 与海上行走的男人之间。
福音沉默。 但沉默, 不是虚无, 而是一种召唤。
如果祂曾远行, 不只是走过犹太的旷野, 而是更远的东方, 在山洞里听僧人吟诵, 在榕树下与智者同行?
如果祂曾 聆听佛陀的气息, 尝过恒河的水, 读过梵文中 沉默的留白?
—
历史并不失明。 它记得那条路—— 丝缎编织,驼足踏出—— 商人和修行者 不仅交换香料, 也分享幻象、传说, 以及诸神与内心平静的故事。
在祂出生之前, 佛教的静火早已蔓延。 波斯感知它, 希腊触碰它, 加利利,为何不能?
祂是个好奇之人, 不是吗? 一位探寻者, 不仅是救主。
—
祂归来时—— 三十岁的年纪, 话语温柔, 却如雷贯耳。 祂不再像个木匠的儿子, 而更像一个 在多种信仰之间流浪过的人, 用自己的方式, 重塑了灵魂之路。
祂的比喻, 不是关于权力, 而是关于内心。 祂触碰麻风病人, 不是为了震惊众人, 而是因为—— 慈悲, 是祂仅剩的真理。
—
没有哪位先知 凭空点燃火焰。 他们从多种火炉中 拾取余烬。 他们不是生来为神, 而是逐渐成为神。
说耶稣曾向 边境之外的智者学习, 这不是异端, 而是历史的真实。
没有一种宗教 生于孤岛。 没有一种真理 畏惧同伴。
—
所以, 或许祂不必亲行至印度, 也许,印度走来了祂。 也许祂真的去了, 在无名星辰下, 穿越未知森林, 再归来时, 祂的双眼已望见了 律法之外、民族之外、 恐惧之外的世界。
这不是 否定神性, 而是拓宽 神性的疆界。
通往拿撒勒的路 从来就不是单行线。 思想可以远行, 如同 那颗渴望真理的心。
—
让祂不仅是 上帝之子, 也是一位 人类之师。
让十二岁与三十岁之间的沉默, 不被教义填满, 而是留给 惊奇。
这, 也是一种信仰。
吴砺 2025.5.10
|
|